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政權,也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封建大一統政權,享國268年。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統治時間超過200年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四大朝代。這其中只有清朝屬於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足以可見清朝的成功。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清朝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提倡“八家分權”,可謂是聯旗制(或者說聯邦式)的共治局面,類似於草原上那些統治鬆散的聯盟式汗國一般,而非中央集權的局面。直到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以後才改變了這種局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清朝從鬆散的聯旗制政權成功的過渡成為中央集權的政權,若是沒有皇太極的改革,進行中央集權的話,恐怕都沒有日後的大一統清朝了。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所謂的“八家分權”,最具體的體現就是清朝的八旗制。說到這裡可能有人疑惑了,八旗不是清朝的一種軍隊制度嗎,怎麼就跟“八家分權”沾邊了呢,軍隊分八家不是很正常嗎?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如果只以表面來看,八旗制度被很多人認為是清朝的一種兵制,甚至諸如《清史稿》都將八旗歸於《兵制》之中。但其實八旗制度並非單純的軍事制度,而是清朝獨有的軍國民制度。

可以說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所定的國之根本。一國是都隸屬於八旗,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清朝除了皇帝以外的滿洲大臣,都是出身於某旗,總之都是八旗範圍之內。

而當時八旗以八和碩貝勒為旗主,旗下人謂之為屬人,屬人對於旗主有君臣之分。也就是說八旗各有旗主,各有官吏,各有子民,各自為不相上下的獨立體系,而且旗人效忠的第一對象是旗主,而非大汗或者皇帝。

可以說八旗制度的產生就是努爾哈赤“八家分權”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清朝也由此成為一個獨特的旗制國家,主打共治體制。

而努爾哈赤是將這個理念貫徹到底,諸如口定憲法:“八貝勒分治其國,無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為首長,如八家意有不合,即可易之

”。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甚至努爾哈赤臨死之前都沒有立下繼承人,而是留下了八家分治的局面,然後當時的四大貝勒再自行推選出繼承人的局面。而皇太極正是在這種局面下,被推選為汗位繼承人的。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從建立後金起,未必有著圖謀天下之心,不然也不會留下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由八家選舉繼承人的局面,更不會深戒一家集權,而提倡八家分權的。

對此《東華錄·太宗錄》中記載:“太祖初未嘗有必成帝業之心,亦未嘗定建儲繼立之議”。

天命七年三月,諭分主八旗貝勒曰:“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於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諫者,嗣朕登大位”。

如果清朝按照努爾哈赤的定下的聯旗制度走下去,那麼無疑弊大於利的。因為別說當時制度不完善的後金政權,就是歷數歷代大一統政權,都沒有出現過成功的分權政權,都是中央集權式的政權,所以說這種聯旗制發展到了後面必然會釀成自相殘殺內鬥不止的局面,更不用說後面會入關成為過二百年的大一統政權了。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這時候清太宗皇太極開始扭轉清朝這一弊端,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

面對父親努爾哈赤留下的“八家分權”局面,皇太極是費了不少功夫,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因為他的大汗之位是推選出來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大汗或者說皇帝,剛開始還需要同其他三大和碩貝勒共理國政,甚至一起坐在上面接受大臣的朝拜。

面對這種情況,皇太極經過一系列權謀手段,將飛揚跋扈的二貝勒阿敏架空圈禁。還將三貝勒莽古爾泰以“御前露刃”的理由收拾,將其正藍旗吞併,交由自己的兒子豪格掌管,這樣一來皇太極擁有了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三旗,對於其他五旗旗主擁有碾壓性的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大貝勒代善識趣的不再與皇太極一起接受群臣朝拜,從此皇太極開始了南面獨坐的時代。

初步集權以後,皇太極不只是對外收復蒙古諸部和降服朝鮮,大致統一了關外。對內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模仿明朝設置了各種中央集權機構,在天聰三年設文館,天聰五年,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皇太極在稱帝的崇德元年又改文館為內三院,各院由大學士一人主管,下設學士和主事等官員。同時設都察院,掌管監察之權。

同時皇太極開始重用漢官,並且接受漢家儒學。經過一系列中央集權以後,在1635年,皇太極宣佈廢除“女真”稱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有著與關內“崇禎”年號針鋒相對的意思,至此皇太極將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聯旗制汗國初步改革為中央集權政權。

當然這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畢竟開國奠基者努爾哈赤在開國伊始就建立了“八家分權”的局面,並非是一時半會就可以全部改革成為中央集權式政權的。

像清太祖時期就屬於八家共治共同議政的局面,皇太極不可能將其他旗主議政權都給取消了,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乾脆在崇德二年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可以決定當時大清所有的軍國大事,隱隱凌駕於皇權之上。當然皇太極順勢而為的背後,是擴大議政成員的範圍,諸如貝子這種之前不能議政的貴族也可以加入進來,這樣一來是擴大議政範圍,以稀釋掌握八旗的諸王權力。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到了入關以後,攝政王多爾袞更是大力打壓掌管各旗的旗主王爺,為順治帝親政以後打壓八旗諸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後來康熙時期設南書房,雍正時期設軍機處,都屬於中央集權行為,更是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分權作用一步步削弱,到了乾隆年間以後,更是將有名無實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徹底取締。

像雍正為什麼寫《朋黨論》來批評朋黨行為呢,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針對八旗,因為各旗主屬之名分,就如同最大的朋黨一般,所以雍正自然要大力打擊了。

通過以上總結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國伊始是“深戒一家集權,力主八家分權”,因此有了八旗制度,而後金(大清)很明顯屬於是獨特的分權旗制國家,使清朝走上一個錯誤的道路。

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看出“八家分權”的弊端,因此開始一系列改革從而進行中央集權。使清朝從分權之路走上中央集權之路,開始步入正軌,打下了基礎,才使清朝日後有實力入關奪取天下,從而有了過二百年的大一統封建政權之清朝。

當然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八家分權”局面不是一代人就可以改變過來的,從皇太極開始,直到雍正時期,才徹底將“八家分權”的後遺症根除。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最後再說一下,為什麼努爾哈赤“八家分權”的歷史鮮為人知呢?

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畢竟留下的是“八家分權”,類似於共治的局面。而清太宗皇太極卻對這種共治制進行改革,開始了中央集權,等於是以子改父,這在逐漸接受漢文化的大清政權來說,多少有些不光彩,所以對關於“八家分權”的歷史進行了一定的刪除。

即使是有相關記載,也是語焉不詳。諸如清高宗乾隆四年修訂的《太祖高皇帝實錄》,對當時包括皇太極在內的四大貝勒,記載的就很是模糊,甚至有不通之處。

因為相關史料刪除的刪除,修改的修改,真正有料的記載少之又少,所以自然是鮮為人知了。

由此可見清朝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不只是將“八家分權”改為中央集權。接受漢化以後,更是懂得揚長避短,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和打扮歷史。

參考史料:清史稿、東華錄、清史錄、清史講義等。

清朝冷知識:努爾哈赤力主“八家分權”,兒子皇太極卻要中央集權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