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70年峥嵘岁月,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命运;改革开放,更是改变了勤劳善良宝鸡人的生活。宝鸡,一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小山城,一座靠双手打造的西北工业重镇,一座依秦岭、沿渭河矗立的国家森林城市,宝鸡的城市名片数不胜数,“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追根溯源,宝鸡最悠久、最灿烂的历史当数工业发展的历史,3000年前,西周青铜器闻名于天下,现如今,“宝鸡制造”正享誉全球。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宝鸡市,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行业覆盖齐全、产业规模庞大、龙头企业众多、技术业内领先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跨越,推动了宝鸡市从一个物资匮乏的城市发展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制造业基地,产品覆盖也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向航空航天、铁路设备、医药化工、汽车、智能产品等方向突破,企业经营模式由国有独大发展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工业建设区由城区重点向县域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推进。

那么,70年来,宝鸡工业经济究竟有怎样日新月异的成就?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1966年,建设中的宝鸡桥梁厂)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现在的智能制造车间)

1、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建国之初,宝鸡市仅有工业企业及手工作坊85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工业产值311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20万元,各类金属加工设备479台。70年来,宝鸡工业生产基本行驶在快车道上,引领全市整体经济快速增长。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154.27亿元,增长了10129倍,年均增长14.3%。工业增加值从1993年的3.18亿元增加到2018年1063.91亿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26.2%。

2、工业主导地位确立

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7%,比1990年42%的比重增加了5个百分点。2018年,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15.63万,解决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逐年提升,2018年末,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年生产能力:钢材206.5万吨,原煤1266.7万吨,水泥2597万吨,金属切削机床16380台,粗钢1.5万吨,发电量726.30万千瓦时。

3、产品种类持续增加

1949年建国之初,宝鸡市主要工业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基本都是手工品、日用品和轻工业产品,且产量较小仅满足域内衣食住行和基础性生产。建国70年来,宝鸡市工业产品生产种类和产量持续增加,已经发展到高精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电器仪表、海工设备等高科技产品。

在统的227种重点产品中,钢材产量由1962年的4187吨增加到2018年的148.4万吨,增长353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由1962年的84台增加到2018年的12804台,增长了151倍;饮料酒由建国之初的1789吨增长到2018年的28.3万吨,增长了157倍,除此之外,很多工业产品实现到了由无到有,由有到优、由优到强的良好势头。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七十年代宝鸡卷烟厂车间)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现在的宝鸡卷烟厂车间)

1、门类齐全、行业覆盖面广

全市现有工业企业涉及三大门类、35个行业大类,116个中类、224个小类,已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之初,工业部门聊胜于无,只有纺织、造纸、面粉、火柴、卷烟等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行业,经过70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冶金、电力、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医药化工、智能制造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2、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轻重工业结构在反复调整中逐步得到改善。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一是建国初期至1970年,轻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建国初期全市工业主要是消费品生产,以食品、纺织行业为主。197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0.49。

二是1970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食品、纺织、高档耐用消费品等行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大三线”建设投资,一批国防、电子、能源和民用机械、农用机械、化肥、建材等工业企业落地,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变为1:1.27,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三是90年代初至今,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201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3.31。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高速增长,并持续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能化、食品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也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行业领先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七十年代的宝鸡石油机械厂)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现在的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1、支柱产业优势明显

建国之初至今,以食品、纺织等消费品为支柱的工业行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延续,逐步发展形成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引领的八大支柱产业,此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聚能发展,装备制造提速、能化工业崛起、汽车产业扩张、基础设施推进等资源、市场、政策的多重因素叠加轮动,全市支柱产业趋于明朗,目前已形成五大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三大特色产业引领的宝鸡全新工业体系。

汽车制造业:宝鸡现代汽车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经过50年发展,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规模效应也进一步显现,已拥有宝鸡吉利、陕汽商用车、陕西通家、银河消防、法士特齿轮、汉德车桥等11户整车制造企业和300多户零部件加工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近年,宝鸡市委、市政府抢抓汽车发展大势,提出“一城两区五基地”的发展目标。“丝路汽车名城”已成为宝鸡工业新名片。2018年,全市汽车产业总产值占到全省汽车产业总产值的34.4%,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15.2%,整车产量达到20.75万辆,汽车发动机年产量突破20.78兆瓦。

钛及钛合金产业:宝鸡被誉为“中国钛谷”,钛产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八成以上。领头雁宝钛集团已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依托高新区、眉县霸王河工业园两个钛产业研发、生产、加工基地,辐射带动高新区500余家中小企业,眉县28家相关企业。年产值20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过亿元的企业17家,拥有“钛谷”和“宝钛”2个国际知名品牌,聚集各类科技人才资源近11万人。目前,全市钛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460亿元,钛材和钛制品供应量约占全国的60%、占全世界的20%。

烟酒食品产业:在重工业底色浓重的宝鸡,烟酒食品为主的轻工业,是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宝鸡打造了两个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西凤酒、好猫烟,也由此拉开了宝鸡烟酒食品工业产业迈向千亿产业规模的新征程。经过多年的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西凤酒公司已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名酒制造商,品牌价值位居白酒行业第4名。宝鸡卷烟厂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卷烟生产厂家,是宝鸡的利税大户,同时老牛面粉、阜丰味精、秦宝肥牛、和氏乳品等本土品牌在西北乃至全国已形成覆盖之势。至2018年,宝鸡有规模以上烟酒食品工业企业100家,实现总产值47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9%。

能化工业:继麟北煤田的开发,宝鸡打造能源强市目标提上日程,同时,煤制甲醇、低热值发电、长青能源等企业代表了宝鸡煤炭深加工的方向,投资达数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将宝鸡能源产业推向新高度。2018年,全市能化工业企业60户,实现总产值481.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5.3%。

2、龙头企业行业领先

“一五”、“三线”建设时期,一批重点企业在宝鸡落户安家,如宝鸡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等,宝鸡市的机械、电子产业优势突出,促使全市形成了一批部优、省优品牌产品,长岭冰箱、宝花空调、双欧洗衣机、渭阳摩托车、烽火音箱等老品牌曾经红极一时、享誉大江南北。随着对外贸易和东南沿海的加速崛起,曾经的老品牌逐渐消失,接替它们的是新品牌的快速崛起,宝钛集团研发的4500m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制造技术(项目),荣获201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建设的“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数字化车间”属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产业示范项目,生产的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在国内同行业领先;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型军用越野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铁路提速道岔、磁悬浮功能件和轨排生产基地;陕西东岭集团是西北最大的民营企业;璐江桥隧公司开发的预应力张拉系统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国内大型重点桥梁工程;北宸航天科技开发的消防无人机破解了超高层建筑外立面火灾扑救的世界性难题;爱骨医疗公司骨科内植入物3D打印国内领先等等。同时,2019中国钛产业年会暨钛产业高峰论坛,传感器科技产业发展论坛等相继在宝鸡召开,品牌经济正成为宝鸡工业经济发展的代表,更承载着宝鸡工业再次腾飞的坚强保证。

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核心力量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作为国家技术型改革及战略性转型的重点产业,装备制造业在推动全市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集群化、规模化、两化融合的纵深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宝鸡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代名词。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宝鸡装备制造业从企业规模到产业链延伸,从产品质量到市场占有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显现,宝鸡“制造”逐步向宝鸡“智造”转变。

建国初期,全市装备制造业涉及企业仅为国家投资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行业涉及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宝鸡紧抓全国16个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有利机遇,企业改造提升诉求得到全面释放,政策上实行以横向联合为手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宝鸡市装备制造业也随之打开集群化发展道路。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62户,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35.3%,覆盖全部8个行业大类,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018.5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2.3%。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均超过百亿,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2%。

从企业规模看,201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值过亿元的87户,过10亿元的15户,过百亿元的2户。从重点产品产量看,汽车从1979年的260辆,提高到2018年的20.75万辆,增长798倍;金属切削机床由1962年的84台,提高到2018年的12804台,增长152倍;石油钻采设备实现年产量819台。从产业链发展看,在汽车行业中,产品从核心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车桥、轮胎、座椅、水箱等各个方面。从企业配套看,目前龙头企业市内配套率较“十一五”初期大幅提高,其中秦川机床市内配套率达到40%以上,吉利汽车市内配套率超过50%。

混改提速工业经济活力持续提升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1、非公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宝鸡市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70年来,宝鸡工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着结构性调整,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构调整进入快车道,宝鸡市工业结构实现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公工业工业的发展壮大,至2018年,非公工业总产值达到1605.65亿元,占全市总产值比重的50.9%。

2、外资企业发展特色明显

外资企业自1978年4月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虎门落户,拉开了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序幕,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更是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截至2018年,宝鸡市共有外资企业10户,累计实现总产值137.4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比重的4.4%。

县域工业特色明显贡献突出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1992年,位于火炬路,刚刚成立的宝鸡高新区西区)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如今蓬勃发展的宝鸡高新区东区)

建国初期,宝鸡工业经济发展在国家投资的主导下,一直围绕主城区开展,随着民间投资的兴起,县域工业作为投资洼地以其低成本和交通便捷逐渐成为工业园区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宝鸡工业延中心城区逐步向东延伸,同时辐射南北,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均处于主导地位,并形成辐射带动一产、三产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县域工业主导整体经济增长

建国70年来,宝鸡县域工业从简单手工、消费品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向高端制造、工艺领先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型,县域工业从总量到质量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018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总产值1717.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4.4%,。2018年,平原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比重达到33.1%,山区县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1.3%,9个县域工业中产值总量最高的眉县,占全市比重为9.6%,最低的为太白县,占全市比重的1%。

2、县域工业特色突出

经过70年的发展,县域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基本趋于稳定。平原县中,凤翔的酒、岐山的车、扶风的食品、眉县的纺织已成为县域工业的支柱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弥补了全市工业重强轻弱的格局。同时,山区县发展特点更为突出,依托资源禀赋,聚力三产融合、全面推进“产、文、旅”协同发展,陇县的奶、千阳的砖、麟游的煤、凤县的矿、太白的药,正创出各自独具体色的县域品牌,为全市工业“稳增长”助力。

70年来,“宝鸡制造”发生了什么?从一穷二白到见证奇迹

宝鸡工业的发展,既是一张波澜壮阔的山河图,也是全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总结宝鸡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得失,将引领宝鸡工业继续勇攀高峰、再创辉煌。宝鸡人民勤劳善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创新创业精神将继续引领宝鸡工业跨步前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