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序言:

封建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實現統治地位的延續,所以對冊封“皇太子”一事往往都極為慎重,但是在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卻儼然是另外一副情景。明成祖在冊立皇太子之前,看好的其實是他的次子“朱高煦”,戰功赫赫不說,脾氣秉性還跟明成祖十分相近。然而結果卻是明成祖的長子“朱高熾”當了皇太子,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明成祖在一次又一次針對“朱高熾”的考核中,最終還是意識到“仁者無敵”,唯有“仁政”,方能造就“王者興”之盛景,而這一點,顯然是朱高煦所沒有的。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高煦示意畫像插圖

朱高煦戰功赫赫

正如清初歷史學家“谷應泰”所說,“高煦為文皇第二子,強力善騎射。燕藩兵起,摧鋒陷敵,從徵有功”,而且還是戰功赫赫的那種,甚至可以說明成祖之所以能順利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屬實與朱高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史紀事本末》

大家看哈,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起“靖難之役”之時,朱高煦就開始隨時任燕王的“朱棣”出征,而且還經常作為前鋒,一馬當先。

繼而到了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大軍與建文帝軍交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時,由於“景隆兵乃繞出王后”,導致燕王朱棣被迫陷入了一個“前後夾擊”的不良局勢,“三易馬,矢盡揮劍,劍折走登堤”,屬實稱的上是一場慘敗。——《明史·成祖一》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棣被重重包圍示意漫畫插圖

以至於燕王朱棣自身,都陷入了建文帝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但是就在這萬分危急的緊急關頭,“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朱高煦來了,擊退了建文帝軍的進攻,將朱棣解救了出來。——《明史·成祖一》

這還不算完,在建文四年(1402年)的浦子口之戰中,“時燕連失大將,淮士盛暑蒸溼,諸將請休軍小河東,就麥觀釁”,顯然是損失慘重,已經無力再一鼓作氣渡河再戰,但同樣是因為“高煦伏兵起,福敗走”的原因而一舉攻克“盱貽”,為燕軍進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史·成祖一》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朱棣才對朱高煦做出了“ 勉之,世子多疾”的承諾。這意味著什麼?此時太子未立,朱棣這明擺著就是有讓朱高煦取代朱高熾“燕世子”之位的想法啊。——《明通鑑·卷十三》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高熾示意畫像插圖

朱高熾前期表現處於劣勢

反觀“燕世子”朱高熾,除了這個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親封的“燕世子”身份以外,其在靖難之役期間的表現屬實比不上朱高煦那般出眾。

朱高熾自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開始之時,由於其“

性仁柔,體肥足壖”的緣故,行動不便,自然也就沒辦法上陣禦敵。——《明史紀事本末》

所以也就只能是“成祖舉兵”,而“世子守北平”,即是由朱高熾坐鎮燕軍大後方的北平城,雖然朱高熾也在鎮守北平的過程中曾作出了“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的功績。——《明史·仁宗》

但相較於朱高煦那般“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的豐功偉績來看,顯然是沒有朱高煦表現突出的。——《明史·諸王三》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明成祖朱棣示意畫像插圖

而對封建時期的統治者而言,挑選下一代繼承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才能配位”,畢竟誰也不願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到下一代就戛然而止了不是嗎?試問,朱高熾此時並沒有體現出自己的能力,性格也和明成祖朱棣截然不同,明成祖又怎麼會看好朱高熾呢?

這也就直接導致在明成祖朱棣冊立太子之前,很多大臣都明文支持立“朱高煦”為太子,就好比淇國公邱福言,他就曾明文提出“漢王有功,宜立”的主張。顯然並不看好朱高熾。——《明史·列傳第三十五》

當然,支持朱高熾的官員也不是沒有,就好比內閣大學士“解縉”,其就明文提出了“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的主張來支持朱高熾,不過這個主張也僅僅只是基於朱高熾“嫡長子”的身份才提出來的,顯然還無法讓明成祖動心,“帝不應”,明成祖並沒有同意。——《明史·列傳第三十五》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示意畫像插圖

明成祖認可朱高煦,卻立朱高熾為太子

畢竟不管怎麼說,此時朱高熾的表現實在是太平淡了,即便再有“燕世子”身份的加持,也屬實不足以抵消朱高煦此時表現的那般優越。

但是對明成祖朱棣而言,由於他的皇帝之位是篡權奪政而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為了儘可能消除“篡權奪政”帶來的不良影響。他就必須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皇帝之位”最起碼看起來要像“繼承大統”。

怎麼做呢?當然是繼續延續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下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

因此,自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正式登基稱帝以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復舊制”,把所有的規章制度都悉數迴歸洪武一朝的做派,儘可能把他篡權奪政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削除到最小。——《明史·成祖一》

這也就意味著明成祖迎來了一個新的矛盾,到底讓誰來繼承他的皇帝之位的矛盾,朱高煦戰功赫赫,且性格無疑跟明成祖極為相像,顯然要更被明成祖所重視,朱高熾的表現則平淡如水、平平無奇,更何況身體還不好,顯然沒有達到明成祖選擇太子的標準。

不過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定下了“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訓。無疑就又給燕世子“朱高熾”加了分。——《明史·列傳第一百十九》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燕世子朱高熾示意劇照插圖

所以,即便是明成祖朱棣不願意,但他還是得冊封時任“燕世子”的“朱高熾”為太子,故而也就有了永樂二年(1404年)夏四月,“

立子高熾為皇太子”的事件發生,朱高熾正式從“燕世子”升級成了明朝的“皇太子”。——《明史·成祖二》

但明成祖真的就願意冊封他此時並不看好的朱高熾為太子嗎?自然是不願意的,畢竟他本意要更為青睞朱高煦不是嗎?

朱棣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暫行“緩兵之計”,不管願不願意,先立“朱高熾”為太子,如果日後朱高熾的表現優越,那立也就立了,畢竟再怎麼著也是嫡長子不是嗎。更何況還能實現朱棣消除“篡權奪政”不良影響的目的。

但如若朱高熾以後的表現還是這般平平無奇、才不配位,那朱棣等政權穩固之後,也完全有理由去改立“朱高煦”為太子,同時還不影響他消除“篡權奪政”不良影響計劃的進程,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也就意味著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否則明成祖又怎麼可能會一邊不同意立“朱高熾”為太子,一邊又給大臣拿出了這麼一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呢?顯然是為了堵天下人的“悠悠眾口”。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明成祖御駕親征示意畫像插圖

明成祖考核朱高熾

舉個例子吧,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御駕親征,“發京師,皇太子監國”,由朱高熾代為管理朝政,但是在明太祖回朝後,卻作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舉措,將“

起兵時將士及北京效力人民雜犯死罪鹹宥之,充軍者官復職,軍民還籍伍”。——《明史·成祖二》

明成祖赫然是將朱高熾做作出的一系列政治舉措給一一否決了,試問,如果明成祖真心實意想讓朱高熾代為管理朝政的話,又怎麼可能會作出這樣的舉措呢?很明顯還是不信任朱高熾。

再比如永樂十二年(1414年),同樣是明成祖出征回朝之時,“以太子遣使迎駕緩,徵侍讀黃淮,侍講楊士奇,正字金問及洗馬楊溥、芮善下獄,未幾釋士奇復職”,朱棣僅僅只是因為朱高熾迎駕遲了一點的緣故,就疑心大起,將他眼中的“太子黨”一一問罪下獄。——《明史·成祖三》

明擺著就是懷疑朱高熾有異心,一方面藉此事件來警告朱高熾不要蠢蠢欲動,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孤立“太子”,從而取得朱高熾沒辦法造反的目的。

這種種事件都足以證明這時候的明成祖,確實並非真心實意的想立朱高熾為太子,屬實只是為了考核朱高熾,想要看他是否擁有擔當“太子”重任的能力。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高煦就藩示意劇照插圖

如果大家覺得這些還不足夠的話,那麼咱們接著往下看,朱棣在立朱高熾為皇太子的同時,還一併“封高煦漢王,國雲南”,朱高煦既然已經被冊封成了“藩王”,這也就意味著他在不久後就必須離京前往雲南“就藩”。——《明史·諸王三》

可事實上,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才在朱棣的幾次改封之下前往“樂安”就藩,就這還不情不願,“怨望,異謀益急”,顯然怨念極大。——《明史·諸王三》

但明成祖朱棣的態度卻僅僅只是“不得已,聽之”,赫然是朱高煦不願意就藩,那就暫時先留下,以後再說!——《明史·諸王三》

而明朝之所以會讓藩王在冊封后儘快趕往封地就藩,其目的就是為了預防“兄弟相爭”不良政治事件的出現,這點明成祖不可能不知道,那他為何還要放任朱高煦就這麼待在京師呢?毫無疑問,這也是明成祖不看好朱高熾的表現之一。

而“朱高煦”之所以能十來年不就藩,無疑正是因為他便是明成祖日後改立太子的另外一個“候選人”。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高煦“私選各衛健士”示意畫像插圖

朱高煦後期表現不好

然而,在明成祖朱棣對朱高熾進行考核之時,朱高煦的表現卻再也沒有建文年間那般優秀,甚至一再做出一些不法的舉措,也正是這些舉措,讓朱棣徹底放棄了改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

就好比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趁明成祖在外出徵的空檔,“私選各衛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多行不法之事。明成祖回朝後當即大怒,“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明史·諸王三》

如果朱高煦能安安分分的還好說,此前雖有奪嫡之心,但卻無太過出格的舉措,而明成祖本身對朱高熾就不甚滿意,所以對朱高煦此前的舉動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

但是這私自“募兵”的性質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明朝自洪武年間就對藩王兵權的限制極為嚴格,只給“三護衛”兵馬,每護衛“

多者至萬九千人”不說,其麾下兵馬更是皆“隸籍兵部”,也就是隻有領兵權。——《明史·諸王》

再加上明成祖本就是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稱帝,且性格“尚武”,所以對“兵權”的認識自然更為深刻。故而,朱高煦此舉,無疑就暴露了他在苦求“太子之位”而不得的情況下,已經動了謀反的念頭,這也就意味著朱高煦這是想要推翻明成祖的統治,試問,明成祖能高興嗎?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高燧示意畫像插圖

再比如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一向與朱高煦極為親近,“謀奪嫡,時時譖太子”的趙王“朱高燧”幹出了另外一件大事,“謀進毒於帝,俟晏駕,詔從中下,廢太子,立趙王。”——《明史·諸王三》

顧名思義,就是想要給明成祖下毒,然後擬偽詔廢太子,改立他自己為太子,但這次事件同樣被朱棣給提前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次性質極為惡劣的“謀反”事件,到最後卻無一例外都不了了之了,是明成祖朱棣放任不管了嗎?自然不是,屬實是因為朱高熾以德報怨、“力為之解”的原因,這才讓明成祖朱棣對朱高煦以及朱高燧從輕發落。——《明史·諸王三》

也正是這兩次惡性事件的發生,讓明成祖逐漸轉變了對“朱高熾”的看法,開始注意起“朱高熾”自身那“仁德”的閃光點。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三楊”之一楊士奇示意畫像插圖

朱高熾“仁者無敵”,獲得明成祖認可

畢竟朱高熾從最初代明成祖朱棣“監國”之日起,就一直兢兢業業、恪守本心,時刻推行“仁政”,只不過當時朱高熾的這份表現沒有入“尚武”的明成祖之眼罷了。

他擔心朱高熾的性格太過“仁德”,在稱帝后容易受到他人脅迫,故而也就極有可能再現“建文帝”朱允炆執政時期的“情景”,即再現“靖難之役”。這也是明成祖最不願意看的事件之一。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朱高熾的表現有目共睹,獲得了以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為首的重臣擁護,天下歸心不說,更是以德報怨,對時常有奪嫡之心的兩個兄弟極為寬容。

這在無形間就讓朱高熾獲得了很大的“聲望”,至於“民心”就更不用說了,仁政之下,百姓自然擁戴。這也就意味著明成祖所擔心的“靖難之役”反而成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朱標示意畫像插圖

甚至還極有可能重現明朝第一任皇太子“朱標”那般“天下歸心”、“百官擁戴”的情景。

而朱標之所以能造就這一情景,便是因為其“仁慈天性然也”,從而在“秦、周諸王數有過”之時,“輒調護之,得返國”。在“有告晉王異謀者”之時,“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正好就跟朱高熾監國期間的表現極為相似。——《明史·列傳第三》

再加上明成祖時常在外出徵,也就相當於朝政事務皆是由朱高熾一人打理,這也就意味著“永樂盛世”那般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景屬實與朱高熾脫不了干係。

試問,這種種明擺著的優秀政績,明成祖朱棣能看不到嗎?更別提他本身所看好的次子朱高煦也早已經被權力矇蔽了本心,讓他極為失望,而今既然朱高熾能給他提交一份極為優異的答卷。那明成祖又還有什麼理由不隨了朱高熾“仁者無敵”的意願,認可朱高熾呢?

故而,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出徵返京之際,最終還是說出了“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的話語,顯然直到這時,考核了朱高熾將近20年以後,明成祖朱棣才算正式認可了朱高熾。——《明太宗實錄》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永樂盛世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成祖冊立太子的過程,其本質無疑就是一場明成祖內心“天人交戰”的過程,朱高煦以及朱高熾都十分優秀,但又只能選一個,從而也就讓明成祖變得十分矛盾和糾結。

而起初朱高煦也確實是足夠優秀,反觀朱高熾,卻是平平無奇,頗有點大器晚成之風,這也就導致明成祖要對朱高煦更為青睞。

但是,明成祖為了達到削除“篡權奪政”不良影響的目的,又不能選擇朱高煦,故而最終還是決定暫行“緩兵之計”,立朱高熾為太子,以待日後政權穩固以後再酌情改立朱高煦為太子。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本身被明成祖所看好的朱高煦,卻由於對“太子之位”太過於看重,從而被權力矇蔽了本心,變得越來越驕橫跋扈,多行不法之事,甚至於“私造兵器,陰養死士,中傷東宮官屬,自比天策上將。”——《明史紀事本末》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為何最終卻立朱高熾為太子?明成祖:仁者無敵

玄武門之變示意畫像插圖

這“天策上將”所指,便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唐太宗又是“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那這意思還不明顯嗎?明擺著是打算謀反了。

即便最終因朱高熾的力救而得以從輕發落,但其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無疑也就有了斷崖式的下跌。反而更是將朱高熾的形象襯托的更為高大,讓明成祖對朱高熾更為重視。

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變遷,朱高熾的表現也越來越優異,縱然面對明成祖的一系列考核,朱高熾依舊是恪守本心,時刻推行仁政,並給朱棣呈交了一份成績極為優異的答卷,即與明成祖朱棣共創“永樂盛世”。

從而讓明成祖朱棣真切的意識到“仁者無敵”,唯有“仁政”,方能造就“王者興”之盛景,方能使明朝延續的更加長久。而這一點,朱高煦顯然並不具備。

所以,縱然明成祖認可朱高熾比較晚,但也足以證明明成祖的內心其實一直都是十分矛盾的,在看好朱高煦的同時,卻也逐漸對朱高熾更為認可,否則政權穩固之後明成祖便完全有理由改立太子,為何還要繼續考核朱高熾呢?

屬實是因為立朱高熾為太子會對明朝的延續、以及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而這個結果,才是明成祖真正想要的答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