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作者 | 一味清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儿时司空见惯的民俗文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或消逝或变味,曾经布满大街小巷的手工艺人不知踪影,曾经备受推崇的礼仪变得面目全非,曾经盛大的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本的味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可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却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逐渐消逝。

电影《百鸟朝凤》,就讲述了时代变迁中,吹唢呐这种民俗文化由兴转衰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落在黄河岸上的无双镇,流传着婚丧嫁娶都要吹唢呐的习俗,焦家班班主焦三爷是远近闻名的唢呐王,备受人们尊敬,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吹唢呐的老风俗逐渐被年轻人遗忘和摒弃,最终焦三爷在对艺术的坚守中死去。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影片导演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曾执导过《人生》、《老井》、《变脸》、《首席执行官》等经典影片,为中国影坛培养了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顾长卫等优秀的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他自己的传记。片中焦三爷将唢呐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以及始终坚守匠心的精神,正是现实中吴天明导演培养第五代导演和一生都保持电影人初心的写照。也正因为对匠人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吴天明导演才能拍出这部内涵深远的影片。

影片中,吴天明导演延续了一如既往的写实风格,展现了黄河岸上深厚的乡土人文和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同时他不负第四代导演一直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自己对民俗文化的思考和忧虑融入到影片中,对当今民俗文化逐渐消逝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一种民俗文化的流传,离不开人们的传承与坚守,在传承与坚守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境或磨难,使得传承与坚守之路充满了艰辛。唢呐匠,传承的是吹唢呐的技艺,坚守的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规矩、精神和信念,尤其在《百鸟朝凤》所设置的唢呐关乎人们婚丧嫁娶的背景下,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以徒弟游天鸣的视角,展现了两代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整体来看,影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唢呐技艺的传承,后半部分讲唢呐匠的坚守,但两部分并非割离开来,而是相互交融,传承中有坚守,坚守中有传承,共同构成了唢呐匠的匠人精神。

焦三爷,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将唢呐匠的匠人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他技艺高超,是无双镇唢呐的领头人物;他热爱唢呐,视唢呐如命;他认真,从不懈怠一次活儿;他严格,对徒弟要求很高;他有原则,从不因钱财而坏了唢呐的规矩;他有匠人的良心,拼尽全力也要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他身上,兼具艺术家、领路人及捍卫者的品格。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游天鸣拜师学艺并继承焦三爷衣钵成为班主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个唢呐匠的成长故事,同时也是两代唢呐匠的传承仪式,看起来有点枯燥乏味,却是成为匠人的必经之路。

游天鸣天分并不高,学什么都要比师弟蓝玉慢半拍,蓝玉早已跟着师父师兄们出去见世面了,可游天鸣却还在没日没夜地练习用芦苇杆吸水。

但他身上有种难能可贵的踏实稳重和坚韧守信:他知道自己天分不高,就用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练习唢呐技艺;跟师父一起出活时,别人都一副轻松玩乐的模样,只有他双眼紧盯着焦三爷吹唢呐;着火时,他记着师父说过的“唢呐离口不离手”,最先将唢呐救出来。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游天鸣身上的这种踏实稳重和坚韧守信,归根结底,就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所在。

踏实稳重,可以使技艺持续精进而不骄不躁,专注地将技艺练到骨子里,而坚韧守信则可以在困境中坚守,不轻言放弃,是领导一门技艺的必备品质。也正因为游天鸣身上的这种匠人精神,焦三爷才决心将衣钵传给他。

影片后半部分,讲述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发展下,唢呐逐渐没落,焦三爷师徒二人始终坚守唢呐艺术的故事。相比前半部分古朴的乡土气息,这部分开始出现一些新时代的元素,洋乐队、打扮时髦的少年、高楼林立的城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这些元素的衬托下,唢呐成为一种落后的象征,被人们乃至唢呐匠们自己所摒弃。

唢呐的逝去已不可避免,唯有唢呐的传承者焦三爷和继承者游天鸣,还在坚守着对唢呐的誓言,努力挽救唢呐逝去这一现状。当师兄们纷纷放下唢呐打算去城市打工,只有游天鸣还在家里等着接唢呐的活儿;有活了,游天鸣的班子却拉不成,焦三爷挨家挨户去徒弟们的家敲门;游天鸣因病吹不了百鸟朝凤,早已隐退的焦三爷拖着病体亲自上阵。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这些努力对于唢呐逝去的大趋势而言,犹如杯水车薪,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正因为这样,焦三爷和游天鸣的坚守就显得十分可贵,甚至有些英雄主义,尤其是焦三爷最后因吹百鸟朝凤而吐血的场景,更带了几分悲壮色彩,意指一代唢呐王的壮烈谢幕和唢呐时代终结的开始。

影片最后,唢呐有了两个归处,一个是被拍成影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是沦为乞讨者用来讨饭的工具。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十分符合现实的,曾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唢呐,最终被人们遗忘在时代的洪流中,只剩下影像和少数的人还记得它曾经的模样。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客观来讲,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一些落后的民俗文化逐渐消逝,例如算命、看风水等迷信活动就因为不符合科学规律而被时代所摒弃,这样的文化糟粕即使完全消失,我们也毫不心痛,可不能否认的是,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因为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而逐渐消失,这实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损失。

就拿唢呐来说,唢呐在中国有近2000年历史,因发音高亢洪亮,刚柔并济,很受广大群众喜欢,是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之一。影片《百鸟朝凤》中提到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曾是许多唢呐匠的拿手绝活,因临摹百鸟和鸣之声而闻名,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会吹百鸟朝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想听百鸟朝凤,可能只有上网搜索录制的纯音乐或上专门的演奏会了。

《百鸟朝凤》:唢呐由兴转衰的背后,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消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优秀的民俗文化流逝过程中,仍有像焦三爷和游天鸣这样的人,在试图为民俗文化找到一条在时代发展中的出路,努力达成既能保留优秀的民俗文化,又能让民俗文化与时俱进的局面。

民俗文化最终将走向何处,我们无从得知,但如果我们能用欣赏、改善,而不是鄙夷、忽视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或许它们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清欢简介:

一味清欢,90后天蝎女,爱写作爱自由,愿携清欢一味,度人生百年。微信公众号:一味清欢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