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開篇的“遇洪而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充滿傳奇色彩,說洪信放走妖魔闖下大禍的故事。

中國舊時的小說有個特點,即使不是神魔題材,開篇也要扯些神鬼妖魔故事作引子,如,《紅樓夢》從女媧煉石僧道二仙寫起,《說岳全傳》從陳摶高臥大鵬降生說來,就連比較現實的《三國演義》第一回也有張角進山遇仙的神話。《水滸傳》也不例外,在第一回講了這個洪太尉放走妖魔的故事,因這一回只是為了引個話頭,和以後的具體情節無關,所以金聖嘆把第一回改為楔子,也不無道理。

帶點神話色彩的故事總是特別吸引人,雖然這段故事有點無關緊要,各種水滸圖書、影視改編時都刪了這一回也不影響後面的情節發展,但這段放走妖魔的故事還是頗有趣味,值得研究。

據水滸研究專家丁永林、盧明等人考證,《水滸傳》中的洪信影射的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洪太尉誤走妖魔這一節,是有意映射王安石變法,把北宋末年天下大亂以致亡國的歷史責任歸咎到王安石以及受他提拔打著變法旗號行種種私弊的蔡京等六賊身上。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生活節儉、勤政廉政,王安石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在對立派眼裡,王安石與其門生、腐化奸頑的蔡京等人實系一丘之貉。欽宗時程頤的門人楊石就說:“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此後,王安石擅變祖宗之法、其孝子賢孫如蔡京之流禍亂國家的觀念就深深地刻印在文人士大夫心中,這其中應當包括《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水滸傳》中,導致英雄反抗的主要因素,就是各級官吏的腐敗及有法不依。當年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有一種觀點,認為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改變法度,而在於管好官吏,如果官吏不好,任怎麼變法也不行。通過《水滸傳》反面人物體現的社會政治腐朽面來看,施耐庵恐怕在故事背後也想說蘇軾那樣的話:你王安石變法,變來變去,法沒變好,不是變出一些奸臣壞蛋麼?如果不是蔡京、童貫等六賊為首的貪官惡官集團不守法紀,國家怎麼會出現那樣盜賊起外寇入的局面?

從歷史上來看,《水滸傳》中的洪信是虛構的,北宋的高層官僚中並未見其人;嘉佑三年出現溫疫遍天下的事也是虛構的,《宋史》等資料中沒有發現嘉佑三年出現溫疫的記載。那麼《水滸傳》中的“遇洪而開”究竟要說明什麼問題呢?對此,我們認為不妨從自然災害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水滸故事發生在宋代,這裡不得不提到宋代的天災。宋代天災有水災、旱災、火災、蝗災、鼠災、疫癘、風災、地震與山崩等十餘種,其中水災是宋代史籍中記載所遭受最多的天災。就《宋史》所列,宋代較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共有1219次,而水災即達到465次,佔總數的38%。在華北地區,雨量集中在夏季,故水災多發生在夏秋之交,黃河下游便是水災最多的地區。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後五年,黃河決溢就有數十次,數州災禍頻傳,死傷千萬人以上。在宋代那樣迷信盛行的社會里,王安石變法本來就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頻繁的天災人禍則又給保守派提供了藉以攻擊的話柄,他們認為變法激怒了上天,才導致天怒人怨,強烈要求王安石辭退相位以順應天命。慈聖、宣仁兩太后也流淚向天子說:“安石實在亂天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也是宋人認為“禍自安石始”的一個重要原因。

梁山地區位於古鉅野澤的北鄰,由於地勢低窪,五代至北宋年間,黃河多次發生潰決,河水灌入,以致成為水鄉澤國。由於北宋一代,黃河決洪必灌之,暴雨成洪必引而注之,遂使梁山泊匯成巨浸大澤,至北宋末年,梁山泊水勢達到極盛時期,有“方圓八百里”之說。《水滸傳》中所稱“山排巨浪,水接遙天” 正是梁山泊擴展到極致時浩淼無際壯觀景象的反映。北宋名臣宰相韓琦早在慶曆七年(1047年)出知鄆州路過樑山泊時,作《過樑山泊》一詩,就專門描寫過樑山泊的浩渺雄闊:“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裡,白晝苦蚊蟲。”

洪水襲來,梁山一帶盡為澤國,房屋被漂沒,百姓成魚鱉。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沒了土地和家園,僥倖逃生的當地百姓無以為生,只好進湖捕魚撈蝦、割蒲收菱。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梁山泊上演的這些傳奇故事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由於地理條件的變化導致了生存環境的變化,從而引發民風的轉變。其實,任何時候,所謂的民變都是在極其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且往往和地理條件有一定的關係。撇開洪水氾濫帶來的危害暫且不論,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黃河的多次決口,就形不成八百里梁山泊;沒有八百里梁山泊,就不能生髮出《水滸傳》中宋江等一百單八將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故事。正是八百里水泊,為水滸好漢提供了叱吒風雲的舞臺,亦為施耐庵提供了創作《水滸傳》的背景和素材。

施耐庵在《水滸傳》第八十回中寫道:高俅征剿梁山泊,“頭船上立兩面大紅繡旗,上書十四個金字道:‘攪海翻江衝巨浪,安邦定國滅洪妖。’”“洪妖”一指巨妖,一指洪太尉誤走之妖,亦指洪水猛獸或洪水造就之妖。《水滸傳》第一回中講道“遇洪而開”,洪者,洪水也;開者,開篇開場也。施耐庵虛構了一個“洪信”出來,其本意應該是——洪水既到,水泊既成,義旗既舉,英雄既興, “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蛟龍”,一出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水滸大戲就要隆重開場了。

《水滸傳》開篇的“遇洪而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