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来历以及传说轶事

门公村位于白水县西北部,北邻洛河与北塬乡隔河相望。西和车庄村紧邻,东与太香村接壤。村南有条小河叫南洼河,河南与阿东村相望。村中间有304县道门林路东西通过,交通发达,信息畅通。门公村由门公和车家塬两个自然村所组成,下辖七个生产小组,2200多口人,全村大部分农户靠种植苹果和粮食为生。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自然村99%户族以奚当姓,历史上该村一直为白水县所管辖,曾经是原来的门公乡驻地,撤乡并镇后并入尧禾镇。门公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关于村子的名称和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门公梁地处北洛河流域,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你来我往经常战乱不断。那时的洛河以北流域是匈奴族、鲜卑族、党项族等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他们经常到洛河流域以南的地方来捣乱侵犯,奸淫偷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很不安定,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这里派兵驻防。白水县志上记载:大统六年(公元540年)西戎茹茹(古少数民族名,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居住过)渡河在白水训练兵马,大统十年(公元544年)至次年冬在白水演武。这时期据说有一个叫作门武的大将军率领的军队曾经在门公这条黄土梁上驻防。那时候,皇帝派门武大将军来到这里驻防安乱,管理事务。门武大将军是一个治军严明、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将军,他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一举平定匪乱,把当地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很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不但对老百姓秋毫未犯,还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和当地的群众相处的亲如一家,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就亲切地称他为门武大人,也有的把他称为门公大人,因为门公村驻扎的军队首领是门武将军,后来人们就把他驻扎的村子叫做门武村和门公村,至今白水县的好多老年人还把门公村叫做门武村。还有另一个版本关于门公村的名字来历传说是这样说的,原先这里是被少数民族蒙古族人所占领的地区,门公应该是“蒙古”的转音。我想不管是什么,还是待后来人慢慢考证吧!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历史传说,最有名的就要属车家塬村石楼沟仓颉造字石楼、仓颉望乡台、三圣山三圣庙的遗址以及奚姓人的祖先奚仲造车的历史传说了。门公村历史上有名的奚甲第奚解元的传说轶事也很值得我们去了解一下。还有好多地名也在诉说着悠悠的历史,我们无从考究,例如王陵禾、寨子城和以前的文帐阁。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车家塬村名称的来历和仓颉造字石楼

车家塬村位于门公村的的东北部,距离门公村两公里,是门公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东靠洛河岸。全村有五六两个小组共150户。具有耕地1600亩,果园800亩,水井一眼,供电正常,水泥路贯通各个巷道。村民生活基本能自给自足。是门公行政村最大的两个小组。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据说车家塬的历史也很悠久,在车家塬村村北面的山沟里有一座用石头砌成的石楼,当地人称之为石楼子。据说这里不仅是字圣仓颉造字的地方,也是仓颉储藏文字的地方,同时也是黄帝时期部落会盟开会的地方。从石楼倒塌的现状看,高可入云,宏伟壮观,足可以看出建筑水平和仓颉的超人智慧。因为人们源于对仓颉造字精神的敬仰,每年都有人络绎不绝的前来这里拜谒造字石楼,登高眺望,思古怀今,恭敬地献上祭品,虔诚地奏响雅乐, 庄严地焚香祭拜,诵读祭文。文人骚客竟相吟诗作赋。这里的石头也被奉为“圣石”,他们在请回来的圣石上面恭敬地刻上仓颉创造的鸟迹书来记念仓颉造字的丰功伟绩。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关于车家塬村的来历有这么一种说法,这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黄帝时期。黄帝命仓颉造字、奚仲作车。《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相传车家塬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奚仲作车的地方。仓颉出生在白水县北塬乡的杨武村,车家塬村和杨武村隔洛河相望。奚仲出生在门公村,和车家塬村相距二三里,同属一个自然村。据门公村的奚姓家族人口口相传,他们奚姓人的祖先就是被称为车圣的奚仲。奚仲作车的地址就选在距离门公村二三里地的车家塬村。仓颉在车家塬村北的石楼沟造字,造好了字以后就用奚仲作好的车从这个村子拉往全国各地推广开来,供人们学习使用,车家塬村是奚仲作车的地方和用车辆运输鸟迹书字的始发地和源头地,所以顾名思义车家源村,车家塬村正好位于黄土高原(塬)的台塬地带,后人把“源”字改作了“塬”,就成了今天的车家塬村。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车家塬村还有几处汉代文化残留带和一棵记录了风风雨雨的老槐树,听村里上了年级的人说老槐树存在已逾千年,彭德怀元帅北上抗日时曾经在树下面乘过凉,开过会,由于缺乏保护和雷电的袭扰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残根树桩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三圣山和仓颉望乡台

在仓颉造字石楼东南侧有一座山名曰三圣山,三圣山上有一座三圣庙,据说这座三圣庙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仓颉的丰功伟绩给他和他的父母亲建造的庙宇,我们这里的当地人出于对仓颉的敬仰把仓颉叫做“仓圣爷”另外两圣就是仓颉的母亲和父亲。据车家塬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传说历朝历代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庙宇建成后还进行了开光典礼,寺庙里面还住着好多和尚,每天念经作法,祈福国泰民安。不知从何年何月渐渐衰落了。文化大革命前,里边还有三圣的塑像,庙宇的墙壁上还有壁画存在。现在的遗址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坍塌的窑洞,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仓颉造字石楼位于洛河的西岸,而仓颉出生地杨武村则位于洛河东岸,仓颉造字工作十分辛苦,很少回家,每当思念家乡亲人时就想回家看看,无奈中间有洛河相隔,回家十分不遍,但人人都有思乡之情啊!在三圣山下边的石坡上有一个平台,平台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每当仓颉萌发思乡之情时,他就顺势登上这个平台远远眺望对面的家乡。“冉冉生山草何异,截而吹之动天地。望乡台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后人就把这个仓颉登高眺望家乡的地方称做望乡台。在这个望乡台上,隔沟眺望至今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仓颉出生地-杨武村的土窑洞。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秦晋之好-奚解元的传说轶事

秦晋之好,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语出《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史·孙鑨传》:“乃至鑨割渭阳之情,南星忍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盟”。近义词有秦晋之缘、天作之合、秦晋之盟等。历史上秦晋政治联姻中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在门公村也流传着一个秦晋之好的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省白水县的门公村奚氏家族中出了一位奚甲第奚解元。此人不求官、不贪财,在任职期间很得老百姓爱戴。

某年学子赶考,他陪同学生上京并给学生辅导功课。学生们给他雇了一乘轿子来回乘坐,在从北京返回的路上经过山西省闻喜县,在一座桥边发现一男一女在轿头抱头痛哭,他令轿役停住,询问痛哭之人。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那一妇人说,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儿子,痛哭原因是他们吃了官司败诉了,老妇人说她家老爷原来在朝为官,被人诬陷丢了官还被气死。

老爷在闻喜当官时,当年一地主有一女儿和他儿子婚配年龄相当,每次托人向我家求婚,要将他女儿许配给我儿子,我一家也同意,并写了婚书庚帖。现在儿子大了,到了当婚年龄,我家要给儿子结婚,不料那家地主悔婚,说婚书庚帖是假的。我们不服,告到县衙,地主家向县衙送了贿赂,县官得了好处反说我们在作假,说婚书庚帖是伪造的,我们便败诉了。所以在此母女痛哭。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奚解元听后甚是怜悯,一股正气愤发,马上写了一篇文章让老夫人和儿子到县衙大堂上交给县官。

奚解元写道:从东来有公干,路过贵地闻喜县,见人痛哭在路边,不忍离去不去管,忙住轿,问一遍,好一大胆闻喜县,偏富贵,欺贫贱,人家婚姻你拆散,限你重新断案件,回头我要阅审卷。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母女二人将奚解元写的文字交到县衙,县官问母子:“哪乘轿子哪里去”?妇人答说是去长安,不久还要返回京城,县官慌了,以为是皇上派的钦差大人进行私访,连忙叫来地主说:不好了,钦差大人还要再返回调查案件,现在你很快让你女儿和男方完婚。那地主也同意了,并且给了女儿三十亩土地,作为女儿的嫁妆。

后来奚解元命弟子去山西了解了详细情况,后来两省就此事传为佳话。一时流传至今,所以就有了“秦晋之好”这个说法。

门公村的传说轶事

奚仲造车的传说

中国的远古黄帝时期。黄帝命仓颉造字、奚仲作车。《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奚仲出生在门公村,和车家塬村相距二三里,同属一个自然村。门公村99%户族以奚当姓,据门公村的奚姓家族人口口相传,他们奚姓人的祖先就是被称为车圣的奚仲。奚仲作车的地址就选在距离门公村二三里地的车家塬村。仓颉在车家塬村北的石楼沟造字,造好了字以后就用奚仲作好的车从这个村子拉往全国各地推广开来,供人们学习使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