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潁上縣:“蟹”產業走出生態致富路

中國發展網訊:“秋風起,蟹腳癢。”金秋時節正是螃蟹成熟時節。近日,走進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建潁鄉遲溝村,幾百畝水面映入眼簾。雖然水面雖然水面荷花只剩下光禿禿的杆子,但是水下卻生機盎然。只見村民康維亮正從荷塘裡撈起一個圓柱形的網籠,裡面有30多隻大閘蟹,每一隻都有成人男性的拳頭大小。

待打撈大半筐,康維亮便和其他村民一起抓緊時間將大閘蟹運送到加工室,交由那裡的女工們進行捆紮,然後打包入筐。“大家抓緊些,爭取六點之前將這單2000斤螃蟹捆紮好。”遲溝村綠之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朱守成邊指導工人工作,邊告訴筆者,他們在荷花塘養的蟹因為食用荷花的小根莖,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膏黃飽滿,深受市場喜愛。

據悉,2016年,一直從事建材生意的朱守成得知村裡正為發展產業謀出路時,他覺得政府的支持和自身多年的經商經歷,應該能為本村的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當年,朱守成流轉了270畝土地,其中200多畝用於發展大棚蔬菜特色蔬果,170多畝則發展訂單式水生作物湘蓮。

經過一年的發展,朱守成發現,雖然蔬果種植和湘蓮種植每畝都有三四千元的效益,但特色蔬果種植用工量大,且極易受自然災害影響,不及湘蓮種植省心省力。2017年,朱守成又將200多畝蔬果地改成了湘蓮種植,並借鑑湖南經驗在湘蓮裡套種鱖魚和龍蝦;2018年,為了實現畝產最大化,朱守成又萌發了將經濟價值更高的螃蟹投放到湘蓮的種植中。

“雖然龍蝦和螃蟹生長期錯開,但是螃蟹和龍蝦一起在荷塘共生,還是不及螃蟹獨自生長長勢好。”朱守成說起自己的生意經,便打開了話匣子,夏季的時候,荷葉可以為螃蟹遮陰,而螃蟹也能解決湘蓮的敵害生物,其糞便也成了湘蓮的肥料,同時它在池底裡爬行活動,又為疏鬆了土壤,有利於水裡的營養物質和土壤進行交換,實現了互利互惠。因此,去年秋季他又流轉了200多畝,其中230畝用於荷蟹共生。

安徽省颍上县:“蟹”产业走出生态致富路

據朱守成介紹,荷蟹共生的一畝水面,能產350斤湘蓮子,200多斤的螃蟹,按照12元的保底價收購蓮子和目前市場一斤40多元的螃蟹批發價,一畝地能有11500元的收益,扣除人工、種苗等費用,一畝至少有7500元純收益。

事實上,朱守成不僅自己掙得缽滿盆溢,而且還帶領村裡15戶貧困戶就業,8戶村民發展500多畝螃蟹養殖。因兒子去世、丈夫患病而致貧的姚德英,一邊熟練地捆紮螃蟹,一邊告訴筆者,因為沒有技術,她只能在周邊打零工。今年年初村裡介紹她在這務工,活不重離家還近,一天幾十塊錢的工資,極大地改善了家裡的生活,她對今年年底實現脫貧更有信心。

“過去遲溝村農業生產條件低,人居環境髒亂差,通過近幾的不斷髮展,遲溝村的產業從弱到強,極大地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建潁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楊威說,下一步,建潁鄉將通過荷蟹生態養殖的打造,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積極推進種養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逐步擴大螃蟹產業的規模,注重將特色農業、生態旅遊與產業扶貧相結合,著力打造建潁“荷花蟹”的優質品牌,切實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潘書培 通訊員 楊燕 沈雲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