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文化走的似乎是一条消亡之路,它从何而来,沿途有哪些风景,不得而知。所以要去找,沿着古老的布满沙砾的崎岖之路一步步回溯。于是看见传统,看见人文,看见思想,看见风沙扑面而来的黄土高原上垂垂老矣者再次吹起响遏行云的“百鸟朝凤”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以改革开放时期下的陕北农村为背景,借一个名为无双的小镇为宣纸,在其上浓墨重彩地绘上了中国传统乐器唢呐的世代传承的故事。

当文明与思潮随着时代竞相倾轧时,当传统与新生擦出激烈的火花时,当现代社会悄然将“老古董”遗忘时,这一曲高亢的唢呐带着我们重返到仍存留“唢呐匠”的纯真年岁,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鲜活气息。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在近几年的电影中我们已经很少能看到类似这部片子中朴素淡雅的色调了,它像是被打捞出的扈十娘的百宝箱,携着多年岁月尘封的古朴感向我们娓娓细数自珍的宝物。

少年天鸣独自一人站在岸边吸水,齐人高的芦苇丛恰似一片青绿色的森林掩住少年单薄的身影,世间仿佛只有他与面前一碧万顷的湖水,身旁人事早已被这清幽静谧的环境遮盖,世间唯余他一人虔诚地渴求着将一曲唢呐吹彻九霄。四季被湖水漾开化作白浪,天鸣仍在此,但从苦练吸水的孩童成长到了与师傅在芦苇荡间以唢呐模仿鸟鸣竞相喧闹的学徒。

在这绿遍山原白满川的清幽之境里,天鸣迈出了他唢呐生涯的第一步,这明丽又纯净的色彩恰好彰显出天鸣单纯明朗的性格特征,也正因如此,最终他才得以在传声日里被师傅选中做继承人。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中国的传统乐器唢呐及其名曲《百鸟朝凤》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脉络,但在配乐上却选用西洋乐器为点缀,这更加突出了中西文化碰撞的矛盾冲击感

当天鸣首次出活后拜访师傅焦三爷时,三爷一番话道尽了唢呐匠在时代变迁中的辛酸,继而用他视若珍宝的器物为天鸣吹奏一曲,那高亢而激昂的旋律既诉说了唢呐昔时的无限风光,又倾诉了世道不复的悲凉,戛然而止的尾音和焦三爷脸上迷醉的神情使人更加哀叹唢呐文化的流失。

而在天鸣为人演奏婚曲受到西洋乐队冲击时,双方各自卯足了劲将乐声提得震天响。与台下对骂厮打得场景相契合,配乐的旋律轻快急促体现了场景的混乱,而急转出现的悲凉悠长的乐声和唢呐被毁的镜头相应,更加彰显了社会新旧文化习俗相争的恨厉,时代巨轮碾过历史的毫不留情。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古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被后人传作“不遇知音应休声”,但这部电影中当中的焦三爷绝非如此,他像极了《霸王别姬》中“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程蝶衣。“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应该吹到骨头缝儿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短短三句话足以看出他当真是爱极了唢呐的一位“唢呐匠”。

这世间里匠人不少,可拥有匠心的人却寥寥无几,焦三爷便是一位独具匠心的人物。他爱才,所以才在蓝玉离开时不忍相见;他爱操守,所以才在外人重金相求一曲“百鸟朝凤”时断然拒绝;他爱唢呐,所以才在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坚持为人吹奏乐曲。唢呐似乎早已融入了他的骨血,他的生命。焦三爷俨然成为了唢呐文化的人物象征,而最后焦三爷的离世也恰好暗喻了唢呐文化的流失。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评《百鸟朝凤》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墓,相顾无言。焦三爷的亡灵终在一片惨白迷雾中远去消失,他脸上最后现出的一抹笑意似是在欣慰着天鸣的坚守,也似是在悲哀着世道变迁非一己之力可制的无奈。昔时隆重排场的唢呐班接师礼最终也化作一纸毫无生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怕歌者仍在,却已无知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