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的仙霞嶺入閩中原古道上,有一處不起眼卻有著意義非凡的小關驛站,它在某個朝代的歷史時期曾被人們忽視和遺忘;它的興盛繁華過往又使人追思、緬懷和考校、探究;哪定格在歷史空間上的戎馬倥傯、金戈鐵擊之聲彷彿依然迴盪在遼闊的廣袤原野之上

——它就是浦城小關。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小關驛站的地理位置

據《浦城縣誌》記載,浦城小關驛站, 今在廟灣前村境內(屬盤亭鄉管轄範圍),其內有:驛舍3間。北至江山縣廣濟驛120裡,南至柘浦驛120裡。原設驛丞,清乾隆二十年(1755)裁歸知縣兼管。有贍夫120名,兜夫15名,走遞公文等夫12名,後續添贍夫15名,走遞京報詔夫2名。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驛站經費由驛站正項開支,續添贍夫等經費報請藩庫發給。清光緒十三年,走遞京報詔夫工食銀奉裁。

光緒三十年,縣開辦郵政,驛站裁撤。

小關位於廟灣前村境內,往北30餘丈之外。關門南北叢軸走向,鵝卵石質砌成。現存關門長4.76米,殘高2.26米,寬3.8米。因石牆根底坐大石被移除,略有拓寬,據當時村裡人意見是方便機械車輛通過;東西關牆20米,關頂坍塌平整(內充泥石夯土),建築遮蓋物蕩然無存;關的北面為通往浙江仙霞嶺的古驛道,寬3米,小關兩側,西連龜山、東靠泉源崗田地。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關東側有二人合抱般大的紅豆杉樹,南側路底旁數步之地有株粗大的香樟樹,枝葉茂盛,參差挺拔、俊美。關西北側有棵粗大的苦槌樹,其枝丫猶似傘蓋般一直延伸到東關石牆高空之上,陰翳撇日,由此看來關內是個納涼憩息的好地方。

據考證及當地長者論述:南面靠關牆相連龜山一面,有半人落差高低處的平坦之地和西北龜山起始略有斜面往北延伸的開闊地為驛站館舍之地。

上世紀80年代編修新縣誌時,至到2007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曾有專業人士到廟灣村查找小關的具體位置。2015年12月,我縣開始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時,調查人員才深入廟灣村實地勘查,終於發現這一重要的歷史遺存。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小關驛站歷經千百年的風雨倉桑磨礪和侵蝕,整個關牆石面依然留存較為完整。已尋找不到當年的遮蓋建築物遺存……

  ✪ 明天啟三年(1623),重開小關驛。清代,有驛站3處。

①柘浦驛:原在縣城直街,後搬至迎遠門外,有驛舍5間,北至小關驛120裡,下至人和驛70裡。原設驛丞,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裁歸知縣兼管。有贍夫120名,兜夫30名,走遞公文等夫12名,其後續添贍夫15名,走遞京報詔夫2名,走遞公文塘夫2名。柘浦驛設有水驛,稱為城西河泊站,有船8只,舵工50名。

②小關驛:有贍夫120名,兜夫15名,走遞公文等夫12名,後續添贍夫15名,走遞京報詔夫2名。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③人和驛:在石陂街,有驛舍5間。北至柘浦驛70裡,南至甌寧縣營頭驛70裡。有贍夫100名,兜夫30名,走遞公文等夫6名,後續添走遞京報詔夫2名,走遞公文塘夫2名。

明朝天啟三年,才開設了浦城小關驛站,直到66年後才裁歸當地知縣掌管……

在開小關之初是由朝庭直接指派官員掌管。

這裡的贍夫是指:提供食物給養的專業人士,和走運挑擔的擔夫相近似。而兜夫就是轎伕,指抬轎子的人員。

這裡必須區別走遞公文和走遞京報的詔夫又有所區別,而詔夫是指專職直接傳送公文的人員。走遞公文是指區間縣丞府衙區域之內的公文投遞傳送,而走遞京報,是直接上達朝庭京城的差役使者。如遇有緊極重大之事備用(如戰事),可啟用八百里加急文關投送,使用的是良駒快馬,奔如閃電、去勢如虹。有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之說。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在拓浦驛中又另設有水驛,稱為泊站,有船隻、有舵工;這裡的舵工是指:操縱船舵的專業人員,也叫舵公、舵手、水師等。

從以上三個驛站中可以看出,小關驛和縣城拓浦驛配備的人員是相同的,只是缺少船隻和水手。這就說明小關驛興盛繁華程度直逼城內驛站甚至有超過的意味。

★天啟三年(1623)

閩藩葛寅亮請撫、按兩臺,關閉崇安分水關,開浦城小關。其後,浦城擔負兩縣差使。

崇安分水關又名大關,是崇安縣八關之一。位於崇安西北分水嶺上,接江西鉛山界,當閩贛交通的要衝,自古有“八閩第一關”之稱。

天啟三年,閩藩(屬地)葛寅亮,即福建主管官員,請撫臺、按臺兩級官員關閉崇安分水關。

撫臺,即巡撫、主政一省軍政要員,撫臺大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

這裡的請應該有命令的意味,能請得動巡撫的官員應該為朝庭正一品官或從一品的兵部尚書。

據考證關閉祟安分水關的主要原因:為匪患嚴重和兵家戰亂頻繁,導至進出關隘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因為分水關為崇山俊嶺,易於藏匿匪徒,而浦城小關為三省通瞿古驛道,易於通關浙、贛屬地,從管轄方便和能力範圍上看也較為安全。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從崇安分水的關閉狀況來看,浦城擔負兩縣差使,一下子壓力陡然增大,這一關一開,浦城小關其忙碌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浦城縣整個經濟和各種行業的發展在明朝時期已進入鼎盛時代。且看:

浦城古代有冶金、陶瓷製造、紡織、造紙四個主要經濟行業。宋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口窯瓷器遠銷日本、朝鮮。

明代紡織產品大絹、大綾分別可與浙江、河溯產品相媲美。礦冶業興盛,先後開採的銀場有18處。清代造紙業發達,尤以奏本紙為佳。

浦城是閩、浙、贛三省商品流通孔道,毗鄰地區物資集散地。明代,福建的土特產“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清代,“冠蓋往來,商賈輻輳”,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誌》稱其時浦城為“小蘇州”。

從商賈雲集、冠蓋往來的景像看,整個閩地的土特產每天都從分水嶺和浦城小關中象流一樣下吳越之地……

吳越之地今為浙江杭州屬地。

《閩部疏》中記載:“凡福之綢絲,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漳之橘,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所仰給它省,獨湖絲耳。紅不逮京口,閩人貨湖絲者,往往染翠紅而歸,織之。”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閩山所產,松杉而外,有竹、茶、烏臼之饒。竹可紙,茶可油,烏臼可燭也。

✪這是明王世懋撰寫的《閩部疏》地理雜誌一卷。世懋字敬美,號損齋道人。性喜宦遊,多歷海內名山大川。此書為其明萬曆十二年(1584)為閩都學時,歷時七月遊閩省八郡所作。約成於十三年(1585)。九千餘字。

△ 竹枝詞(二首)

【明】鄭善夫

犁嶺遙於楓嶺遙小關高比大關高

傭夫過嶺如平地一歲來回二百遭

明朝著名詩人、也是閩地的翹楚人物——鄭善夫寫傭夫過楓嶺關、小關、犁嶺關的情景。犁嶺關和楓嶺關遙遙相望,前關比後關高聳,兩關相比,小關的城牆要高過大關。傭夫指受僱傭的男性,過關越嶺,如履平地。一年來來往往要走上二百趟。

鄭善夫 :(1485—1523)福建閩縣高湖鄉(今福州郊區蓋山鎮高湖村)人,明代官員、儒學家,字繼之,號少谷、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初始授戶部主事。工畫善詩。有《少谷集》、《經世要談》。 (全部1064篇詩文)。

從王世懋撰寫的《閩部疏》可以看出,其成書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明天啟三年(1623年)才重開浦城小關,在38年前的小關已成重要商賈貨物往來的重要驛站:而鄭善夫寫的《竹枝詞》中的小關,在明天啟三年前的一百餘年前就已形成規模。

這裡必須提到的北宋大文豪、詩人,變法改革家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宋撫州臨安(今江西撫州)人。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王安石本身也是豫章人,與友直交好,女兒也嫁在浦城,女婿是浦城吳充之子工部侍郎吳安持。

這裡說到王安石與吳氏家族的淵源是聯姻關係。吳氏家族是名門望族,聲名顯赫;著名的“三賢五進士”就在這裡,據吳氏族譜考證:

吳待問父子五進士——

吳待問出生於宋開寶七年(974年),避地入閩居建安,後在浦城棠峰獸嶺居住(今浦城盤亭鄉秀裡棠嶺兩地)。生四子:吳育、吳京、吳方、吳充。於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中進士。

吳充為上桂國、觀文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

其中吳充次子吳安持娶王安石長女為妻,其長女嫁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為妻。

國史《新唐書》宋祁與歐陽修共同刊修。二人與浦城章氏同官於朝野。

王安石本人為好友章友直作《建安章君(友直)墓誌銘》。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歐陽修、宋祁同朝為官,曾為浦城山水的美麗景色和重要關隘題詩、詞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小關驛站的生存已逾千年以上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未農民起義軍黃巢時期(878~884)。

浦城小關紀實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浦城小關與犁嶺關有著本質的不同和區別;浦城小關驛站主要起到後勤保障的作用,而犁嶺關作為一個關隘重地,為兵家駐守;起到守關戍邊的作用。

★・滾滾洪流、大浪淘沙。

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是一個時空、地域、時段上的縮影。

它能承前啟後、續往開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