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夏代一片卜骨上发现了两个字,很可能其中一字为“夏”?这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吗?

宁玉新


夏朝有没有文字?当然有。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夏朝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二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使用还是含义。所以,对夏朝的文字,可能我们太以为是“文字”了,这就势必会产生很多与文字的历史不符的看法。

那么,网络消息所谓:2019年10月19日,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称:“李维明先生透露在夏代一片卜骨上发现了两个文字,说明夏代可能是有甲骨文的”这个说法是怎么回事?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所说的这两个字,有一个疑似是“夏”,还有一个被李维明释为“捕获”或者“设网待捕”的意思。假如,大家证明这个字确实就是“夏”字,那么,就会证明二里头是夏朝吗?这也太容易找到夏朝了。

从证据来说,就算是商朝以前有“夏”字,那与说明夏朝的存在是还有很大的距离。

事实上,李维明先生释义的“夏”字,不是今年新发现的。而是在20年前就已经对这片甲骨上的两个字有过解释了。

李维明先生对两个字的的解释是:夏人在捕猎。


李维明先生的这个解释本身就有问题。

因为,这涉及到底是夏季捕猎还是夏人捕猎,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按照商朝甲骨文的卜辞释义,解释为夏天捕猎更为合理。

因为假如这是夏朝人的卜辞,他们怎么可能把一次捕猎活动要冠以“国号”呢!而且,到底有没有“夏”这个国号,还证据不充足呢!

现代考古一致认为“夏”是后代对这个朝代的称呼。至于“夏朝”自己怎么称呼自己,还不清楚。

而且“夏”如果是一个地名呢?那不是说,在“夏”这个地方有猎可捕的意思了吗?

所以,从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结构来看,从这片甲骨文有一个“夏”来判断有夏朝,这是太不靠谱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维明先生的释义已经20年了,并没有引起重要影响的原因。

因为,李维明先生的释义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他的释义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为什么今年对这个“夏”字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1959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赴洛阳调查“夏墟”,意外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今年是二里头发现60周年。

所以,本来这句话也只是与会者客观转述,但是,恰逢国庆70周年以后,又是二里头发现60周年,所以,“夏朝”一词在网络上再次引起关注 ,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

第一,夏朝有没有“卜辞”?有没有甲骨文?

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卜辞应该是比较古老的一种宗教活动。夏朝不但有,更早以前也有的。

但是,我们至今发现的卜辞,除了商朝晚期,连商朝早期的也没有,这是什么问题呢!

其实,这就要说到我为什么要说发现“夏”字,就认为有夏朝是关于夏朝考古的又一个笑话了。


根据我们大量的考古,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像甲骨文卜辞那样大的文字文献资料。甲骨文中也没有提到过夏朝,而是到了周朝才出现夏朝的。

但是,文字字数少的骨刻和甲刻文字却不断发现。

例如,二里头的“夏捕”(我们姑且认为是夏捕二字)二字骨刻文字,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的问题是,既然商朝之前似乎有文字了,为什么就不能像甲骨文那样,产生一些文辞较多的文献呢?

这就是我们文字学系统的一个理论缺陷:我们仿佛认为文字就是用来记录事件代表语言的工具。

这个认识也没有错。

但是,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我们来看,中国文字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小范围使用文字”。这一阶段,文字确实在使用。例如刻刻画画和各种符合。


这一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代。从良渚文化到“夏朝”,中国使用文字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所谓“小范围使用文字”主要是说,文字还不属于社会化的文字。文字有特定的文化群体,出了这个特定的文化群体,文字就没有意义或者难以“通行”了。一句话,除了“他们”没有人认识“文字”,也没有人使用文字。

可能,文字在占卜活动中的应用要算是最早的“社会化”的文字应用了。因此就会出现像商朝“贞人”这样的群体,他们是文字的垄断使用者。

我们推测:商朝之前,“贞人”已经是一个社会阶层,他们的职业是占卜,而且非常接近统治集团。

但是,在商朝之前,好像占卜不是很发达。


这一点,我们从还没有发现商朝初期有大量甲骨文出现就可以得到证明。

所以,商朝之前,对文字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包括商朝初期对文字的使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这个情况,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字发展的规律,首先有一个“小范围使用文字”的历史阶段。

那么,夏朝和商朝初都还是“小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这个历史事实,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了。所以,这一历史阶段,你要以文字作为证据,那是不足为证的。

所以,我们至今非常难以找到夏朝的“文字”和的文字记录,这是非常当然的事情。

我们甚至认为,在商朝甲骨文时代,也没有完全进入“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

文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大范围使用文字”。

文字只有进入“大范围使用文字”才是真正的文字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依据文字来记录事件,而且文字有了一定的社会化和社会化基础。

社会化应用文字,是文字在比较大的范围通行的基础,社会化基础是学习文字的人超出了文字垄断阶层。

例如,商朝后期,我们推测除了贞人和他们的后代学习文字,一些文职官员也开始学习文字了。

这就是文字走向真正的社会化的开始。

而夏朝,的确是有文字的,因为,这个历史已经很长了。但是,使用文字的群体非常有限,文字还处于神秘符号和“小范围使用文字”的阶段。

这一点,我们从甲骨文遗留所有文字来看,也可以得到证实。这就是甲骨文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文字,我们至今无法认识,而这些文字的特点,也更接近商朝以前的“刻符”文字。而我们可以认识,的,这些文字,更接近金文和小篆。


所以,我们回到商朝初来看,可能商朝人最早使用的一批文字,就是我们今天也不认识的那些“甲骨文”。

由于商朝中晚期占卜非常发达,所以,对文字的需求也有所扩大,因此,也需要增加文字,这就会创造一些新的文字,这些文字,明显要比夏朝的文字,示意性更清楚。

这样,中国就进入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了。

大范围使用文字,是文字成为社会化文化的一部分了。文字不但有流通性,而且受到国家权威的保护。

甲骨文是国家保护的文字。而夏朝的文字未必是受到国家保护的。

这也是文字登上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别。

文字“小范围使用”时代,国家还没有保护和重视,而“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一定是受到国家保护的。

第二,“夏”字是不是代表“夏朝”?我看这是很危险的看法。现在,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我们不认识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有的字,我们已经知道是一个地名,但是,没有行对应的金文读音和读法,也在“不认识”之列。夏,被后代一直认为是个地名,后世认为夏朝的,祖先在夏这个地方。

那么,假如夏朝存在的话,夏朝的国号到底是不是“夏”?,现在,我们还找不到依据。

第三, 夏朝在哪里?这是世界关注的一个考古学问题。因为,我们目前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二里头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夏都,我们希望最终用考古来证实。而在考古中,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希望,我认为在事实上是非常小的。因为“夏朝”的文字太有限,而且,“夏朝”还是一个小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

我们也希望国内学者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夏都最终花落谁家。无论是河南二里头还是山西陶寺,这都是中华文明的光荣。但是,今天,我们更多需要用科学态度去考古。可能,在认识夏朝文字方面,也许还是一个新的话题。

李维明先生说,商朝以前文字有文字也有刻符,这话我同意。也不同意。因为,好像甲骨文中也有刻符怎么解释?难道甲骨文都叫文字?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字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的,事实是清楚,这也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字的一个起点。

例如,甲骨文中的地名人名是哪里来的?是商朝的文字记录,还是商朝从夏朝文字中继承过来的?这是一个不小的考古课题。


千千千里马


确实是有这回事。在二里头的一片卜骨上,发现了俩字,其中一个疑似是“夏”字雏形。

只是疑似为夏字。识别出这个字的学者名叫李维明,早在2011年就发表过《“夏”字形探源》的文章。




来看下这片卜骨,图中圈出的部分就是被认作“夏”字的字。


这到底是不是夏字呢?看下这个字的字形,上下结构的。上面是一个日,下边是一个人。然后根据商代甲骨人,金文的结构,推测出这个字是一个“夏”字。


甲骨文中与日有关的、与人有关的文字很多。也有一定的规律、体系。


商代甲骨文是象形字,即是象物体之形的文字,从绘画文字发展而来。说白了就是图画字。但是,这种字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而来,得有个过程,所以,这个字不是没有可能是“夏”字。


这片二里头甲骨上的另外一个字也被解读出来了,上面像一个奔跑的兽形动物,下部像陷坑(或尖桩、绊索),这个字被解释为设置机关捕兽。


所以,整片卜骨的意思是:夏人从事捕猎的活动。


但是,即使这个字是夏字就能证明夏朝的存在吗?


就这么个例子,显然不能。证明一个朝代存在于否,需要多方面的考量。需要满足一些标准。比如有没有王城?统治的规模是怎么样的?太多了。


所以,单凭这么一片甲骨完全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而且还就这么两个字。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


文物考古聊历史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四角楼村南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举行。据与会者称:“李维明先生透露在夏代一片卜骨上发现了两个文字,说明夏代可能是有甲骨文的。详细消息会于晚些时候发布。”本来这句话也只是与会者客观转述,但之后网络上却一片欢声雀跃,似乎21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即将一锤定音,就等“晚些时候”的到来。

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李维明先生于2009年就发表过《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辞试读二例》,于2011年又发表过《“夏”字形探源》,其中就提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片卜骨上有两个刻辞文字,并认为可能是“夏”字的早期写法。这片刻辞文字,据李先生的参考文献,出自《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的一篇考古报告。也就是说,这并非什么新材料。但是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似乎没见多少学者主张支持此观点。

李先生师从考古学家邹衡,长期任职中国国家博物馆,但不是古文字专业学者。随着近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张,这个观点又重新提出来,不知道算不算老调重弹?至少从澎湃新闻2019年10月18日《二里头文化甲骨文推进夏文化探索》这一访谈来看,没提供任何新证据。“晚些时候”应该更多也是考释,而不会是证据。

更关键的是,“释读”涉及的不仅是释读一个“文字”,而是认为在先商时已经存在“文字”。那么这里的“文字”,不应该是一两个文字,而是一整套文字体系。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先商的文字资料是非常匮乏的,证明当时“文字”已经形成的证据不足,从而“文字释读”也成了无源之水。

另外,就算这个“文字”是夏,就能证明夏朝存在吗?这当然也未必。因为这个“夏”到底表示什么不得而知。“夏”的字形像人在日下、举头见日的样子,引申为夏天的“夏”,而作为族名、国名的“夏”是后起的含义、那么这个“夏”是不是夏朝?当然也就无法证明了。实际上正是由于缺乏文字体系的存在,所以单个符号根本不能确定其含义。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朝,目前来说证据力度还是不够,主要在于没有文字自证,而不是什么东西方标准。新密黄寨遗址亦同理。但要说二里头遗址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这个没有多大疑问,目前主要争议在于龙山文化时期是否算文明。所以说二里头文化是夏文明存在疑问,不等于质疑在二里头文化不是中华文明。那么,二里头文化不管姓“夏”还是姓“商”还是姓什么,都不影响它代表古中国,并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话说回来,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因为就目前证据来看,还是夏朝的嫌疑最大,符合的证据最多。问题的关键性就是证据缺失,这个事实不得不承认。至于“新砦类遗存”,是不是夏朝或者先夏,那就更不好说了。所以还是期待进一步考古发现、文字释读与历史研究吧。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山西旅游志


同时期遥远地方的两个字而已,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甘肃有一件考古文物上还有个大写的“A”呢。

夏都晋南:

大禹部落源于陇西,迁居黄河壶口瀑布附近,定都晋南。

当然,腐儒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主流,真实的历史可能是这样的:

黄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曾强盛一时,最终被后世附会成华夏始祖。

黄帝之后,各地部落纷争继续,其后裔继续在古河套地区活动,并建造石峁城。

其后,温湿带南移,古河套地区黄帝后裔分化为狄、氐、戎、羌、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并慢慢迁离古河套地区,向四周扩散。

位于陇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渐强大,并慢慢向东迁移,最后到达黄河壶口瀑布周边地区。

其间,各原统属于黄帝帝国的部族间互相吞并,其中称霸一时的有东夷颛顼部落联盟、晋中唐尧部落联盟、晋南虞舜部落联盟、陕晋北部崇山部落联盟、大禹部落联盟等。

崇山部落联盟后期主导石峁城,灭了唐尧陶寺部落联盟。

虞舜部落联盟北上,赶走了崇山部落联盟,成为一时霸主,并将崇山部落联盟首领追赶至羽山杀死。

崇山部落联盟战败后投靠大禹部落联盟,被大禹部落联盟吸收。

大禹部落联盟在虞舜时继承崇山部落联盟治水的工作,导水积石山、凿开黄河龙门口。

大禹部落联盟在主导治水工作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夺取虞舜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杀。

大禹用13年时间统一西北诸部落后,御驾亲征东夷伯益,兵败南逃会籍病死。

其后夏启强势崛起,武力统一,可惜,夏启死后又诸侯争霸,夏朝被诸侯打的四处乱窜,在很多地方都建立过临时战争堡垒性质的聚居军寨。

最终,东夷商部落崛起,灭了夏部族,成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此时,黄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为西北部落联盟首领。

西北从伏羲到夏代遗址: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8000-4800年前。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7150~5600年前。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6700~5600年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遗址:

1、石峁遗址。

2、陶寺遗址。

3、三星堆遗址。

在说下上华夏古传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东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陕青宁晋人:弇兹,华胥,女娲,伏羲,神农魁隗,神农炎帝,轩辕,炎黄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阳、鸟,最后搞成龙。

伏羲蛇身(蛇纹身)八卦(龟)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烧陶万年前;华胥在陕西,生伏羲成纪。

女娲葬洪洞,炎黄源氐羌;尧舜禹晋地,夏建都晋南。

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中华民族来源于古昆仑山,女娲伏羲是人祖。

伏羲后裔分化为古羌、狄,其后演化出神农炎帝姜部落和黄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羌一体,姬氐(狄)同源。

炎黄西北部落联盟与蚩尤东北部落联盟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后世尊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始祖。

其实,应该是炎黄(蚩尤)子孙:

炎黄(蚩尤)为中华三始祖,称炎黄(蚩尤)子孙顺理成章。

当然,先祖蚩尤被严重污蔑丑化,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这与后世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有关。据传蚩尤被黄帝尊为兵主,即战神。这充分说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战争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当然,成王败寇,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一惯的作风。自古都称黎民的,可见,是蚩尤九黎部落后裔。

华夏:

华夏人,即中华人,即中国人。

一般认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国人。

华胥传华夏,华夏传中华:

华、胥、夏,三字了互用,均为人的意思。

一般认为,华夏源于西北:

1、源于华胥古国:华胥陵在陕西,生伏羲成纪,女娲陵在山西,在西北。

据说陇山周边是伏羲的诸夏部落联盟,华山周边是女娲的华夏部落联盟。

2、源于地名:华山和夏水,在山西陕西。

3、源于炎黄:炎帝名华,黄帝为夏,在西北。

4、腐儒附会:衣服文化。

5、源于扯淡:花朵。

炎黄子孙是民国时期的公认说法:

这主要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关,传说,汉人祖先是由炎黄华夏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合并、融合而来,所以,后世汉人遍尊炎黄为祖先,自称“炎黄(蚩尤)子孙”。

当然,蚩尤也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称黎民的,显然是蚩尤九黎后裔。


用户1789621402868715


自家的史,非外国人说了算,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史了,很正常,咋又听又不服气呢。

夏及夏以前,无文字,无王城,无文字记史,因仅约盟酋长的总酋长。这一群体形式在现西南各少数民族里可见证的。

而,突厥.女真等也无文字及王城与文字记史,甚至印度在中国唐朝前的史,自己也没记,而是用唐僧记的取经历程记,才找到原史遗址遗迹的。

事实上,蒙古族除元朝仿汉族建王城外,其前无文字,无王城,无文字记的史。

北冰塬的爱基斯摩人及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无文字无王城的,非洲澳洲几乎除埃及外,都没文字及王城与文字记的史的。

真实里,有文字的国家没几个,有王城的国家也不多,有文字记史的国家更少。

总不明说这些人突然现在才出现的新人类吧。他们也都应是自有人类在地球上时,就存在的人群后代吧。

欧洲某些学者很奇怪,有把用石器的认定有文明了的,然而大自然探秘者,拍下了鱼搭巢堆塔及用石碰开贝壳,海獭也可,猴也可,鹰也可。这是咋回事。

酋长辖人群也可发动战争,猴狼狮也争地盘打群架,嬴者居,败者逃。

无王城的,人群永在,有王城的国灭,人不见踪迹。永存的不文明,灭亡无踪的文明了。

这就是死人都是好人,活着的人都是坏人恶人的,人原罪的宗教宗法思维定式体现。

用宗教模式评文明,可信吗。

中国西南各民族,除仿汉族或由汉族帮立的土司外,无王城..文字及文字史的,全由口传身授延传一切的,有用火,可建房,能制陶纺布,种养植为生,使役生畜,这不归文明的行为形式吗。

酋长是族长间联盟后,形成联邦式多群体的合众人群形式的领头人说词,联邦合众美国就如此,美国不在文明列吗。

中国现在的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族长,就是王,只不过除自食其力无报酬及不征税外,族群各公共事务的开支费用,还由自家掏腰包支付呢,因而夏朝及其前被禅让者,有逃跑与洗耳的现象发生。当王太吃亏了。

周朝用八家共耕一块田,用于公务人员的费用报酬,再后用兑禾支付公务人员报酬,再后来兑禾改成税。这是公务人员脱产的开始。

自征税出现,才开始了强力暴力武力阴谋争抢王位的形成。这时的中国已早出现文字记的历史了。

征税与否,才是帝主与酋长王之间的不同。

不明历史,别再瞎咧咧了。

出土的骨上卜字,有望的造型,前方那个应是阻隔物,从而隔此物向物那边远望。有盼的意思。

前方型象若鹰携物归,从而卜的是所盼人即将返回了的证辞。

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证辞,炙龟裂纹或骨炙的裂纹是占兆卜兆。其占式是背凹上制刻成众多小方块的坑,是为九宫,另一光凸面炙出裂纹为兆头预兆,将解兆辞刻其上,以作为卜占水平及灵否的凭证。

商人用甲骨卜占,周人用蓍草卜占,夏人用啥卜占不明,但崇玉必然。这是整种族整体人状态内某整民族主政的形式。

中国人的字,因执政人群的语言及文字成整体人种的公共标准语言及文字,当换了执政人后,又以此人群语词文字为标准式了,从而无定式。只有到了秦始皇才统一了文字,即秦彖为永恒字型,只不过被后世用楷书替代罢了。

文字含的意事意思由结绳记事转成,字的形状由卜占兆证辞定型的,后世仿物态及形状再造新字了,这就是象形,再后世又有假借拼拆,转注,形声等造字七法出现。

所以不明夏朝用啥占卜,窥不成其字型的。

现中国的各省地盘,由同种族划定的,省内各市辖地由整民族共占居的地盘,市内各县由同民族内各氏族整体占居,县内各镇由自氏内各姓族共居的,镇内各乡由自姓族内各家族占居的,乡内各村由同家族内各家庭占居的。

而欧洲各国家相当于中国的各种族整体式。只不过整个欧洲是同人种的白种人。但其各国仅相当于中国的各省罢了。

夏朝的夏字,不应是夏天的夏字,而应是厦字被后世人记写成夏了,因当时人们以自对整体人群做出啥贡献为自人群图腾,从而现山西陕西人的夏屋,应是夏人遣存,即半边房式,这样的房是该几间几间,仅由横梁处前建屋,后半边不建屋,直下成墙了。

大禹时已有铸铜器,但大禹铸鼎,不是釜式,而是商周时编钟上,那两面框饰里的九个突起的小柱子。

所以一个单编钟上有四组九宫柱,从而声振四方外,也是围棋盘上四个九宫由一个星点压镇着的体现,即四州一组的体现。

所以编钟上是四州一组式,而爵杯上两顶柱被用于两仪了。

即,大禹定九州,铸九鼎,凭鼎居九州内的鼎,不是现见的釜式鼎,而是柱状的顶或钉或泡钉。玉器上刻成谷粒纹,实为小云朵,门上成泡钉且宫门必用,席的边角上的镇席,鼎上的五分之一的圆扣突出体。

釜的鼎,由大禹的儿子启,定型的,意为凭此鼎占地盘吃饭了。

大禹划的九州在,铸顶仍沿用着,启的釜式鼎全世界都认识,春秋战国仿效启,除战而争霸外,兴起子称,现有大厦式样,也有夏屋沿传,仅缺占卜式,甘肃喇家滩出土窑塌母护子及多人遗骨是大洪水遗迹外,其地灰质砂在河南省巩义的黄土岭上至今仍可见,夏朝在还须啥证明呢。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不能从一个可能的字去证明一段历史,历史是严谨的,严肃的。但夏朝确实存在,至少周周认为存在,周周小时候家里有本史记还是什么书,没有封皮,书也很乱了,最开始讲的炎帝和蚩尤一起,后来演变成炎帝黄帝战蚩尤,再后来皇帝传位给了颛顼之后是帝喾(这两位有点遗忘了,但还记得有这么号人,又去百度了一下)再后来就是都知道的尧舜禅让,然后大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禹,禹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就开始了家天下的国家,所以我看来夏朝第一位帝王是禹。而夏朝也是存在的。(下图分别是皇帝战蚩尤,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





不同创意


早就有文字,有器具的先进制作工艺当然是好的!但早就有皇帝,有朝代,不知道是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譬如清朝腐朽反动,阻碍社会发展,能算文明与积极因素吗?埃及法老动用无数劳工,在尼罗河边修金字塔,劳民伤财,到底是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


用户104011714623


一个朝代的真实存在需要更多有力的证据,比如生活遗迹等等,仅靠一个字不足以证明。


分享汇


需要的证据是踏踏实实的物质证据,孤证不立,几个字无法说服别人,加紧考古研究和发掘,历史考古等学科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软实力”!


极地1472


甲骨文最开始是为了祭祀而出现的,夏代的卜骨上的“夏”字不见得就能证明是夏朝,有可能是一种命运的诠释,在祭祀中的一种表达。至于是什么意思,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