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過程中“內”和“外”的研究

在建築設計中,需要確定設計目標,然後就可以展開具體的步驟,整個設計過程可以分為“內”和“外”兩個部分:

建築設計過程中“內”和“外”的研究

1、“內”的研究

“內”是指建築生成的邏輯,要建造一個建築就必須有場地,這個場地必定有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對於建築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建築師,應該去了解場地,瞭解它的歷史,它的根。這時,我們就會回顧傳統建築中功能相近的空間並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只是對傳統空間進行簡單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謂的“仿古式”現代建築,這種方式無異於複製傳統。複製只會帶來感性的麻痺,也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那麼,應該如何面對傳統建築與文化背景呢?

傳統建築形制是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結構長期的選擇與改進而產生的,建築由此承載了文化的沉澱,這也是“集體無意識”層面,它帶有一種意象,可以喚醒人們最心底的共鳴,而這種精神在建築方面表現在具體的空間品質之中!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研習人們的文化與心理,提取一種精神,然後用建築的方式表達出來。

2、“外”的思考

“外”是指強調與重視場所對建築的影響意義,記得拉菲爾·莫內歐講過:“場址是一種有期待的實體,它總是等待著它所期待的建築建於其上,通過這個建築物來表現它隱藏著的特徵。”每個場所都是獨無二的,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特徵,這些特徵是由場地內部與場地周邊環境一同影響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視場地的話,做出來的設計就會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國際主義”式一般,處處皆行,建築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為場地間的相異性,才使得相同類型的建築也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形態,世界因此豐富與多彩。

面對場所,我更看重的是這個場所在城市中處於什麼地位,城市對它的要求是什麼,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面對城市。這裡我不單只是考慮建築這一功能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而更多的是把建築與建築以外的空間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建築外空間對於城市的意義會比建築本身更大,場地之中往往隱藏著潛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經存在那裡了,等待著你用建築的方式讓它展現於世人面前。其實這種感受常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面對場地更多得去親身實地的感受它,不同時間,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感受,多去聽聽在城市母親懷抱下,迴盪在場地的“低聲細語”。

原文參考:http://www.gdjksj.com/Article/1301.html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