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梅核氣是中醫病名,是因情志內傷、肝鬱脾虛或腎氣不足所致,臨床表現以咽喉不紅不腫,自覺有物阻塞,狀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無障無礙飲食的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稱為咽部異感症,又常被診為咽部神經官能症,或稱咽癔症、癔球。(這裡要注意排除相似症狀的器質性病變。)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早在《內經》中對該病的病因,病機,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指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之主。”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狀特點,並擬定了行之有效的方劑,且說明本病多發於婦女。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說:“咽中如炙商者,此是胸膈痰結,與氣相搏逆上,喉之間結聚,狀如炙肉之窗也。”指出痰氣相搏,結聚咽喉,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宋代楊土瀛在《仁齋直指方》首次提出了“梅核氣”的病名,對其病因、病機、證治原則作了較詳盡的論述:“梅核氣者,室礙於明嗽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之狀也,”並認識到,本病男女均可出現。清代何夢瑤《醫碥》在總結本病的症狀特點是說:“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如肉臠,均名梅核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此證註疏家謂系痰氣阻塞咽喉之中,然此證實兼有衝氣之衝也。”為後世梅核氣的治療另闢蹊徑。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刺激,而性格內向是發病的體質因素。情志所傷加之性格內向,則肝失條達、氣鬱氣滯,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氣滯阻,肺胃宣降失常,痰氣互結於喉而發病,氣鬱痰凝為本病的病機,本病初起病變多以肝鬱為主,常兼化火,瘀血、犯胃、乘脾,多屬實證。病久則易由實轉虛,形成諸虛病變。

1:肝失條達

肝主風木之髒,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脈布脅肋而上循咽喉。若情志不遂,憤懣鬱怒,肝氣不得疏洩,氣機不暢,循經上逆咽喉,壅聚不散則發本病。

2:肺脾兩傷

思慮過度,憂愁悲傷,思則傷脾,悲則傷肺,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不足,素體脾虛,母病及子,致肺脾兩傷。肺失宣降,脾虛失運,水溼內停,聚溼生痰,情志不舒,肝氣鬱滯,痰凝氣滯,上聚咽喉發為本病。

3:正氣虛弱

肝鬱日久,化火傷陰,思慮過度,神陰暗耗,或久用行氣化之品傷肺、脾之陰,而見咽喉乾燥,午後更甚,紅唇赤,潮熱盜汗等陰虛火旺之徵,或失的,遷延日久,或因他病久服清熱苦寒藥物,損傷陽氣,寒從內生,寒凝痰聚,亦可發病。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辨證要點

(1)辨輕重:

一般來說,輕者病情較短,僅在明顯的情志變化時發病,自覺咽中有異物阻塞,待情志因素解除後自行緩解;重者病情較長,反覆發作,遷延難愈。

(2)辨虛實:

梅核氣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或衝氣上逆,壅塞咽喉者,多肝鬱脾虛,氣互結,或腎氣不足,凝唾為病者,多屬虛實夾雜證,而純虛之證甚為少見。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分證論治

痰氣鬱結

證候: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於某處固著不動。症狀輕重變化頻繁而無規律。對飲食無影響,一般在進食、工作、學習、談笑等精神移注他處時,異物梗阻症狀明顯減輕乃至消失。多見於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緒欠穩定,恐癌多疑。治則:疏肝解鬱,理氣化痰。主方:半夏厚朴湯加減

肝鬱氣滯

證候:胸脅滿悶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脹痛,善太息,暖噫頻作,食納呆滯,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見頸項癭瘤,情志抑鬱,腹部積聚,月經不調,甚或閉經,苔薄,脈弦。治則:疏肝解鬱,行氣散結。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肝鬱失音

證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常隨情志變化而變化,抑鬱愈甚,症狀愈重;亦有因情緒激動後聲音突然嘶啞;或語音全無,短數小時,長者可數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時卻發聲正常。咽喉檢查均無異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慮,少言寡歡,胸悶脅痛,失眠心悸,月經不調等。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治則:疏肝解鬱行氣,暢喉開音。主方:訶子清音湯。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1:怡情暢神

梅核氣患者性格特徵多為情志抑鬱,多愁善感,具有明顯的疑病傾向;

中醫認為,七情不調,可生百病;調和七情,則可防病。因此,醫生應引導患者保持心境恬靜,情緒調暢,參加各種有趣的文體活動,將注意力從疾病轉移到工作或活動中,達到消除不良情緒,緩解症狀的作用。如能廣交朋友,樂於生活,便能轉心思於讀書,聽曲、澆花種竹等富於積極情緒的活動中,有利於本病的痊癒。

2:行為矯正法

醫生應幫助患者學會自我觀察性格特徵,避免情志過極,嬌正不良行為,克服時間緊迫感或爭強好勝產生的焦慮感。

梅核氣—辯證要點,疏肝解鬱,行氣化痰+身心療法

3:松池療法

自我放鬆的方法,長期練習,恢復心理狀態的平靜。使用三節放鬆操,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首先用鼻深深地吸一口氣,把氣愁住,然後用口慢慢地呼出,反覆兩三次後,會感到格外舒暢。

第二步,把雙手平放在沙發上,掌心向上。先握拳,越握越緊,會發現肌肉緊張堅硬,產生緊張的感覺,然後慢慢放鬆,這時雙手有微微發熱、發酸之感,接著變得痠軟,沉重又很舒服。連做兩三次,能使全身得到放鬆。

第三步,抬起雙臂,向後彎曲,隨後手掌使勁向肩部摸去,前臂和上然肌肉越來越緊張。然後完全放鬆,會感到兩臂的肌肉變得痠軟無力,松池舒服,反覆四五次,全身頗感輕鬆,消除緊張焦慮,病情就會很快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