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與《死亡詩社》電影中,對於教育方式循序漸進不同,

《爆裂鼓手》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有關教育的部分,算是一個另類的極端,而這種極端,往往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尋得到更好的例子作為參考,因為,當個體抹去與這個世界所有的聯繫,開始陷入自我瘋狂之後,這種所謂的最高境界,大概,與精神病只是隔著一層窗戶紙,姑且把這種極端叫做“天才的進化史”。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人類的極限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因此,有的人,開始嘗試著在各個領域選擇突破極限,而有的人,則選擇站在一旁看著別人突破極限。無論是參與者或是旁觀者,我們都無法給出準確的判斷,正如《爆裂鼓手》這部電影一樣,導演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並沒有摻雜主觀態度進去,他只是和觀眾一樣,成為了站在一旁的旁觀者。

我想,當安德魯和弗萊徹在電影最後,奉獻了那場最為精彩的對決時,慢慢回味之前他們所經歷的種種,也許,每個人對於如何成長,大概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爆裂鼓手》很容易讓我想到了《黑天鵝》這部電影,當主角融入自我幻想之後,任何的外界干擾,都成為了一種可恥的罪惡,而一次次對於自我苛刻,甚至是變態的要求,慢慢的丟掉自我的同時,也進入了虛構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頭,只有自己,我很想把這種行為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是,我不忍心打攪他們的瘋狂。尤其是,當安德魯和弗萊徹最後相視一笑的畫面出現時,我已經知道,出賣靈魂給撒旦換取自我的超越,就已經扭曲了初心的純真。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肉體雖然完整,靈魂已然殘缺

看《爆裂鼓手》這部電影,我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因為,整體上傳遞出來的那種凝重甚至是壓抑的氛圍,與電影選擇爵士音樂作為主調,幾乎沒有任何重合的可能,也許,導演正是利用這種反差,給觀眾造成了情緒上的一種緊張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故事推進的時候,我時刻都在擔心著安德魯的自我抉擇,生怕一不留神,安德魯就會選擇結束生命。這種對主角命運的關切,取決於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控,而通過後期快速的剪輯切換,在炸裂的音樂中,完成了故事的所有講述。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安德魯的家裡都是有關架子鼓的資料,而每次獨自在教室的練習,我想,除了是為了能夠證明自己,更多的還是出於最初的興趣。因為,通過興趣來推動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一件名正言順的事情,雖然,在旁人看來,搞音樂是一件不務正業的事情,但是,這種先入為主的判斷,並沒有讓安德魯就此妥協,這是一種對於初心的維護。

盡力做好和一定要做好,在它們的中間,如果缺少了初心的支撐,而只是淪為盲目的超越,那麼,最終,只會變成一具缺少靈魂的肉體,或者一個冰冷的機器,這是安德魯遇到弗萊徹之後的轉變。很多人試圖從弗萊徹近乎變態的嚴厲中,琢磨出天才與普通人的區別,可是,我看到的,卻是從人到工具的扭曲進化,和始終站在個人利益角度的意淫。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安德魯接觸弗萊徹之後,對架子鼓的單純喜愛,開始增強甚至是演化成名利的角逐,這種私慾的膨脹,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而弗萊徹就是打開盒子的那個人。弗萊徹試圖再造一個頂級的樂隊,以此完成自我榮譽的超越,而安德魯試圖利用弗萊徹作為跳板,完成進入林肯中心或是任何一個頂級樂隊,成為一個核心鼓手,兩人的出發點,全部都背離著音樂這門藝術創立的初衷。

我想,導演覺得兩人的對決還遠遠不夠,於是,把原本擁有著自由靈魂的爵士樂,變得狂野且躁動起來。當名利成為了唯一的選擇,而熱愛成為了拋之腦後的初心,我開始理解了安德魯父親看到兒子最後炸裂表演時的驚恐。兒子還是那個兒子,可是靈魂卻已經不是那個靈魂,安德魯成為了弗萊徹,而弗萊徹,就是那個一步一步引導安德魯,把靈魂交給撒旦的“恩師”。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電影結尾在兩人相視一笑中,慢慢隨著鼓點進入黑暗,這把觀眾的情緒,推到了一個無法抑制的高潮。

這次完美的演出,只是悲劇的開始,不僅僅是安德魯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因為,安德魯會繼承弗萊徹的思想,而這種思想,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傳遞,最終形成一個可怕的社會怪圈。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反勵志才是電影的核心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時間冒出來的名言,恐怕就是那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因為教育鼓勵的需要,我們總是刻意忽略掉這句話的後半部分,也就是“但有時,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這就是規避心理在作祟,總是喜歡選擇有利的部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刻意逃避不利的部分。

看《爆裂鼓手》這部電影,同樣也存在著這種規避心理作祟的選擇。對安德魯拼命的努力而振奮,對弗萊徹這樣嚴厲到極致老師而慶幸,沉浸在這對敵人般的師徒關係中無法自拔,甚至,為最後結尾那堪稱完美的演出而拍手叫好,這是對於天才所共有的崇拜,可是,這樣的天才,難道真的最完美的崇拜對象?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如果仔細看這部電影,其實,就會看出導演最為嚴謹的諷刺,比如,為了能夠安心超越極限,選擇與女友分手,選擇與外界隔絕;比如安德魯即使出了車禍,依舊帶著流血的身軀,衝向演出現場,那雙被快壓斷的手,還留著鮮紅的血;還有就是弗萊徹對於安德魯的陷害,則徹底暴露出弗萊徹最陰暗的心態。

雖然,導演並沒有表達明確的態度,可是,當利用這些幾乎脫離生活情節所創造的奮鬥過程,滿足普通人對於天才的幻想時,我想,某種不適的情緒,已經埋在了觀眾的心裡。尤其是,當看完電影頭腦清醒之後,這種不寒而慄的不適感,很快就會讓人從狂歡中脫離出來,然後,陷入自我的沉思。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雖然,《爆裂鼓手》只是利用一種極端的個例,對於人生的抉擇,提供了一種可能,但,導演並非是對於人生需要努力的全部否定,他只是在挑戰深藏在人們心中的傳統價值觀,將那些所謂的成功學,扒了個底朝天,讓人們知道,與其迷信天才的神話,不如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

平凡不等於平庸,天才也不等於優越,只要時刻在努力生活就最好了。

《爆裂鼓手》的故事內容,的確很符合它的電影名字。爆裂,不僅僅指的音樂上的爆裂,同時,也是指的思想上的衝擊,利用極端戳破極端,將故事整體都放在了一個飽滿的水平線,讓觀眾自始至終都在情緒上實現緊繃的狀態,最終,達到各自對於生活選擇的獨立思考。

《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片?不,它其實是一部反勵志片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那帶著節奏的層層鼓點,正好和人物從開始到最後的變化形成吻合,這鼓點,同樣不斷敲擊著觀眾的靈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