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1949年-2019年,這不是一串普通的編年符,它承載著中華兒女70年波瀾壯闊的拼搏史、發展史,更記錄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綠意盎然的魅力漁渡

70年前,伴隨著嗷嗷待哺的啼哭,一名叫秦建國的男嬰在鎮巴縣漁渡鎮出生了,與共和國同歲的秦建國,童年記憶中,父親、母親總是在為家裡的糧食發愁,山上的野菜、雜果,成了年幼的他果腹的主要食糧。在他的概念裡,一年到頭,最好的一頓飯,就是大年夜沾著豬油的白麵饅頭,兄弟姐妹6個人,儘管每個人只能吃一個半,但這頓“饕餮 盛宴”足以讓他期待一整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漁渡鎮,像當時大多數鄉鎮一樣,呈現著百廢待興的憊態,百姓最大的願望只是填飽肚子。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漁渡全景(舊)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漁渡全景(新)

1965年,秦建國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全家人的期盼光榮入伍,16歲的他終於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英雄綠”。8年的軍旅生涯,讓原來骨瘦如柴的他有了一副健壯的體魄,1973年,帶著“建設新中國”的雄心壯志,他退伍回到地方,成為了漁渡區公所的一名普通幹部。

此時的漁渡同他8年前離開時相比已有較大的變化,顯著的是人口密度有所提升,前些年躲入山中避災的百姓也陸陸續續有人來到街上謀生,雖然物質生活條件仍然艱苦,但是人們都堅信能改變漁渡的貧窮面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歷經漁渡撤區並鄉,重劃八村一社區的重大變革,年近70週歲的秦建國,儘管背影不再挺拔,步伐不再矯健,但他關心漁渡建設的一顆赤誠之心,仍然滾燙。他經常說:“我見證著家鄉一點一滴的發展和變化,咱們老百姓的日子,也在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越過越好!”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漁渡壩社區活動場所(舊)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漁渡壩社區活動場所(新)

近年來,漁渡鎮黨委、政府緊抓脫貧攻堅歷史機遇,以生態宜居縣城“副中心”為自身定位,依託漁渡集鎮新區建設“川陝明星社區”,沿一河兩岸建成了槐蔭大道、南鄉大道、歸仁路三條主要街道,集鎮上的人越來越多。5千米長的河東、河西走廊、健身步道,佔地1.2萬㎡的“漁水河溼地公園”、玫瑰園和佔地6000㎡的“南鄉廣場”等一大批民生項目建成投用。飯後的秦建國常帶著老伴和孫子漫步在溼地公園和彩虹橋上,享受著老有所樂的樂趣。


鎮巴漁渡:建國的“復興夢”


漁渡鎮夜景

秦建國聽政府的工作人員宣傳,為了打造全域旅遊項目,漁渡溶洞也將在今年國慶節期間對外試營業,那時,“登眺漁臺—遊溼地公園—觀玫瑰花園—遊南鄉廣場—體驗小雜果採摘—探漁渡溶洞奇觀”的全域旅遊環線,將讓更多的人感受這座小鎮的魅力。

“現在環境好了,條件好了,老百姓的精神勁頭和致富信心也足了。”秦建國開心地說道。1949年-2019年,秦建國以一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角度,見證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見證著70年的艱苦創業、櫛風沐雨和奮鬥歷程中產生的一個又一個奇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