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導語: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在歸途中奄奄一息,楊士榮提前預判,將太子黨一系備倭兵調入朱棣位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大營參與防備,為太孫的謀劃以及太子的登基立下功勞,那麼備倭兵因何建立,職責又是什麼哪?闡釋君帶你瞭解,專職抗日的明朝部隊備倭兵以及備倭都指揮司的建立。

根據史料記載,“倭亂”早在元末明初就時有發生,如元武宗至大元年“日本商船焚掠元商船,官軍不能敵”,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倭人寇蓬州,,,倭人連寇瀕海郡縣”——《元史》卷九九,志四七《兵志,鎮戎》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備倭指揮使衙門


至明初情況更為嚴重,倭寇借明初江山動盪不穩,從洪武二年開始就頻繁劫掠我山東,浙江沿海,根據《太祖實錄》和《太宗實錄》記載來看倭患擾海防幾乎每年都有,自洪武二年開始至永樂年間涉及倭患的省份和地區有,浙江十六起,山東九起,廣東六起,直隸六起,福建五起。而記錄倭患更多的是朝鮮,根據《朝鮮史略》所述早在宋元時期倭寇及劫掠朝鮮沿海一帶,當然當時朝鮮應該叫高麗。可見倭人之患。海防已經成為關係明初政權穩固的大問題,朱元璋在此建立11衛、6所。但是各所衛之間距離過長,又互不統屬,很難形成區域性防衛,常常是倭患發生,還要搞清楚是在誰的轄區,行動緩慢,海防效果差。

永樂時期,明成祖有意整改海防不靖的情況,加上他有意遷都北京,北京為京師,那麼山東的海防將直接關係到直隸的安全,所以針對山東等地的海防改革開始醞釀,逐步增加駐守兵士,建立三大營,然而沿海衛所雖然建立當時在規制上屬於山東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負責全山東的軍務,當時的山東區域比現在的山東要大很多,都指揮使司工作繁多,以造成無暇顧及海防之態,於是明成祖於永樂六年 (1408) 在登州水城增設了備倭都司 ,以統領山東沿海衛所諸軍 ,抗擊倭寇——《明實錄》山東海防也因此逐步完善。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海上長城


朱棣初步觀點是以陸固海

在朱棣看來想要海防安全,就必須增加陸地的防衛力量,化點為面,猶如海上長城戍衛京師,在洪武時期的海防基礎上進行了完善,朱棣先後在即墨、登州、文登三地組建了海防守備營———即墨營、登州營和文登營。海防三大營各有具體的防務範圍 , 即墨營管轄大嵩、鰲山、靈山、安東 4衛 ,登州營管轄登、萊 2衛和青州左衛 ,文登營管轄寧海、威海、成山、靖海 4衛,三大營的建立有效的增強了山東海防力量,三營之間相互支援,形成區域戰鬥力量,不再是單打獨鬥

明人周如砥所說 :“永樂間 ,又立即墨等三營 ,以分控二十四衛所 ,故其建營之地與所控制之衛所遠近相均。”——《即墨縣誌》卷十五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三大營位置成犄角形式


三大營在地理上形成了犄角之勢。

既然要加強海防就需要有城可防,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威海設立威海衛,意在戍衛邊境,然而有防卻無城,對於邊軍來說防衛十分艱難,永樂元年調任陶鉞為威海衛指揮僉事 ,並命其徵集寧海州和文登縣軍民數萬人建築衛城 ,此後威海衛逐步成為海防重鎮 ,為海防守軍提供了堅實的後援保障。朱棣在完善山東海防設施的同時 ,從實際情況出發 ,增加了海防兵力。永樂元年二月 ,明成祖命都督朱復到威海練兵 ,隨後垛集威海居民分設各所 ,組成捕倭屯田軍 ,增強了威海衛的海防力量。捕倭屯田軍農時耕種 ,閒時在較藝場進行軍事訓練 ,具有亦農亦兵的雙重身份。這是當時明代兵制制度,對於明代政府開支上能夠最大程度上節省開支,且山東歷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使用此辦法即可養兵,又可抵禦倭患。

正如明人胡士文在《威海衛捕倭屯田軍記》中所說 ,“議耕、議守、議戰 ,海寇聞風遠遁 ,不敢側目 ,以安數百萬民 ,無倉卒之驚 ,無須臾之擾 ,其用心設法可謂密矣。斯民也 ,百穀既成 ,則荷戈於較藝之場 ,三農將興 , 則負耒於隴畝之地 , 名雖曰兵而實非兵”——《威海衛志》

朱棣同時提出了以海保地之法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商討軍機


朱棣對於海上力量的建立遠沒有朱元璋那樣牴觸,在朱棣眼裡凡是好方法就是可以使用的方法,對於廣袤的大海,想要擊敗倭寇,必然需要主動出擊,也可以進行海上巡防,進而保護陸地。當時根據鄭和下西洋,大明大寶船的製造我們可以得知,明朝的海上力量在當時依然是世界之最。

永樂二年 (1404)五月 ,明成祖命清遠伯王友充總兵官 ,率領舟師出海巡邏。永樂六年 (1408)十二月 ,明成祖命都指揮李龍、指揮王雄率山東官軍 6000名 ,往沙門島等處巡捕倭寇 ;隨後 ,又命安遠伯柳升充總兵 , 平江伯陳瑄充副總兵 , 率舟師緣海巡捕倭寇。永樂十四年 (1416)六月 ,明成祖命都督同知蔡福充總兵官 ,指揮莊敬為副總兵官 ,率兵萬人 , 緣海山東巡捕倭寇。 永樂十六年 (1418)五月 ,明成祖命山東都司調馬步官軍 8000 人 , 令都指揮衛青、李凱統往緣海剿捕倭寇——《明太宗實錄》

可見朱棣的眼裡防衛永遠是最下成的,只有主動出擊才可打敗,打疼敵人,倭寇在明初就以存在,且倭患都是明朝本地自由海民的加入,但是為何在嘉靖時期成為大患,也和當時明朝放棄發展海軍有關。當時雖沒有海軍觀念,當時水軍思想早已成型,並在永樂時期成為強大的戰力,只可惜後期逐步荒廢。這些巡海極大的震懾了倭寇的氣焰,畢竟這些倭寇屬於海盜和因為日本國內動盪而逃亡海外的浪人,在正規軍面前猶如孩童,難以對抗。這也是我認為朱棣在海防上最有力的 計策,也是最有先見之明的計策,如果加大發展海上巡防,並同時建立強大水師,大明盛況還可延長。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抗倭名將戚繼光


兵力,城池皆已擁有但是緊接暴露了軍政力量上的短缺

朱棣建立的三大營,沿海衛,及威海衛水城,在序列上,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都指揮使司最早也稱為都指揮使衛,山東都衛建立於洪武三年 (1370)十二月 ,稱青州都衛 , 洪武八年 (1375)十月 ,改稱山東都指揮使司。由於山東都指揮使司需要負責全省的軍務 ,不能集中精力處理海防事務。導致軍機滯留,解決不暢,延誤對敵時機,於是朱棣創造性的新設立了備倭都司全稱為“總督登萊沿海兵馬備倭都指揮使司”,設府衙於登州水城。登州水城是天然的防護港且地勢高,進可功,退可守,遊刃有餘,且有內陸衛所防護,可以稱為抵禦海上敵人的山海關。山東備倭都司是山東都指揮使司的下屬軍事機構 , 是“行都司”,下轄三營二十四衛所。

山東都司軍務繁多無暇海防使倭亂嚴重,明成祖:建備倭兵專職海防

登州水城也是後來的備倭都指揮使衙門

登州備倭都司的設立 ,使山東海防有了比山東都司更直接、更專業的海防領導機構 ,對海防建設的意義尤為重大。事實證明 ,備倭都司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湧現出一些傑出的抗倭人才。這名人才現在看來似乎是冥冥之中,這名戰將名為衛青,當然此衛青非漢衛青,衛青 ,字明德 ,南直華亭人 ,以靖難功世襲宣城伯,任備倭都指揮使

。永樂十四年 ,因剿捕倭寇有功而被委任為山東備倭都指揮使。衛青在任職期間 ,頗有功績。他嚴格操練衛所官兵 ,“聚各衛馬步水軍 ,於登州一處操備 ,遇夏分調 ,以守文登、即墨諸處 , 及秋復聚”, ——《明宣宗實錄》此舉對於三大營的戰力提高顯著可以說哦漢有衛青驅逐匈奴,明有衛青驅逐倭寇,雖然功勞不等,但是意義相同,保家衛國男兒當之。

結束:備倭指揮使衙門的建立,有效的抵禦倭寇的劫掠,保護了山東沿海經濟,為有了盛世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地區留下抗倭經驗,永樂一朝,倭患雖沒有盡絕,但是有效的制止了擴大的形式,並對倭寇內心有了極強的震懾。該衙門一直保留到了清朝,並且為萬曆時期三徵抗倭援朝提供了幫助。目前備倭指揮使衙門經過當地政府的修繕已經成為景點。成為人們緬懷先輩智慧的景觀之所。對於朱棣的海防智慧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