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秋日晨早,朝陽西照。徘徊在尚未醒來的西大街,滿眼的青磚灰牆,坡頂圓拱,雕花門窗。彷彿轉身間,記者就躲掉了都市的喧囂,只剩下老城沉澱的歷史,感受歲月靜好。

保定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始建於宋代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的西大街,只是保定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印記中的一抹縮影。

作為有著3000年建城史的古城,在保定主城區,有始建於元代的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有建於金元時期的鐘樓和大慈閣,有我國現存最為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在轄區,有聞名全國的戰國“燕下都”遺址,享譽世界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和清西陵,有國家級風景區野三坡和白石山等自然名勝,有諸如冉莊地道戰遺址、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等革命紀念地,還有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學校——保定軍校。除此之外,自清朝康熙年間開始,300多年間保定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城市。到了現代,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便在保定阜平縣誕生,毛澤東親筆題詞:“抗日模範根據地”。

在歷史上,籍貫保定的名人更是燦若星河:在順平,有4000多年前開創禪讓制、頒授農耕時令的堯帝——伊祁放勳;在定州,有英勇善戰聞名戰國的廉頗;在涿州,有三國時蜀漢的開創者、政治家,漢昭烈帝劉備;在淶水,有聞雞起舞、收復失地的祖逖,他的後人數學家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在清苑,有大宋王朝的開創者,上演“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安國,有“曲聖”美譽的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

正是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986年,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關鍵的第三輪評審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良鏞擲地有聲:“保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當之無愧。”當年,保定作為河北唯一代表城市入選,入選理由濃縮為12個字“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彼時,歷史文化名城並不好當。

保定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現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蹟免受破壞,為今天的人們回顧中國歷史打開一扇窗口,“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即便保定有諸多條件,但時任保定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副局長的李松欣告訴記者,保定入選之路並非一路順風,之所以勝出,除了自身的條件過硬,更是得到吳良鏞、鄭孝燮、羅哲文、王景慧等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和支持。

“珍愛、保護和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及其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有助於加深探索中國文化的過去,思考現在與未來。”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的話,正在保定變成現實。此前,受發展意識、缺乏規劃、財力有限等條件制約,保定古城保護一度躊躇不前。

時光荏苒,歷史向前。恰如電影《霸王別姬》裡那句經典對白:“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近年來,站在時代需要和歷史演進的高度,保定在保存、延續、傳承城市文脈方面不斷努力,並在2009年啟動了歷史文化名城戰略,當年讓古蓮花池盛清十二景重現。

2014年,直隸審判廳修繕啟動,目標是建成河北省司法文化博物館;2015年,光園被修復,成為保定市方誌館;2016年,總督署西路復建,以較完整的衙署面貌展現在遊客面前;2018年,清河道署修復,目標是建成河北首座水利博物館;2019年,淮軍公所修復加快,大片古建已恢復昔日容顏……

立法保護,同樣在加速。

保定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2014年初,保定市出臺了《保定市名人故居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鼓勵引入民間資本對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2017年3月,中共保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市委書記聶瑞平向大會做報告時指出: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啟動保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立法;2018年7月,《保定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條例》正式實施……

從歷史中尋來路,向未來覓去途,一座夢中的古城,正在不遠處向你我招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