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馬老漢主動退低保背後的故事

甘肅省天祝縣馬老漢主動退低保背後的故事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馬生才一家,兄弟倆由於患病一直沒有結婚,收養一個女兒後相互照顧生活,屬於低保兜底戶。再加上前幾年馬生才意外受傷,一家人失去收入來源,還有女兒上學的各種開支壓力,幸好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最近,由於女兒找到了工作,生活好了起來,他們主動申請退出低保,表示今後要自力更生,把這份低保讓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用。

這幾天,一封低保戶主動申請退出低保的申請書刷爆了當地人的朋友圈。

這張申請書來自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東大灘鄉上圈灣村馬生才一家,只有一頁紙,上面一筆一畫工整地寫著自己主動申請退出低保的願望,還按上了紅手印。

“我特向人民政府申請自願退出低保,讓給更需要的人”

申請書上寫明,馬生才本人患有高血壓症,不幸從陡坡上摔下來頭部受傷,造成多重殘疾。家中沒有勞動力沒有經濟來源,加上女兒馬海霞上學,家庭無自主生活能力。但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這個家庭獲得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各項惠農補貼,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馬海霞完成了學業,並找到了工作。

申請書中寫道:“我特向人民政府申請自願退出低保,讓給更需要的人。感謝共產黨,感謝各級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幫助。”

短短的一封申請書,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天祝縣馬老漢主動退低保背後的故事

順著蜿蜒曲折的天景公路,走進幽深漫長的山溝,雲杉葳蕤,松濤陣陣。山坡上的牛羊如一顆顆草場上的珍珠。沿著公路一路向北,便可看到一排排新修建的灰瓦白牆的房屋,這就是天祝縣東大灘鄉上圈灣村直溝組。

上圈灣村現轄上圈灣、直溝、舊寺溝3個村民小組,屬於非建檔立卡貧困村。2019年,鄉上實施生態文明新村建設項目,上圈灣村直溝組和舊寺溝組共新建住房43套,修建畜棚47座,有效解決了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滯後、群眾居住分散、環境衛生髒亂差等問題。

馬生才家現居住在直溝組安置點,剛搬入不久。這是一幢前後院加起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大門口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家裡面擺放著兩組沙發、一臺電視機,雖然都是原來的傢俱,但家裡面收拾得整潔,新安裝的取暖爐裡炭火燒得很旺,房子裡鋪了地板磚,下面佈設了地暖管網,房子裡溫暖如春。弟弟馬生祿熱情地把我們請進屋子。

“哥哥文化程度低,申請書是我代寫的。”馬生祿說。這位56歲的老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他的哥哥馬生才今年65歲。“我哥頭部受過重傷,他不怎麼說話。”馬生祿取下哥哥的帽子,記者看到馬生才的頭頂兩側有手術留下的創傷。

“是好政策讓一家人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由於患病,兄弟倆一直沒有結婚,收養一個女兒後相互照顧生活,屬於低保兜底戶。2015年,馬生才外出勞動時意外暈倒,造成重型腦損傷。“大夫說我哥很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著進家門了。”馬生祿說,當時感到很絕望。好在經過一年的悉心照料,哥哥的身體奇蹟般地好了。

馬生才受傷後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一家人從此失去了收入來源。家裡還有個女兒要上大學,家庭的生計還要維持,在各種幫扶政策的幫助下,自力更生,省吃儉用供女兒上完了大學。

“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們不可能住到這麼好的新房子裡,沒有辦法支付哥哥的住院費,孩子更不可能順利地讀完書!是好政策讓一家人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女兒上班了,有工資了,日子好過點了,就要把好政策(低保)讓給更需要的人。”馬生祿說。

2019年9月21日,是馬海霞上班的第二天。兄弟倆商議,女兒已經上班了,該把低保退出了。這個事情,早些時候他們就和女兒馬海霞商量過,一家人都贊成。

10月7日,東大灘鄉鄉政府包村幹部辛國瑞到村上走訪入戶,開展邊緣戶、脫貧監測戶調查摸底工作時聽說了這件事。到馬生才家核實情況。辛國瑞很驚訝又振奮:“他們家庭情況並不富裕,卻有著這樣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有著感恩黨和政府的滿滿正能量。在農村,主動退出低保的人還真的很少見。”

可是,低保一年兄弟倆有8000塊錢,退出了怎麼生活?

“黨和政府已經幫我們很多了,我們要自力更生”

馬生祿說:“這一路走來,看病,孩子上學,日常生計都有黨和政府的恩情。我哥住院花了1.8萬元,報銷了1.1萬元;人保大病保險報銷2000元,民政臨時救助3000元……算下來,我們看病沒怎麼花錢。當時,我們沒有收入,只有把15畝地都租出去,每年靠收的1500斤口糧生活。”

“我們全家一年領低保8040元,五保戶和電費補貼5592元,傷殘兩項補貼一年2400元,老年兩項補貼每年1200元,養老金每年1548元,草原獎補每年800多元……孩子考到山東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學護理專業,正當我們都在為學費犯愁的時候,國家助學貸款、‘雨露計劃’等政策讓孩子順利完成了學業。”

馬生祿說,“我們曾經過得很艱難,但是現在,孩子一個月工資2700多元。我們一家三口就商量,不能忘了黨的恩情,這低保得退了。”

村幹部告訴記者,退出低保後,除馬海霞每月的工資收入外,馬生才仍可以繼續享受養老金、草原獎補金等政策。根據現有政策,哥哥馬生才的年轉移性收入5632.3元,馬生祿的收入為6813.05元,能夠撐起一個家來。

馬生祿眼含熱淚說:“孩子掙工資了,低保應該讓給更困難的人。黨和政府已經幫我們很多了,我們要自力更生。”

馬海霞說:“這些年,全家人一直住在舊房子裡,因為上學的關係,家裡開銷比較大,生活很拮据。今年全家人搬進了新房子,安裝了新取暖爐,爸爸和叔叔可以溫暖地度過冬天,我也堅信自己有能力讓他們安度晚年。”

■記者手記

心不窮,才能過得好

馬生才一家,本是享受低保政策的困難戶,卻自願申請退出低保,不由得讓人豎起大拇指,為他們點贊。

“感謝共產黨,感謝各級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幫助,”申請書中樸實的話語讓人讀到後感到一陣溫暖。儘管享受著低保,兩位老人的心靈是溫暖的。貧苦的日子並未打磨掉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是讓他們更加銘記受到的幫助,成為捱過苦日子的動力。

這也反映出,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不斷深入,在各級幫扶幹部的真情幫扶和不懈努力下,群眾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也在增強。

群眾意識到了要想脫貧致富,需要激發自己的內生動力。這是精準扶貧中的好聲音,像馬生才一樣的低保戶以及其他許多貧困戶,身上都有這樣一股精氣神:他們有自信。只要心不窮,日子總能越過越美。而這正是擺脫貧困最為重要的:要不等不靠、苦幹實幹,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推開脫貧致富的大門。(來源/人民日報 2019年10月21日 15 版 記者/董洪亮 銀 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