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愛豆】從一棵鬆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塞罕壩如今的道路

歷程

自主育苗成功 20年造林可繞地球8圈

“我們在塞罕壩林場工作了幾十年,但說起各自的工作內容來可能只需要十分鐘。”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科長李永東笑著說道,“這決不是一個‘高調’的工作,林業的特點就是簡單的工作長期幹。”然而,一開始聊起塞罕壩這些年的從無到有、從荒蕪沙地成長到百萬畝人工林所經歷的攻關歷程時,李永東的話匣子卻一下子打開了。

塞罕壩特殊的地理條件,導致很多樹種到了這裡都“水土不服”,技術人員只能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林場剛成立時,前輩們引進了很多樹苗,但後來發現,外地苗木在調運中容易失水、傷熱,且適應不了塞罕壩風大天干、異常寒冷的氣候。於是他們決定自己育苗。”李永東介紹道,“林場的技術員們改進了傳統的遮蔭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並摸索出了培育‘大鬍子、矮胖子’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大大增加了育苗數量和產成苗數量,徹底解決了大規模造林的苗木供應問題。”

此外,植苗技術也是一大難關。“起先,我們有國家進口的蘇聯植樹機用於栽種,但我們很快意識到,塞罕壩的山地地形限制了植樹機的操作,大部分情況,都需要用騾子甚至人力來搬運樹苗,並用人力親自將樹苗種下去。在這樣的背景下,‘三鍬半縫隙植苗法’應運而生,第一鍬開縫,第二鍬和第三鍬將苗根緊實,最後半鍬封堵縫隙,這如今已經是林場職工們爛熟於心的訣竅了。”


三鍬半縫隙植苗法

塞罕壩的創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是充滿坎坷。1977年,塞罕壩林場遭遇了嚴重的“雨凇”災害,57萬畝林地受災,20萬畝樹木一夜之間被壓彎、壓折,林場十多年的勞動成果損失過半;後來,林場又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旱,又有12萬多畝樹木被旱死。

接連的天災並未阻止塞罕壩人造林的步伐,1982年,林場超額完成了建場之時訂立的《塞罕壩機械林場設計任務書》(1962-1982)中所要求的造林任務,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萬畝,總計3.2億餘株,按株距1米計算,這些樹可以環繞地球8圈。

“這些山就是我們的戰場,不在這裡呆,要去哪裡呆?” 

記者採訪期間,正值塞罕壩林場一年一度的生產聯查,據介紹,這項聯查是保證林場工作質量的秘訣之一。“從1986年至今,總場每年會對我們6個分場一年來的育苗、造林和整地等工作進行檢查,用量化的數據進行評比。沒有人想在評比中落到後面,因此平時的護林工作也會做得很仔細。”一位參與聯查的分場工作人員說道。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護林員在測量樹的尺寸

聯查採取隨機選取1.5%的區域抽查的方式進行,雖然這個比例看似不大,但對於動輒數百畝的樹林來說,工作量著實不小。“像這片山頭面積總共300畝,我們就要對4.5畝範圍內每一棵樹木和樹樁進行測量,對其他林場也都是如此。每年,這個抽查過程要持續一週到10天時間。” 李永東說道。 

在聯查中,工作人員會用皮尺拉好一個長方形的區域,隨後便對每棵樹進行測量,“樺20”“落18”“楊根19”等聲音此起彼伏。“那是在測量樹幹或樹樁的直徑。”一個工作人員邊記錄邊解釋道,“有經驗的護林員通過樹的直徑和間距就可以看出這片林子的生長狀況,看到地上的落葉和植被可以估計出該處的土壤肥力,甚至看一眼砍掉的樹樁就可以判斷是什麼樹種、砍掉了多久。”


檢查團對每一棵樹測量尺寸

對一個山頭的檢查便持續了兩個小時,一位護林員表示,平時的護林和巡山工作要更辛苦:“現在這季節還算是好上山的時候,有時天冷地上也會更滑,有時一上山就是一天。以前山下的營林區沒這麼完善時,午飯都只能自己攜帶乾糧在山上吃。不過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我們的戰場就在這些山上,肯定要能爬山、會爬山,不在山上待著,我們還要在哪裡呆呢?”

 讓塞罕壩林場最後的土地也抹上綠色

截至2016年12月,塞罕壩林場林地面積達到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但在塞罕壩林場植樹人看來,新的目標始終在等待他們追逐。 

“從2011年起,我們林場開始了對‘啃骨頭’工程的攻堅。這項工程顧名思義,是爭取將那些還未種植樹木的土地也覆蓋上綠色,努力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飽和極值。”李永東說。

在很多林場老前輩看來,這項工程的難度接近不可能,這些多年種植都未成功的遺留土地,大多石率高、土壤稀少,要讓樹木生根,談何容易?要在這些地方種樹,林場工人先要進行“補土”,將附近的土壤搬運過來,增加土地粘性,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塞罕壩人發明了“石質陽坡造林法”,逐漸讓原本的不可能變得可能起來。2019年,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的造林成活率達到了99%。

“截至最近的一次統計,我們發現原本9萬畝的困難土地,已經有8.9萬畝成功變成了綠色。這個任務基本是完成了。” 李永東開玩笑地說,如今幾乎沒新的地方種樹了,因為這裡都“綠”得差不多了。

即便“啃骨頭”的任務業已完成,塞罕壩林場未來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如今塞罕壩林場的三大主要樹種是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記者在塞罕壩林場分場之一的第三鄉林場苗圃中看到了美國紅杉、白樺以及由樟子松嫁接的樟武松等多種正在培植的樹種。據介紹,提高樹種的多樣性,是塞罕壩未來的關鍵攻關方向。

“就目前來說,我們的樹種相對單一,雖然不斷在引進新的樹種培育,但這裡的無霜期太短,又處在400mm等降水量線上,許多優秀樹種到這裡會產生‘水土不服’的小毛病,性狀並不良好。” 李永東說道。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李永東(右一)與苗圃主任商討一株杜仲的培育試驗

在苗圃周圍,記者看到數株經歷了霜凍後死去的莊稼,“有些脆弱的植物,經歷一場霜後也許立刻就會枯死。有的樹種雖然培養了起來,但大量種植的難度太高。”李永東一邊對津雲記者介紹培育新種所需的工作,一邊和苗圃的主任探討著新樹種的培育試驗,“但即便如此,提高樹種多樣性還是很有必要的。單一樹種的森林容易產生病蟲害,難以形成穩定的生態鏈,而復層異齡的混交林不僅有利於生態系統平衡,落葉的腐爛混合也會更快,利於提高土壤養分,也更有觀賞性。對此,我們要爭取人工干預和原生態保護間的平衡。” 

未來

科學育林才能“越伐越多”森林產業日趨多樣化 

許多人或許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樹是不應該砍的”,砍樹就是對環境的破壞。但專業的林業從業者告訴記者,科學育林才能夠讓森林可持續發展,做到“青山常在”。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如今營林區職工的宿舍

李永東介紹說,林場曾做過試驗,每畝地保留10株樹後,林分的質量反而得到改善,“蓄積量是株數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我們發現,經過對樹木質量的提升,單位的蓄積量是不斷提高的。我們的護林工作要做到‘去小留大’‘去密留勻’‘去劣留優’,這才能稱得上是科學育林。” 

從2012年開始,塞罕壩林場將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從15萬立方米調減至9.4萬立方米。木材產業收入佔營林收入的比重從66.3%降到40%。“我們要吸收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經營理念,讓林場的森林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劉海瑩說。

除了提升樹木質量外,旅遊業也是塞罕壩近年來發展森林產業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目前,塞罕壩的森林旅遊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遊、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外圍產業的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左四)檢查育苗情況

劉海瑩介紹道,未來塞罕壩的旅遊業發展方向是要做“精”:“隨著周邊城市的人越來越青睞於來到塞罕壩做森林遊,這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希望配合地方政府,提升景區服務檔次,增強遊客的體驗,讓大家不僅來了,還要玩得有意思。此外,遊客的增多難免會增加一定的環境保護壓力和火災防護工作量,目前的年均旅遊人數已達到50萬人次,我們會在景區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控制好入園人數,有序接待遊客。”

近年來,碳匯交易開始逐漸成為市場機制下塞罕壩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嶄新、有效的途徑。林業碳匯交易是綠化實施單位通過實施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動,測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經過嚴格審核認定後,在指定交易場所掛牌出售,碳排放單位通過購買二氧化碳量來抵消其工業碳排放的過程。 

2016年8月,塞罕壩林業碳匯項目首批國家核證減排量獲得國家發改委簽發,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註冊成功並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林業碳匯自願減排項目。

劉海瑩介紹說,塞罕壩的林業碳匯項目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又一大例證:“2018年,塞罕壩林場在北京環境交易所與北京一家公司達成首筆造林碳匯交易。這標誌著塞罕壩林場碳匯產業邁出實質性一步,也意味著塞罕壩林業生態產品真正實現了市場化,取得了森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塞罕壩林場首批森林碳匯項目計入期為30年,其間預計產生淨碳匯量470多萬噸。按碳匯交易市場行情和價格走勢,造林碳匯和森林經營碳匯項目全部完成交易後,可給塞罕壩林場帶來超億元的收入。” 

 咬定青山不放鬆 塞罕壩“越走越紮實”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科學論斷。在如今的塞罕壩上,這兩句話正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了現實。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塞罕壩獲聯合國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2017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塞罕壩機械林場為“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同年12月,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中,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集體獲得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塞罕壩近年獲得的榮譽讓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這裡的綠水青山之中,從這裡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獲得了對發展的啟示。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樹冠下的造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塞罕壩的成功,不僅僅是將沙地變為綠洲的環境轉化,更是一種林場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成功。為京津構築起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環京津地區生態安全,保護華北山地生物多樣性……作為灤河、遼河源頭的塞罕壩,如今正承擔著泉源的作用,將自身的成就滋潤著周邊的土地。

【永遠的愛豆】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的奇蹟是這樣煉成的


林場組織防火演習 

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壩人,堅守著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正在不斷續寫林業建設史的奇蹟。(津雲新聞記者 侯沐偉 發自河北塞罕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