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人的剖腹自盡能一下死去嗎?是不是日本軍人都有剖腹自盡的資格還是別的?

夏有涼風61


在影視劇的襯托下,似乎切腹在日本人中間很流行,也很簡單。



一個人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有人就會說你應該切腹自殺,這時候自己拿把刀,配上日本音樂和清酒,一個人就可以把事情做完,自己就死了。

但是這其實是對日本切腹文化的誤導,自然觀眾也就被跟著誤導了,在日本文化中,切腹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行為,有嚴格的程序和標準。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於切腹,在日本人來說只有那些真正有勇氣的人才會選擇切腹,為什麼?主要是太疼了,因為切腹並不會導致切腹者迅速死亡。

如果沒有外力的影響下,切腹者少則六七個小時,多則幾十個小時,是可以完整的經歷死亡過程的,而且是痛苦的經歷。

至於說有多難受,誰切誰知道,這個還真沒辦法細化。其實真正的切腹者,在進行相關活動的時候,不是一個人獨立完成,而是有兩到三個介錯人。

這些人幹什麼的,保證切腹自殺者死的權力,也就是肯定會滿足自殺者如願以償的達到死的目的。


切腹最初只有一字切,而且就是一個人作死,到了後來,這玩意太痛苦太難受太難堅持,又發明了十字切,就是從原來的橫著或者豎著劃一刀。

變成了橫豎兩刀,據說這樣死的快,痛苦好少一點,這不僅讓人想起了殺豬的辦法,以前都是拿殺豬刀的人直接刀刺斧砍。

後來就有人說了這樣子豬太痛苦了,有什麼好辦法減輕豬的痛苦和憂愁嗎?當然有,原來死一刻鐘,現在讓它死一分鐘,負擔是不是就下來了。

於是就發明了高壓殺豬法,就是豬被趕進一個特殊的裝置裡,合上閘刀,豬死的會比閃電都快。

話說回到日本的切腹身上,但是即使於十字切,切腹的人還是覺得太難受,能夠能有哪些更簡潔快速的辦法,畢竟辦法都是人想的,誰要是想痛快地死,辦法還是挺多的。

就有人想出了依靠介錯完成自殺的目的,介錯的出現可以說最終使得日本的切腹文化走向系統化走向成熟。

介錯是如何減輕切腹者的痛苦呢?其實很簡單,切腹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嗎,那就不切,你比劃比劃意思意思就算了。

但是死還是要死的,裝模作樣的切腹,來了一字切來個十字切,這都不例外,但是一旦切腹者把這個動作做出來做完,那基本上死期也就到了。

這時候介錯會把切腹者的腦袋快速的砍下來,幫助切腹自殺者穩定完成任務,當然切腹自殺者犯慫,這些介錯的人也在開發新技能。

後來就有了拿槍的介錯者,那就是不髒手的弄死切腹自殺者,當切腹的人比劃完那個帥動作,介錯者立刻開槍,切腹的人並不是因為拋開肚皮而死。

歸根結底是被槍斃的,因此什麼武士道精神,什麼效忠天皇,這裡面都是有水分的。


電視劇那些窮兇極惡的傢伙都是經過藝術化處理的,現實中這些“勇敢”的武士,也都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歷史三日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切腹是一個漫長死去的過程。

因為傳統的切腹只是將腹部切開,往往不傷及內臟,而肚皮上又沒有動脈。

所以切腹者很難死去。

如果沒有助手介錯斬下切腹者的頭顱,切腹者可能維持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垂死掙扎。

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切腹者,叫做藤原保輔。

這個武士用刀切開肚子自殺,然而直到第二天才死去。

這種很正常。

古代主要有兩種切腹方式,一種是切十字,一種是且一字。

一般來說,切十字比較容易死去。因為切十字後,還會扯出內臟,導致人失血過多而死。

但是,切十字的難度非常大,而人體腹部神經很多,切開的痛苦很大,普通武士是無法完成的。

所以,切腹逐步變為切一字,也就是在腹部從左到右橫切一刀。

但這種切法往往不會傷及內臟,只是切開腹部的肌肉而已,所以切腹者長時間不會死去,必須有介錯幫忙斬首。

如果沒有介錯,那麼切腹者可就慘了。

二戰日本投降時,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羞憤切腹。在切腹前,天皇曾經直接責罵阿南惟幾打仗打輸了,還不能妥善的善後。

阿南惟幾不願意投降,又無法繼續堅持作戰,只得切腹自殺。

其實,阿南惟幾知道一旦投降,他肯定難逃一死。拋棄別的不談,阿南惟幾曾經下令活體解剖過一批美軍飛行員,美國人一定會報復的,將他絞死。

阿南惟幾切腹後,長達6個小時不死,最後被注射了一針毒藥這才死去。

這還不算最誇張的。

神風敢死隊創始人大西瀧治郎,也是切腹而死。

他忽悠4千日本青年去神風送死,自己也沒有辦法不自殺。

大西瀧治郎切腹後,由於沒有向阿南惟幾一樣切到內臟,死的更慢,前後長達15個小時之久。

原則上,日本軍人都可以切腹,但女人和平民一般不會切腹。

其實,二戰日軍的切腹多是象徵性的,阿南惟幾和大西瀧治郎這種非常少。

切腹的軍官往往是用軍刀朝肚子上一筆畫,介錯就對準他們後腦開槍,他們其實並沒有切腹,而是被槍殺的。


薩沙


首先要糾正一下,日本鬼子自殺那不叫剖腹,叫切腹,是日本武士的榮譽死法。

相信大家都在影視劇中見過日本鬼子切腹的鏡頭。



日本鬼子確實喜歡切腹。打了敗仗集體切腹不在話下,有時候打了勝仗鬧不好也有那麼幾位因為慶功酒預備得少令將軍大臣不滿意而切腹謝罪的。

日本鬼子為啥愛切腹呢? 其實,嚴格說起來,日本鬼子根本沒有切腹的資格。曾幾何時,切腹這種死法只是日本武士的專利,是日本武士的“榮譽死法”,工人、農民、商人……是沒有切腹的資格的。在日本歷史上只有茶聖千利休一人以一介商人的身份獲得切腹這種榮譽死法。明治維新之後,一群頭腦發熱的大頭兵時不時的玩切腹,這本身就違背了切腹的傳統。



事情得從源頭說起。作為日本人自殺的代名詞,切腹這種死法最早出現在平安末期。在1156年保元之亂中,有個叫源為朝的武士在與起兵反抗官家,並在與自己的兄長源義朝爭奪權利的過程中失敗,並被流放到伊豆大島。這位老兄到了伊豆島後依舊不安分,還起兵反抗朝廷,結果很快被剿滅。在兵敗自殺時,這位老兄發明了切腹這個變態的死法。當然了,他可不是想臨死玩玩解剖學,而是想要切開自己的肚子,把腸子挑出來甩到敵人的臉上。



開始的切腹倒也簡單,就是拿刀在自己的腹部劃開個口子。可大家也知道,在腹部劃個口子怎麼會死人呢?要死也得是失血過多之後啊。所以切腹之死是很痛苦的。為了減輕痛苦,有很多人切腹之後,要麼把刀立起來撲上去把自己捅死,要麼把刀拿起來再給脖子來一刀。可無論是抹脖子還是捅刀子,一時半會還是死不了。所以,為減輕切腹者的痛苦,又給他配備了一個負責砍頭的介錯。當切腹者剛把自己的腹部劃開,介錯就一刀砍下去,讓他腦袋搬家。



到往後事情就變味了。隨著時間的進步,武士們越來越怕死,越來越怕疼。那怎麼辦?不切了?對,就是不切了。只要武士拿刀在肚子比劃一下,介錯就一刀下去把他砍了;甚至有些介錯怕武士犯慫,不想死,在他還沒拿刀比劃呢就把他砍了。




明治維新以後,階級取消了。按理說沒有了階級,就不應該切腹了。可為什麼還有很多日本兵愛切腹呢?你不知道,在明治維新之後,很多日本兵都是吃不起飯的農民。他們覺得當兵了,身份地位提高了。要是再混上個士官(日本稱為軍曹)或者基層軍官的話,簡直可以和以前那些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武士大老爺們一比了,所以,除了文治武功做人修養要向武士們看齊之外,打了敗仗後連死法也都向武士們看齊了,所以,該切腹時就得切。可這些日本鬼子們畢竟不是真正的武士,對切腹的規矩和手法也沒多大瞭解,所以,切了半天死不了的,切到一半不想死的,介錯手法太差勁砍了半天砍不死的也是大有人在。



對了,日本武士切腹用的是30釐米左右的利刀,可不是像某些影視劇裡表現的那樣用大刀、砍刀、軍刀。你如果在影視劇裡看到日本鬼子用大刀、砍刀、軍刀切腹的,多半是導演根本不懂切腹的規矩和手法。在所謂的“完美切腹”中,切腹者要在自己的腹部劃開個十字,這是要三步刀法才能完成的。影視劇裡那些拿把刀往自己腹部一插,然後兩腳一登就見鬼去的,絕對是啥也不懂的逗B。


血染戰旗紅


日本軍人的剖腹自盡能一下死去嗎?是不是日本軍人都有剖腹自盡的資格還是別的?(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上吊、服毒、割腕子、抹脖子等等,自殺的方式有千萬種,日本軍人為什麼非要選擇最痛苦的切膚自殺呢?

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剖腹自盡恰恰是英勇的武士的死法,所以,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軍就選擇了破腹自盡。

其實,這和日本人的認知有關係,在日本,刀是武士的象徵,用刀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更符合武士的身份,在日本人心中,稻穀是有“稻魂”的,而“稻魂”能夠充實自己的靈魂,所以,日本人認為靈魂並不是位於腦袋和心臟,而是在肚子裡,切腹,一方面能夠釋放靈魂,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忠誠,還能震懾敵人,展示自己的勇氣。

因此,切腹也就成了日本武士自殺的標準方式,並且有一套標準的切腹儀式,對儀容、眼神、坐姿、工具、刀法都有要求。

首先是選一個好地方,然後洗個澡,換身乾淨衣服,以白色或淺黃色為主,頭髮要紮起來,最好扎高一點,然後用刀在肚子上橫拉一刀,有時候甚至是二刀、三刀,能達到三刀的就是神級切腹手了,一般人挺不過兩刀,切腹時,屍體不能向後倒,否則讓人恥笑,還不能蒙上眼睛,膝蓋不能岔開。

如果按照標準的自殺流程,切腹者不能立即斃命,至少要承受5到6個小時的痛苦才能死去,像愛情公寓裡關穀神奇所說“我分分鐘切腹自盡”是絕對不行的。期間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介錯人也就產生了,一般情況下,切腹者都會找一個親信來當做自己的介錯人,在自己完成切腹後立即砍掉自己的腦袋,來個痛快。介錯人最多有三個人,負責砍腦袋的叫“大介錯”,負責端工具的角“助介錯”,負責檢查屍體的叫做“小介錯”。

即便是這樣,還是很痛苦的,有的人還是無法忍受,怎麼辦呢?日本人還有招!那就是“扇腹”,切腹者用木刀、竹刀或者是扇子,在自己的腹部象徵性的畫一下,介錯人就手起刀落將腦袋砍下來,然後對外宣稱是切膚自殺,這樣既不用承受那麼大的痛苦,還能用切腹的儀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要不說還是日本人頭腦靈活,切膚自殺都能掉包。

(這種拿長刀剖腹、槍支介錯的根本不符合正規流程,條件艱苦,只能湊合了)

因此,不要認為日本武士和軍人像影視劇中的那麼勇敢,很多的切腹其實都是虛假宣傳出來的,比如著名的赤穗事件,47名義士被下令切腹自殺,實際上他們都是被斬首的,對外宣傳是切膚自殺,到了江戶時期,武士們更慫包,直接服毒自殺,然後讓介錯人斬首,對外還是宣稱切腹。

剖腹自殺成了武士道的最高典範,古時候的日本武士,剖腹自殺是一個必修課,後來,隨著軍國主義的盛行,武士道精神逐漸被曲解,並被應用到軍隊,一般是在戰役中失敗,或者是重大戰略出現失誤,就以剖腹自殺來謝罪,日本軍人認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為天皇戰死,在戰場上戰死或者是自殺才是最理想的歸宿,可以為自己的家人帶來無上的榮耀,剖腹自盡這種殘忍的方式被視為是最好的靈魂歸宿,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1882年,明治天皇頒佈的《軍人敕諭》就明確記載軍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自殺,1941年《戰陣訓》中也寫到,生不受虜虐囚之辱,死不留罪惡之汙名。在這種“恥辱心”的鼓勵下,日本軍人認為剖腹自殺是很自然的。

這麼有儀式感的自殺方式,並不是每個日軍都有資格的,只有軍官才有資格剖腹自殺,剖腹用的刀不是軍官標配的指揮刀,這一點《讓子彈飛》中張麻子說的很對“剖腹用短刀,長刀歸介錯人”。

其實,電視中日軍動不動就切膚自殺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因為不但痛苦難忍,而且容易出醜,在刀刺入身體一瞬間,往往痛得哇哇亂叫,如果身邊沒有介錯人,死不了活不成,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在痛苦中死去,所以,二戰中,絕大部分日軍都是投降,例如1945年8月,蘇軍發動遠東戰役,關東軍被擊斃9萬,近60萬投降。

據日本永松淺造的《自殺終戰殉國者記錄》一書中,絕大部分日軍是投降的,815戰敗投降時自殺者527人,其中大將5人,中將11人,少將6人,大佐16人,這些高級軍官只佔自殺者的5%,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是用槍自殺的。

臭名昭著的東條英機,應該是對天皇最忠誠的人了,最終也是選擇用槍自殺,他還讓護士在自己的心臟部位畫了一個圈圈,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死成,被美軍救過來給判處絞刑,小編認為他根本就不想死,還抱有矇混過關的僥倖心理,用槍自殺只不過是給外人看的而已,“天皇陛下、國民們,不是我不死,是死不了呀”。

總體來看,日軍有膽量選擇剖腹自殺的是少只有少,我看《讓子彈飛》中小六子剖腹取粉倒是挺爺們兒的。


葛大小姐


切腹是日本武士發明的一種變態死法,說白來就是在死前“裝個逼”。


切腹者在切腹後並不會立刻死去,而是會痛苦的掙扎幾個小時以上,最後因失血過多而死。後來他們覺得這種死法太痛苦,於是又為切腹者配備了一個介錯人,介錯人的任務就是在切腹者完成切腹儀式後,用鋒利的刀將切腹者的頭砍下來以減輕他們的痛苦。

日本歷史上最痛苦的切腹者,是個叫三島由紀夫的日本作家!他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為了圓自己“武士道精神”的夢想,所以他“裝逼”,選擇切腹來完成自己的心願,在切腹前他繫上了一條寫有“七生報國”的頭巾,當切腹前的禮儀完成之後,三島由紀夫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去,這時悲催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介錯人因為沒有相關經驗,用刀在三島由紀夫的脖子上砍三刀都沒能砍下他的頭,當時疼得三島由紀夫試圖咬舌自盡,最終由另一個在場人員用刀砍下了三島由紀夫的頭!由此可見,一個好的介錯人對減少切腹者的痛苦至關重要!



日本軍人切腹,他們為自己選擇的介錯人,一般都用槍在他們切腹後朝自己後腦門來一槍,用來減少自己的痛苦!然而也有個例外,二戰日本戰敗後,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選擇以切腹來結束自己罪惡的一生,但他卻沒有為自己準備介錯人,在他切腹後,竟然5個小時還沒死去,痛苦的他又用匕首刺入自己頸部,就這樣又苦熬了個把小時,最終軍醫用毒針才結束了他罪惡的生命。


當然,日本軍人以切腹自殺來結束自己罪惡一生的遠不止阿南惟幾一個人,他們以為這樣就能為天皇盡忠了,其實他們的行為真是可笑至極!


唐古看今


日本軍人的切腹自盡後,並不會立刻死去,而是會掙扎一段時間,短者幾分鐘,長者數小時。切腹的目的是讓內臟流出來,然後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亡,失血有一個過程,因此切腹自盡後並不會立刻死亡。為了避免長時間的痛苦,通常自盡者都會找一個自己十分信任的人來當介錯人,在自盡者完成切腹儀式後,介錯人手起刀落將自盡者的頭砍下來,幫助自盡者早點結束痛苦。

公元989年,日本著名大盜藤原義被官兵圍捕,為了追求死得驚世駭俗,大盜藤原義發明了切腹自盡的方法。當時藤原義把刀用力地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數百年後,日本武士道興起,武士為了有尊嚴的死去,皆選擇切腹自盡,而切腹自盡成了武士道的光榮死法。切腹自盡的方式除了藤原義首創的一字切外,還有十字切,死狀都是相當慘烈的。

最初只有武士有資格切腹自盡,一般的百姓沒有資格切腹,都是被斬首處死。日本封建時期武士如被主君賜死,相比起純粹的斬首,剖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這種死法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程序不走完是不能斷氣的。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日寇都受到武士道的洗禮,普通士兵也可以選擇切腹自盡。不過由於普通士兵數量多,意志不及武士,因此切腹只是走形式,士兵們還沒有切腹,就被介錯人槍斃了。

二戰結束之日,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就是採用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但死時極為痛苦,成為戰後第一個以切腹方式自決的日本高級將領。阿南惟幾切腹後數小時不死,然後他用匕首刺入頸部,又過數小時不死,最終軍醫給他打了一針,才結束了他罪惡的生命。日本人認為人的靈魂寄住在人的內臟中,故死前向世人展示他的靈魂,需要以切腹的方式進行。切腹自盡展示了武士道的殘忍,殺人不過頭點地,何必折磨人呢?


大秦鐵鷹劍士


切腹不僅在日本有,在世界各地都有,在古代羅馬也有,但是能夠將切腹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的也就日本人能做的出來了。

切腹在日本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武士道”精神象徵,切腹的對象就是日本武士。後來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蔓延時,切腹對象擴展到日本軍人。因為在幕府時代,日本的軍人也主要由武士組成。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全盤西化,對軍隊進行改革,頒佈徵兵令,軍人的組成由武士變為平民。但是為了對外擴張,日本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再次死灰復燃,被搬進軍隊裡面,這就有了我們電視上常常看到的抗戰期間日本軍人動不動就喊著要切腹自盡。

切腹自盡的資格是不是有限制呢?

答案是切腹被日本人搞成這麼隆重的一件事情,當然有資格限制了。

切腹最早是由一位名叫藤原義的武士發展而來的,這個傢伙是一位貴族,白天道貌岸然的裝君子,晚上就無法無天的作強盜,最後事情敗露後,面對官兵和武士們的包圍,他竟然選擇了這種死法。問題是他的這種死法不但把前來捉拿他的官兵和武士們嚇住了,而且大家因為他的這種震撼死法原諒了他。後來,日本武士們也就選擇這種死法作為武士道精神的一種表現。

既然為了體現武士道精神,那麼切腹也就被武士這個特權階層壟斷了,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但是,後來日本推行軍國主義的時候,武士道精神在軍隊中盛行,也就是日本軍人也有切腹的資格。還有一些接受日本軍國主義影響的日本人,以日本武士自詡,手無縛自制力,卻有做武士之心,那麼切腹範圍也就擴大到軍隊之外的日本政要圈子。

切腹自盡能夠快速死去嗎?

答案是當然不能,這種死法有個特點:看似很痛快,其實刀子捅進去死的時候一點不痛快。就是由於不能很快死去,後來發展出一個“介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當切腹的人不能痛快的死去的時候,有介錯人負責一刀將切腹人腦袋砍下去,給他一個真正的痛快。

另外,日本武士之所以能夠將切腹作為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也就是因為的切腹的這種死法。我認為這是一種畸形的、病態的想法。切腹選擇在肚子上開刀,這本來就是一種痛苦的死法。其實從醫學角度來說,這種死法最終都是疼死了。也就是這種病態心理認為,選擇這種死法能夠將周圍觀賞者嚇著,給大家造成比較震撼的場面,讓大家對你表示欽佩而已。

事實上,這種死法確實為身邊的觀賞者造成了震撼。大家後來將這種死法神聖化,並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腹儀式。但這種死法,也就那些狂熱的分子所推崇,稍微有點理性的人都會拒絕這種死法。日本小林正樹1962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名為《切腹》,裡面就對“切腹”進行了諷刺。正如電影裡面所說,時刻喊著維護武士榮譽的的貴族們,嘴上推崇“切腹”,骨子裡卻害怕“切腹”,讓“切腹”一度成為大家晉升的門路。


蘇紀龍讀史


關於鬼子割肚皮這件事兒還真有的說,但咱們得明確的是這套手藝他們其實也是模仿來的,史書裡記載第一個切腹而死的人是戰國刺客聶政,他殺死俠累後怕連累家人,於是以劍自毀面容、挖去雙目,再切腹而死。到了鬼子那邊自然不敢玩的這麼狠,所以咬著牙只能割下肚皮而已。

割肚皮起源

在鬼子歷史記載中第一個割肚皮的人叫藤原保輔,這傻缺是日本比較知名的藤原氏後裔,然而出身貴族的他卻背叛了自己的階級,他成為一名資深的盜賊。折騰到公元988年左右的時候,他失風被抓了。

被抓以後這倒黴孩子為了求關注,就把肚皮捅了一個窟窿,把腸子拽出來玩自殘,本來以為能混個保外就醫,沒想到當時鬼子沒人權再加上自己手藝太潮,第二天這哥們就在監獄裡見了天照大神。

然而不明真相的獄友紛紛過來圍觀,還表示這位兄臺的死法簡直太有創意了,紛紛為這段精彩的表演獻上掌聲。要知道那陣子鬼子也沒啥娛樂活動,只能把小道消息傳飛起,最後全日本都知道了,於是這傻缺的故事就被記錄在一本叫《今昔物語集》的書裡,更加廣泛的流傳。

割肚皮發展

當時鬼子有個更傻缺的階層叫武士,這幫二貨除了每天打架惹是生非外還很喜歡附庸風雅,沒事就整本書捧著裝知識分子,還花錢求購詩歌臨時前吟誦一番提升逼格。這類傻缺能看啥書可想而知,所以基本都是《讀者》《故事會》之類的地攤文學,很巧的是《今昔物語集》就是這種書......

看過這書以後武士們紛紛認為這種割肚皮的死法太有創意了,俺們也要學習,偏巧那陣子正好是鬼子的戰國時代和平安時代,幾十個鄉長打的狗血淋頭。於是這幫傻缺開始花式割肚皮,戰敗了要割、主君不信任要割、生氣了也要割。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了一個真理,一件事情第一個做的叫牛X,第二個做的就叫傻X了,割肚皮割的滿地下水非但沒提升逼格,反而因為汙染環境被大眾所唾棄。按道理說到這份上不割就完了唄!然而頭鐵的鬼子武士不這麼想,他們的想法是一定是我們的割法缺乏創意,必須再狠一點!必須把逼格提到足夠的高度。

早期割肚皮條件

  • 首先俺們必須上流社會一個禮拜以上滴,武士的死去當如櫻花飄零一般浪漫唯美,所以必須正裝割肚皮,衣冠不整嚴禁出來噁心人!

  • 其次俺們必須是有文化滴,離世詩不能在朗讀了,必須手寫!而且要麼寫的公整,要麼寫的大氣,手抖懦夫和北海道文盲禁止割肚子!

  • 第三俺們必須是抗揍滴,為了顯示抗揍就不能一刀捅死自己,必須在肚皮上切出十字花才行,而且必須橫平豎直!切出曲線來就證明手藝太潮,回家練習250遍再出來繼續切!能切出拼音田字格的最牛X,有資格進某國神廁。

  • 第四俺們是愛護環境滴,割開肚皮後自己把下水拾掇好,平平整整的擺旁邊的泔水桶裡,嚴禁給保潔大姐增加工作量。

  • 第五必須是咱們武士階級才能割肚皮,其他什麼農民、雜兵、和尚之類的割肚皮應當歸類為屠宰業,禁止寫進書裡。

不得不說這一套下來逼格確實提升了不少,但是請問滿地下水和滿桶下水到底有什麼區別?那還不一樣是下水?而且別說切拼音田字格,就是改刀十字花也太他喵的疼了!老子尋個死而已,至於這麼霍霍自己嗎?

鬼子也怕疼

所以這種十字花改刀法執行了一陣子後鬼子覺得實在玩不動了,於是他們逐漸決定改變玩法。歷史記載最後一個玩十字花改刀的人是1912年9月13日為明治天皇殉死的乃木希典,而有歷史記錄以來割肚皮最多的是幕末時間的武市半平太,他割了自己肚皮三刀,引來無數鬼子膜拜,拼音田字格法至今還沒人實踐,希望以後鬼子多多實踐。

玩不起十字花改刀的鬼子們決定割一刀意思意思就完了,實行了一段以後他們又發現了個逗逼問題,切一刀確實難度降低了,可也不容易死啊!拾掇完下水等半天還不死太尷尬了!於是他們就找了個幫手,差不多了就砍死自己算球!這個人就叫“介錯人”,真正牛X的割肚皮是不用他們的。

可是即使割一刀肚皮有些鬼子也是受不了的,要說鬼子這種生物其實很有矛盾性,一邊是極度頭鐵,另一邊是無比狡猾。所以他們一邊想保持逼格,另一邊還不想那麼疼,於是一種全新的割肚皮方式誕生了——扇子切!

所謂扇子切顧名思義,就是拿把扇子或者木刀在肚皮上比劃一下,然後大喊一聲老子切腹啦,然後介錯人手起刀落一刀把這貨掛掉。自從有了扇子切,別說拼音田字格,就是象棋棋盤都能切出來了。特別提醒的是二戰中很多鬼子其實就是用的扇子切,這幫孫子沒大夥想的那麼狠。

回答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除了扇子切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割肚皮很難一下整死自己。鬼子自稱肚皮是“人靈魂、情感寄託之處”,事實上那裡是人體神經密集的地方,割肚皮會產生巨大的痛感,疼痛會刺激大腦,基本不會馬上就死去。即使拾掇完下水也可能拖很長時間,無介錯人的情況,可能長達30小時。

第二個問題就有意思了,嚴格說所有二戰時期的鬼子軍人都沒有資格切腹,因為割肚皮的死法是武士特權,非武士割肚皮不會記錄於史書。在日本武士其實是個階層,在江戶時代四等民之首的階層,這個階層已經在倒幕運動中被摧毀,他們自稱最後的武士叫“土方歲三”。

也就是說土方歲三之後再無武士,那麼土方歲三什麼時候死的呢?1869年6月20日!至此之後鬼子所有的割肚皮行為均屬非法,包括乃木希典那老東西。但武士階層既然已經滅亡,割肚皮而死就沒有啥特殊意義,原則上所有人都可以cosplay,那麼剩下的鬼子想死的難看點,咱們似乎也不需要有啥意見。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最講武士道精神,打仗失敗常已以剖腹自殺謝罪,英雄氣概剛剛的。

日本軍人認為在戰場上戰死或者自殺才是最理想的歸宿,是無上榮光的事。剖腹是靈魂最好的歸宿,是最高境界。



日本政府很鼓勵這種行為,早在1882年的《軍人敕諭》就有這方面的規定。到了1941年的《戰陣訓》,更是鼓勵日本軍人“生不受虜囚之辱,死不留罪惡之汙名。”

剖腹有"一字切"、"二字切"、"三字切"、“十字切”等幾種切法,“十字切”最為流行。

如果切了總不死,會有一個幫忙的人來殺死切腹者,這個人叫“介錯人”。


第一個切腹者是永祚時期的大盜藤原義,因為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他採用的是原始的“一字切”。

切腹的詳細過程過於血腥,在這裡就不說了,反正是很痛苦的死法。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剖腹自殺不是一下子就能死的,否則就不會出現介錯人了。


剖腹後要做到雙膝合攏,屍體不傾斜,向前俯伏。否則切腹者便是缺少修養。

日本陸軍大臣阿惟南幾,就是那個在長沙和薛嶽將軍交過手的11軍司令官,在日本戰敗後切腹自盡。由於手藝不精,切完過了六七個小時還不死。最後在他人幫助下才斷氣。

相比之下,日本“軍魂” 乃木希典手藝高多了。這個老鬼子在天皇死後,切腹殉葬,模豎兩刀,很快就死了。

建議日本將這一傳統文化申遺,並在國內發揚光大。


歷史漫談君


現說剖腹資格吧,剖腹本身是一種武士階層專屬的自殺方式。而被稱之為武士道聖經的《葉隱聞書》中對武士的描述為“武士道即通往死亡之道”而且武士道極重名譽。而剖腹這種極為痛苦又沒啥效率的自虐死法則成了死亡之道和武士之名譽的最佳融合。


武士:你侮辱老子!老子剖給你看, 你看一地的大腸,這輩子你都不敢吃溜肥腸了吧哈哈哈哈!(刪掉)

武士:我失敗了,我給藩主丟臉了,我剖腹以洗刷自己的罪吧。

(吃瓜百姓當時其實沒啥資格剖腹,但也有寫二B會因為藩主之死而追腹,但用鐮刀切腹,也被稱之為鐮腹)

話說日本人把剖腹昇華到了一種病態悽美的境界也逐漸生成了後世對於武士道精神的變態崇拜。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更變本加厲。

1882年,明治天皇頒佈的《軍人敕諭》就有寫到軍人在必要的時候需要自殺。

1941年的《戰陣訓》中也有寫,生不受虜囚之辱,死不留罪惡之汙名

所以說日軍為了不被俘虜或者打了敗仗之後的那種奇怪的“恥辱心”作祟,剖腹就變成不奇怪了。當然,確實不是每個日軍都有資格剖...畢竟這是個非常需要儀式感的自殺方式,而且剖腹用的刀也不能使一般的那種指揮刀(當然,也有低級士官裝逼用軍刀剖腹的)。絕大多數日軍士官自殺都是用槍,有手槍的官自然手槍方便,沒手槍的吃瓜,那就用步槍了...就是姿勢怪了點。(槍口抵嘴,用腳趾扣扳機)


再說剖腹死亡過程,其實剖腹死亡非常慢,畢竟大腸小腸啥的不是直接致命的器官。要是沒切到個脾臟腎臟肝臟啥,也沒切到主血管之類的就死的更慢了...記得最倒黴的死了三天。基本上剖腹自然死亡都需要6小時以上

所以說剖腹自打成了文化流行之後(14世紀之後),都會有個介錯人幫剖腹的砍頭,到了近現代就是介錯人把砍頭變成了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