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两朝都是向西扩张领土,不向南方(越泰缅越)扩张?

寻树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领土的概念,南征北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随着西方文明的拓展,在清朝才有了领土的概念。关于明清领土扩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历史地图,这是专家根据历史典籍资料画出来的。

一、外部威胁是领土扩张的根本动因

我认为历史上各个朝代扩张领土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去打仗,主要是因为外部势力对本朝的威胁,导致对外作战,中原王朝实力强大,打败对手甚至消灭对手才导致领土的扩张,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威胁,那么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扩张领土的这种动力了。

二、明清两朝领土变化的具体情况

1.明朝的领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 明朝自建国开始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尤其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还迁都北京,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明朝的领土在领土扩张上相对比较内敛,在朱元璋时期达到鼎盛的900万平方公里,后来明朝的疆土不断缩小,随着满清的崛起,明朝对周边的控制力减弱,所以到明末的时候疆域就只剩下350多万平方公里,即传统的“两京十三省”。

2.满清的疆域扩张。清朝崛起后,灭亡了明朝,不仅加强了对崛起地东北的控制,在明朝末年的基础上招纳了漠南、漠北蒙古,击败了和硕特汗国、准格尔汗国,重新控制了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外蒙等地,在乾隆时期实际控制的疆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经过后期被西方列强占领,也给中华民国留下了大约1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为什么领土扩张未到达最南方(越泰缅)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实力、决心和地形。

1.实力不允许。历史上中原王朝不论如何扩张,对外用兵,最终还是受到其实力的限制,古代生产力低下,不能够支撑长期作战。比如说,秦汉时期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入侵,汉朝也是通过和亲等方式先稳定边关,再休养生息,才将匈奴彻底击败;隋朝三征高句丽,最终因为对外用兵导致自己的灭亡,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强大。

2.决心不够大。毕竟越泰缅等地与中原王朝相距太远,即使对我有一些骚扰,但是他对我们中原王朝的威胁仍是极其有限的,而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均来自北方,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都是放在北方。

3.地形的因素。东亚的地形特点就是在西北方多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适合用兵,而且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华文明与西方的交往就是通过陆路进行,所以西北方向算是战略要地。而南方山高林密,不适合用兵,也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方向,所以不是战略重心,导致我们即使有扩展领土疆域的动机,也是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长青大侠在线上


简单来说,明清向西南扩张过,只是不怎么成功。

在晚清沟通世界之前,我国的领土概念是不甚清晰的,这跟古代地图的制图方法较为落后有一定关系,同时跟中原王朝特殊的外交政策有关。

在中原王朝的划分下,王朝疆域可分为流官实控区、羁縻区域、附属国等等,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是要听从中央命令的,但违背命令的后果有不同。实控区往往将面临大军平叛,羁縻区需要多次抗命才可能有此待遇,附属国就基本不会有此待遇,除非碰上很刚的皇帝。

我国的先民最早活跃于黄河中下流区域,然后逐步向四周拓展,到秦朝建立大一统王朝之时,王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辽东,随后的汉朝又加了一个西域。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疆域内的西域(今西北新疆)和西南(今西南云贵)都不算完全实控,二者都曾脱离中原王朝管控,他们最终完成实控,跟明朝两朝有莫大关系。

明朝:主营云贵

对于云贵的经营从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已经开始,但直到明朝,中央政权难以管控当地,不得不委任当地的实力派——土司世袭治理,这样就使得云贵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

这些土司明面上是服从中央的,但如果中央要他们大出血的话,他们第一个使绊子,这就使得中原王朝无法以云贵为踏板,进一步向东南亚拓展,比如元朝将领缺刘深征讨八百媳妇国(在今泰国北部)时,在贵州西部征粮,引发土司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大败。

元朝此举,除了有他们热衷于扩张的因素,还有拓展新地盘的需要,在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之时,湖广已经逐渐开发,云贵成了新的移民地带。这种经济交流的强化,使得中原王朝对云贵的经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朝初年,明军扫除盘踞在云贵的元军残余后,依靠元朝时修的驿站通道,开始了对云贵的逐步深入。

明朝的深入,自然从湖广四川出发,经贵州而入云南,但明朝的羁縻地区不止这么少,三宣六慰还包括了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地区。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弱时,缅甸东吁王朝崛起,这些土司纷纷归附东吁王朝,与此同时,明朝还是在云贵苦战。

历经两百余年的努力,明朝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仍只消化了贵州和大半个云南,剩下的改土归流交由清朝继续,这才稳固了云贵。但当清朝想进一步进入东南亚时,却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清朝:两边下手,一边开花

明朝的疆域变化很有特色,其在开国初期就迅速达到一个高值,明太祖北伐元朝后以元朝继承者自居,有义务接管元朝的一切领土,于是明朝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央王朝不具备的领地,比如西藏和东南亚的那些土司等。

不过明朝始终没能解决盘踞于北部的蒙古部落,即便是明成祖时期征伐漠北,也只是将他们打残,把领土推到巅峰。明成祖死后,明朝疆域主动缩小(卫所内迁),很快就被蒙古骑兵在土木堡来了个意外的反推,盛世而险些亡国。

清朝的疆域变化就很符合国力变化规律,国力上升时疆域扩大,国力衰弱时疆域缩小,不过清朝疆域缩小的方式非常屈辱。

清朝也需要面临蒙古部落的问题,不过他们跟明朝不同,清朝本身就是异族入主中原,入主中原的方式还是满蒙同盟。清朝皇帝同时拥有蒙古大汗的名号,为了维护这个联盟,清朝拼了命地追求蒙古统一,想把散居在东北到西北广大地区的蒙古部落全部纳入统治,夺取西域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后一步。

历经数代人努力,清朝在乾隆时期完成了对西域的统治与巩固,这块脱离中原千余年的故土新归,被定名为新疆,清末时还收复过一次,不得不说是清朝在领土方面最大的贡献了。

西北用兵的同时,清朝在西南也没闲着,改土归流的最后一步,也是清朝完成的,到乾隆时期,清朝真正控制了云贵高原。这时候,清朝开始向东南亚眺望了。

由于缅甸的挑衅,乾隆时期,清缅战争爆发,结果是清朝惨胜,缅甸虽然不服,却也不再挑衅,但清朝在这一方向的扩张就基本停止了。

另一方面,还是乾隆时期,清朝曾出兵帮助安南后黎朝平定西山起义军,结果先胜后败,取得胜利的西山朝阮文惠为了获得清朝承认,反而向清朝“投降”,以至于此役也成为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

进取东南亚的困局

元明清三朝都曾试图进取东南亚,却均以失败告终,进度最大的明朝也只是控制安南十余年后,不得不撤出,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远离中原王朝核心区域。

距离过远加上边境地带人口不多、物产不丰,导致中原王朝必须从其余地方调兵调粮,算上那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运输难度极高。清缅战争清军第三次出兵时,派兵两万五千,征用了马、驴、牛八万余,才只完成一半的后勤补给,另一半靠缅甸当地解决。

如果是短期战争,中原王朝倒是耗得起,可要是打上十几年的话,中原王朝也肉疼啊,付出跟回报完全不成比,索性丢了算了。

第二,水土不服。

征战的将士一般来自温带地区,受不了当地的热带气候,加上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随便来个疟疾就够大军受得了。清缅战争中,清军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损人员还多,主将也是因此而病逝。

而当地人完全不必考虑这个问题,打不过你就钻丛林耗死你,一直拖到你不得不撤退。

第三,当地实力。

当地并不是一群野人,也是有政权有组织的,泰国、缅甸、越南都曾建立过强权,这种强权一方面给中原王朝占领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就算占领后,当地人不认同中原王朝,施政稍有不当,立马就是武装反抗,然后打仗、消耗物资、胜利后施政、反抗,如此循环,简直就是填不满的无底洞。

而且当地政权也非常识相,一把中原王朝击退,很快就上来认怂,认个大哥就回去做自己的土霸王了,中原王朝还得了面子,没事也就不会花大力气去攻打这些政权了。


平沙趣说历史


明清两两朝都向南实施了扩张,只是不太成功而已!主要原因有:

经济方面的原因。

1,南方虽富饶,但地处偏远,远离帝都。南方的物产运往帝都的成本太高,甚至远高于西北的货品运入帝都的代价。因此古代大肆在南疆开疆拓土,投入高,所获少,并不合算。

2,明朝人口始终未能有太大发展,清朝初期人口也不多。打下南疆后,移民拓殖,会损失中原生产力。若不移民拓殖,一是南方生产力难提高,二是当地人造反难以镇压。

明朝曾经拿下了越南、缅甸,无奈当地人反叛,最终还是得而复失。归根结底就是国家财力丶人力都不足以支撑在南疆开疆拓土。

政治方面的原因。

1,华夏自古政治重心就在北方,北方土地平坦利于农业发展、人口繁衍、政府统治,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中原地区。而且历朝历代遭受的威胁都来自于塞外。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关注北方,而忽视南方。

南方地形复杂丶气候多样,不利于朝廷实施全面统治,因此历朝历代都在南方实施土司制,南方大半为土司辖地。朝廷不怎么索取,也不怎么关照。改朝换代对于土司来说也就是换个营业牌照而已。

南方土司都没搞定,还要到南方之南去开疆拓土,显然明清两朝的兴致不高。

而且明清两朝征讨土司甚至比征讨南疆更卖力。

2,明清两朝,南方日益繁荣富足。南疆诸国已有很大发展,中原王朝已丧失了对南疆的绝对武力优势,攻伐南疆不易。明清在南疆都打过败仗。可以说,明清两朝兼并南疆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了。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南疆诸国的实力要远强于西北游牧部族。明清两朝平定南疆,要比征讨游牧部落难得多。不但打下很困难,守住就更困难。

蒙元鼎盛时期也搞不定南疆。而明清时代的南疆实力远比蒙元时期要强大,其征服难度可想而知。

总之,明清两朝征服南疆在天时丶利地、人和方面都不具备,当然也不具备征服南疆的历史机遇。这或许就是天意!


鬼影147951010


这句话就有问题了:

明朝什么时候向西边扩张过领土?其次,明朝虽然向南用兵,但最后也没能真正做到在南方开疆拓土。


明朝的西部边界:嘉峪关

对于西部,明朝一直都是无能为力的。

无论是面对东察合台汗国,还是由东察合台汗国分离出来的两个政权:

萨义德汗(Sultan Said Khan)的叶尔羌汗国,速檀满速儿(Mansur Khan)的吐鲁番汗国。

因此,明朝的西北边界稳定在嘉峪关。虽然在洪武、永乐年间,曾在关外设有卫所,即哈密、安定、罕东、阿端、曲先、赤斤蒙古和沙州卫,统称为关西七卫。

但是,明朝中期面对吐鲁番汗国的压力,这些卫所全部被撤销或吞并,“关之西一民非民,尺地非土”。


明朝在南方的军事行动

相对于北方和西北,明朝在南方的军事行动要成功一些。

以安南为例。明朝永乐年间,曾经派兵征服过安南。

但明朝根本无法长久统治安南,这段统治时间只持续了20年,并在宣德六年(1431)再次承认安南的独立。


明朝还在云南、缅甸北部设有三宣六慰。

然而,三宣六慰其实是羁縻性质的土司,管理非常宽松,跟疆土是有区别的。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木邦、孟养、孟密等地区最终都落入缅甸之手。

最后,明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要归并在一起讨论。


HuiNanHistory


明清两朝所处的环境各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重北轻南”战略。明朝用了200多年都未能解决北方的蒙古边患问题,所以根本无力往南深入开拓。而清朝则是因为清缅战争失败,失去了往南开拓的机会。此外,中南半岛上的山地、密林等地形原因也阻碍了明、清王朝往南扩张,物产贫瘠,征服起来十分费力。
(明朝宣德年间,休养生息,放弃越南)

在明朝军力最强盛的永乐时代,曾经一度征服了越南。不过即便是在永乐皇帝时代,明朝也未能解决漠北的蒙古问题。在永乐以后,明朝的北部边防松懈,军力削弱。直到正统年间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转为全力防御北方,再也无暇再往中南半岛(今越南、缅甸、老挝等地区)扩张。



明王朝在极盛时期,曾设置过三宣六慰来管理广大的西南地区。也就是说,在云南省外围的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等地区,明朝还册封了大量的土司来管理(羁縻控制)。

所谓的“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不过,由于明王朝始终未能完成改土归流,所以对以上这些羁縻地区的控制力很弱,仅有名义上的控制。



在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北部蒙古压力增大,再加上明朝自身日渐衰落,所以很快丧失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同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崛起,不仅蚕食了明朝在云南外围的羁縻地区,而且还是入侵到了云南境内。此后,明朝忙于应付蒙古、女真,更加无心往南扩张。


相比之下,清王朝对领土的控制能力更强,并且废除了土司割据,完成了改土归流。不过,清王朝在前期一直持续在国内用兵,包括东北、台湾、江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没有对缅甸作战。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清朝才真正开始用兵缅甸。不过,清军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失败,没能恢复明朝时期的“三宣六慰”范围。清军四次更换主帅,深入缅甸,但因水土不服,士兵减员严重,但最终与缅甸贡榜王朝“约和而还”。至此,清朝的版图扩张也停滞了下来。


历史的荒野


先纠正一下,明朝没有向西扩张而是向南扩张的。明朝在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今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设立三宣六慰制度,包括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范围广阔,包括云南和缅甸、泰国、老挝等大片地区。又对越南北部进行征服统治,直到明中后期,阉党之乱,无暇南顾才导致,南部各国纷纷独立。

到清朝时因为对南部作战的失利,主要是清缅战争,清军并没有取得胜利,打了个平手!中南各邦和清朝建立朝贡体系,并没有进行统治。

原因分析:清朝是农业社会,又实行闭关锁国,对印度洋出海口不敢兴趣,就是战胜缅甸也不会实行统治,只是为了建立朝贡体系,目地已达到,就不需要继续南进了!清朝是狩猎草原民族,对河流纵横雨林密布的地区不感冒,相比于,西部北部的大草原他们更加青睐!当时大航海西方各国都盯着中南半岛这块肥肉,清朝为了平定准格尔叛乱,不想和西方起冲突。





诗说青史


从古至今,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明清之所以攻略西北,不向南扩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的明清政权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

经济结构,使社会底层民众对扩张持反对态度,反战思维强烈,扩张不仅不能带来收益还会加重税赋负担。科举制度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和皇族对军功集团持戒备心态。天朝上国的心态使得国人看不上四方夷狄土地人口。所以边界战争首要是消灭潜在威胁。也就是位于西、北草原的蒙元诸部。南方没有对中华形成威胁的政权。

二、西域地区在汉晋隋唐多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向西夸张有法理依据,是文治武功的最佳体现,中南半岛国家除了北部少部分地域,没有被中央管辖的前例。

三、西北地区和中原有秦汉以来形成的多条通达商路,西南半岛国家和中原仅有崎岖的茶马古道和海路,横断山脉和深山密林不利于军队穿行。

四、明清两朝,中国还拥有40多个藩属国(永乐时期藩属国有100多个):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锡兰(斯里兰卡)、马六甲(马来西亚)等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更是有三位国王死在中国后,被明朝以亲王规格葬在中国。向南扩张不符合中国的道义。

五、明清两朝也有向南扩张的行为,其一是改土归流,消化瓦解内部土司势力,维护了内政的稳定。其二是永乐曾占领安南三十年,军费开支过大,明宣宗出于节流的考量,从安南撤军。清朝也曾出征缅甸,缅甸臣服后撤军。






史海观澜


至今很多人不理解疆域和领土的区别。疆域,是一个历史概念。一个王朝或国家的历史疆域,是指这个王朝和国家曾经活动过的地理范围。历史地图上的疆域划线是一个非常粗线条的大致划线,它所表明的是历史学家关于某一个历史主体的活动范围的研究和确认,而不是说,这个历史主体在历史上曾经颁布过这样的法令或地图,以表明自己的管辖范围。文中所显示的的地图:元朝、明朝都属于“疆域”;而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正式的显示领土主权的地图了;而大清帝国地图所画的地图很多地方缺乏共同签署的法律边界条约,所以只能认定是疆域和领土都不确定的混合地图。

领土,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一个在现代国际法的语境下,一个主权国家管辖所及的地理范围。领土不仅需要主权国家自己的公布和重申,而且需要其它国际法主体的默许或以其它方式的具体确认。对两个邻国来说,边界条约是关于领土的效力最强的法律确认文件。没有类似的边界条约,则需要没有异议的默认。比如河南省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就不会有任何其它的国家提出异议。但是对于边界地带,没有确定的边界条约的两个国家之间,则经常会发生领土争议,这种争议的彻底结束,则是以相关的边界条约的最后签订为止。

至于本题提出的“扩张”是一个错误提法,中国在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时期,只是一个小部落,但是朝代更迭,领土逐渐变大,民族也渐渐融合,但和侵略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大家都曾经是同一个民族,有些地方甚至都不是国家,而只是一小块一小块的部落,在融合的过程,与其说是侵略,倒不如说是合并,只是有些地方还没有合并百姓就相互通婚自动融合罢了。这种融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兼并,但不是侵略扩张。对外侵略扩张的是以北方游牧民族为统治阶级时野蛮战胜文明的行为,这个锅中华民族不背。







Xianyunyehe450217


我国历代出现过很多强大的王朝,这些政权有保守型也有对外扩张型。清朝跟明朝时期就发生过很多向外扩张战争,奇怪的是这两个朝代都是朝西边侵占领土,那为什么不朝南向的邻国扩张呢?

其实这跟我国古代的地图构件方式有关系,在大清未解除“封关闭国”之前,由于制图技术落后,使得人们对中原朝廷领土的认识有点模糊。另外也跟历代中原王朝的外交政策有关系,因中原王朝之前的疆土划分有流管掌权的管治区、羁縻区以及附属国,这些地方表面上服从朝廷,但是真要反叛起来各自的代价又不尽相同,流官管制区一旦起义,那么立马会遭遇朝廷的大军镇压。

当轮到羁縻区搞事情的时候,由于威胁不大,朝廷一般把其当成小打小闹以怀柔政策安抚之,除非他们频繁的起义影响过大才会出兵平定。周边的附属国如果搞事情的话,一般都是先以外交方式加以谴责再谈妥,所以不会轻易出兵,但如果遇上一个性情刚烈的皇帝也是有可能出兵打击附属国的。

明朝两代之所以不对南向邻国扩张,其中原因之一是先祖留下的习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最早的时候定居在黄河的中下流地域,之后才慢慢朝四周发展,秦国打败其他6国,统一天下后,形成一个大王朝,这时秦朝的疆土大幅度提升,其领土面积西至陇西,北达辽东地域,东临大海,南延南海。

到了汉朝称霸的时候,汉军又打下西域并归入中华版图。不过很少见中原政权侵占南向小国,对中原人来说他们觉得南向地域,比如安南(古越南)、暹罗(泰国)等地都属于未开荒的地域,荒凉又落后,就算打过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说不定到了那里还会因种植粮食不足,而饿死人。

因此明清两朝都觉得南向邻国十分之荒凉,取之鸡肋且会加重自己负担。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临死前特意留下祖训,告诫子孙不要去侵占安南,因为他觉得那里路途遥远,物质贫乏,明军长途跋涉过去不仅要耗费大量粮草军饷,接管安南后还要扶植他们,这等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此朱元璋在位期间从未对南向的安南扩张。

清朝入主中原后,他们主要是向北方扩张疆土,先是稳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然后向蒙古众多部落小国扩张,其中还招安了漠北、漠南地区的蒙古部落,战胜准格尔汗国、和硕特汗国等,并且把大清版图扩展到新疆、青海、内蒙、西藏、外蒙古地区。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的疆域面积高达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主要是以对北向邻国扩张得来,而从不见清兵对南边诸多小国有过侵占。

为何清朝也明朝一样,不对南扩张呢?

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二,第一军事实力不符合,历代战争都要耗费大量兵力跟资源,特别是发动领土战争的消耗更好,当初明清两朝的生产能力低下,工兵厂技术落后,很难维持长期的战争兵器需求,另外士兵打一场战争就需要休养一段日子,因此很难跨越遥远的距离对南向邻国进行持久战。

第二,地形问题。南向地域多以高山密林为主,道路崎岖难行,那时候的交通道路落后,很多时候在南边的荒野地区是没有道路的,士兵走着走着就容易在群山茂林中迷路,各种粮食马车也很难推行,因此中原朝廷始终不想对南向的小邻国进行扩张。


猫眼观史


大明朝时期最南方蛮荒之地还比较多,1.气候不适宜,人们还是喜欢气候宜人的中原地区和江浙地区,最远到达两广地带,这是人口集中区,再远的话,就太热了,未开发完全.2.还有一个就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那不属于我国,中国人大都有恋家意识,没有特殊情况,不愿意远离故土。3.皇帝也看不上那些土地,那时候的扩张是向北,北方才是最大的威胁。

清朝时期是闭关锁国,1.南方有强大的海盗组织,而清朝的海盗是受到打击的,根本打不过,陆军也不行打缅甸死了很多人,还没打胜.2.清朝的经济不行,没那个实力,打不起消耗战,3.自己国家内有很多叛乱需要解决,也是没功夫搭理。

总的来说,还是离得远看不上,真要是想扩张,还是不费劲的,主要还是看主管意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