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說起漢朝的功勳,您九成九會說是——北逐匈奴。

您沒說錯:西漢有衛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的豪情,東漢則有消滅北匈奴、迫降南匈奴的壯舉。總之這一時期,大漢的軍旗高高飄揚在蒼涼大漠,正是這一時期的強勢表現,為日後匈奴的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打下了基礎。

千年以後,只留下“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哀歌。

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那就是遠征大漠、縱橫西域那是要花錢的!漢帝國是依靠什麼來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

這個答案就是:漢朝的農業革命!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一、趙過

而這場革命的發軔者,卻是一個絕對聲名不顯的人——趙過!

這個趙過同志,有點可憐,歷史上關於他的痕跡很少,籍貫和生享年——都不詳。但他的職務流傳下來了,公元前91年前後,漢武大帝給老趙派了個新任務——搜粟都尉,這名字一看就知道:這是讓老趙去好好種地!

對老趙來說,皇帝的命令,那自然是必須要好好貫徹執行的。從此,老趙可以說一輩子就撲在農田裡了。

二、代田法

老趙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耕作法。

彼時中國農業還比較原始,農民的耕作法也都很粗糙,沒啥技術含量。基本都是翻土蓋上種子,條件好的澆點水,條件不好的只能望天收。

至於肥料嘛,基本是環保的“有機”肥。這個施肥在古代絕對是個技術活,種地是必須保持土壤肥力的,否則的話,種下去也沒收成,為此,有些區域為了增加肥力,只能選擇隔年休耕,或者地塊輪耕,但這樣一來,那每年就有一半左右的地塊處於荒廢狀態。

對於這一狀態,老趙很是跳腳——怎麼能這樣浪費呢?必須得改革!

這一次,老趙一頭扎到田間地頭,到處考察更先進的耕作法。走來走去,又經過親自試驗,一套更加先進的耕作法出爐了——代田法。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所謂代田法,說簡單點,就是壠畎間作。第一年,把莊稼規範的按壠畎整齊排列;第二年,則把壠畎的位置更換一下,實現代田間作。

有朋友要問:這麼做有啥好處?

誒,好處可大了。第一個好處,就是壠畎之間實現了肥力輪休,提高了效率,也就提高了整體的收成;第二個好處,就是壠畎形成的窪地更容易蓄水,可以提高田地的蓄水能力,這抗旱能力自然就提高了;這第三個好處,就是農作物可以紮根更深,這就更加的耐風、抗倒伏。

這麼多好處,帶來的結果自然就是——農業增收!根據老趙的試驗田測試:條件一般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優質田地,則可以增加兩斛以上。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在中國北方較為乾旱的地帶使用。

《漢書·食貨志》記載:“(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根據《淮南子·主術訓》記載,代田法每畝增產的幅度為25%。

這意味著,漢帝國從此可以多養四分之一的人口。漢帝國與北方匈奴之間的比較優勢,自然也就更大了。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三、耦犁和耬車

開發出“代田法”,老趙就滿足驕傲,從此躺在功勞簿上了嗎?

並沒有,老趙絕對擁有一顆把農業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我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牛耕了,可直到此時,牛耕還限於小範圍使用。因為那時候只有貴族、富人家才有牛,普通老百姓哪有牛啊,可是貴族、富人又根本不會去耕地,所以牛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普及不了。而經過趙過的大力推廣牛耕後,牛才在中國的農業上真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牛也才從此成為了2000年來中國農民們的好朋友。

相比推廣牛耕,老趙還有兩項劃時代的發明——耦犁和耬車。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牛耕,也不能讓老牛拉著犁在大田地裡隨意劃拉。老趙聰明的腦瓜,略加思考,就發明了耦犁,讓兩頭牛拉一個犁,後面再找個農民扶犁耕作。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此外還有高科技產品——耬車。這種輔助播種的木製器械,可大大提高了農民耕種的效率。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不熟悉農事的朋友可能覺得這些個發明都沒有啥,耕種嘛,多一天少一天有什麼關係?反正那時候的農民有大把的時間耕種!

這種想法那絕對是錯誤的!農業耕種對土壤肥力,播種、收穫時機,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一個地區每年的雨季可能那麼幾天,一旦沒能及時播種,錯過了墒情,這一年的收成就別指望了,在那年月,這會要人命的。

所以,趙過的這些發明,中國農業一用就是兩千多年,直到機械化全面普及之後,這些個寶貝才退出歷史舞臺!

四、鐵質農具的推廣應用

再有一個革命性成果,就是鐵質農具的推廣了。

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發出了鐵器,可是限於冶煉技術,鐵器尤其是鐵質農具一直未能大力推廣。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一座座鍊鐵高爐拔地而起,中國的冶鐵技術進入新階段,打造鐵器從此成了常態。

漢朝士兵的普通武器,轉賣到羅馬,都被炒成了天價神兵利器。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而發達的冶鐵業,帶動的不止是軍工,更有社會生產——鐵犁、鐵鏵等農具從此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些器具的使用,使得中國農業的耕種,徹底進入了精耕細作的時代,也標誌著中國產業革命的基本完成。

五、農業革命

代田法、牛耕和鐵器的使用,最終助推了中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使中國農業畝產平均提高了2.7倍。漢朝的小麥,畝產能有六十公斤。

這是什麼概念呢?同時期的歐洲,限於自然條件和耕作水平,畝產只能達到30公斤左右。直到公元13世紀,英國的小麥畝產最高也才42公斤。

漢朝碾壓匈奴的背後,是一場領先歐洲千年的“科技革命”在支撐

可以說,正是這強大的農業生產,為漢朝的軍隊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物資,支撐了漢朝對匈奴的艱苦戰爭,並終於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方式,贏得漢匈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

參考文獻:百度,鐵犁牛耕對漢代農業深耕細作技術的影響探析,《關於漢代畝產的估計》,《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業生產與消費再評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