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深秋的一天,綿綿的秋雨初歇,迎來一個豔陽。小編決定騎行前往位於淮陽黃集鄉狄楊莊北的青楊堌堆遺址。據舊《淮陽縣誌》記載疑為狄青墓,目前這處遺址為周口市文物保護單位。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沿途村民們都在爭分奪秒地耕種,那形態各異且忙碌的身影猶如世界名畫中的某個場景,展現出勞動者最美的片段。近二十公里的路程,竟頗費周折,臨近中午方才到達,遠遠看去青楊堌堆高約十幾米,上面樹木繁盛;待到近前,四周各類盜洞及孩子攀爬之痕跡,觸目驚心,滿目瘡痍。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在這座青冢的南面很顯著的位置由周口市人民政府於2011年立的一塊“青楊堌堆遺址”石碑。在石碑的左側有一條彎彎的水泥砌成的臺階,直通冢頂,不知是當地村民修建還是政府修建的,臺階盤旋而上,看起來還算新穎美觀。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沿著臺階緩步來到冢頂,頓感眼前豁然開朗,小編也曾攀爬過淮陽很多處陵冢,而像這種冢頂面積如此開闊平坦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目光所及處,滿眼皆綠,嫩綠的青草覆蓋了整個冢頂,猶如一片草原;十幾棵鬱鬱蔥蔥的老榆樹,樹皮斑駁,給人一種年代久遠的滄桑感。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冢頂之上還有座小小的廟宇,由於廟門緊鎖,裡面供奉的何人不得而知。在廟宇之旁亦有一塊1978年淮陽縣革命委員會立的“青堌堆遺址”石碑,上面清楚地記錄著當時為淮陽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附近村裡的幾個孩子在此玩耍,正好做為小編的拍照參照物。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站在冢頂之上,遙望遠方廣闊的田野,竟有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之感。即使諸多資料顯示,該座青冢並非是北宋名將狄青遺體所葬之處,但此時身處其間的我,仍感覺這處青冢跟這位曾在淮陽生活過的名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時期名將。他出身貧門,十六歲時代兄受過而充軍,開始行伍生涯。宋仁宗在位時,李元昊西北稱帝,建立西夏。狄青被派去援邊,成為一個下層軍官,他的輝煌也便從這裡開始。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打仗時狄青向來都是身先士卒,驍勇強悍,由於狄青相貌俊秀文弱,所以他仿效蘭陵王,每次上戰場他都是披頭散髮,戴著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一馬當先的衝入敵陣所向披靡,西夏人都以為是天兵下凡。想想這樣的場景,都不禁令人神往。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四年時間裡,他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以皇佑四年(1052年)夜襲崑崙關最為著名。在這些的戰役中,他曾身中8箭。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仍舊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此後,他憑藉屢立戰功,逐步升遷,直至做了大宋朝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相當於國家軍委主席)。狄青勇而善謀,且喜交名臣,諸如當時的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都曾是他的座上賓。當朝名臣范仲淹還授之以《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從此,狄青發奮讀書,最終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成長為一個智勇雙全的高級將領。後來仁宗勸他洗去充軍時臉上刺的字,但狄青回答仁宗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因此他也被人稱為“面涅將軍”。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面對狄青的快速晉升,那些渴望功名的文官們坐不住了。本來他們內心就對打打殺殺的武官白眼相向,再加上仁宗皇帝對這位文武雙全的將軍似乎青眼有加,竟然讓他這樣一個臉上還留著士兵標記的武官躋身朝廷,和他們一道每天參政議政。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於是,在那個充滿嫉妒和競爭的朝堂之上,到處充斥著對狄青的鄙視和懷疑。官職做到這種程度,狄青已經從面對敵人的戰陣,走到了虛偽狡詐的官場。本來就小心謹慎的他,已經不敢再像殺入敵陣那樣的縱橫馳騁,而只能選擇屏聲息氣,做個順首順尾的臣子。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因為他明白,這個時候,自己已經站到了那個以文章立世、以科第自負的整個文官集團的對面。更何況,此時的他已經不是那個按圖索驥的將軍,而是一個制定作戰計劃的主帥,他的位置,決定他必將遭遇那個對武力始終保持警惕,對武官不斷打壓的朝廷的整體對抗。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但是,作為一個被趙宋王朝擢升起來的年輕將帥,狄青對仁宗充滿了感恩,他骨子裡那種噴湧的激情,那種捨我其誰的責任感,讓他不甘於默默無聞地隱藏在別人的身後,更不會對外部逼近趙宋的威脅坐視不見。一場與體制的較量已經將狄青推向前臺。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各種謠言和詆譭並沒有因為狄青的戰績而減少,反而借風長勢,甚至把當年的水災也歸罪於狄青。說什麼水陽兵陰,武將也是性屬陰,老天爺之所以發大水就是因為朝廷重用狄青。幸好當時宋仁宗堅信狄青無二心,一直對文官們的耳語保持著清醒。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1056年,也就是狄青成為樞密使的四年之後,仁宗一場大病,險些沒有康復。制誥劉敞上書舊事重提:天下有最大的憂慮,也有最大的疑忌。最大的憂慮就是皇上您的病,現在您病好了,這個憂慮也就沒了。但大的疑忌還在,只要這個顧慮在,天下就不會太平。而這個心腹之患就是狄青。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這些經常縈繞在身旁煽風點火的話,最終擾亂了仁宗辨別是非的能力,遂下旨將狄青罷官出知陳州。狄青原以為離開了朝廷那個文人耳目相傳的是非之地,自己的麻煩會少些,此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的惶惶不安,終日借酒消愁,且又無處話淒涼。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每每鬱郁忿忿,憂國憂民,憂已憂思之時,他特別喜歡在龍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個高臺上梳洗打扮,而後披掛戎裝,頭戴面具,望湖感嘆,抒發情感。武人大多不善言辭,每到激奮處,他總會對著京師的方向仰天長嘯,放聲悲歌。以發洩自己心中堆積的鬱悶。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即便如此,朝廷仍對他不放心,每半個月就派人來探望,名曰撫問,實則監視。每次使者來都令他“驚疑終日”、驚悚不堪,惟恐再生禍亂。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沒過半年,狄青竟鬱郁而死於陳州(今河南淮陽),年僅49歲。由此驗證了諸如“英雄氣短”、“至剛易折”此類諺語的可靠性。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至於狄青死後為什麼會選擇淮陽這個偏遠鄉村做為自己的殯葬之地,我想這裡面也許是他從一個軍事戰略家的眼光,看中了這裡的村道與岔河密佈且縱橫交錯的險要;也許是在此西方與之相對稱的楊戶莊中,有他那位知心朋友楊駙馬,以後雖與他陰陽兩隔,卻可相望……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這位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大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梟勇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血灑馬踏的疆場上馬革裹屍,卻在滿朝飛濺的唾沫星兒、猜忌懷疑的眼光中被打擊迫害致死。狄青死後,受到宋王朝的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書令,諡武襄”。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從此,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下,北宋再沒有出現過這樣智勇雙全的名將,最終落得被金國鐵騎橫掃華夏,宗室被擄的慘劇;而南宋的岳飛亦是因“莫須有”罪名被秦檜之流陷害致死,而由此換來的竟是屈膝苟合。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縱觀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大多都是由戰爭而引起的,而戰爭永遠也離不開那些馳騁沙場的軍人和偉人,那些走在朝代最前列、深深影響和推動歷史進程的軍人和偉人永遠會被廣大人民所擁戴、所尊重、所銘記。而北宋名將狄青之於淮陽,亦應如此!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關注淮陽旅遊 盡享美好生活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淮陽印記」埋藏著北宋名將與淮陽短暫情緣的青楊堌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