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儘管他生活在人群中,卻同林中野獸一樣,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個人也不愛。

——莫泊桑《窮鬼》

莫泊桑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數是在1880-1890期間完成的,1893年,年僅43歲的莫泊桑逝世,左拉曾致悼詞,預言莫泊桑的作品將不朽,將“是未來世紀的小學生們當做無懈可擊的完美的典範口口相傳”的故事。

果不其然。

例如《項鍊》、《羊脂球》、《一生》等莫式經典作品永存大眾心中,然而這篇《窮鬼》卻極少見人提起。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短篇小說《窮鬼》又名《一個乞丐》講述了:一位被神甫撿回來的棄嬰,15歲時因為麵包店老闆的取樂而失去雙腿成為乞丐,四十年來他一直固守在自己的世界,只在熟悉的村落乞討,因為太餓打死了一隻雞,被人發現關起來毒打,最後活活被餓死的故事。

初讀時為主人公多舛的命運而唏噓不已,細讀幾遍之後,我得到了幾個關於乞丐慘死背後的反思。

01不亂開玩笑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小說的開頭,作者用了一句,別看他又窮又殘廢,當初卻也有過幾天比較好過的日子一天。

他的好日子大概在15歲之前,雖說不富有,但有著一副健全的身軀。後來,村子包店老闆為了開心取樂,給他喝了幾杯燒酒,因此發生了一場車禍,他的雙腿被大車碾碎,他成了殘廢。從此,他就只能掛在木架子上行走人稱“吊鐘”,走上了窮苦的乞討生涯。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顯然,麵包店的老闆不是在開他的玩笑,而是在欺凌他。

因為他是一名被神甫撿來的棄嬰,無家可歸,他是靠大家的接濟而長大的,他並沒受過任何教育。

儘管生活在人群中,他卻跟林中野獸一樣,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個人也不愛,在那些鄉下人中間只引起他們一種冷酷的輕蔑和無可奈何的反感。

李銀河曾說,一個人為了改善這些人自身的處境,他們常常因為與眾不同而受到欺負,其基本的公民權利得不到保障。

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的場景。

小的時候,我們村就有一個乞丐,他穿著破舊且髒的衣物,每當都在大馬上路來來回回地走,村裡就有年輕人愛跟他開玩笑,經常告訴他哪個村哪戶人家要辦酒宴,於是他就信以為真千辛萬苦走到目的地,卻發現是空歡喜一場,當他回來時,這群年輕人還在嘲笑他,而他卻黯然地離去。

這些行為的背後實則是在輕蔑他。人活在世,每個人的處境、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如果我們做不到真正的幫助人,那至少不給別人開無端的玩笑或製造無畏的麻煩,這才是敬畏自己、敬畏生命最好的方式。

02是社會的冷漠還是人性使然

他沒有躲避風雨的地方,夏天他到處睡覺;冬天,他異常巧妙地溜進人家的穀倉或牛羊圈裡睡覺。他知道從哪些窟窿可以鑽進這些房子;他靠著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收藏乾草的高閣子裡;遇到他挨家討飯討得足夠吃的時候,有時他會在那裡接連呆四五天不下來。

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吊鐘”,吊鐘四十年來只在附近的兩三個村落乞討,村裡人的極其討厭他,總是會質問他“為什麼你不到別的村子去走走,老在這兒拐來拐去?”

在馬斯洛提出的五個需求層次中,位於第一層次的是生理上的需求。

生理上的需求是指:水、食物、睡眠等能夠滿足一個人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

此時的他,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食物。走過兩個村莊依然沒有人給他食物,他非常餓,他的心裡只想到了吃,他把希望寄託在幾公里外的村落,他在寒風凜冽中走了兩三小時的山路才到村莊了,可是還是遭到大家的嫌棄

“你又來了,老主顧!我總也躲不開你了!”。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大家都粗暴地對待他,任何東西也不給他就把他趕走,他又耐心又執拗,還是挨家求乞了一遍。一個銅子也沒有討到手。

當他打死一隻雞時被場主發現並遭到毒打,甚至連廠工一起圍堵毆打他;當憲兵來抓他時,場;主還故意說曾受到他的攻擊;憲兵隊帶走他之時,婦人們舉著拳頭威嚇著他,男人們滿面獰笑不住地罵他。總算把他抓起來了!去了一塊心病。

初看小說深深感到農場主和底層百姓的冷漠無情,就如文中作者所說的,天氣淒冷,人們的心情總是不好,就算一件很小的事,也極容易生氣,這種情況下,他們既懶得伸手施捨,也懶得伸手幫助別人。

時過境遷我才發現這就是人性。當你弱的時候,誰都有資格欺負你,誰看你都不順眼,你若有困難,別人總是用各種理由搪塞你;當你強時,誰都能成為你的至親。就像黃渤曾說,當你強時,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儘管那些長工的生活不比他強多少,但他們還是會歁軟怕硬,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是塑造了一個底層人物命運的悲催。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產曾說,如果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依然用著童年的心靈地圖,那就會走錯路。

一個四十年來只靠乞討為生,如果天天在你家門口晃悠了幾十年總找你要吃的,我想大多數人會跟文中的百姓一樣,大家都是普通人,誰的食物不是用辛苦的汗水掙來的。這是人性使然,無可厚非。

一個人會無條件的去幫助別人,但幫助人的次數總是有限的,天無絕人之路,你總要去嘗試著學會自力更生和自食其力。

03底層人物是如何走向悲劇的?

人們總是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恐懼,即使現有的情況不盡如人意,但是還有很多人不願意走出來。因為改變會使人不舒服,所以很多人就開始自我沉淪慢慢走向悲劇,反觀劇中吊鐘的悲劇人生,我得到了三點啟示:

(一)自我封閉

他每天呆呆地坐在那裡等,等著那虛無飄渺的“希望”。這四十年來,吊鐘除了伸手求乞之外,絲毫不會幹別的事。

對他而言,在地球上,除了一直乞討的三四個村落外,他並不認識別的地方。他自己限定了要飯的區域,心中很難再超載這個界限。他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樹木後面是否還有世界。他心裡也從不思索這個問題。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因為受到挫折與打擊,精神上受到壓抑,他把自己封閉在孤獨的世界裡,從不願意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他開始逃避生活和社交。

自我封閉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以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閉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社交恐懼。

在街上,他看到憲兵隊就鑽進灌木叢中或躲到小石子堆的後面。當憲兵隊隊長進來叱喝時,他非常害怕,這種恐懼是對黃色軍用皮帶的天生來的恐懼,是飛禽走獸遇見獵人時的恐懼,是老鼠遇見貓時的恐懼。

他的畏懼和敏感是與生俱來的嗎?不,絕大多數是後天環境影響的。一是他不想獲得更多的嘲弄和侮辱,二是由於身體的缺陷架構起心靈的防線,比如自卑。

(二)自卑心態

當村民問他,為何不去其它地方乞討時,他總是一言不答地走了,他心裡突然湧起一種對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懼;窮人害怕的東西何止千百種,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識的人的斥罵和疑慮的眼光。這表現了吊鐘內心存在著嚴重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一詞源於A.阿德勒《自卑與超載》:自卑情結是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慾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因為身體殘缺構成了扭曲的思想,總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所以不願去認識新世界。

榮格曾說,無論哪裡,只要存在著自卑感,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哪兒一定有某種卑劣的東西,儘管我們尚無法確知詳情。

我想,吊鐘身上殘缺的雙腿就是此刻他心中最卑劣的東西。

(三)過於依賴他人

他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也不知他在那兒等待什麼。我們心中是經常抱著毫無目的的期望的。在這所庭院的角落裡,寒風橫掃之下,他等候著那種神秘的援助,這種援助,我們一直希望著上天或別人會給我們送來,既不問援助怎樣來,為什麼會來,也不問通過誰來,只是希望它來罷了。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當一名伸手黨了,即使低聲下氣地堅持著一戶一戶討下去。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無能感》一書中提出"無能化"概念,是用來描述現代人失去勇氣而一味選擇被動依賴。

因為身體的缺陷他不再寄託自己任何希望,而是把對生命的渴求寄託到了那些施捨他食物的人身上,當他開始選擇被動之時,他就失去了對人生的主控權,以致於他的世界一片黑暗。

04如何進行自我救贖?

(一)提升自我的認知,克服自卑心態

一群黑母雞從他身旁經過,它們在這個哺養眾生的大地上尋找生活的資料。它們時時刻刻用嘴啄起一粒或是一條人們看不見的蟲,從容地,準確地繼續搜尋著”。

就如作者所言:哺育著所有生物的大地,連小雞都耐心而自信,他卻無法解決自己的困境,連期待奇蹟都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奇蹟。

所謂的奇蹟,不過就是你一次又次相信自己且靠自己努力奮鬥出來的。

羅曼.羅蘭曾說,在你要戰勝外來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自己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與墮落,只要你不斷的自拔與自新。

打破自我封閉,詮釋生命角度|《窮鬼》關於自卑與自我救贖的反思

那麼如何才能自撥與自新呢?首先要克服自卑的心態,承認自己並悅納不完美的自己,在歲月的沖洗中坦然面對得失的一切;其次不斷提升認知水準,依靠別人並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你心裡所缺的優越感只有你自己才能給予;最後不怕失敗,堅持自己的初衷定不辜負歲月所託。

(二)詮釋生命的角度——重在參與,引發興趣

那隻雞被他打死,別的雞移動著細腿搖搖擺擺地跑開。如此弱小的生命都懂得尋找自己的光亮,參與生命的塑造。

而文中乞丐把別人對他的可憐當做理所應當的事,只願意接受嗟來之食,只願意做井底之蛙,從不曾感受到生命帶來的溫暖,所以最後他因為窮而被活活餓死。

《自卑與超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再強大的人,心理都會有一個崩潰點,都有一個極限點,只是這個點比一般人的高、強。心理學上,只要你抓住某人的脆弱點(哪怕是微弱的)進行一系列的攻擊,打敗他很容易。

真如作者所言他的死有多麼的意外嗎?我看未必。反觀現實,誰不曾走過一條泥濘之路呢?往往那個先放棄自己才會最先倒下,不放棄自己的永遠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我曾經在女兒幼兒園放學的路上看到一位缺了腿的男士,每天傍晚他都會來到固定地點賣塑料手工製品,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獲取對未知世界的渴求,雖然東西不貴,偶爾賣幾個,但他卻活出自我,他把這份工作看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興趣,他開始積極參與生命的重建,相信不久的未來,他會更美好的。

事實上,無論誰不管處於什麼樣的逆境中,始終要學會靠自己,一味尋求別人的救濟,終將消耗別人的耐心和友情,最後只會招人厭煩。

所以,人生在世,你若覺得不曾落下什麼,那就請你用力生活吧。

與您共勉!

參考文獻::

1、莫泊桑《窮鬼》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載》

今天關於莫泊桑短篇小說《窮鬼》的個人粗淺解讀,你是否有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下方留言。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學愛好者。熱愛文字,願在筆端的大千世界書寫平凡中的繁花似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