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七十多歲的老人總搞同學聚會正常嗎?

猰貐84691432


我參加過一次同學會,以後再也沒去過,但我是我,別人參加聚會我並不排斥,一個人一個活法,我看評論區一些人真吃飽了撐的,管好你自己吧!


wwg閒雲


很多人離異喪偶,打著同學聚會的招牌,實際上是想學磨老伴兒。黃土已埋到脖梗子的人,再與青春年少時候的夢中情人見見面,人生聊以自慰,哪怕是身體不做主,無法來真格的,再來一次意淫也好。到了這個年紀,也無所禁忌了。

一般張羅這種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小時候沒什麼出息,被同學看不起,老了有個一官半職或經商掙了些錢,感覺自己鹹魚翻身了,想抖擻抖擻讓老同學們刮目相看,第二種人是小時候在班裡邊比較能鬧騰的,原來當什麼班長語文課代表,老了也沒什麼出息的貨。熱衷於參加此類聚會的老太太,一般都是當年那些所謂校花班花級花,總之是有點姿色的,覺得當年對男生有吸引力的老太太,雖然現在老的連瓜秧子都找不到了,但精神之花依然希望綻放,更有些老太太自認為自己是不老女神,打扮的花枝招展,妖豔不輸20歲的小女生,總之你要了解本質往深了看,70歲以上老人的班慶聚會醜態百出。相反,當年就十分踏實安靜賢淑的那些女孩子,到老了也依然是賢靜 正派安詳,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極少參與這類這些不倫不類老不正經的聚會。

青少年成長於文革這10年的這代人的生活作風與習性,"文革"在他們身上的印記十分深重,喜歡扎堆兒集體折騰鬧騰。

這種聚會,各懷鬼胎,老不正經為老不尊的成分較大,在國外是見不到的。

人到了這個年齡已經十分脆弱了,首先要保住老命,不要再胡折騰了,把自己折騰的不倫不類不說,也給孩子帶來很大麻煩。到了這個年齡,人生苦也罷樂也罷,都成了既定的事實,無法扳回,也沒有必要耿耿於懷,有些老人心裡苦,找些人聊聊天未嘗不可,但同學聚會的性質與找人傾訴性質是不同的,自認為活得好的人顯擺,境況差的就成了顯擺的人的陪襯。話題無非圍繞著哪位同學官兒做的多大?每位同學錢掙的有多少?每位同學的兒孫多有出息?哪位同學幾套房子?哪位同學又娶了一個比自己小20多歲的,哪位同學不到50就沒了?哪位同學在床上已經癱了有半年了……聽起來是閒話,實際上都是敏感的話題。比來比去,感覺自己這70年還是不錯的,聊完天回去沾沾自喜,那些生活不如意的,聚完會回家後心裡更鬱悶。很多時候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比出來的,比較是種主觀行為,你活得好又關我屁事呢?你官做的多大關我屁事呢!你錢掙的再多又關我屁事呢!我每天一天三頓粗茶淡飯,生活簡簡單單,上下左右關係乾乾淨淨,已經過去的我認命,生命對於我的意義來講早已經是風輕雲淡,剩下的時間,謹為兒女和自己保持一份做老人的尊嚴。

有些老人一生愚鈍,看不出事情的門道,一輩子喜歡給那些善於鼓譟別人而顯擺自己的跳貨當綠葉,何必自己糟蹋自己呢?這一輩子遇到的天良喪盡的流氓、無賴、騙子、投機分子、偽君子還少嗎?所謂人生成功的權貴,多是一些什麼品質操行的人,誰心裡不清楚呢?自已一輩子活得已經夠窩囊的了,老了老了何必再犯賤?

有個三五個說的來,情趣相投共同愛好的知己好友,隔三差五坐一坐聊一聊,對老年生活還是很有益的,至於給那些愛顯擺抖擻一輩子善於折騰的跳貨當墊屁股的班級大型聚會,到了這把年齡能躲還是躲了。

在國外常看到的,這一年齡的老人多數神態安靜安詳,很難見到滿臉戾氣的老人活躍在各種公共場合與年輕人發生各種各類激烈的衝突,老人們多在風景如畫的鄉村,綠草如茵的城中公園長凳上,或寬闊的波特馬克河邊石凳上,從遠處靜靜的打量著這個曾經給他們各種感受和人生經歷的世界,安詳的各自回想著自己已進入倒計時的一生,遠處望去,是一副讓年輕人充滿了尊重感的精神油畫。


天地一鳴悠悠


我和老伴都是68屆知青,去年9月都參加了紀念上山下鄉50同年聚會,一年組規模最大有80多人參加,二年組,三年組分別都舉行了紀念活動,我還幫他們做了好幾部相冊。

我們這一代,人生豪邁,火紅的青春,獻給了時代。50年風雨兼程,半個世紀已在身後,前方還有多遠,你我都不知道。

我們昨天又聚會了,這次是他鄉遊子回故鄉,原來的煤礦我們兒時的記憶今非昔比,礦區已變成生態小鎮,當年我們讀過的中學己變成人工湖,同學們到一起非常興,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幸福的人吧


七十多歲搞同學聚會表面看是正常、實際存在正常和不正常、如果他們畢業後至到現在五十多年經常有聚會(同學會)、一年一次或者二、三年一次、這個就非常好、畢業後到現在認識了半輩幾十年了、大家能互相溝通、互相幫助、問寒問暖、視同學如兄弟姐妹、這才是真實的好同學、同窗好友、一定要去參加、合情合理、自然是很正常、這不是熱鬧快樂問題、而是講真情義。如果過去五十年左右大家沒有溝通聯繫、到了現在同學們的年紀都七十多了、有些同學多災多難、已經離開人世、都走去了、人生一輩子的事業、成功得失已定局、還聚什麼會、做為同學就要互相關照、扶貧扶弱、可現在人都老了、如破船上灘、誰都幫不了誰、人生最寶貴最有意義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現在聚會已晚、這樣的聚會就不正常、我已發過大財了、家有奔馳、寶馬、豪車、高樓、別墅、.我做過大官了、我一輩子的一切都成功了、現在我退休了、你們呢?、看我的、這樣的聚會、你們若是喜歡、就去參加、如果是我、我就不去、別說我有飯吃、有酒飲、有煙抽、有茶喝、就是無飯吃、無酒飲,無煙抽、無茶喝、我絕對還不去、我是不隨便吃他人的飯,飲別人酒、喝別人的茶、抽別人的煙之人、既然是同學和朋友、就須禮尚往來、一視同仁、我有你、你有我,、互相關心、可現在你們各七十多歲了、須晚輩關心了、祝你們夕陽無限好、如枯木逢春、身體安康!


吳長安


我認為老年人經常搞同學聚會是正常的。年輕人可以有自己的娛樂方式,老年人為何不可呢!愛生活會生活在這個人口老齡化趨於嚴重的社會來說不應該有年齡歧視。現在老年人為什麼會接受甚至喜歡上聚會呢?原因也在於子女和社會發展趨勢上,現在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很多都不像以前了,以前子女外出工作的少,他們白天可以在家幫著帶小孩顧家務,不管勞累與否,每天過的充實且有子女相伴。而今,大部分都是和子女分開住或者子女外出務工,並且帶小孩也不再是老年人為主力軍,條件好了,孩子入托兒所或者有些是媽媽當全職照顧著,而家裡的爺爺奶奶輩就閒下來了,空餘時間更多了,每天老倆口對老倆口難免會孤獨感倍加,甚至出現老年抑鬱等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症狀。而同學聚會這個能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心態好了身體自然好,作為晚輩的也會覺得欣慰,幸福。


時尚快線吧


七十多歲的人們同學聚會不是正常與否的問題,而是特別特別的好。我的父母是大學同學,他們每年聚會,一直聚到八十多歲。他們都是50年代的畢業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全國各地。同學情比家人之間還要深。他們彼此互相關心,儘可能地互相照顧。雖然他們中間有事業發達也有還在基層小地方過窮日子的,但同學情讓他們互相照顧之心遠遠大於攀比之心。他們聚會我參加過,主要是為老人們提供服務。聚會安排非常正式。每次一定要開個班會。班會上總會有一些嚴肅的題目討論。其中一次便是,我們老了,最後這幾年的生活該怎麼過?請保姆還是住老年公寓?大家以自己的性格和經歷為例討論各種方案的利弊。發言者既理智,又動情,有理有據,讓我懂得這樣獨立的父母們,兒女不能替他們做決定,而是要他們一起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另外,每次班會上,他們都要選班會負責人,決定下一次聚會的地點。

班會開完,他們也有旅遊參觀項目,同時也是大夥兒互相交流的機會。多年來,同學們一向都帶配偶參加,所以,配偶之間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們雖然有時會開些不傷大雅的曖昧玩笑,可大家哈哈笑過,並沒有不愉快。另外,同學們還幫失去老伴兒的同學找新老伴兒,甚至為他們主持小小的婚禮,非常感人。

每次聚會後,他們都會收集聚會時的照片,以及不能參加者的近照,再由部分人寫聚會總結。最後印成冊子,發給每個同學,使不能參加的同學能夠通過冊子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參加過的同學,則可以拿來做反覆的回味,對他們來說,這都是給他們生活帶來樂趣的內容。

你們說,這樣的同學聚會,是不是可以用正常與否來描述?我覺得不。這樣的聚會是這些老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感情寄託的重要成分,所以是非常的可取。我們做兒女的支持他們,而且要保護他們聚會時的身體狀況。


用戶5083181771752


因為受地域,家庭,人文,經濟條件各方面的影響。幾十年未謀面的同學,大家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見見面,嘮嘮家常。我覺得是十分正常的。如果七十多歲還經常參加聚會我覺得不可取的。當然這只是本人的觀點。因為七十多歲的人都是出生在四十年代的人。家庭條件好的,身體健康,無家務纏身的畢竟是少數人。而家在農村被累彎腰駝背或拄柺杖的人,或家在聚會附近的帶著生病的老伴和孫子孫女的大有人在。那個場面熱鬧非凡,記憶猶新。因為你只能自己管束自己,而不能要求別人怎樣。我覺得人歲數大了應傾於平靜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安排好家裡事,參加一些社區的公益活動。報一些老年大學班。比如:舞蹈、編織、繪畫、樂器等等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做不到的。既豐富了你的業餘生活,也陶冶了情操!閒暇之餘可以和三五好友去旅遊景點逛逛!和孩子們聚聚!當然,前提是身體一定要健康!才能活的瀟灑自如!


yjn藍天白雲


有些事是不能強求的 認為搞同學聚會是同樂樂眾樂樂的同學 完全可以聚會 一年幾次都無所謂 只要大家開心就好 幸福就好 但由於每一個70歲以上的老人 自身情況有很大的差異 如婚姻 健康 經濟 子女 住房等䓁方面 聚會起來在吃的 住的 喝的 用的等等問題上都會有差別 一旦出現不和諧的因素 就會留下心理陰影 還不如以前在心靈深處 相互留下的關懷 思念之情 長時間的美好回憶 更值得留戀 近期 就有幾個當年推心置腹 無話不談的老同亊聚會 原來以為有朋從遠方來 不亦樂乎 但亊與願違 大家在很多問題上 已經沒有了共同的語言 對一些敏感的話題 談論起來分岐很大 有的老人越來越固執己見 最後不歡而散 只能說 不聚會遺憾 聚會以後更遺憾


一鬼2


我就是七十六歲老人。我們高中58年進校,迄今六十一年。我們健在並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同學,每月在公園聚會一次,喝喝茶,啃點瓜子花生,吃個水果,擺上半天龍門陣,吃個盒飯麵條。大家見面的目的,不是為了什麼,只為知道同學們還健在。這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好處。我們規定:一律AA制;不談恩怨;不爭議是非;不吃席喝酒。如某人有什麼事想請大家吃飯,可以找個飯店表示一下。如此這般,已有十多年了。對大家很好。


雪山1335000


七十多歲的老人總搞同學聚會,沒有不正常的。這也是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因為:

個人所具有的經濟能是前提。七十多歲的人與共和國同齡啊!從小學開始,那同學可是一撥一撥的。想同學聚會,能同學聚會的,應該是重情厚意,關係相處得不錯的。難斷的還是那份同學的情,怎麼說也要支持才對!七十多歲的老人也不是現在年輕人同學聚會的那種“套路”。無非只是敘敘舊,拉拉家常而已。不過,也並不全是見個面、說個話的事。聚餐是必不可少的。一桌酒菜幾百上千的,即便是同學間“公平、合理”的來個“AA制”,一兩次還算應對過去。如果同學“總聚會”,那支出不是一筆小數目。“總聚會”的前提是有“強大”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總聚會”的一定退休人員,他們有足夠的養老金和不菲的退休金做堅強後盾的。這不得不讓農村七十多歲的老人們汗顏了!


家庭及個人養老的氛圍所決定。我國已進入老齡化,養老問題既現實又面臨著問題。城市老人與農村老人的養老環境和養老條件有著天穰之別!城裡的老人,兒女大都有工作、有住房。老人的經濟收支一般都是獨立的,願意給兒子、孫子的,決定權在老人。老人們衣食住行,那一樣都不用發愁。同學“總聚會”,去與不去完全取決於老人本人的心情和心態;農村的老人,兒女幹了公事的畢竟是少數,太多的子女還在靠打工養家餬口,日子過得並不輕鬆。老人們每月那八十多元的基礎養老金,有的還貼補到家裡。如果兒子不孝,老人生活、生存都難。且都是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人,老人們這痛那癢,已是常事,更多的人老年病早已染身,行動也不方便。再說了,終身為農,很少有幹了公事的老同學惦記著,就是和自己一樣做農民的同學,見了面最多也只是打個招呼,問候一聲。也許是身處農村吧,還沒有聽說過七十多歲的老農民有個同學聚會,更別說是“總聚會”了。



“總聚會”也只能是城市老人的“獨享權”。放心地讓他們聚會吧!這也許就是辛苦了大半輩子的“回報”。不過,農村的老人們既羨慕,也不向住,只要一日二餐有飯吃,延年益壽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