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臨死前為何指定秦昭襄王嬴稷為繼承人?

冠霄之衝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死後,“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從上述記載看不出來,年輕的秦武王有指定弟弟嬴稷為繼承人的跡象。事實上,秦昭襄王嬴稷能夠登上秦王寶座,更多是在秦武王去世後秦國內外部權力鬥爭博弈的結果。

崇尚武力的秦武王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嫡子,20歲繼承秦國王位,在位三年時間,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亂,多次發動對關東六國的戰爭,奪取韓國重鎮宜陽,設置三川郡,並率軍進入東周都城洛陽,因爭強好勝,舉鼎時因腰帶斷裂被大鼎壓斷大腿而死。由於秦武王去世非常突然,來不及指定繼承人,再加上其沒有子嗣,秦國當務之急就是確定新的秦王人選。圍繞秦王人選問題,秦國內外展開了激烈的博弈與鬥爭。

從秦國國內來看,普遍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新任秦國要從惠文王的兒子從產生。關於擁立人選問題,秦國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秦惠文王王后和武王王后為首,主張擁立惠文王的庶長子公子壯為秦王;另一派以羋八子和異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羋戎為首,主張擁立羋八子的兒子公子芾為秦王,而以樗裡疾和甘茂為首的朝廷重臣則沒有明顯表態,只是靜觀其變。而此時的羋八子的另一個兒子贏稷並不在國內,二是被派往燕國為人質,人微言輕,鞭長莫及,在爭奪國君的鬥爭明顯處於下風,在正常情況下,贏稷登上秦王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由於當時的秦國已經是第一強國,看到秦國王位空虛,關東諸國也想趁機介入秦國內政,扶持對本國有利的人選上臺。其中,燕國和趙國表現異常積極。由於公子稷長期在燕國為質,燕國對其接觸比較多,有意幫助贏稷回國爭奪王位,但是,燕國地處偏僻,勢力較弱,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此時的趙國正值趙武靈王執政時期,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趙國的國力大增,具備武力威脅干預秦國內政的客觀條件。趙王也看到介入秦國國君人選之爭的機會,就派遣趙固到燕國迎接公子稷,試圖扶持親趙的秦王上臺,並致書秦國,主張以公子稷為秦王,不然趙國將藉機伐秦。看到趙國有武力干預秦國內政的可能,內部正在爭論不休的兩派人民頓時安靜下來,羋八子一派率先表態同意贏稷成為秦王,畢竟贏稷也是羋八子的兒子,立公子芾和公子稷對羋八子來說沒有什麼區別。秦惠文王王后和公子壯雖然不甘心,也考慮到多數意見,被迫同意趙國的提議,贏稷最終回到秦國成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滄海拾遺錄


秦武王當了三年的秦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死時年齡23歲。秦武王之所以指定嬴稷為繼承人,原因有三:其一、秦武王沒有兒子;其二、秦武王的弟弟們只有嬴稷是文武雙全,其他的跟他一樣是好戰份子;其三、嬴稷的母親羋王妃是一位政治強人,政治權謀能力不在秦惠文王之下。秦武王自知命不久矣,故特下詔書指定嬴稷為秦王,這是他為秦國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秦武王從小好兵,曾跟白起一起追隨司馬錯平定巴蜀二國,在軍中秦武王嬴蕩是一位難得的勇士。當了國君後,嬴蕩認為秦軍兵鋒無敵,對於連橫斗六國之事不感興趣,認為秦軍可以一鼓而下攻滅周王室,進而完成秦國成為天下共主的偉業。於是嬴蕩安排左丞相甘茂率兵五萬攻打韓國鐵山宜陽,不久又增兵五萬伐韓,佔領韓國宜陽後,秦武王就率文武百官直入周王城洛陽。到了王城後,秦武王才發現滅周無實利,徒惹天下非議,他才明白為何父親不滅周,三晉也不滅周。

來了王城,也不能空手而歸,秦武王安排勇士舉雍州鼎,以示秦軍威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三人都沒有舉起雍州鼎,大傷秦國顏面!秦武王本人也是大力士中的大力士,他親自舉鼎,他到是舉起來了,不過皮帶崩斷了,鼎掉下來砸斷了他的小腿。秦武王深知命不久矣,弟弟嬴壯跟他一樣好戰,必會舉兵滅周,引天下列國攻秦;弟弟嬴稷有爺爺秦孝公的沉穩,他又文武雙全,父親秦惠文王常誇獎這個弟弟睿智深沉。最終秦武王留下遺命,傳位弟弟嬴稷。

秦國國內分為兩派,一派是魏國後宮勢力,以秦惠文後、秦武王后為首,兩人都是魏國宗女,她們想擁立公子壯為國君。另一派是楚國後宮勢力,以羋八子、魏冉為首,他們擁立公子芾為國君。此時趙武靈王趙雍將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嬴稷送回秦國當國君,公子嬴稷、公子芾都是羋八子的兒子。迫於趙武靈王的壓力,最終嬴稷當了國君, 羋八子實際主政。

公子壯自稱季君,在惠文後的支持下發動叛亂,羋八子在弟弟魏冉的支持下平定了季君之亂,誅殺惠文後一黨,譴武王后歸魏。為了防止趙武靈王脅迫秦國,秦國大小政務都是羋八子宣太后在處理,四十年後嬴稷才得以親政。


大秦鐵鷹劍士


秦武王,嬴蕩。秦惠文王的嫡長子,其母為魏國宗室女子,秦魏聯姻而嫁到秦國。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鋒銳的君主,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韓國。


可能天意,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秦武王死時並沒有子嗣,死的也比較急,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不是電視劇裡指定嬴稷為繼承人),此時的秦國,陷入了暫時的混亂局面。以秦惠後為首的政治勢利支持公子嬴壯繼承秦國國君;以後來的宣太后為首的政治勢利支持以公子嬴稷為秦國國君。在後來的紛爭中,宣太后得到了自已同母異父的弟弟,在秦國掌握軍權的弟弟魏冉的支持。嬴稷的繼位跟得到了當時的霸州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支持,趙武靈王把在燕國做人質的秦公子嬴稷互送回秦國繼任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繼位後,母親宣太后執政,迅速剪除了秦惠後為代表的政治集團,開創了秦國的新時代。


在秦昭襄王繼位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的干預是不能忽視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經歷秦孝公、秦惠文王已經由一個弱小的秦國變的逐漸強大起來。秦武王的突然死亡又讓秦國的政治變的不穩定起來。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迅速強大起來。此時的趙武靈王正在與中山國作戰,得到秦國內亂的消息後決定停止對中山國的戰爭,護送在燕國為人質的秦國質子嬴稷為秦國,並得到了燕國和秦國嚴君樗裡子的支持,嬴稷繼位秦國結束了秦國3年的內亂,趙國也成有秦國最有力的同盟。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就是車裂商鞅的那個秦王)的兒子,20歲即位為秦王,只當了3年秦王,就因為舉鼎而死,死時年僅23歲,既沒有指定接班人,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秦昭襄王贏稷並不是秦武王指定的繼承人。

秦武王是意外身亡的,他的死也算是秦國的一大幸事,秦武王在位雖短短三年,卻做了不少事:平定巴蜀叛亂、攻佔宜陽、新置三川郡,秦武王崇尚武力,喜好爭強好勝,重用大力士為大將,秦武王這種用人原則,實在讓人難以恭維,打仗不是比力氣大小,大力士力大,就能打贏仗?



秦武王身為一國之君,居然以身舉鼎,導致壯年身死。一個國家的國君,沒事總喜歡跑去和大力士比比力氣大小,角鬥一下,那麼他的治國水平,著實讓在擔心。

秦武王的舉動與趙武靈王非常類似,都是武力驚人,政治能力低下,如果秦武王一味的爭強好勝下去,秦國雖國力強大,也經不起連年爭戰,實力也沒有強大到能夠獨自消滅六國,到最後必然窮兵黷武、國力衰弱,民生凋零。

所以說秦武王的死對秦國來說,實在是一大幸事。秦武王一死,秦國國君之位就空缺,秦武王死的時候只有23歲,多麼美好的年紀,而且當天被鼎砸了腳,晚上就去世了,還是在東周的太廟,不在秦國,一切繼承人都沒有安排,就去世了,消息一傳到秦國,馬上就帶來了國君之位相爭。



秦國對於新任國君的即位,主要分成兩派政治勢力,一派以秦武王的母親惠王后及秦武王的妃子武王妃為首,主張立秦惠文王的庶長子贏壯為國君,另一派以秦惠文王的妃子羋八子(後來的宣太后)及她的弟弟魏冉為首,先是主張立羋八子在朝中的兒子公子芾,而兩位丞相樗裡疾和甘茂主要持中立觀點,靜觀事態發展,維持秦國朝政正常運轉。

這一切的爭論由於趙武靈王這個外部勢力的加入,而顯得大局已定,趙武靈王出於自身因素的考慮,選擇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贏稷為國君,並以武力相威脅秦國,由於公子贏稷也是羋八子的兒子,羋八子和魏冉立即接受趙武靈王的要求,形勢對惠文王后及武王妃明顯不利,在秦國內部一系列的協調妥協之下,惠文王后及武王妃迫不得已接受了贏稷為秦國國君的要求。



那麼起決定原因的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擁立贏稷為秦國國君呢?

1、越武靈王此時剛剛胡服騎射,並且準備對中山國動武,不想再與秦國發生衝突,送還秦國公子贏稷為秦王,條件之一就是讓贏稷保證秦趙之盟;

2、擁立之功。趙武靈王派人將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贏稷送回秦國即位為秦王,贏稷之所以成為人質,必然是在秦國不受秦王的歡迎,趙武靈王將贏稷推上王位,贏稷必然感激,對將來趙國的國家利益會有好處。



無論秦國是否接收趙武靈王的建議,趙國都會取得好處:

一、如果秦國不接收,趙國可以攻打秦國,此時的趙國在趙國靈王的領導下是強大的,而秦國沒有國君,趙若攻秦,秦不好辦,以秦的國家利益來看,答應是大概率事件。

二、如果秦國接收,那麼趙武靈王有擁立之功,秦趙兩國也會結盟,趙國就能安心對付中山國,一石二鳥。

在趙武靈王的堅決干涉下,秦國兩派勢力作出妥協,共同擁立公子贏稷為秦國國君,隨後宣太后和魏冉就掌握了秦國國政,秦國之後又發生了公子壯的叛亂,所有涉案大臣、諸侯、公子全部在叛亂中被殺,惠文王后及武妃王后的勢力徹底淡出秦國政治舞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惠文王死後,秦國王室內亂。塵埃落定之後,嬴蕩坐上秦王寶座。騎上秦孝公,秦惠文王傳下來的快馬,想一騎絕塵地去周王室問鼎,想知道國器究盡有多重。


還別說,他費了好大的力把這事幹成了。這件事非同小可,在眾諸侯中引起騷亂。這明擺著偷窺重器,欲取共主的野心昭然若揭。

當時的六國諸侯,對西方的秦是這麼個態度,連秦孝公也說"諸侯卑我",看不起秦國。諸侯很有實力。趙,魏,齊,楚這時與秦平起平坐,連燕國也要秦國派王室公子作人質,方才可以談外交。趙武靈王吞併中山國之前,己完成軍備換代,是戰國頭號雄主,腰桿特別粗,他雄心勃勃,到處擴大趙國的影響。

秦武王崇尚武力,欲以力氣征服天下,強化身體素質。他選擇武力強的人作教練訓練士兵,他自己也以舉重聞名諸侯,秦國面貌為之一新。但是由於他舉鼎不慎,砸斷大腿,久傷不治,意外死亡,加上王后與他沒有子嗣,致使王室各派都浮出(王位之爭)水面奮力爭奪,血流紛爭達兩年之久,消耗了秦國的實力不說,更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和外交危機。讓秦國內外交困,舉步維艱。


當時的秦宮內部有兩大派勢力: 一派以惠文後為代表,支持公子壯(正統派); 一派以羋月為代表,支持公子芾(伺機派); 國際干涉以趙武靈王為代表(有燕國力挺)支持公子稷。顯然,趙武靈王自以為強大,有理由干涉秦國,燕國是由於嬴稷在本國作人質,質子回國為秦王,今後在外交上有主動權。他們與穰候魏冉裡應外合,強力支持嬴稷歸國為王。這是趙國和燕國在秦國嗣君問題上硬插了一槓子的原因。

燕趙力主當時正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嬴稷為秦王。 秦國和趙國曆來是敵對方,秦國此時不夠強大,可能會接受趙國的要求。戰國時期,誰霸道誰出頭作主,加上各國宗族間的通婚使得各種利害關係相互滲透得十分厲害複雜。

秦國因為王位之爭,就給了趙國的機會,趙國出兵榆次,虎視關中,直逼秦境,加之秦國內部有魏冉一派力挺公子稷。在這種形勢壓迫下。魏冉及其兄弟為了利益和地位,就向羋月靠攏。羋月畢竟與惠文後有矛盾,也就不希望公子壯上位後,惠文後得勢。這羋月就和魏冉聯手,找一個另外的王子來當傀儡。這樣遠在燕國的嬴稷就是個上好人選,因為嬴稷不知秦國王室的關係複雜,容易控制;這王位是輪不到他的,但有人伸出橄欖枝,扶你上位,事成後不能不有所表示吧;再次趙燕兩國也有此意扶持。這樁質子歸國繼位實在是一舉三得。穰侯和羋月把惠文後、公子壯及其他公子,幾乎屠殺殆盡! 強硬地空位虛待嬴稷回國。趙武靈王派兵護送。嬴稷就當上秦王,是為秦昭王。

秦昭王幹了二十幾年傀儡秦王。致使"六國只聞有穰侯宣太后,不聞有秦王"這種奇葩局面。穰侯宣太后專權獨斷,嬴稷確實做了傀儡。這符合當初立他為秦王人的心願和目的。至到範睢入秦挑破這層關係後,秦昭王才走出困境,掌了秦國大權。驅逐穰侯,安陽君,涇陽君,打發宣太后回後宮不必出門。

這就說明,秦武王臨死前,有沒有遺言讓嬴稷繼位,都沒有關係。有關係的只是各利益集團之間的誓死爭奪。誰更有實力,誰就捷足先登,扶持傀儡,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種局面下,嬴稷活貓碰上死耗子,被魏冉,宣太后,趙武靈王及燕國裡應外合地推向王位。與秦武王給沒給遺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劉一千五


為這個題幹,我特地查了史書,結果表明,秦武王並沒有遺詔指定贏稷為繼承人!大概受電視劇影響,傳出這麼個說法。

正史記載的贏稷繼位,以及羋月、贏稷、贏蕩、秦惠王彼此之間的關係,跟電視劇截然不同,有點顛覆三觀。

先說說贏稷如何繼位的。

秦武王舉重意外死亡,他沒有子嗣,也沒有留下繼位遺詔,由此造成了王位之爭。這場最終造成王室血流成河的爭鬥歷時兩年,極大地傷害了秦國的實力,一度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當時的鬥爭分成三派勢力:

  • 一派以惠文後為代表,支持公子壯;

  • 一派以羋月為代表,支持公子芾;

  • 一派以趙武靈王、魏冉為代表,支持公子稷;

與電視劇描述的不一樣,羋月支持的並不是兒子嬴稷,而是另一個兒子公子芾。很奇怪的是,趙國和燕國在秦國嗣君問題上硬插了一槓子,他們力挺當時正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

按理來說,秦國和趙國互為敵對方,秦國不大可能接受趙國的要挾。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力量相互滲透得比較厲害,王室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秦國因為王位之爭,內部早就兵戎相見,趙國乘機發兵榆次,直逼秦境,加之秦國內部有魏冉一派力挺公子稷。在這種形勢壓迫下,嬴稷歸國,強行登基繼位。

所以,昭襄王嬴稷繼位並非秦武王指定,而是在趙國威逼下,在魏冉一派支持下,強奪了王位!這場王位之爭,包括惠文後、公子壯及其他諸公子,幾乎被屠殺殆盡!

再辨析一下歷史上羋月、嬴稷、嬴蕩及惠文王之間的關係

電視劇以羋月為正面形象,刻畫了羋月母子的賢能,以及經歷的種種磨難。同時把惠文後及嬴蕩母子描繪成心狠手辣、道德不堪的反面人物。尤其是關於惠文王對待這兩對母子的態度上,似乎以羋月母子為心尖尖,但本欲改立嬴稷為太子,卻被嬴蕩“弒父奪位”了。歷史真相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差距太大。

  • 一、嬴稷真的很受惠文王寵愛,並準備被立為太子嗎?

史書上雖然沒有直接說明惠文王對嬴稷的態度,但從嬴稷自幼被送到燕國做人質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嬴稷受寵純屬扯淡。

不但惠文王對這個兒子沒多少感情,就連他母親羋月,恐怕對他也談不上有多愛,所以她力挺的是身邊的兒子公子芾。不是說羋月有多冷漠,想想看,自幼就分離,常年不在一起的母子倆,感情怎麼可能有多深?

實際上,惠文王駕崩之時,嬴稷根本就不在秦國,哪來的父王寵愛?

  • 二、秦武王嬴蕩真的那麼不堪嗎?

秦武王在位時間太短,只有四年就死於“舉重運動”。死得太難看,但這不能說明秦武王就是一位荒唐君主。實際上秦武王是一位非常有開拓精神的有為之君,在他短暫的帝王生涯中,他連越制楚,平定巴蜀,伐宜陽,定三川,打通了秦國問鼎中原的門戶。這對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正史中沒有任何關於秦武王和嬴稷的齟齬,我估計這兄弟倆一輩子都沒見過幾次面,不存在多深的感情,也不存在利益衝突。

當然,秦武王弒君,更是黑白顛倒的事。

  • 三、魏冉為什麼不跟羋月一條心,不支持公子芾?

沒有直接的史料能回答這個問題,我估計魏冉也是迫於趙國的壓力,不得已轉而支持嬴稷。包括羋月在內,被迫放棄最心愛的兒子公子芾,好在公子稷也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可以接受的。

綜上所述,嬴稷能夠登基意外成分很大:嬴蕩作死給他創造了可能性;秦國內部分歧給他爭取了時間;魏冉支持成為他的內援;趙國干預成為重要砝碼!


尋根拜祖


這恐怕是一些影視劇上的說法,雖然秦昭襄王是贏稷一代明君,但是當時他年紀還很小,別人是看不出來他有多大能力的。所以秦武王壓根就沒有指定過繼承人,也沒有指定過嬴稷為繼承人。


說起秦惠文王后的那段歷史,在電視劇羋月傳中有很詳細的描述,不過羋月傳畢竟是影視劇,他描述的東西和正史中有很大的別。

首先,嬴稷即位是趙武靈王的支持,另外在秦國國內有魏冉支持,羋月反而沒有支持他。

在秦武王嬴蕩意外死的時候,當時他當國君時間還不久,沒有兒子,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秦國的王位出現了血腥的爭奪,那段時間歷時兩年。各方都有不同的支持者,其中贏稷是在趙武靈王的支持下,強行登上王位的。而贏稷自己的母親羋月並沒有支持他,而是支持在身邊的另外一個兒子。秦惠文王王后支持公子壯,只不過後來失敗了,都被殺了。

其次,羋月傳裡說人際贏稷就非常聰明,深受惠文王的喜愛,也不符合史實。

贏稷小時候聰明也許是有的,但是說他多麼多麼受惠文王的喜愛,並且一直想傳位給他,恐怕是不對的。因為當時嬴稷作為人質在燕國,假如惠文王真的喜歡這個兒子的話,想要立他為太子的話,怎麼可能把他打發到燕國去呢。即是他的母親羋月和他的感情也不深,畢竟常年不在身邊,肯定不如在身邊的兒子感情深。否則的話也不會在爭奪王位的時候,支持另外那個兒子了。

還有,秦武王嬴蕩即使真的指定繼承人,也是指定與自己關係好的弟弟。

當時秦武王贏蕩意外的舉鼎而死,如果他當時要指定繼承人的話,肯定也是指定在國內自己比較熟悉的,和自己關係比較不錯的弟弟。而當時嬴稷一直在燕國當人質,和自己的哥哥嬴蕩,見面的時間都不多,估計也不會有太深的感情。說不定秦武王贏蕩,平時都記不起來自己還有這麼個弟弟,因為他的弟弟是比較多的。所以即使秦武王真的指定繼承人,也不可能指定遠在燕國的嬴稷。

在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所謂秦武王嬴蕩在臨終前指定秦昭襄王贏稷為繼承人的說法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關係實在一般般。並且贏稷的母親羋月也沒有支持他,而是支持另外一個兒子,秦昭襄王嬴稷能夠繼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支持。


平安讀歷史


“秦武王臨死前指定公子稷為繼承人”純屬文學虛構。史學的魅力在於根據有限史料的自身邏輯詮釋歷史現象,而文學的價值在於通過想象填補史料的空白。某種程度上,影視作品總是在史學研究前面散佈流言蜚語。

現有史料不僅難於證明公子稷是秦武王的指定繼承人,反而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

先來看秦國的立君制度,這就不能不提到秦國帶有鮮明氏族酋長特怔的“庶長制”。秦國實行的“庶長制”與“秦君制”並行的二元政治結構,是秦國穩定運行的強力保證

秦國的君主只能由嫡出擔任,庶出的公子沒有爭的權力,但可以出任庶長,擔負戰爭、施政的重要職責。秦國的庶長們相當於長老院,代表著秦國公族的意志。我們知道,秦君沒有長壽基因,一般五十左右壽終正寢(唯獨昭襄王嬴稷是個例外,19而立,執政56年。見《秦始皇本紀》),但秦國依然穩定崛起。獻公之前甚至數易其君,比如:庶長鼂與大臣逼懷公自殺,立其孫靈公;靈公卒不立靈公太子獻公,而立靈公季父簡公;庶長改於出公二年迎獻公於西,殺出公母子沉於淵旁。在秦武王非正常死亡,且未有子嗣的情況下,庶長們的意見就是決定性的了。

當然,衛鞅變法後,庶長可由賓客擔任,比如衛鞅、犀首、魏章都出任過庶長,但更多是爵位。由於秦國公族勇武善戰,名將輩出,比如司馬錯、樗裡疾、公子桑等戰功卓著,相當於方面軍司令的庶長們無可替代。


丹陽之戰後,秦惠王庶弟樗裡疾已晉為嚴君,武王時代已貴為右丞相,爵、位已至最尊。“秦武王卒,昭王立,樗裡子又益尊重”(《樗裡子傳》),說明什麼?而且武王四年八月卒後,昭王立,樗裡子、甘茂又圍魏之河東皮氏,意圖將秦境東擴至汾水以北,這又說明什麼?

秦迎立公子稷是得到以樗裡子為首的庶長們支持的。事實上,“季君之亂”發生於昭王二年而非武王死年就很能說明這點。

秦武王即位一直奉行“去魏”的政治路線,這是公子壯、公子庸等依靠惠文後、武王后這班魏國勢力,不可能上位成功的根本原因

甘茂耗時兩年,攻取宜陽,斬首六萬,趁韓上黨空虛擴大戰果渡河北取距平陽七十里的武遂,意在合圍魏之皮氏。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既為震懾山東,也為武王入周探路。但武王“絕臏而死”,絕臏是什麼概念?《宋本玉篇》“臏”一曰膝蓋骨,二曰髕骨(即腓腸骨,腿肚子前面骨頭);《集解》徐廣曰“一作脈”,實則一個意思,即:小腿動脈斷了!在當時醫療條件下,動脈大出血也就數小時的壽命。武王痛不可耐,會留下遺囑嗎?

但執事庶長們一定會貫徹武王的“去魏”路線,這是毫無疑問的。“(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秦本紀》),就是鮮明的政策。秦惠王二年“王冠”的次年,“魏夫人來”,疑即惠文後;昭王二年魏表“秦武后來歸”,都屬魏人無疑(上引皆《六國年表》)。當然,去除秦國親魏勢力,旨在對魏展開攻奪戰,這並不妨礙攻取宜陽時“約魏以伐韓”。

秦昭王誅季君之亂後,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惠文後不得良死,逐武王后出歸魏,都說明他們實則一黨,甚至不排除與魏勾結。他們的謀劃在秦國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實上,秦昭王三年即開始親楚攻魏,於四年攻取蒲阪、晉陽、封陵,將魏河東地大部收入囊中,是堅決執行了武王東擴計劃的。

羋八子早作佈局,也可以說公子稷國內親信集團人才濟濟,實力非同小可,回國搶班奪權可謂順理成章、勢在必得


公子稷有龐大的親信集團,有個好老媽,更有個文武全才、執掌兵權的老舅魏冉,還有一個舅舅羋戎也非等閒之輩。按秦例,羋八子也就普通內侍,上面還有良人、美人、惠文後,但生了公子稷、公子悝、公子顯哥仨。“魏冉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鎮咸陽”(《穰侯傳》)。


大家可能忘了另一個大人物——向壽!“向壽者,宣太后外族也,而與昭王少相長,故任用”(《甘茂傳》)。早在武王三年,向壽即輔行甘茂“約魏以伐韓”,訂立“息壤之盟”,也是攻取宜陽的大功臣。武王四年,宜陽拔,“秦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裡子、甘茂伐魏皮氏”(《甘茂傳》)。昭王元年,向壽與公孫奭恨甘茂歸韓武遂,讒之,使甘茂懼誅而“輟伐魏蒲阪”、顧不了妻兒,亡命奔齊,其能量不可小覷!

甚至公子稷親信集團背後的楚國,對秦國執行侵奪韓、魏的戰略也是有益無害的,秦國的公族和庶長們不可能不加以權衡。

不宜誇大趙武靈王的作用,那時“胡服騎射”才動議,實力遠不及秦、齊,汾北趙國的中都、中陽、藺早被秦惠文吞了,也一直是秦國手下敗將

但趙武靈王絕非“活雷鋒”,為了承襲贏氏之祀,派代相趙固迎送公子稷歸秦即位,只是巴結秦國,以圖西線安寧、專力對付橫亙國土中央的中山國而已 。



結話:順天應命,歷史選擇了好運的昭襄王。昭襄王也未負秦國,是他奠定了秦國一統六國的曠世架構,以至他的曾孫嬴政水到渠成。不過他的56年,老孃、老舅、老弟們奉獻了36年,他們還造就了 “大秦絞肉機”白起


嘉會天下


秦武王嬴蕩這個人真的是很搞笑的,身為一國之君,居然舉鼎被砸死了。可以說在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國君了。秦武王為什麼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呢?,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了,也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位56年,死的時候75歲,可以說這個年紀在當時絕對是高壽中的高壽了。

那麼為什麼秦武王嬴蕩會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呢?秦武王一死,可以說當時在秦國國內是非常混亂的,當時可以繼承王位的人是在是太多了,秦武王的父親就是秦惠王,兒子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還有涇陽君嬴芾,還有公子壯等等。

其實一開始嬴稷並不在繼承王位的人選之中,秦武王死的時候也並沒有指定嬴稷就是繼承人,當時嬴稷還在趙國當人質呢。而他的母親就是羋八子宣太后,一開始也沒有支持他,而是支持他的弟弟嬴芾,嬴稷是羋八子的長子,嬴芾是次子。但是嬴稷不在國內,所以宣太后一開始是支持嬴芾繼承王位的,當時還有惠文後是支持公子壯,而且還得到了秦惠王的兄弟樗裡疾的支持。可以說這個時候嬴稷完全沒有得到王位的實力。

但是奈何這個時候趙國出手了,當時嬴稷在趙國做人質,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別國他質子送回國內當國君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這些質子從小生活在他國肯定也是受了這些國家的影響的,所以這些國家也是想這些質子回到國內當上王之後能夠為自己的國家帶來好處,當時就是在趙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的護送下,把嬴稷送到了秦國。可以說沒有趙國的話,秦昭襄王根本是沒有機會當上秦國國君的,當時趙武靈王是指定要嬴稷來繼承王位的。當時秦國國內比較亂,而且這個時候秦國也並不想和趙國為敵,所以迫於趙武靈王的壓力,而且嬴稷也是宣太后的長子,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就這樣嬴稷繼位了。

可以說大秦最後能夠一統天下就是在秦昭襄王時代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時代有白起,伐楚,弱魏,趙,為秦國奪取了大量的土地,長平一戰更是直接掃平了秦國東出的道路。如果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話,那麼可能在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就能一統天下了。但是奈何邯鄲之戰失敗,秦國元氣大傷。秦昭襄王也是最終沒有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只能交給嬴政來完成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是錯的。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死得太突然,並不曾指定誰來當繼承人。由於秦武王沒有兒子,繼任者肯定要從秦武王的幾個兄弟中挑選一人,但問題是誰有資格呢?

第一,最有實力爭奪王位的是公子壯與公子稷

權力面前,各方勢力粉墨登場,秦武王的諸多兄弟都要爭奪王位,其中最有實力的公子有兩人,一個是公子壯,一個是公子稷。

公子壯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首先,他是武王的親弟弟,是秦惠王的嫡子,從血統上說,他最有資格成為秦王;其次,公子壯得到了惠文後與武王后的支持,惠王后就是秦惠王的王后,是公子壯的生母;武王后就是秦武王的王后。

然而公子壯卻遭遇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此人便是公子稷。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當時他並沒有在秦國,而是入質燕國。表面上看,公子稷的優勢不如公子壯,可是他母親羋八子卻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

第二,羋八子龐大的關係網

羋八子是楚國人,她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女人,嫁給秦惠王后成為王妃,深得惠王寵幸。羋八子也很有心計,依靠秦王的寵幸,她把自己的親戚大量安插在秦國高層,構建了龐大的關係網。

羋八子有兩個弟弟,一個叫魏冉,是她的同母異父弟弟;另一個叫羋戎,是她的同父異母弟弟。魏冉被封為穰侯,羋戎被封為華陽君。魏冉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他在秦惠王時就擔任重要官職,參與處理國家大事。秦國另一名重要大臣向壽,也是她的外族親戚。更重要的是,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羋八子爭取到一個重要人物的支持,這個人便是秦國名將,綽號“智囊”的樗裡疾。

第三,秦昭王上臺,秦國內戰

在羋八子與魏冉的密謀下,從燕國秘密迎合公子稷,擁立為秦王,是為秦國著名的一代雄君秦昭王。與此同時,不甘示弱的惠文後、武王后也擁立公子壯為王,由於他後來敗亡,史家不稱他為“秦王”,而稱“季君”。秦國內亂由是爆發。

果斷而有魄力的宣太后(即羋八子)將自己的弟弟魏冉提拔為將軍,守衛首都咸陽,這種先發制人的戰略使她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同時,為了得到軍方的支持,宣太后仍然留用名將樗裡疾為宰相,樗裡疾的立場是兩大陣營勝敗的一大關鍵。經過三年的血戰,在魏冉的鐵腕下,昭王的軍隊徹底打垮了季君的軍隊。中國的歷史,成則王敗則寇,秦國的這場內亂被稱為“季君之亂”,由於失敗,季君成為亂臣賊子。

宣太后在鎮壓敵人上毫不留情,她指示魏冉盡誅公子壯(即季君)、惠文後、昭王異母兄弟以及追隨季君的大臣。在她的政敵中,只有一個人免於一死,就是秦武王的王后,她被逐回自己的孃家魏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