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的荒野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的时候,由于父皇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李亨率军北上抗击安禄山叛军。最后李亨在灵武称帝,我觉得不能算篡夺皇位,因为他是在这个国难当头登基,勇敢的挑起了抗击叛军的担子,保住了唐朝的天下。



首先,唐玄宗的多次失误让叛军得意消灭大批唐军,攻占都城长安,导致自己威信尽失。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中原进军。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进展非常顺利,可谓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席卷了河北,接着南下攻下开封,沿着黄河一线向西进军。很快,叛军杀到洛阳,由于守将封常清所率的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不是安禄山叛军那些精锐军队的对手,所以,洛阳很快失陷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率领残余军队依靠潼关天险挡住了安禄山的叛军,暂时稳住了局势。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实力让唐玄宗非常震怒,就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名将。紧接着,唐玄宗派哥舒翰镇守潼关,随后,又命令郭子仪李光弼从太原率军杀入河北。很快,郭子仪等大败史思明的叛军,而安禄山叛军在攻下洛阳后无法取得更大进展,而河北老巢又受到郭子仪的威胁,首尾不能兼顾,形势对叛军越来越不利。而唐玄宗此时又过于乐观,再加上承平日久,对叛军的战斗力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叛军不过尔尔,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全军覆没,叛军随即攻占潼关和长安,唐玄宗仓惶逃亡。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但是唐玄宗刚愎自用,数度出现失误,导致本来很快就要被剿灭的叛军反而攻占长安,所以唐玄宗实际上已经威信尽失,很难作为一个皇帝使天下人信服了。

其次,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等于保住了唐朝的江山社稷。



在唐玄宗一行逃亡的过程中,走到了马嵬坡,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所杀,杨贵妃也被逼自尽。此时太子李亨脱离了唐玄宗的队伍,率领部分人马北上前去抗击安禄山叛军。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历史上称为唐肃宗 。

唐肃宗李亨在父皇李隆基还在世的时候就称帝,而且事先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允许,唐玄宗也没有诏书传位给他,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有篡位的嫌疑。但在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安禄山叛军已经攻下首都长安,大唐帝国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而作为皇帝的唐玄宗一再失误,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情况下又逃往四川,不肯面对危险。在这个时候唐肃宗登基,振臂一呼,领导军民共同抗击安禄山叛军,算是顺应天意,不能算是篡位。



唐玄宗知道这件事之后,虽然内心里也许有些不满,但是还是认可了这件事情,并且派人把传国玉玺送给唐肃宗,对唐肃宗登基一事进行法定的认可,这也进一步洗脱了唐肃宗篡位的嫌疑。这一行动也体现了唐玄宗高明的政治眼光,因为在自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的情况下,威信已经大大丧失,无法领导军民进行抗战。而这个时候太子登基,唐玄宗进行认可,就能使太子更加名正言顺的称帝,从而能够领导有效的领导忠于唐朝的军民,剿灭安禄山叛军。



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实力非常强大,想要有效的抗击和消灭叛军,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才行,而唐玄宗因为之前的失误已经不适合再做这个领导。太子登基之后,就能够将忠于唐朝,反对安禄山叛军的各路势力团结在自己的旗下。事实上安禄山叛军杀过来之后,反抗势力一直此起彼伏,但是由于没有坚强的领导,很容易为叛军各个击破。唐肃宗登基之后,这些力量就有了一个坚强的核心,使抗击和剿灭安禄山叛军,变得更加便利起来。



正是因为唐肃宗李亨的登基,才使得大家团结在唐肃宗的旗下,这样才能够保住唐朝的江山,最终将安史之乱平息下去。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非常有力的事情,对当时巍巍可及的唐朝江山可谓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使李唐江山能够继续下去。正因为如此,唐玄宗也没有追究这件事,而是对唐肃宗的登基予以认可,天下人普遍也不认为唐肃宗登基是篡位,而是大乱时期事急从权而已。


平安读历史


简单来说,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第三, 从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时代,皇子发动兵变从父皇手中夺权是常态,最后给父皇搞个太上皇当当就是了,并不像后世那样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里来的,玄武门之变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不也是通过兵变干掉太平公主而来的。因此,李亨在灵武来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之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太子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张明扬不说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李隆基急匆匆地带着妻子儿女,一路如丧家之犬,打算到成都避难。一行人走到马嵬坡时,深受李隆基宠爱的太子李亨,突然发难,不但干掉了父亲的爱妃,还抢了他的皇位。李亨的这一举动,有“公”“私”两方面的原因:

(影视中的李亨,篡位称帝)

从“公”的角度分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被吓破了胆,丝毫没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一心想着逃避,而且逃得还很彻底,打算到成都去。问题是,逃到成都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

首先,成都远离中原,去的时候容易,想再打回来就难了。从疆域辽阔的大唐王朝,到龟缩到蜀地一偶,李亨和大臣、将军估计都不愿意,这也是李亨能够成功的原因。

其次,成都西面的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吐蕃政权。倘若吐蕃顺势而下,唐朝这些残兵败勇能抵抗得住吗?继续往前走,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成都远离中原,面对吐蕃,毫无防御优势)

最后,李隆基还带上了祸国殃民的杨玉环、杨国忠。倘若到了成都后,李隆基继续信任重用杨国忠,危机还会继续爆发。

(当时普遍认为,杨玉环是罪魁祸首)

既然父亲解决不了这个难题,那就自己来挑这个重担吧。李亨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具有这个能力,在他去世的时候,基本上平定了叛乱。

从“私”的角度分析

从个人角度来说,做了18年太子、已经45岁高龄的李亨也有理由,替而代之。

首先,唐朝的太子是个高危职业,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李亨之前的几任太子,鲜有好下场:李建成、李承乾、李贤、李瑛都被搞死了,要么是被父亲、要么是被后宫。

李隆基喜欢玩权力平衡术,安史之乱爆发前,李隆基怂恿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斗,李林甫去世后,又暗中支持杨国忠和他斗。杨国忠兄妹要是联起手来,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没了。为了自保,太子李亨决定出手,让父亲做太上皇。

(杨国忠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如果长期进谗言,李亨很危险)

其次,李亨年岁已高、太子早做腻了。从长安出逃时,李亨已经45岁了,往前看一看那些皇帝的寿命,自己也快到大限了;再看一看身边生龙活虎的父亲,李亨郁闷地发现,再不争取下,恐怕就轮不到自己掌权了(实际上,李亨只比父亲李隆基多活了十几天)。

(年岁大,父亲壮,李亨很痛苦)

太子的权力无限接近皇帝,做得越久,自己来掌控天下的欲望就越强烈。从长安出逃时,李亨已经做了18年的太子,耐心早就被磨没了,欲望正在疯长,机会来临时,就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最后,逼杀杨玉环、杨国忠后,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马嵬坡事变,是李亨一手策划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把父亲的爱妃逼死了,已经和父亲彻底闹翻,想再回去做太子,已经不可能了。

(逼死杨玉环后,李亨已无退路)

在亲信的的拥护下,于是北上灵武,登基称帝。

综上所述,无论于公于私,李亨都有逼迫父亲下台的动机;在实力足够时,就登基称帝了。


小杨品史


安史之乱是皇太子李亨篡夺唐玄宗李隆基皇位的天赐良机,如果李亨不篡位,他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了。

因此皇太子李亨集团发动马嵬驿兵变,除掉宰相杨国忠集团,并逼迫唐玄宗李隆基处死心爱的绝代佳人杨玉环,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分道扬镳,李亨篡位势在必行。


在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从未败北。不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为他够狠。

唐玄宗李隆基亲政后,开元三年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担任皇太子二十多年,结果因为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诬陷,李隆基连查都不查就将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赐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弑兄逼父,到自己儿子造反的时候也只杀了齐王李佑一个儿子,到了李隆基这,一日杀三子,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没有一天之内杀三个儿子的。

李亨在公元738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756年登基,也就是说,李亨熬了18年才利用安史之乱在45岁的时候才成为皇帝。但是在公元762年,李亨就因病驾崩,身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同一年驾崩。

李亨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加上他当皇太子的时候被宰相李林甫势力猛烈打压,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影响到了身体状况。因此皇太子李亨的危机感相当强烈,担心熬不过龙马精神的老皇帝李隆基。

在发动马嵬驿兵变以后,皇太子李亨终于觉得篡位的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皇太子李亨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四川,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皇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力挽狂澜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皇太子李亨呢?

其次, 马嵬坡兵变本来就是皇太子李亨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的精心策划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只是台前的执行者,皇太子李亨与大太监李辅国高力士都在幕后坐镇,皇太子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宰相杨国忠和贵妃杨玉环等只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

通过马嵬驿兵变,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元气大伤丧失了争雄之心,尤其是心爱的绝代佳人杨玉环被杀彻底击垮了李隆基的精神支柱。



李隆基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皇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最后,唐朝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发动兵变篡位已经成为常态,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开始,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推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发动唐隆政变杀死伯母韦香儿上官婉儿堂姐安乐公主,发动先天政变杀死姑母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李旦归政。

因此,皇太子李亨在发动马嵬驿兵变除掉杨国忠杨玉环集团以后又在灵武篡位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大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皇太子李亨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文武百官希望攀龙附凤,鼓动皇太子李亨称帝他们也可以加官进爵。


厚德载物49847


李亨不是抢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势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并不是唐玄宗一开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长李瑛为太子,后来犯事被废杀,才有了他的机会,但当初大臣们并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同意,最后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来不易,也受到诸多大臣的不满。



【02】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迫害

李亨当上太子后,并没有因此而过上轻松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开始是李林甫对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会无限扩大,想拉太子下马,结果李亨只能采取丢车保帅的做法,牺牲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后,就是杨国忠,杨国忠仗着杨贵妃,为所欲为,甚至想上演武则天时期的历史,杨家独大,所以对太子也是使尽手段。



【03】安史之乱

李亨或许命不该绝,在杨国忠还没全力对付太子之时,安禄山领头整了个安史之乱,弄得唐玄宗带着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仓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长安不远的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觉得是铲除杨国忠的好时机,便发动了兵变,让唐玄宗杀死了杨国忠,赐死了杨贵妃,并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去了灵武,登基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第一时间派人入蜀报告。



可见李亨并无逼唐玄宗退位之举,只是形势所逼,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复失地,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

我是青鸾惊鸿,蜀女,感谢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我们首先要确认是李亨是否是篡位,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先皇是否驾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说,他是否符合封建纲常,即取得的途径合法性才是关键。显然,李亨在两点都不合法性,李隆基还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属于篡位。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口号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霓裳羽衣曲。短短一个月就杀到洛阳城下,当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没有了当年的能力,年老昏聩已经70岁的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离长安。应该说,当李隆基逃离长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就动摇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丧失。

在逃离的途中,李亨已经开始四处“串联”利用朝堂上下对于杨氏一门的不满,积极争取政治支持。应该说,在当时。整个朝堂对杨国忠一系已经的愤恨无比,满腔怒火,此时必须要有人对安史之乱负担政治责任,(如果李隆基后来复位,也一定要杀杨国忠)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担,而李亨就是利用这个“时机”与高力士,陈玄礼联手发动“马嵬坡之变”激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此时,李隆基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团已经倾向于李亨,也就是说,官僚体系军队实质上,已经把这笔账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权威丧尽。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对于他来说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场。 生命安全现在是第一位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李亨继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说从封建纲常来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这个时候李亨不站出来称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会提前藩镇割据,而此时李亨毕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统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现在的政治术语就是说:政治的客观形势要求李亨必须登基,这不以李亨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李隆基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对形势判断也很清晰,承认了了肃宗之位,这才有能力和条件去平定安史之乱。

如果李隆基不承认李亨登基、就认定是篡位。那这样大唐就三个皇帝,西北一个篡位的肃宗,洛阳一个安禄山,成都一个李隆基,到底听谁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争“正统”打起来。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国。但也是由于李亨“篡位”登基,才导致他急于收复两京,才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肃宗自立为帝,有违礼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于是肃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纥夷狄以践中原,更为及早收复两京,而错失直捣幽燕,永消河朔割据跋扈之祸的良机。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在唐朝,太子是个极为危险的职业。

第一代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干掉了。

第二代太子李承乾,被李治废掉了。

第三代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弄死了。

第四代太子李隆基,侥幸存活。

第五代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



李隆基

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躺着得来的。由于太子的风险系数太高,当唐睿宗李旦要把太子之位授予大儿子李成器时,李成器死活不干。

李旦满怀期望地找了二儿子李成义,李成义也坚决不干。最后碰了一鼻子灰的李旦又找了三儿子李隆基,没想到,这次李隆基同意了!

李隆基成了太子。他似乎离当皇帝仅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却十分凶险。因为前面横亘着两座大山,一座是韦后集团,一座是太平公主。



不过,李隆基不是一般人,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先利用太平公主铲除了韦后集团,接着又亲手干掉了太平公主势力。

李隆基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

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之位也是捡来的。李隆基的嫡长子是李瑛,然而,李瑛同样没有逃脱太子魔咒,最终被武惠妃陷害致死。

李亨成了太子,但他整日惴惴不安,如履薄冰,毕竟前面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他就像林黛玉刚进入大观园一样,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帝王的父子关系,是一种扭曲变态的父子关系,皇帝与皇子不仅是父子关系,更是一种君臣关系。

对于皇帝来说,权力不容任何人染指,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如果亲生儿子侵犯他的权力,他照样会毫不留情地杀掉亲儿子。

权力制衡

李隆基是个玩弄权力的高手,他深谙权力制衡之道。李林甫就是他的一张王牌,他利用李林甫压制太子势力,只要李林甫不太过分,李隆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煽风点火。

但当李林甫提出要废掉太子的时候,李隆基却直接否掉了,他只是利用李林甫敲打太子,让太子知道,老爹在位一天,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但并没打算废掉太子。



李林甫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李隆基也有点担心了,尤其是李林甫与节度使安禄山过往甚密的时候,于是李隆基又扶持了另一派势力杨国忠。

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另一张王牌,李林甫死了之后,势力迅速消退,杨国忠势力迅速增长。李隆基利用杨国忠同时牵制安禄山和太子势力。

然而,杨国忠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只会拼命的敛财,对于安禄山和太子,他只会简单粗暴的打压,毫无章法可言,他既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清君侧清的就是杨国忠。安禄山大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潼关,唐玄宗带着杨国忠、杨贵妃、李亨等逃出了长安,一路向西逃窜。

到了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又累又饿,李亨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士兵中大肆宣传杨国忠专权误国导致了叛乱,只要杀了杨国忠,战争就可以结束,士兵们就可以回家了。

在李亨的挑唆下,果然有士兵冲上去杀掉了杨国忠,据说第一个冲上去的叫作张小敬。



士兵杀了杨国忠之后,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和韩国夫人,这还没完,士兵又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

爱美人更爱江山,李隆基让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士兵的怨气才算化解。

李隆基也知道,士兵根本没这胆量发动兵变,背后肯定有人挑唆和指使,而指使者除了太子李亨不会有别人。

至此,父子之间彻底决裂了。李亨没有杀掉李隆基,他不想背负弑君之恶名。李亨选择带着部分士兵北上,李隆基继续西行。



李亨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朔方军治所灵武之后,很快举行了登基大典,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还特意派了使者到四川传递消息。

此时,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年老力衰,无力挽回大局,只得默默承认了现实。

对于李亨来说,皇位迟早是他的,他之所以在安史之乱中匆忙称帝,无非是抓紧替父亲收拾烂摊子。

李亨彻底平息安史之乱后,他也死了。安史之乱结束于公元763年,李亨死于公元762年。


一半秋色


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下周一再更新一波,应该就大结局了,这部剧将唐朝中期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前前后后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也有几万字了,对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前十年的政治斗争了解了个遍。

想要了解李亨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通过《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

李亨篡夺唐玄宗的皇位,纯粹是压抑多年的一次爆发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前半生创造了丰功伟绩,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十分满意,大有洋洋得意的样子,并且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也就是想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皇帝,但凡在位超过四十年,或者年龄超过六十的,都会犯一种叫作老年皇帝综合征的病,临床症状为,倦政,昏庸,好色,好大喜功,滥杀无辜。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岁数大的时候不喜欢政治,就将皇位让出,交给儿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后颐养天年也好,在幕后操盘谋划也好,总之,退居二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李隆基太害怕一旦交出权力,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因为这里是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为了夺权,弑兄逼父,杀死太子李建成,逼得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最后郁郁而终,等到唐太宗晚年的时候,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李承乾竟然谋反,李世民虽然从父子亲情的角度没有杀他,但也开启了唐朝皇帝与储君之间拥有矛盾的先河。

李治的儿子个个都不容易,直到李隆基作为太子,废了很大的劲,杀了自己的姑姑,逼得自己的父亲让位,最终成为唐朝一代圣主,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从未败北。不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为他够狠。

李隆基亲政后,开元三年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担任太子二十多年,结果因为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诬陷,李隆基连查都不查就将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贬为平民,不久就赐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弑兄逼父,到自己儿子造反的时候也没能忍心处死,到了李隆基这,好家伙,一日杀三子,放眼整个中国帝王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没有一天杀过三个儿子的。

李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太子,可想而知内心是怎样的忐忑

翻看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有几种太子最难当,一种是明君的太子,因为明君太聪明,一眼就看透你了,假如你不如他,他不高兴,假如你比他优秀,稍微有点见解,他认为你跟他不一条心;还有一种是活的岁数大的皇帝的太子,这样的人太能熬,甚至能把太子熬死;还有一种,就是唐朝的太子,所有唐朝的太子都不容易!

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等等等,可以说,这些因素,李亨全摊上了,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太TM的难了。

李隆基防火防盗防太子,致使李亨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陷入政治构陷当中,即使是这样,朝臣也没有放过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原型就是李隆基时期的宠臣李林甫,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里面就有李林甫的影子,当时李隆基要杀三个儿子,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李林甫却说:“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当时想要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以夺取拥立之功,但是李隆基却中意李亨,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李林甫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害怕李亨登基之后对其进行报复,因此对李亨多加构陷。

唐玄宗以为自己玩的是一手权衡之术,可把儿子李亨给坑惨了,从天宝五年开始,李林甫就利用宰相的身份打压太子集团,当时韦坚与皇甫惟明相约,被李林甫得知,对二人进行弹劾,说他们二人“欲共立太子”。

当时唐玄宗也是岁数大了,不想把自己的儿子杀的一干二净,就没有将此事牵扯到李亨,但是却让李亨与妻子韦氏(韦坚的妹妹)离婚,让其出家为尼。

李林甫对李亨的打压,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一年,去世才停止,可见,不要说得罪小人,就是没有给这样的小人好处,他也一样会向疯狗一样咬你。

李林甫最后被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取而代之,李林甫刚死,杨国忠就被拜为宰相,杨国忠为了报自己被李林甫打压之仇,在李林甫还没有下葬的时候就与安禄山一块告发李林甫活着的时候要造反,李隆基就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材,以庶人的礼仪安葬。

回到太子李亨这里,大家肯定会认为,李林甫死后,李亨的日子会好过一点,结果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过程中一样没有放过李亨,把年纪轻轻的李亨头发都逼白了,就连李隆基都看不下去了,在李亨第二次大案后,他第二位妻子也被废黜,李隆基亲自给安排了婚事,希望李亨能够安心一点。

李亨为了博得李隆基的喜欢,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一次李隆基让李亨去割羊腿,割完羊腿后,李亨手上全是油,这个时候李亨就顺手拿起了饼擦手,当时李隆基以为李亨是在浪费粮食,有点不高兴,但是李亨却将擦过油的饼拿起来吃了,李隆基因此对李亨有了一丝好感。

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也挺难受的,当然,杨玉环有没有相当武则天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指挥失策,导致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离开长安的时候,总共有三千多人,而李亨掌握了两千多人,这才让李亨有了反击的机会,这个时候要是再不把李隆基踢下去,估计自己一辈子都当不上皇帝了。

马嵬坡事变中,杨国忠被乱兵所杀,杨玉环也被兵将逼迫殉难,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成了孤家寡人的李隆基也只能认命,承认李亨的合法地位!


史论纵横


首先要澄清的是,唐玄宗的皇太子李亨并没有"篡夺"乃父的皇位,是李隆基在逃往西蜀的突发事件中,弃万民群臣,江山社稷于不顾的背景下,太子李亨分路去甘肃,宁夏收集力量,挽救危亡时,被群下拥立为帝,于是他成这样唐肃宗。


劉一千五


李亨灵武即位既是一种自保,也是一种被迫。

一,唐朝太子大多命途多舛,这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的先例。唐玄宗最初立李瑛为太子,后因为李林甫和武惠妃构陷,而被废。在“立嫡立长”的原则下,李亨成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牢固,不仅李林甫的多次构陷,就连唐玄宗对李亨也不完全信任,甚至为了让李亨服气,唐玄宗以“爱惜”为名,让李亨把用来擦刀的饼吃掉;对比之下,汉景帝为让周亚夫服气,叫他吃肉不用筷子,周亚夫不肯,拂袖而去,结果后被冤下狱。

二,李亨生性软弱,自然禁不住裴冕、杜鸿渐、李辅国等人的多次劝说,并且是以“登基才能聚拢人心”作为理由。加上当时大唐帝国危在旦夕,本就主见力不强的李亨自然摇摆不定,在推手们的作用下,登基为帝。

李亨登基后,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并改年号为“至德”。一个月后,识趣的玄宗派人带着“国宝玉删”和诣谕前往灵武,表示自己愿意传位于李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