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科學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93%的糖尿病風險、81%的冠心病風險、50%的中風風險、36%的腫瘤風險。”美國及國際生活方式醫學會認證專家馬欣教授這樣介紹。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這些神奇的數字讓很多人動心,生活方式醫學這幾個字又似乎是我們自己能參與其中的範圍,所以,許多人關心這種醫學到底是怎樣用的,非常想讓馬教授給我們舉幾個例子,馬教授也很大方地給“日課”講了3個故事。以下以馬教授的口吻分享:

1緩解“頸椎病”

我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患者,工作壓力大,體檢多項指標在正常上限。腰腿及頸肩部慢性疼痛,行走100米左腿疼痛就會加劇。之前懷疑頸椎病、腰椎病。影像學檢查發現頸動脈斑塊、冠心病,左下肢動脈重度狹窄。臨床醫生建議做支架治療。

根據檢查可以確定,這位患者左側的頸肩痛不是頸椎病引起的,實際上是心絞痛放射到頸部和牙根。腰腿疼是左側的髂總動脈的嚴重狹窄引起的間歇性跛行。

經多學科會診,患者決定先接受生活方式醫學治療。

生活醫學方式干預方法

我給她制定了詳細的生活方式醫學處方,包括營養改善:怎麼吃、吃什麼、幾點吃,吃的節奏、結構;運動方面:運動時機、強度、時長等;改善睡眠

應付工作當中的壓力,跟她探討如何放下包袱;改善人際關係,建議她的家人與她一起改變生活方式,獨自調整是很難的。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通過生活方式醫學的強化治療1個月後,她頸肩部的疼痛完全消失。我在美國做研究發現,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生活方式醫學強化治療,最短24天就可以消失,她就印證了這個結果。

干預結果:

3個月後,她已經可以行走5公里。一年後複查,頸動脈斑塊消失,左下肢動脈由重度狹窄變成中度狹窄,不必再做支架治療。血液檢測各項指標完全正常。同事說她比去年至少年輕了5歲。

2對抗抑鬱,找回陽光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單親母親。她當時患抑鬱症兩年多了,一直在吃藥。執行生活方式醫學處方大概一個月後,她說,我現在感覺天藍了,陽光也明媚了,心情也好了,生活有樂趣了。

生活醫學方式干預方法

生活方式醫學從身心靈3個層次治療抑鬱症,通過改善營養、加強運動、提高睡眠質量、控制壓力、改善人際關係等對抑鬱症的病因進行治療,因此效果顯著而持久。

她的另一個不舒服是晚上還經常做噩夢、出冷汗。我安慰她,你睡著覺了才會做夢。做夢的過程是對我們內心垃圾的一種清理。又過了兩個月,經過她的主治醫生評估,正式把藥物抗抑鬱藥停了。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干預結果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已經整整9個月沒有服藥。定期隨訪她的狀態都非常好,抑鬱症完全康復了。

我國有許多人受抑鬱症困擾。社會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生活方式改變是抑鬱症的主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和治療抑鬱症最好的方法。

3改善高血壓

有一位男性高血壓患者,52歲,有10餘年高血壓病史,服4種降壓藥物,血壓控制得很不理想,時常達到170/110mmHg。心內科醫生懷疑是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導致的繼發性高血壓。

我看過患者之後,認為高血壓病因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從生活方式醫學的6個方面入手,對他進行了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處理人際關係、吸菸飲酒的調整。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干預結果

一個半月以後,他的血壓控制在120/80 mmHg。目前只用一種降壓藥。隨訪一年,血壓穩定。

另外一位有近十年的高血壓病史的中年男性,服用降壓藥效果不理想。用生活方式醫學分析病因後,我懷疑他有夜間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經過睡眠醫學分析,發現他確實患有重度夜間呼吸睡眠暫停。

干預結果:

通過對病因的治療,目前他的血壓已經逐步下降。

可見,對於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生活方式醫學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馬教授還舉了乳腺癌、糖尿病等通過生活方式醫學治療的例子,在此不做詳述。但目前看,生活方式醫學對心腦血管硬化、高血壓(尤其是頑固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腫瘤預防康復、抑鬱症、失眠、肥胖等疾病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生活方式醫學

以循證醫學臨床指南為基礎,以非藥物、非手術的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為手段,針對慢病病因,通過對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風險分析(Lifestyle Vital Signs)、開具生活方式醫學處方(Lifestyle Prescription)、通過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健康生活方式維護(Walk-with-Doctor maintenance)等,達到慢病管理、逆轉和康復的目的。

我國目前還沒有正式生活方式醫學專科,所以還得不到這種從源頭上綜合進行干預的治療。它涵蓋醫學營養、運動康復、心理等專業知識,非常龐大、複雜,但我們平時至少可以從貼近健康生活方式,吃得更健康、增加一些運動量、不熬夜、不吸菸、少飲酒、學會應對壓力等做起。

生活方式醫學也許能幫我們找回健康,但如果現在就做一些事情,讓我們少生病不生病呢?這不是更好嘛。

大道至簡,這個辦法能幫你找回健康

(部分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