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後面還有一句,讀後卻讓人熱血沸騰

(一)三國時代即將落幕

公元256年,司馬昭從哥哥手中接過魏國權柄後,被加封為大都督,跟著就有模有樣的學習先輩曹操好榜樣,"加九錫,假斧鉞",上朝見皇上,也不必在恭敬惶恐地一路小跑,而是大搖大擺走著,兩袖橫飄空中……

曹魏的江湖,由此也進入到了一個轉折點,因為司馬師雖專橫,但也就敢玩"廢除皇上曹芳,立新君曹髦"這類的舊把戲。但司馬昭卻推陳出新敢殺皇上,且更重要的是,"晉"這個字,第一次出現在三國時期——司馬昭於公元264年加封為了晉王!從大都督到晉王,司馬昭"兩袖橫飄,大搖大擺"地走了八年時間。這八年時間中,司馬昭做了許多大事,比如公元257年,司馬昭帶著皇上曹髦和郭太后,君臣"其樂融融"去東征,幹掉了反臣諸葛誕——這位諸葛亮的族弟。還比如,指揮鍾會、鄧艾滅蜀國等。

但這期間的所有大事,都沒有一件事重要,這就是,司馬昭殺皇上曹髦。因為之前,哪怕三國初期的董卓,都沒膽殺皇上,但司馬昭卻做到了,其實這等於是宣告:三國時代即將落幕!

(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於三國的末代帝王們,人們的目光幾乎都聚焦在了後主劉禪身上,因為他說了一句名言:此間樂不思蜀,而被吐槽至今。但魏國的曹髦,也曾說出過一句名言,這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嚴格意思上講,曹髦並非末代帝王。但由於他是被司馬師"提拔"到皇位上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他其實也算一位。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後,在郭太后的一再要求下,經司馬師的允許,曹髦坐上了皇位。

所以,從曹髦當皇上這經過來看,當時還是有一股力量支持曹魏的,雖然無法跟司馬家抗衡。但總算給了曹髦一個狹小的空間,供其施展。對於曹髦,鍾會曾說過:他武略上,很像當年的曹操。那麼是否是如此嗎?

就在司馬師死後,曹髦敏銳嗅到了機會,下詔:命司馬昭留守許昌。自己則立刻籌劃奪權。但可惜卻被司馬昭識破,率兵疾入京城洛陽。曹髦的這第一次奪權行動,就如此胎死腹中!但這件事,讓司馬昭從此開始剷除那些支持曹家的勢力,讓曹髦成為孤家寡人。哪怕在諸葛誕謀反時,司馬昭都執意要帶著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去征討,其實就是怕曹髦趁他離開時,再有動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曹髦果然跟曹操有些像,居然能讓司馬昭都提心吊膽。可惜的是,曹操身邊有一彪能人輔佐,可曹髦身邊卻佈滿司馬昭的黨羽。哪怕是他親信,都居然關鍵時刻出賣了他。

(三)三國時期最後的血性

公元260年,曹髦終於意識到,自己已退無可退了,於是決定動手了,便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憤然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跟著便說出了一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話語!

其實三國的末代帝王中,只有曹操的後代,在三國大幕徐徐落下時,憤然濃書了一筆,發出了一聲熱血沸騰的聲音,只見曹髦望著有些驚疑的王沈等接著說:"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王沈、王經、王業)自出討之!"即,我曹髦再也不能任憑司馬昭作威作福,最後接受被廢掉的羞辱,今天我叫你們來,就是要你們跟著我一起去討伐司馬昭!這簡直是以卵擊石,曹髦除了空有帝王頭銜外,他什麼都沒有。果然王沈連忙勸阻,要曹髦忍。但曹髦卻大怒,將討賊詔書狠狠丟在地上說:"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即,我意已決,就算是死,又有什麼可怕的?更何況誰言必死?

就這樣曹髦拔劍在手,丟下王沈等,登上戰車,親率皇宮內的宿衛和僕從,高呼著口號衝出皇宮,直撲司馬府。但哪料王沈和王經卻突然從驚恐中醒來,飛奔到司馬昭面前,搶先一步,將這事告訴了司馬昭。

再說曹髦,如今已帶人衝出皇宮,很快便遇到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伷,率兵前來阻止。曹髦一番怒斥,嚇的司馬伷手下兵士,丟下武器都逃。就這樣曹髦帶人衝進司馬府,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帶人趕來,也嚇了一跳。眼前只見曹髦竟親自舞劍衝殺在最前面,而他手下的兵士,也都嚇得紛紛後退。無人敢阻攔,更無人敢碰曹髦一根汗毛。賈充正不知如何是好間,機會來了。一位叫成濟的武將,問賈充:"現在怎麼辦啊?"賈充立刻臉一沉喝道:"平時司馬公養你們是幹啥的?如今出了這事,還有什麼可問的!"成濟躍馬而出,手持長戈直撲曹髦,當即刺殺了曹髦……

(四)熱血沸騰中的長嘆

以上內容皆出自《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雖其中不見有司馬昭的影子,甚至後面還出現了司馬昭聞訊後,驚得倒地啊,吐血啊等,但其實曹髦之死,司馬昭才是罪魁禍首。一則是王沈等叛變,已讓司馬昭得到了消息,二則便是從事後的處置上來看,藏有玄機,因為司馬昭只誅了成濟三族,而誘導成濟殺曹髦的賈充,卻被司馬昭放過了。哪怕有大臣要求司馬昭殺賈充,但司馬昭卻答道:"我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果然所謂的好辦法便是,司馬昭威逼郭太后下詔,把曹髦描繪成一個"拿弓箭射郭太后的不肖子孫,由於司馬昭力勸,郭太后才沒廢掉他。沒想到曹髦,卻恩將仇報,混雜在士兵中,卻殺司馬昭,結果被誤殺,別以為死了就沒事了,把他從皇上廢為庶民,以民禮葬之……"

曹魏最後的血性,就這樣在郭太后的這份詔書中,被稀釋得如彩虹般絢爛。如今讀來,只能是一聲長嘆,那個血脈僨張的三國,已然也在這份詔書的宣讀聲中,悄然落幕了。

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感興趣,不妨關注一下,有好意見的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小編溝通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