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无论是文明国家还是人类学所知的最小规模的社会,食物都是战争行为和目标的核心要素。士兵不仅需要食物才能生存,还需要通过食物保持或增强他们的信心。食物可以成为战争的诱因,许多考古学家、民族学家都认为,激烈的战争时期与相对的粮食短缺有关。食物也可以成为战争的附属产物,比如罐头食品。食物可以成为止戈散马的“灵丹妙药”,同样可以成为绵里藏针的“糖衣炮弹”。

军粮的演变史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拿破仑有句名言,“部队靠胃行军”,军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商朝,田猎是中国部队军粮的主要来源,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人的一次田猎曾捕获451头鹿。到战国时,我国已成为成熟的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简单的蔬菜成为军队的主要饮食。

我国的军队素有小米加步枪的说法,是有历史渊源的。小米其实就是去了壳的“粟”,在隋唐之前一直都是军队的主要营养来源。最早的军粮做法就是煮粥,偶尔加入野菜、野果、豆类或者少量的肉。

战国时的秦国有种特殊的军粮,那就是“锅盔”。长途奔袭的秦军把小麦碾为面粉,和成面团,擀成圆饼,放在头盔中烙干,与烹好的羊肉一起下肚。作为辅食的主要是酱和腌制品。腌鱼腌肉被称为鲊,湿的为“鲍”,干的叫“鲞”,金华火腿就是其中的代表。

唐朝之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军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唐代骑兵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大饼、烧饼

当作军粮。这种军粮方便携带,不易变质,而且热量大,容易有饱腹感,不容易饥饿。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调料一直是中国饮食的精华之一,在军粮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军士出征会带上“盐布”和“醋布”作为调味品。顾名思义,醋布、盐布就是用醋和盐浸泡过布,准备开饭时,剪下一块和军粮一起煮,就能让饭食更加有滋有味。

宋军出征主要携带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明朝军队除了烧饼等面食,还有种做法把大米做成干米饭,吃的时候,用热水泡饭食用,也就是水泡饭。当然,特殊时期也有特殊的军粮,比如个别战乱时期的“两脚羊”——实际上就是吃人肉。

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是风干肉,这种富于营养和热量的快捷食品也是他们所向披靡的一个法宝。而类似的腊肉在中原军队中则是非常少见的。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会带着他们的牧群参加远征,这些牧群可以为他们提供马奶和奶酪作为军粮。当没有牛群的时候,他们则会打猎(狗、土拨鼠和兔子)获取食物。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罗马军团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队,军粮也相当比较奢华。据记载,每个罗马士兵每天都能吃到两磅的面包,还有一磅的肉,再加上橄榄油和酒

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其鼎盛时期,根据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Virginia H. Aksan教授的研究,苏丹亲兵(也译作加尼沙里军团<janissaries>)的伙食相当不错。她写道,士兵们得到了“新鲜的烤面包或饼干;每天的肉类配给(羊肉和羊肉)约为200克;还有蜂蜜、咖啡、大米、牛肉和碎小麦(Bulgur),以及喂马的麦粒。”但饼干似乎在维持士兵的生命方面占据了首要地位。一位观察员注意到伊斯坦布尔有105个烤炉,专门为军队烤饼干。另一位则愤怒地写道,饼干面包师为了赚钱而囤积多余的面粉,并用泥土代替,导致许多士兵死亡。/<janissaries>

直到18世纪,大型的永久性职业军队才再次出现,尤其是在大英帝国。1775年美国革命爆发时,英国已经在使用专业部队镇压世界各地的殖民叛乱。英国正规军和美国革命民兵都依靠当地种植的粮食供应。尽管他们尽可能地在陆地上觅食,但两支军队经常发现自己在远离任何地方补给的战场上,并且必须随身携带“驻军口粮”。

典型的食物供应包括牛肉或猪肉(有时是活畜,有时则制成肉干或用盐腌制)、小麦粉或面包玉米粉,以及苹果酒或云杉啤酒桶(在卫生设施出现前的几天,喝含酒精的啤酒要比喝当地的水安全得多)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新鲜蔬菜通常是缺乏的,因为它们不能保存任何时间,只有在当地有现成的供应时才有。因此,双方的部队都因缺乏水果和蔬菜而严重缺乏维生素,特别是在冬季。英军和殖民地部队死于疾病的人数比死于大炮或火枪的人数还要多。

在战争时期,拿破仑的军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极度饥饿中度过的。按照原本的计划,法军的口粮包括24盎司面包、半磅肉、一盎司大米或2盎司干豆、豌豆或扁豆、一夸脱葡萄酒、一及耳白兰地和半及耳醋。当没有面包时,则以由面粉、盐和水制成的粗糙的小甜甜圈代替,这种面包圈可以在火中烘烤,或与炖肉混合。据说法棍面包就是为了让法国士兵能把面包放在裤腿里而研制出来的

1795年,拿破仑·波拿巴认识到,他需要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养活他庞大的法国军团。悬赏12000法郎征集食品保鲜的方法,糖果商人Nicholas Appert经过十年的研究试验,先将食品放入玻璃瓶,用软木塞密封瓶口后再加热,即可保鲜。

当然,这种方法明显的缺陷是玻璃罐很重,也很贵,并且容易破碎。于是在1810年,一个叫Peter Durand的英国杂货商做了一个重大的改进——他用薄锡罐代替了玻璃罐,并且焊接了一个密封盖。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罐头食品”彻底改变了整个食品工业。英国和法国军队很快就采用了这些食品(它们被称为“iron rations”),商业罐头食品很快就出现在民用市场上。(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早期的罐头食品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锡和铅经常从罐头中渗入食品,长期使用罐头食品往往会导致重金属中毒。)

美国当时还没有英国和法国那样的工业能力,因此,当1812年美国和英国爆发战争时,美国军队仍然使用与1776年相同的基本口粮。咸牛肉或猪肉是主食,辅以小麦粉制成的大的干饼干,叫做“硬饼干”(hardtack),这种饼干比面包或面粉更容易保存。

1861年美国内战开始时,一些罐装蔬菜开始供应(尤其是在北方),但1865年两军仍然主要依靠腌猪肉和硬玉米饼(南方军常以玉米粗粉替代)。硬饼干被士兵们称为“锉牙器”(tooth-dullers),为了使它更可口,士兵们经常用他们的枪托把它捣碎成粉末,然后与水混合,在猪油中炸成“玉米饼”(johnnycakes)。在北方,陆军军需官还开发了一种蔬菜脱水的方法,如土豆、豌豆和豆类,他们称之为“

脱水蔬菜”(desiccated vegetables)。不过这些脱水蔬菜并不讨人喜欢,军队轻蔑地称他们为“被亵渎的蔬菜”(desecrated vegetables)。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第一次能够向其军队提供大部分罐装口粮,但即便如此,由于煮熟不充分和密封不当等问题,导致了广泛的食物中毒事件。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罐头食品已经变得可靠和安全,大量的罐头食品被运到战壕里,还有一种小型的

硬饼干,部队称之为“狗饼干”(dog biscuits)。罐装蔬菜很容易买到(最常见的是胡萝卜和芜菁罐头汤,称为“maconochie”),但最常见的罐头产品是咸牛肉杂烩,部队称之为“罐头牛肉”(bully beef)(尽管有些人轻蔑地将其称为“猴肉”)。军队还建立了野战厨房,试图为军队提供新鲜的热腾腾的食物,但是持续不断的炮火和经常不足的补给线意味着前线士兵在整个战争中主要依靠冷的罐头牛肉和饼干生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队试图通过将一些不同的罐头食品合并到一个单一的包装中来改善其供应过程,这种包装可以很容易地运输和分发。结果是“C口粮”(C Ration)这是一个蜡封的纸板箱,里面装了足够三顿饭吃的罐头食品,大约3,600卡路里。一份标准的C口粮包括三罐牛肉或鸡肉、土豆、米饭或面条、三块饼干、一大块软糖、一些方糖、一包咖啡和一个P-38开罐器。食物已经在罐头里预先煮熟了,可以冷着吃,也可以在火上烤着吃

“C口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运送的标准食品。轰炸机机组人员得到了一个特殊的糖果棒,它提供了大量的卡路里而不占用太多的空间或重量——它被称为“D口粮”(D Ration)。在战争后期,一个更小更轻的包被开发出来供前线部队使用,也就是“K口粮”(K Ration)。战后,K口粮停止供应,但在越战期间,罐装C口粮仍由战地部队携带。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从1958年到1981年,美国的单兵口粮 “MCI”(Meal, Combat, Individual),最终被“即食食品”(MRE)所取代。在越南,这些食物被分发到一个纸板箱里,里面装着1200卡路里,包括一罐肉(如火腿和利马豆,或火鸡面包),一罐“面包”(包括脆饼干或硬饼干或曲奇,还有一罐甜点,如苹果酱、切片桃子或土豆泥或奶油蛋糕。一份完整的配给可能会很重,所以部队经常拆卸它,把他们巡逻时需要的东西放进袜子里,然后绑在背包上。即食食品现在已成为很多国家军队作战口粮的标配。

食物引发的战争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战争本身可能随着我们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向农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发展,因为任何不断增长的人口(甚至史前人口)迟早都可能会耗尽其可用资源。人类很多冲突的起因都是因为食物,无论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受到威胁,还是一头乱窜的猪袭击了敌人的种植园惹的祸。

是古代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资源,世界上许多民族或国家都因盐而引发过战争。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中原大地,为争夺山西运城盐池,就爆发了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春秋时期的秦楚两国也对巴东地区的盐泉进行过反复争夺,每方动辄出兵十万人马,获胜的一方都会展开“食盐禁运”来打击对手。

1482-1484年,为争夺科马基奥(Comacchio)盐场的控制权,意大利显赫的埃斯特家族成员埃尔科莱一世·德·艾斯特(Ercole I d'Este)与威尼斯共和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也就是费拉拉战争,它又被称为“盐战争(Salt War)”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1775年春天,一系列的骚乱震动了巴黎周围的村庄和乡村。几十年来,法国一直没有饥荒,但这一年的谷物收成却极为微薄,新加冕的国王路易十六的政府发布了一项不合时宜的法令,允许谷物在王国内自由贸易。结果是粮食价格飙升,导致骚乱在4月爆发,首先是在博蒙特 - 瓦兹河畔的集镇,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周席卷了整个巴黎盆地。这些骚乱被称为“面粉战争”(The Flour War),这一骚乱事件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前奏。

为了盐、粮食这些战略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尚可理解,而有些战争的导火索看起来却有些荒诞。1838年,法国人Monsieur Remontel向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申诉6年前一伙墨西哥军官抢劫了他位于塔库巴亚(墨西哥城郊的一个城镇)的糕点店

鉴于Remontel和其他法国国民的申诉(包括1828年位于墨西哥城市中心的巴黎市场(the Parián market)上的法国商店抢劫案和1837年对一名被控海盗的法国公民的处决),法国首相Louis-Mathieu Molé 要求墨西哥支付60万比索(300万法郎)的损害赔偿金,这是一笔巨大的款项,当时墨西哥城的典型日工资约为1比索(8墨西哥雷亚尔)。

遭到拒绝后,法国海军封锁了墨西哥湾所有的港口,1838年12月,经过猛烈的炮轰,法国军队终于占领了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维拉克鲁斯(Veracruz),墨西哥随后向法国宣战。在前线,墨西哥人亟需一位能征善战的人物,自诩“西方拿破仑”的Antonio López de Santa Anna最终站了出来,趁法军撤退之机发动反攻,为墨西哥挽回了些许颜面,但代价也是惨重的——Anna左腿负伤,最终截肢。

战争的味道:食物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一)

法国军队在1839年3月9日签署和平条约后撤退,这场糕点店引发的战争被冠以

“糕点战争”(Pastry War)的名字,也被称为“第一次法墨战争”(First Franco-Mexican War),作为上述条约的一部分,墨西哥政府同意向法国公民支付60万比索的损害赔偿金,而法国则承诺未来的贸易协定,以取代战争赔偿金。然而,赔偿金从未支付,后来也成为了1861年法国第二次干预墨西哥的理由之一。

同样在十九世纪,随着巴拿马铁路竣工之后,大量的美国人开始涌入巴拿马,这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1858年,由于一个美国人在经过巴拿马前往旧金山途中,拒绝为买到的西瓜付钱,结果引发了当地美国人与巴拿马人的大规模械斗。据一份官方报告,这场西瓜引发的血案造成15名美国人死亡,16人受伤,2名巴拿马人死亡,13人受伤。

事情发生后,美国立刻派遣全权代表科文前往巴拿马调查。然而美国政府的偏袒态度,让这个事件迅速恶化。巴拿马当地的军队表示站在巴拿马当地居民的一边。与之相对的,美国派遣梅云率领160名士兵前往巴拿马,对火车站进行强制管制。之后,美国开始与新格拉纳达政府以及哥伦比亚政府进行谈判,结果是哥伦比亚政府,向美国赔偿了41万美元。

这场几近闹剧的“西瓜战争”也为之后的巴拿马运河修筑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因为食物引发、看似不可思议的冲突,比如1859年英美之间因为一头贪吃的猪引发的“猪与马铃薯战争(Pig and Potato War)”(幸运的是除了猪,无人伤亡),958年至1976年冰岛与英国之间的三次鳕鱼战争(尽管双方炮火相向、船只受损,但都竭力避免了伤及船员),1999年、2002年、2004年、2009年,朝鲜和韩国间针对蓝蟹的多次暴力冲突(仅1999年的冲突就造成30名船员遇难),它们有的或许很难被称为战争,因为几乎无人伤亡,但也有的充斥着血腥味道,巨大的利益无疑是这些事件背后共同的根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