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责吗?

feng569661700


说崇祯不用负责或者负很少责任的,不能让人信服。

崇祯继位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也不是像溥仪继位时那样的婴儿状态,成年人就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假如你是单位里某项目负责人,项目如果没干好,那么你有直接责任和主要责任,你的领导才是间接的管理责任。我这么一比方应该说明白了。崇祯帝作为大明朝当时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他应该对大明灭亡负有直接责任、主要责任。

为什么说崇祯该负主要和直接责任呢?因为他没有把自己手里的权力用好、用足。

大明还有上亿人口、无数财富,但是崇祯帝都没有用起来,就把天下亡了,最后一死了之。实在可惜!

我这里说的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假如崇祯帝使用这个大招,就能挽救大明。

那么,具体是什么招,能挽救大明?

崇祯面对着什么样的困难局面?

当时的大明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

首先说外部,明朝要抵御后金的进攻。崇祯帝登基时,大明与后金已经打了近十年,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和广宁之战,大明军队是一败再败,辽东辽西等山海关以外的地盘全都被丢了。


其次说大明内部。

在明朝内部,崇祯面对的问题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遇到了旱灾。崇祯元年(1628年)就遭遇了北方大旱,陕西尤其严重,连续近5年大旱、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吃光了树皮树叶,最后只能吃土等死;农民起义最终爆发。

二是土地兼并严重。全国范围内,皇帝和藩王带头圈占老百姓的土地。到万历时期,全国皇庄田共占地76000顷(占全国耕地的1.1%),藩王庄田仅河南一省即有77000顷(占河南省耕地的10%)。还有勋戚、权贵地主、大小太监等,这些极少数的人占了40%以上的耕地。

三是军队严重缺钱,没有战斗力。自从明清(包括后金)开战以来,军队饷银逐年水涨船高。而朝廷可支用的钱大幅很少,入不敷出,军饷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同时,朝廷因此拼命增加辽饷、剿饷、练饷,这三饷高的时候相当于正常税收的三倍。这老百姓也受不了啊。

以上三点是把农民逼得造反的主要原因

小结:

崇祯帝面临的局面,外部有后金步步紧逼,内部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军队没钱打不了胜仗。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缺钱。有钱就全解决了。

那么,崇祯帝还有迅速来钱的途径吗?有。

崇祯帝该从哪里搞到钱?

要想知道从来找钱,就得先知道朝廷缺钱的原因。对症才好下药。

第一个原因:皇帝、藩王、勋戚一起圈地建庄田,截留了原属于朝廷的税收。

明朝优待皇室子孙,把他们都养起来。这人口繁衍是几何级数,土地却就那么多。钱不够花怎么办?就抢老百姓地呗。

皇帝带头建立了皇庄田。朱棣时期就开始建皇庄了,到崇祯时期已经过了近200年,此时北直隶皇庄占地37595顷,湖广安陆皇庄占地39000顷。皇帝直接占田总计为七万六千余顷,占全国耕地比重超过1%。

藩王庄田是另一个大头。

大明分封藩王时,在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几个省没有藩王府,这几个省的耕地总和约200万顷。其他省的耕地合计500万顷,那么按照河南的藩王庄田占河南省总耕地10%比例推算,全国藩王庄田大约共有50万顷。

勋戚庄田和中官庄田的规模也很大。

据《明实录》的不完全统计,北直隶地区有勋戚和中官庄田61000顷。

小结:

以上三类中的确数都是在《明实录》中有记载的,再加上推算的藩王庄田,其总量就达到63.7万顷,占全国耕地总数的9.1%。

除此之外,到万历年间《玉碟》上记录的亲王以下的郡王、将军、中尉类的世袭爵位皇室人口也超过了3万。这些人占了多少土地?我没法统计确数,就按照10%估算一下吧,这些人占地70万顷。(如果按照二八法则估计,那数量更惊人)

【《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二:万历二十三年(1595),《玉牒》所登的宗室人口为十五万七千人,基本男女各半】

关键是这19.1%的耕地不但不用纳税,还要朝廷拿钱粮给他们支付俸禄!

一正一反,都是朝廷的损失。

第二个原因,大地主(含官僚、士绅)的土地兼并,进一步减少税基

这里我还是采用估算法。此处我用下图这个数据做参考(引自美国作家魏斐德写的 《中华帝国的衰落》):

(20世纪30年代中国土地分配情况)

最大的地主只占总人口的4%,却占了全国土地的29.5%,各王朝后期情况应该是类似的。

大地主的形成,除了购买、高利贷、权贵巧取豪夺以外,明朝还有一个情况,即土地投献。明朝给官员和士绅有一定的免税土地面积,后期农民税负越来越重,就投献到豪门名下,以避开朝廷重税。这进一步减少了朝廷税基。

第三个原因,大商业税和关税太少

这里我用大清的一张收入表格来说明问题:

清朝的厘金(商业税)和关税,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到1911年已经占比超过47%。盐税也是一个重头。相反,田赋虽然总额在增加,但占比一直在快速下降。

明朝只注重收农业税,却放过了潜力巨大的商业税和关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漏洞。盐税还被各个藩王截流了不少。

找到了缺钱的原因,崇祯帝就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找钱了。

崇祯帝的来钱大招:抄藩王、勋戚和大太监的家。

崇祯帝最快捷最有效的敛财手段,就是把皇庄田、藩王、勋戚和太监的财产充公。

从1628年起的随后几年内,陕北农民起义主要地点仅局限在陕西和山西境内。这是崇祯帝采取非常行动的时间窗口。

这些藩王、勋戚和大太监,长期养尊处优,都是聚敛的好手。他们能有钱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例子。李自成1640年正月在河南抄了福王的家,起获的粮食金银等,装了上千车。李自成本来只有万把人,结果就是在河南的那段时间内,迅速发展到了几十万。这都是河南的朱明藩王们多年聚敛的后果:他们的搜刮的钱粮,成为起义军的军饷和给养了。

与其让这些藩王的聚敛成了资敌财物,不如直接由朝廷接管。

崇祯把皇庄田贡献出来,同时把藩王、勋戚、太监的家产给抄了。这样一举多得,立刻有钱有粮有地,局面整个盘活。

好处之一:崇祯帝将瞬间变成有钱人。

举一例来做参考。崇祯岳父周奎,仅仅10几年的时间就聚敛了300万两白银(另外一说是70万两),最后被李自成进京后搜刮出来。那些藩王们,地盘比周奎大、时间也比周奎长,我们合理推测一下,假设按照每个藩王家里抄出200万两算。仅仅河南一地就有潞王(卫辉)、福王(洛阳),以及早先封的周王(开封)、赵王(彰德)、唐王(南阳)、伊王(河南)、郑王(怀庆)、崇王(汝宁)、徽王(钧州)等九位藩王,崇祯轻松就能得到1800万两白银。

如果按土地占比推算,其他地方的藩王即使没有河南富裕,那么另外的100多万顷土地上合计再抄出1~2亿两白银,应该是很保守的数字。除了钱,每个藩王勋戚家的粮食也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这下崇祯帝就不愁了,直接变成有钱有粮有地的一国之君,腰杆也硬了,前线饷银和军需有保障,直接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好处之二,有粮食赈济灾民。开藩王仓库赈济百姓,与老百姓一起度过燃眉之急;同时这也能瓦解流民队伍。

好处之三,有充公的土地可以分给流民,从跟本上解决流民问题。

整个腾出来的土地大约是130万顷,这就是1.3亿亩啊!如果流民有200万人的话,那么人均可以分配65亩。

仅仅河南的九位藩王,其合计占有土地7.7万余顷,合770万亩,加上皇庄田760万亩,共1530万亩。如果按人均50亩分配的话,那么这已经可以让30万户安居乐业了。

谁都不是天生的亡命之徒,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了,谁还愿意去当流寇造反呢。

好处之四,所加的三饷也可以完全取消了。

大明从1619年开始加征辽饷,到了崇祯时期变成了辽饷、练饷和剿饷,还要提前数年征收,崇祯自己有时也于心不忍,常说“再苦吾民一年”。现在不用了。不但不用加税,甚至可以给灾区多减免几年。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流民的来源。

这样一来,生活无着的流民有饭吃、有地种,抄藩王勋贵的家也消除了农民的阶级仇恨。

东北前线对抗后金的军队也有了足够的粮饷军需,即使不能常胜,守住应该没问题。

这样,明朝的整个不利局势就能扭转过来了。

抄藩王的家会引发什么问题吗?

明代藩王食禄而不治事,手里既没有政权也没有兵权;因此崇祯帝收拾他们,不会引起祸乱,反而会让百姓称快。其他勋贵更不在话下。

崇祯帝还有其他来钱的招吗?

其实崇祯帝还有很多来钱的手段可以用。

在敛财方面,崇祯帝应该好好向汉武帝学习。汉武帝打匈奴打得穷死了,还得找钱。结果他为找钱是挖空了心思。汉武帝采取的方法有:卖官鬻爵、算缗告缗、币制改革、均输平准、盐铁专营(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这些方法对于崇祯帝而言依然有效。

比如卖官鬻爵这事,与其让底下的官僚私自得利,不如朝廷做这事。尤其在江南地区,富商不少,他们对买个特权身份一定感兴趣。后来大清为了筹钱练兵对抗太平天国,就采用过这个方法。

上面说的抄藩王勋戚的家是应急之举,已经是一举数得。

中期的增加收入办法:还可以抄其他大地主(包括官僚、士绅等)的家,或者采取和缓一点的办法:学汉武帝算缗告缗,鼓励民众告发分利。

长远举措:应该大力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然后逐步加征厘金和关税。这样民间和朝廷各有所得,各取所需。

结语:崇祯帝没有把朱元璋留给他的权力用好、用足

崇祯帝的皇族本家,养尊处优200多年,现在到了非常时期,应该为挽救王朝危局出力了。明朝君王死社稷,藩王不用死,抄家后与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就好了。

但崇祯帝很可能是强大的儒学礼制教育给束缚了,思维僵化。

他应该好好复习一下他老祖宗朱元璋的经历。朱元璋为了达到目的,手段灵活多样,从来不会为道德和虚荣束缚,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崇祯帝如果做到了,那明朝将续命百年,迎来中兴,后面的发展就令人充满想象了。

当然这么做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但可惜崇祯帝没能迈出这一步。从这也可以看出,宋明礼教束缚的不仅是普通人,也包括帝王将相。

崇祯帝的庙号是思宗,谥法解对“思”的解释为: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谋虑不衍曰思。崇祯帝多思而寡断,也正是优柔寡断害了他、害了大明。

(完)

凌烟阁论史谢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也算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又发生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位期间又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

张德信:特殊的宫廷生活环境、坎坷多事的命运,造就朱由检的畸形性格。在皇权递争之中,在朝野党争之际.在抵御后金、对付农民起义之时,表现出聪颖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谦恭而又刚愎自恃、勤心图治而又急躁专断等复杂情性.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宋朝那些年


明朝灭亡,责任不在崇祯皇帝。

明朝主要亡于太监乱政和多位皇帝的昏愦。而太监乱政的始作俑者为明成祖朱棣:用刑残酷、宦官专权,且俩者相辅相成

明太祖朱元璋,定制宦官本不许读书。但朱棣反叛时,得到太监的内应,朱棣登基称帝后,遂选官教宦官识字,提高文化水平。不仅如此,还派宦官监军,外行领导内行。又设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代表皇帝监督缉拿臣民,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

明英宗朱祁镇(朱棣是他爷爷):宠太监王振。他听信王振怂恿,亲征,发生了明朝耻辱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皇帝还当了瓦剌的俘虏。没有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明朝就成为第二个“南宋”了。英宗复辟后,于谦被杀。



成化皇帝(朱祁镇儿子):宠太监汪直和万贵妃(比成化大19岁),把持朝政,把后宫和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要不是他儿子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明朝早早就谢幕了,那轮得到背锅侠崇祯皇帝。



明朝中叶以后,连出三个昏君: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

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度、打着各种旗号四处游玩,不理朝政。初宠太监刘瑾,后宠江彬,这些佞臣投其所好,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



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海瑞说的)。宦官倒不敢肆意妄为,但嘉靖好修道炼丹,不问政事,朝臣见不着皇亲,朝政大权被严嵩独揽。俺答都快打进北京了,京城外火光冲天,严嵩竟然骗嘉靖是民宅失火,真是让人无语。



万历皇帝:是最有可能中兴的皇帝,文臣武将给力并且轴心力十足。名相张居正严肃官僚作风,史冶大有起色,千疮百孔的财政也日渐充盈,边防又有猛将李成梁父子、戚继光等大将镇守。可惜张居正为相只有十年就死了。万历昏愦,又像他爷爷嘉靖那样,不问政事二十多年。期间群臣结党相攻,清谈误国。张居正攒的那些家底很快花光,随后万历就是想各种损招搜刮钱财,如借开矿之名敲诈勒索、设立税吏等,骚扰百姓,无所不至。



嘉靖、万历俩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九十三,明朝已经被糟蹋着剩不了几口气了,下面又来了一位神助攻:木匠皇帝朱由校。

天启皇帝朱由校(木匠皇帝):宠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与客氏(木匠皇帝的乳母)矫诏擅权,政治黑暗至极。东林六君子和熊廷弼等大臣先后被冤死。这俩祸害也让后宫处于血雨腥风之中,妃子和皇子都被残酷迫害,朱由校至死,都没有一个儿子能够长大成人。而崛起的努尔哈赤正对明朝虎视眈眈。天启六年,各地又发洪水闹蝗灾,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天启七年就挂了,就这么个烂摊子交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从武宗到天启皇帝,历时一百二十多年,不是昏就是庸。交到崇祯手里的王朝,已经满目疮痍,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已形成不可收拾之势。纵然崇祯有志于振作王朝,但也已无能为力。他因多疑中了清人的反间计,杀死袁崇焕,也是加速自毁长城罢了。这时的形势可不能与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时相提并论了。这时的明朝根基已朽,国库空虚,没钱发军饷,士兵哗变随处可见,官民向心力彻底消失。这情形,神仙也难救,何况崇祯。



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李自成推翻了明朝,而号称百万的李自成却被十万左右的清兵打得丢盔弃甲,大顺政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清兵所灭。由此可见,当时的明朝确实苟延残喘、气数已尽,李自成只是压在明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今景山公园),也算保全了明朝的颜面。


凉拌古今


这种历史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来看看明朝最后一位统一政权的皇帝,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确实是明朝的亡国皇帝。但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评判,

先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大旱不断,这个不是一般的大旱,自崇祯元年开始,北方大旱,后来陕西大旱。书上有句话这么描述: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八年西乡旱、十年秋禾全无、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百姓流离失所!

再说瘟疫爆发,崇祯十三年开始,全国多地爆发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尤其是京城最为严重!其次山西、陕西、重庆、逐步扩至南部!死亡人数上千万!

还有政治状态,可谓是内忧外患。北方皇太极不断的骚扰入侵,另有西部流寇、内地农民军纷纷起义,明朝的军费支出是成倍的增长,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继而出现了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最后说说崇祯个人,这一点很重要,他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大力铲除阉党,欲消除万历以来的长期党争不断,阉党专政的局面。厉行节俭,勤政廉政,可以说是明朝开始以来非常罕见的勤政之君。志向远大、事必亲躬。

但是他并无过多的的治国之谋。更要命的是,他没有任人之术。他本人严苛、猜忌多疑。后来甚至嗜杀。比如杀死袁崇焕。他不相信文武百官,频繁的调整官吏,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大家想想,在这种官场中,即使有能力的人,能干的出成绩吗?一不小心就被“老板”辞退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明朝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也不肯轻易效命,君臣关系严重恶化!


崇祯勤政,但是喜欢折腾,前面说了,因为财政严重不足,崇祯开始增设各种税赋,造成民间起义,继而又加大军事支出,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里。

所以说崇祯帝确实应为明朝灭亡负责,他过于激进的种种举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留下了很多弊端。明朝是在他的不妥举措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外界客观不利环境的情况下灭亡的。


行走者believe


崇祯皇帝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跟臣子的关系不好。

首先,刻薄寡恩,就是干活行,干活之后给点好处,这事不行。大臣孙传庭战死潼关,按照阵亡将军的所有抚恤一概不给,什么荫子啊,什么封赠啊,不给,没有,就这么一皇帝,要钱没有。大臣死了之后,不给任何好处。

其次,就是溜肩膀,不担责任,所有的责任都是下面的,跟我当皇上的没关系,有错我就宰你们。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密谋,去跟皇太极和谈,结果好不容易谈成之际,事情却暴露,举朝大哗,说怎么能投降呢,怎么能谈判呢?结果崇祯皇帝就窝了一口气,最后找了一个借口,把陈新甲生给杀了。

第三,就是他不理性,非常感性。事儿只要让他窝了一口火,可能过几天拿别的事再给你找回来,总而言之,这口气他得出了。

说白了,大臣干活,干好了、干坏了,皇帝对他们都不给好处,然后所有的责任皇帝都不背,送死大臣去,背黑锅也大臣来,然后还跟大臣们使各种小性,用一种感性思维,跟大臣们这么玩,谁还对他崇祯好啊?这就是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指责这些士大夫无耻,很多人都说明代士风不好,士大夫无耻。可是你真的看后来的历史,清军南下的时候,在扬州、在江南,那些士大夫们,什么阖门投火而死,阖门投缳而死,很多。儒家教育几百年,那不是白玩的,有气节的忠君人士很多。可唯独在北京城,在崇祯皇帝身边的这些士大夫,你死归你死,我要好好活,你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所以问题的根子,我们还是得找到崇祯皇帝自己身上,正是因为他十七年的执政,让君臣离心,他用他的一系列行为,虽然自己以为符合儒家的一切圣君的标准,但是这丧失了和群臣之间的基本的信任共识。



白头山第一巴图鲁


崇祯帝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责,但不能负全责!

1.拒绝葡萄牙炮兵雇佣军失去火力先锋,2.错杀袁崇焕自毁辽东长城,3.冤狱孙传庭致使农民起义军死灰复燃,4.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不接受议和。这都是崇祯的“杰作”,明朝不亡谁亡?

明自从世宗以后,纲纪逐渐衰颓,到神宗末年,已经废弛到了极点。虽有刚明英武之君,也难以振肃。又加上皇帝的庸懦,妇人和宦官窃其根本,滥施淫刑,忠良惨遭横祸,万民离心,即使不想亡国,可又能怎么办呢!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明朝的灭亡是长期腐朽统治导致的,正所谓量变引起了质变,崇祯帝不能负全责。

但如果崇祯帝能任用贤良还是可以延缓明朝寿命的,可惜崇祯一步步错过了几次机会,导致明朝的最终灭亡,也是要为大明王朝的灭亡负责的!

崇祯错过几次拯救大明王朝的机会如下:

1、错杀袁崇焕,自毁长城!

袁崇焕经营辽东,修筑关宁远防线。天启六年,宁远一战,袁崇焕坚壁清野,肃清内奸,炮轰努尔哈赤大军,让努尔哈赤重伤而亡。第二年皇太极又兴兵进攻锦州为父报仇,袁崇焕竭力守城,重创后金,最后令皇太极撤军北归。这也是明朝对满清极少的2次全胜!后又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

可是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而被凌迟处死,就这样明朝自毁长城,辽东再无抗击后金的战将。

2、拒绝了屡立战功,训练有素的葡萄牙炮兵雇佣军,错失火力先锋。

崇祯二年二月,32个葡萄牙铳师在公沙·的西劳的带领下,携带多门枪炮,去往北京。就在那年,皇太极派重兵把守临近北京的遵化、滦州等四城,准备来年再攻京城。然而当葡萄牙铳师到达北京后,局势改变了。32个葡萄牙跟随明军攻打四城,在凌厉的西洋大炮面前,满洲八旗溃不成军,四城相继丢失。外来的和尚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吴桥兵变”公沙等12名葡萄牙炮手皆被叛军孔有德杀害,另外15人皆身负重伤。为了躲避朝廷的镇压,孔有德等人乘坐百余艘船,带着10万饷银、数千士兵以及300门先进火炮投靠了皇太极,孔有德的火器部队成为后金军的攻坚利器,而后金的火器实力,也就此超越了明朝。

1632年徐光启说服了崇祯在澳门招募雇佣军,320个葡萄牙锐卒带着武器一路北上,到达了南昌。但崇祯听信了保守派的谗言,认为这些葡萄牙人入京“居心叵测”竟遣散了这支精锐的火器部队。

若320个葡萄牙锐卒到达辽东前线,凭借他们对于火器的操控,彻底击败满洲也未尝不可能。复旦大学杨方教授更是说:“这或许是明朝避免灭亡的最后机会”。

3、罢官孙传庭致使农民起义军死灰复燃,《明史》曾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也是进士出身,却有勇有谋,崇祯九年任陕西巡抚,打造出大明的另一支劲旅“秦军”。在陕西长安子午谷,一战击溃农民军,俘虏闯王“高迎祥”。之后两年,孙传庭多次进攻闯军,连战连捷。潼关一战,打的李自成全军覆没,最后仅带18骑逃走,陕西境内的农民军几乎被完全镇压!当时明朝能有此战绩者,仅传庭一人而已!

崇祯十二年(1639年)孙传庭上疏请见崇祯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但杨嗣昌仍不放过,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孙传庭的入狱,让闯军得以喘息,最终推翻了明朝。

4、刚愎自用,不懂谋略

崇祯帝在大势已去,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竟然也不接受农民起义军“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大顺军退守河南,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但不奉召入觐。”的建议,导致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如果崇祯帝当时能采用迂回战略,退守富庶的江南地区屯兵屯粮,让起义军和清军在北方相互争斗,最后坐收渔利也许明朝还不会那么快灭亡。





道闻四海


崇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多多少少也要对明朝的灭亡负责的。虽然明朝在嘉靖年间就烂到根里了,但是经过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还是延续了明朝的寿命。到了崇祯时期,少年继位铲除魏忠贤的阉党,但是他的政治平衡能力不如嘉靖导致代表新兴商人阶层的东林党人独揽大权。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商业税太低,税收收入靠土地。然后北方女真人又一直劫掠边关,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怎么办,加重赋税呗。最后分摊到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身上,民不聊生只能起义。然后又是要镇压农民起义又要加派赋税,又遇到小冰期更多民众只能铤而走险了。至于明粉责骂李自成是闯贼,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工作丢了还天天找你缴纳赋税没钱还要受罚你是选择被打死,还是饿死,还是起义。最后就是这种恶性循环,农民起义了就需要用钱,用钱就得加派赋税。镇压了这边的起义那边又起,想李自成被打的几个人逃出来为何又能快速纠集一批支持者就知道当时民众的生活困苦了。其实崇祯有翻盘机会的,比如和皇太极议和,或者招安李自成。他们也并非不同意,就是最后关头没人肯负责去签约。说的好听就是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说的不好听就是一群懦夫连一点担当精神都没有,整个朝堂都烂了。崇祯政治手腕不行,加上生性多疑,犹豫不决。许多重大决策都失误。明朝的灭亡客观上他是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的。


逍遥小书生y1


在我看来,崇祯帝必定要负责任,但主要责任不在他。

明朝自打万历皇帝中后期就好比一座某处已经起火的大厦,但是这火没有被统治者所重视。

崇祯帝是明朝不多见的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没有任何骄奢淫逸的坏毛病,每天起早贪黑想要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但是,皇帝是种极为难做的职业,皇帝的工作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或者耳濡目染的。这两点,崇祯帝都不具备。

众所周知,崇祯帝是在他的木匠皇帝哥哥驾崩时临危受命的,他太想把皇帝这份工作给干好了,但是太过于急于求成,心胸也没有那么开阔,多疑,再加上手下的大臣都已经烂到了骨子里……简言之,那时候的明帝国已然是无米之炊无疑,但可惜崇祯帝也难称之为“巧妇”



草祭William


亡国之君,多少都有一定责任。

封建帝国的每个朝代,经历一定历史时期,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调和,最终都会导致王朝倾覆。

亡国之君,说明他没看清矛盾的本质和根源,反而主观上让矛盾加深了,最终亡国。

历史上有很多帝王,挽大厦于将倾,让帝国中兴,延绵数十载。


未央先生


身为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在位十七年掌生杀予夺之权,他不负责谁负责?

难道仅仅因为他勤于政事,仅仅因为他死前写的那句“勿伤吾民”,还是临死前说的“朕非亡国之君”……

汉末之献帝是无可奈何,本在权臣操纵之下接位,毕生在人控制中苟延,令不出宫,无人可用。他亡国确实罪不在他。

至于崇祯在位十七年之久,虽有天灾,虽然有积弊,若能悉心经营,未必就不能中兴。

首先就说即位之初铲除魏忠贤这件事。一开始忍忍不发,然后利用阉党内部不和除其羽翼,之后一举拿下。一直到这里都还算是雄才大略。再之后呢?清算余党?

须知魏忠贤在朝堂内外经营多年,他的余党有多少?这一清算造成的空缺有多大?有多少人是被赶鸭子上架被紧急提拔上来的?——这一直接后果就是官僚机构半瘫痪,这也是为什么祟祯天天要办公到半夜三更,还一年三百六十六天无假期的原因。到临死之前才想起魏忠贤在时的轻松,所以才有厚葬魏忠贤的遗命。

老古话说的:君闲臣忙国可兴,君忙臣闲国必亡!这句话简直就是为崇祯写的。

只是他到死也没明白:不是杀错了魏忠贤,魏忠贤终究是毒瘤;他错在急于清算余党。魏忠贤一死,只要崇祯稍示微恩,这帮人必定会感恩不尽,真正成为手下的股肱之臣。可笑的是,临死之前把自己一生当中唯一做对的事反而否决了。以至于至今还有人因为他这句厚葬魏忠贤的话推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论调来!

看崇祯在位十七年,将帅被他杀了多少:总兵以上不下百人,首辅、大学士等文臣换了一批又一批,——这等神操作,就是盛世也会被他折腾垮掉,更不要说风雨飘摇之世了!

自身无雄才大略,这没问题,可又无识人之明,这也还有误打误撞用上能人的机会,可偏偏又雄猜阴狠——对谁都不放心,还动不动就杀,这就彻底的把大明的生机全部堵死了。

刻薄寡恩,刚愎自用,雄猜阴狠外加一个好虚名——大明灭亡之罪,祟祯是无论如何逃不了首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