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擊敗蘇聯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你是個渣渣


這種設想,雖然現在顯得挺扯的,但當年,還是有點歷史依據可考。

1941年底,日本代表大島浩曾向希特勒提交過一份瓜分亞洲的草擬軍事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日本建議德國把亞歐非劃分為兩個區域,分別由德、意及日本統治,並且以東經70度線作為分界點,美洲在這份規劃裡倒是沒體現。

之後,希特勒的團隊在這個基礎上重新作了大幅度修改,於是又出現了下圖,這就是所謂的“軸心國瓜分世界規劃”。

這麼看,如果真擊敗了蘇聯,納粹德國會一路向東,抓緊與日本會師於西伯利亞。

這種情形下,整個歐洲,除了兩個“偽中立”的瑞士和瑞典,硬撐著就只剩下英國了。顯然,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快速控制英國殖民地,打壓英國最拿得出手的“海權優勢”。

所以,納粹德國在加緊對英國本土空襲的同時,主打還是聯合意大利在西亞北非的據點,控制地中海沿岸,佔據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快速瓦解英國的殖民體系。比如掌控蘇伊士運河,中東波斯灣地區,從伊朗或者阿富汗向印度出擊,最終在南線同日本再次會師於印度。

此情此景下,面對有著廣袤大後方和無盡戰爭資源的納粹德國,喪失了海上主導權和海外殖民地的英國,才真正是被困於了孤島,要多絕望有多絕望。如果拒絕通過政治手段服軟,其實說難聽點就是”投降“,丘吉爾首相那個經典演講段落《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地點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戰鬥,我們將在山區戰鬥。我們永不投降....”還真有可能變成血淋淋的現實。

最後再簡單說說,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士描繪的一番情形。這種傳聞說,希特勒早間在維也納街頭流浪之時,被一對華裔”張姓“夫婦救助,發跡了後到處找,想報恩,結果沒找到,只好給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咱們中國抗戰.....

因此,希特勒選擇跟日本合作,屬於權宜之計,本意是想在日本蹦躂的差不多的時候,及時搞掉它,把日本“大東亞共榮”的“成果”,轉手給中國,然後跟中國“平分世界”....

先說所謂的“援助”,德國的技術、軍火都是中國政府用高於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麼就老被一廂情願的描述成“援助”?

再有,對中國人的態度,可以看看下面這段希特勒自己的話——“假如一個黑人和中國人學會了德語,餘生也說德語,那麼就算是已經德意志化,進而可以獲得選舉權,這種想法是讓人難以想象的。”

這是《我的奮鬥》英文版(英文版是德文翻譯的,中文版又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對此,當年國民政府的駐德大使劉崇傑還多次抗議過相關的歧視性語言,人家德國政府,連個道歉的話都沒回過。

呵呵,只能說,這套路大家熟悉不?是不是很像咱們中國傳統的“報恩故事”,古典小說《三言二拍》、《聊齋志異》裡面,可多了去了。

實際上,關於希特勒的最終勝利規劃,美劇《高堡奇人》有過呈現,算是以電視劇的形式,圓了希特勒那個邪惡的日耳曼尼亞夢想。相信看過這部劇的都能體會到,在那個被軸心國分贓完畢的平行世界裡,可不是一般的黑暗.....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應該不會有下一個“軍事”目標了。如果有,也只能是政治目標。

也就是說如果當年希特勒能夠擊敗蘇聯,剩下的事靠談就可以了,不用再動手。

二戰以前的世界霸主還是英國。德國雖然跟英國在打,但歸根結底,也確實是英國先向德國宣戰的。德國並不想跟英國打。德國的一把手希特勒、二把手戈林、老三赫斯......這些人內心裡對英國都有這極強的好感,並且一直在尋求談判,希望英國能承認德國的戰果。然後兩家和好。

但英國死活不幹,玩了命的和德國糾纏。

我們是幾千年的農業國家,大陸國家,我們也是幾千年來的大陸軍。打仗的方式是攻城略地,幾萬,幾十萬的大軍在地面群毆。但英國是海洋國家,是大海軍。他們的打法跟我們區別很大。所以我們很多人也是一直低估了英軍的戰鬥力。

我們的打法是砍頭,英國人的打法是:窒息。

英國的核心戰鬥力是他的皇家海軍,二戰乃至以前的很長時間裡,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位其實就是現在美國海軍的地位,海上霸主。他的陸軍實力很一般,只是個補充。英國和德國打,掌握著絕對的制海權。他就是用海軍把德國封死在歐洲,不讓德軍出海,也不讓外面的物資運進德國。

一戰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歐洲大陸,法國和俄國在東西兩個方向把德國堵住,然後英國在海上把德國封死。然後他們當時的口號是:餓死一個國家。要把整個德國餓死。一戰在食品這塊,德國人也確實是最悲慘的,餓死了很多人。而法國的食品供應基本上沒受影響。

德國是用自己這點兒國土上產的糧食和礦產資源來維持戰爭。而英法美俄掌握著制海權,可以把全世界的糧食、礦產源源不斷的運進自己的國家......英國就是用這種辦法一點點的耗盡德國的元氣。

二戰英國用的也是這個辦法。但希特勒先滅了波蘭,又迅速滅了法國,把英國陸軍趕出了歐洲。所以希特勒控制的資源遠遠大於一戰時期的德國。一戰時德國控制的地區也就是自己本土以及法國的一小部分。而法國這部分屬於戰場,也談不上開發什麼資源。

二戰德國是徹底擊敗了法國,完全佔領,也就是完全掌握了法國的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然後還有奧地利、波蘭這些地區。所以說希特勒的家底要比一戰時期的德皇豐厚很多,所以日子過的也相對滋潤。

但問題是他依舊面臨著英國的海上封鎖,這個本質沒邊。希特勒手裡的資源多了一些,但也有限。時間長了,還是會被英國耗個油盡燈枯。

這個時期,希特勒得到了斯大林的補給,蘇聯的資源在不斷的輸送進德國,以幫助德國維持戰爭。但那終究還是別人家的資源,哪有自己家的資源讓人放心?

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還是有道理的。他要是擊敗了蘇聯,基本上等於掌握了無限的資源,這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英國的海上封鎖也就是沒有了任何意義。

蘇聯當時有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2億人口。

如果希特勒擊敗蘇聯,掌握了這麼多的人口、地盤,而且蘇聯還是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那對於德國的實力來講,屬於基因變異型的暴漲。希特勒所控制的是整個歐洲+整個蘇聯。而且這個地區還和西亞、中東在陸地上都能直接連上......

到時候,希特勒屬於想要多少糧食就有多少糧食,想要多少石油就有多少石油,想要多少礦產就有多少礦產,想要多少工人就有多少工人......

英國海上封鎖1萬年也沒用了。

如果德國擊敗蘇聯,能像法國那樣,完成佔領,那這場戰爭對於英國來講,已經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再加上我前面說的,德國高層一直對英國有很強烈的好感,到時候也只能是一拍即合,兩家達成“和平”協議,沒有再打的必要。


銳度何老師


筆者認為,希特勒下一步是進攻中東和印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通俗點就是打的資源消耗戰,對資源匱乏的德國來說,找到一個供應量達到德軍消耗的大油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為此,希特勒在進攻英國受挫後,轉而向蘇聯方向推進,實施他的第二步計劃,也就是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德軍保持著戰略上的優勢,他們不僅佔領了大片蘇聯國土,還消滅了上百萬的蘇聯軍隊。

假如蘇聯沒有頂住壓力,被趕到西伯利亞地區,那麼整個歐洲就只有英國在苟延殘喘。

那麼,希特勒就會繼續擴張,在中東和印度地區佔領戰略資源,逼迫英國投降,因為英國作為海盜國家,戰略資源依靠的是海外殖民地的供應。

1940年,德國統帥部制定了針對印度的軍事計劃,從巴爾幹地區,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北側和整個北非和中東地區 - 到南部,都在這次作戰計劃中。

按照希特勒的構想,德軍從東向西推進,和盟友日本在印度匯合,打通歐洲和亞洲的戰略聯繫,切斷英國的後花園印度。

同時,在北非地區隆美爾佔領了蘇伊士運河,切斷了英國和亞洲地區的聯繫,同時英國的海軍力量也被限制在歐洲海域。

完成這些動作後,希特勒還在印度地區派出了大量的特工,負責策反印度當地的武裝力量。

在印度和伊朗建立了大型親納粹“雅利安人”組織。中東已經有了數量龐大的德國特工和軍事顧問,他們組織了武器供應,為接應德軍的到來蠢蠢欲動。

如果希特勒順利蘇聯,那麼世界局勢恐怕會發生改變。

到那時,德國和日本將會肆虐亞洲,尋找時機和美國決戰,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End—



文史頻道


恐怕是日本!如果德國徹底打下蘇聯,英國肯定會獨力難支,實際上在二戰時期,英國是始終做好了撤往加拿大的準備的,之所以一直在英倫三島死頂,就在是賭蘇聯的情況,指望希特勒重蹈拿破崙覆轍。

德國徹底佔領蘇聯的話,將擁有當時最大的油田,糧倉,和礦場,以及英國人無法想象的炮灰人口,還有蘇聯龐大的工業產業,那麼,英國只有到加拿大流亡了。這時非洲的爭奪佔時還不急著拿到檯面上來,重要的是歐亞大陸的統治權,雖然事前跟日本有過劃分亞洲的具體分界,雙方共同統治整個歐亞大陸,但真正到了這時候,誓要為日耳曼民族開拓最廣闊空間的元首,會甘心跟那幫連蘇聯都打不過的矮子平分歐亞?



打個中國都兵力不足的日本,拿什麼抵擋德國的機械化大軍?這麼一個一推就倒的對手擺在元首面前,本身已經是個讓人忍不住想推一推的存在,還興致勃勃跟元首討論遼闊的亞洲所有權?元首一定會步步緊逼,把他們逼出大陸,只能憑藉海軍,保有本土,南洋群島,在跟美英去爭澳洲,而這時大概日本會因為德國出賣,投向美洲的英美懷抱,接海軍佔時的優勢,在東方騷擾德國,德國同樣會藉助新獲得的巨大工業力量,同時在嘔亞兩個方向建設海軍,歐洲防禦英美,亞洲防禦日本,在亞洲艦船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先解決門口的日本。打下未來帝國海軍,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美洲的基礎!日本必需死!


李三萬的三萬裡


毫無疑問,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早在進攻蘇聯以前,希特勒就有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在不列顛空戰裡面,納粹空軍未能摧毀英國的防空火力,反而讓自身損失慘重,納粹德國的飛機損失數量,幾乎是英國的兩倍,在這種情況之下,希特勒改變計劃,決定先打蘇聯,讓英國在歐洲再無盟友,同時佔領蘇聯,也是解除了後方威脅,以便在進攻英國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除此以外,蘇聯還有豐富的資源,戰爭的支撐,就是後勤物資,有了蘇聯這個地大物博的佔領地,可以為德國提供大量的人力,礦產,石油,木材,幾乎所有納粹急需的物資,蘇聯都可以供應。

其實希特勒一開始沒有把英國當成自己的進攻目標,在法國淪陷以後,希特勒希望和英國和談,結果主和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綏靖政策的失敗,被英國民眾趕下了臺,新上任的首相丘吉爾,是個強烈的主戰派,拒絕和德國和談,並且做好戰爭準備,這種做法讓希特勒惱羞成怒,畢竟,張伯倫擔任首相的時候,對德國一向是屈服柔和,避免戰爭為主,而丘吉爾對納粹毫不客氣,這種態度在希特勒看來,幾乎就是一種羞辱,希特勒對待英國的態度也從互不侵犯,變成了欲除之而後快,可是納粹空軍太不給力,傾盡全力也沒打垮英國空軍,希特勒無奈先打蘇聯,可是始終認為最大的敵人是英國。





龍塵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計劃,在擊敗蘇聯之後,自然是掉過頭來去解決英國,原本就是因不能快速解決英國,才掉頭去進攻蘇聯的,在蘇聯被打敗之後,歐洲大陸實際上只有德國的一個霸主了,在這種背景之下,英國很難支撐下去,但是考慮到歐英國還有背後還有個美國。

德國依然有不小的麻煩,但是美國在這個時候基本沒有改變形勢的能力了,在沒有東線的牽制情況下,德國在西線完全可能重新恢復攻勢,對英國來說很難再承受這樣的壓力,包括在北非等等,英國的崩整個防禦的崩潰可能性性產大。由於蘇聯崩潰之後,德日之間的陸上聯繫被打通了,日本與美國的戰爭將變成一個形式,可能造成美國不得不與德國議和的局面,這也是為什麼二戰中,英美不得不援蘇的基本原因,蘇聯倒下了英美也只能認輸了。


麥田軍事觀察


應該會是英國,也有可能一面主攻英國,一面支援日本在太平洋的戰場。如果日本戰敗他將腹背受敵。蘇聯戰敗後德國會得到龐大的戰爭資源,以當時德國的工業基礎與科研能力,打英國將會很容易。


憶雪琅東


希特勒攻擊蘇聯目的,一是看中了烏克蘭的天然糧倉,能夠提供德國國內取之不盡的優質食物;二是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能支撐德國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三是看中了蘇聯的人力資源,以彌補德國國內勞動力的緊缺局面等。

一旦征服了蘇聯,就回顧頭來全力以赴對付英國,所以英美兩國政府對希特勒的企圖是門清的,儘管和蘇聯有意識形態的衝突,但此時希特勒德國成了他們的共同敵人。


蘇聯斯大林政府絕對不能倒臺,蘇聯絕對不能亡國,一旦蘇聯滅亡了,那麼,德國就成將成為歐洲大陸的主宰,將補齊德國最大的短板-海軍,此時,即便英國皇家海軍也難以阻擋德軍在英吉利海峽的登陸,一旦征服英國,那麼德國最大征服對象就剩下美國了。

於是,1941年6月27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不久,英國就組織了規模空前的PQ-17船隊,頂著惡劣的天氣從冰島出航,運載了20萬噸戰爭物資支援蘇聯,用來抵抗德軍的入侵。


當德國徹底打敗蘇聯以後,下一個目標是英國,然後接下來就是美國,符合希特勒分三步走,瓜分全球的戰路目標,即建立包括中歐的大德意志帝國;擊敗法國和蘇聯,成為歐洲的統治者;在擁有整個歐洲的工業基礎和人力資源以後,迅速向海外擴張,打敗美國以後,從而稱霸全球。


但進攻蘇聯的失敗,英美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讓希特勒的理想打敗蘇聯、征服英國、最終打敗美國,稱霸世界,淪為了空想。

畢竟德國的國力無法與美英蘇等國相提並論,戰爭打到後面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最終,德國失敗了,希特勒蛇吞象的野心終歸無法實現,征服世界的三部曲,終止在征服法國,只是完成了一部半而已。


遊騎兵257


擊敗蘇聯以後,應該是英國。畢竟當時的大英帝國是老牌強國。德國要崛起只能從大英帝國的蛋糕的分一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