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上:稻鴨共育鋪就生態致富路


潁上:稻鴨共育鋪就生態致富路

人民網-安徽頻道訊:金秋十月是豐收的季節,走進潁上縣王崗鎮淮羅村二羅臺莊臺的靜輝家庭農場,秋風把稻穀吹成一片金黃,飽滿的穀穗壓彎了稻杆,放眼望去、遍野鋪金,空氣中也瀰漫著淡淡的稻香。

丘丘稻田邊理出的條條水溝,一群群褐色雜花的水鴨正“嘎嘎嘎”的快活歡叫著,有的在水中嬉戲,有的在田間穿梭,見有人來,它們快活地擠作一團,撲閃著翅膀。別看這些鴨子玩得不亦樂乎,其實它們是在“工作”呢!

由於地處行蓄洪區,原來莊臺上的群眾在唐垛湖區低窪地上統種植一麥一豆易受水災連年欠收,很多群眾都外出務工,造成了莊臺周邊大量土地的閒置。在外經營鋁合金門窗生意的淮羅村村民羅亨銀看到了家鄉莊臺建設的新變化,便主動回鄉流轉土地,成立了潁上縣王崗鎮靜輝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改變過去傳統的一麥一豆種植模式,大力適應性農業一麥稻和一麥加稻鴨萍共育生態農業,充分延長產業鏈條,著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豐收。

潁上:稻鴨共育鋪就生態致富路

“吃草、除蟲、施肥……這些鴨子在稻田裡可不閒著。”靜輝家庭農場負責人羅亨銀告訴筆者,現在農場流轉了800畝土地搞水稻小麥綠色種植,其中稻鴨萍共育基地400畝。我們產的稻鴨米是生態綠色大米,銷路特別好,而稻田裡鴨子也是綠色生態鴨,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現在進入產蛋期,差不多一天一個鴨蛋,鴨販們都搶著要。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稻鴨共育”模式讓生態稻米賣出好價錢,其充分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而鴨糞排入稻田中,又被水稻吸收利用,成為對水稻生長極好的有機肥;稻田則為鴨提供勞作、生活、休息的場所以及豐富的食物,達到了互利共生、高產、高效、無汙染的理想種植模式。豐收在望的金燦燦的稻田裡,鴨子在水中追逐、嬉戲、捕食……

望著這將豐收的景象,淮羅村的貧困群眾羅瑞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由於身體殘疾,羅瑞原來的生活比較困頓。經村裡介紹,羅瑞到靜輝家庭農場務工,一天百十塊錢,活不重離家也比較近。說起下一步打算,羅瑞說,這兩年在農場幹活,自己也初步掌握了稻鴨共育技術,下一步自己準備流轉土地也搞稻鴨共育,相信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日子一定越過越好。

“稻鴨共養模式確實好,不僅水稻不用打農藥,鴨子的飼料問題也解決了。”淮羅村村委會主任羅會朋給筆者算了一筆賬,鴨子一進田就開始 “工作”,與水稻“全天候”同生共長,一畝稻田可以養15到20只鴨子,鴨子長成後一隻可以賣到100多塊錢,一畝地光鴨子就可以賣到2000多元;而且鴨子進入產蛋期,差不多一天一個蛋,鴨蛋單賣都能賣到2塊錢一個,這又是一筆收入。一畝地能產生態水稻1000來斤,可以賣到2000多元,也就說每畝地產值在四五千元,效益好得很,實現了種植養殖雙豐收。

靜輝家庭農場稻鴨共育基地只是潁上縣大力發展“水稻+”種養結合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潁上縣立足自身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探索創建生態、循環、優質、高效、可持續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了農業產業的綠色化、高效化和規模化。

截至目前,全縣現已發展稻鴨、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0.2萬畝,茭白、芡實與龍蝦等魚菜共生模式2萬多畝,全縣81個園區、85家龍頭企業、436家合作社、267個家庭農場通過帶資入股、土地入股、勞動就業、訂單帶動等多種方式,帶動了貧困戶22546戶57632人實現了穩定增收。(沈雲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