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巴蜀:四川軍民對元軍的最後抵抗

血染巴蜀:四川軍民對元軍的最後抵抗

血染巴蜀:四川軍民對元軍的最後抵抗

兩路蒙古大軍於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北撤以後,忽必烈回到燕京(今北京)附近,在那裡繼承了蒙古政權,至度宗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元,正式成為元帝國的皇帝。忽必烈掌握政權以後,蒙古在中國的統治集團內亂減少,使得蒙古對南宋的侵略更加有效率,因此,也就加速了對南宋軍事勝利的進程。同時,在賈似道軍援鄂州前夕,賈似道已經開始掌握了南宋中樞的大權,鄂州圍解以後,賈似道和蒙古之間達成的和平協議,使得他攫取了更多的權力,整個南宋政權實際上操縱在賈似道一個人的手裡。賈似道一手遮天,通過製造虛假的勝利戰報,矇蔽南宋朝廷。賈似道妒忌抵抗有功,有才能的軍事將領,不是把他們陷害繫獄而死,如先後害死曹世雄、向士壁等將領;就是將他們貶斥,不讓他們掌握重兵,或不讓他們領導最關鍵的戰役,如對優秀的將領孟珙、趙葵、高達的排斥。賈似道的行為,嚴重地削弱了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的防衛能力,加速了南宋的敗亡。

這時候,四川戰場的形勢,呈現出膠著狀態。南宋後期的四川防線是由嘉定-瀘州-重慶-夔州的岷江-長江水道連成的一條弧線,這條弧線與另一條大巴山-嘉陵江水道連成的南北弧線在重慶交會,保護著長江水路。在這兩條弧線所包抄的廣闊地區,是川中的潼川路(原州治在今四川三臺縣,1207年後遷瀘州)和川西的成都路,其中有四川最富饒的川西平原,但無險可守,雖然蒙古重兵在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的進攻中,由於宋軍將領的投降,佔領了大獲、青居等堡塞(即南宋防衛線的北支的北端),且蒙軍在成都駐紮重兵,但大片農村已經荒蕪,無糧草支持,因此這條地帶成為雙方交兵頻繁,幾番易手的地區。

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南宋瀘州守將劉整舉瀘州十五郡,三十萬戶投降蒙古。瀘州是四川宋軍防線的重要要塞,南宋四川安撫使俞興出兵爭奪,被劉整擊退,十月,呂文德和俞興收復瀘州外圍,築城長江北岸,與蒙軍對峙(後收復瀘州)。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蒙軍汪良臣部以釣魚山“險絕不可攻”,在釣魚堡附近築武勝堡以阻斷宋軍北上支援達州(今四川達州)、巴州(今四川巴中)路線。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蒙軍進攻嘉定(今四川樂山)不克。

宋度宗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二月,蒙軍元帥約哈蘇侵犯釣魚堡,在嘉陵江上擊敗宋軍,焚戰艦一百四十六隻,但蒙軍仍無法攻佔釣魚堡。

同年四月,宋將咎萬壽收復雲頂山堡,在金堂峽敗蒙軍。

同年九月,新任四川制置使夏貴率軍攻潼川(今四川三臺),在蓬溪(今四川蓬溪)奮戰整天。雙方戰平。

鹹淳二年(公元1266年)十月,蒙軍汪惟正部攻陷開州(今重慶開縣),次年七月,開州被都統咎萬壽收復。

鹹淳二年十二月,蒙軍劉元禮,修復在戰亂中荒廢已久的眉州城(今四川眉山),以遏阻南宋軍自嘉定進攻成都。

鹹淳八年(公元1272年)十二月,成都安撫使咎萬壽大敗元軍於成都,焚燬元人所築的成都外城。次年春,咎萬壽敗元軍於碉門。五月,咎萬壽兵分兩路進討元軍佔領的雅州(今四川雅安)和眉州。同時咎萬壽軍收復了興元府。

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六月,元軍築堡馬鬃山,合州守將張珏擊走元軍。張珏是南宋最後階段守衛四川的優秀將領,他原來是王堅的副手,和王堅一起竭力守衛釣魚堡,王堅調出四川以後,他負責保衛合州(今重慶合川)。自從合州保衛戰以後,民生凋敝,張珏以兵護衛老百姓耕種,同時教育百姓墾荒屯粟,使得公私皆足。叛將劉整向元軍獻計,從所佔領的青居堡向南,築馬鬃山堡和旁邊的虎頭山,能扼合州嘉陵江上游的三江口,以攻取合州,這是劉整獻計攻取襄陽的辦法。

張珏遣奇兵繞在馬鬃山的後面偷襲元軍,焚燒元軍的船隻和建築器材,使元軍無法建馬鬃堡。張珏善用兵出奇制勝,在合州的治理期間,“士卒必練,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雖奴隸有功,必優賞之,有過雖至親必罰,故人人用命。”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八月,鎮守達州(今四川達縣)的守將趙章率所部收復洋州(今陝西洋縣,在漢中東)、吳勝堡兩地,這是南宋最後在四川最北方的軍事勝利,連同上述咎萬壽、張珏在川西和川東取得的勝利,說明了南宋四川軍民已經適應了不可一世的蒙古軍隊的作戰方式,如果南宋不是滅亡得很快,四川軍民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戰績。

但是,川外元軍在伯顏的率領下,於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十月渡江佔黃州,整個形勢急轉直下,南宋中央與四川的聯繫中斷,元軍開始對四川軍民取得的勝利進行反攻。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咎萬壽兵敗後投降了元軍。此時,中國南部在元軍的進攻下,變得支離破碎,元軍既碰著大批開城投降的南宋官吏和將領,也碰到堅守不屈的南宋軍民,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伯顏軍臨臨安,南宋太皇太后奉玉璽向伯顏投降,同時諭令包括四川抵抗州縣在內的軍民也向元軍繳械,臣服於元朝。

然而,由於交通的困難,南宋四川軍民並不知道南宋朝廷已經投降了元軍,也不知道文天祥、李庭芝、張世傑又擁立起南宋宗室二王繼續在福建、江西、廣東等殘剩州縣裡進行悲壯英勇的抗元鬥爭。他們在失去與中央的聯繫後,也在繼續與重兵壓境的元軍作戰。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元朝東西川守將合兵萬人,佔領重慶,守衛合州的南宋四川制置史張珏出兵大敗元軍,收復重慶、瀘州、涪州,並“派兵四出,所向俱捷”。張珏還派人去尋找二王,而二王在福建和廣東,號令達不到四川,四川軍民卻還在為南宋保衛故土。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軍採用宣傳宋帝對元投降書的政治攻心戰以後,瀘州、涪州的一部份官員、守將投降,使得這兩處堅守的軍民無法再堅持下去,而相繼失守。正月,元四川主帥汪良臣督兵入重慶,在與張珏的鏊戰裡身中四箭,守將趙安以城降,張珏率兵巷戰不支,乃飲鴆自殺不死,順流走涪州,被元軍俘虜,後自殺。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張珏遷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張調任後,王立任合州安撫使,繼續與軍民堅守釣魚城。在艱難的形勢下,王立出兵收復了青居堡、遂寧全境。

張珏被俘後,王立繼續領導釣魚城軍民抗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一月,在元軍的重重包圍下,為了保全避難在釣魚城裡數萬軍民的生命,通過元西川行院樞密副使、太子侍讀李德輝的胞妹,和李德輝談判,投降的條件是:合州人民不被屠戮。李在請示過元世祖忽必烈後,獲准滿足了王立的條件,由是,合州以及釣魚城的軍民才得以保全。

從公元1254年到公元1279年,釣魚城在前後二十五年的時間裡,擊退蒙古軍隊上百次進攻,使蒙古軍隊死傷超過萬人,使蒙古大汗和重要將領身亡在四百米的峭壁下,最終還是不能用軍事手段征服她,這不能不說是反抗蒙古軍事擴張歷史裡的一個奇蹟。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元軍張洪範部圍南宋王朝殘部於廣東崖山(今廣東新會)海上,經激烈海戰,陸秀夫懷抱年幼的宋末帝投水而死,同赴水而死的有楊太后以下後宮、大臣數十人,赴水死亡將士官民達十餘萬人,南宋的抵抗運動最後失敗了。

(本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