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与北洋威海武备学堂

段祺瑞的大名国人无人不知,但真正了解他从安徽来到威海并在武备学堂一炮走红内情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世人只知刘公岛的水师学堂,而对于段祺瑞曾在此求学的北洋威海武备学堂却知之甚少。笔者近些年搜集到一些相关史料,整理成文,以此揭开北洋威海武备学堂神秘面纱以及段祺瑞与该学堂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鲜为人知的威海武备学堂

威海的武备学堂设在威海湾畔的金线顶(因有一道黄色石线贯穿整个山丘,故名“金线顶”)上,该处海拔46.6米,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遥相呼应,西与陆地相接。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并处在海岸制高点上,因而备受兵家重视,北洋威海武备学堂就设在这里。

段祺瑞与北洋威海武备学堂

段祺瑞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了培养急需的舰艇枪炮和陆上枪炮官兵,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提议,驻威海卫的绥巩军统领戴宗骞呈请李鸿章上报朝廷,在金线顶设立武备学堂,又称枪炮学堂。

该学堂购用民地34亩,耗银1289两。建设有练勇棚、学堂、厂库、大小住房、操场、石围墙、石泊岸、土坡等,耗银37,823两,合计用银39,112两。学堂建制基本参照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的北洋武备学堂,学制两年,招募16至18岁青年。应募者在年龄、身高、文化基础上都有严格要求,其中16至17岁者,身高需在四尺六寸以上,18岁需在四尺七寸,能够自书姓名。入学者必须有父兄或保人画押作证,并规定,凡刑伤或罪犯之人概不招募。学习科目有枪炮装配与维修、四轮枪炮法、大炮操法、洋枪操法、刀剑操法,还要学习游泳。学堂每月发给赡家银4两,学员入学后待遇丰厚,费用一律公费。学堂还供给制服、礼帽、靴子(每两个月一双)、卧被、枕席、床帐等,每月请人洗衣理发。学堂膳宿极优,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时三荤三素。住调养室的病号,另有丰荤盛食。此外,学堂还按月考成绩发给赏银,超等8两、特等6两、平等4两。在当时,武备学堂的学员每月所得奖金即可赡养家室了,况且学成毕业后又可以升级担任军官,掌握实权。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武备武爷”。

甲午战争后,该学堂及其附属设施全部被日军炸毁。自开始筹建,前后存在不足5年,培养了两届共计60名学员。学员以安徽、山东和广东籍学员为主。毕业后多数分配到舰艇上,少数分配到海岸炮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任学堂总办,美国洋员马吉芬也曾执教于该学堂,杨用霖、刘步蟾等甲午海战英烈都曾在这里授过课。刘公岛水师学堂第一届毕业的46名学员都曾在这里受过半年的枪炮技术培训。威海武备学堂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作为中国最早培养枪炮技术的专业军事学校之一,它在中国军事教育史和北洋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威海武备学堂的遗址早已无处寻觅,但它所承载着的那份强兵的梦想却不容忘却。

段祺瑞发迹于威海武备学堂

段祺瑞(1865—1936),原名段启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少时的段祺瑞对读书不感兴趣,一心想当兵。1879年,段祺瑞的祖父去世。14岁的段祺瑞失去了生活中的靠山,他是长子,下面还有一妹两弟,生活甚为窘迫。1882年,17岁的他决心去威海投奔在军中做管带的族叔段从德,但车马川资全无所出,于是仅带了一块银洋,步行2000余里,跋涉来到威海。段从德安排他在营中做司书,段祺瑞从此开始了佩剑戎装的生涯。后来,他常对子女讲起这段艰难往事,并不无得意地自称“一元钱起家”。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紫竹林创办武备学堂,拟从淮军士官兵弁中选拔生员。段祺瑞一考而中,成为第一期预备生,进入炮兵科。段祺瑞抓住机会,全力以赴,学习极其刻苦,成为炮科一等一的优秀生。1887年,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段祺瑞,“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

段祺瑞与北洋威海武备学堂

段祺瑞(右二)等五位留学生在德国埃森靶场进行训练

1889年,清政府拟选拔5个人去德国学习军事。当名单送至李鸿章手里时,李鸿章皱了皱眉,因为名单上的5个人有3个是山东籍的,安徽籍的才2人。于是他想到了武备学堂毕业的段祺瑞,大笔一挥,划去了名单上的一人,把段祺瑞列在名单之首。1889 年春,段祺瑞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一年后,他们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1890年,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国埃森探望留学生。段祺瑞及其同学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获得弗里茨·克虏伯的赞赏。段祺瑞和他的同学完成学业之后,李鸿章又特批这位小同乡一人留在德国克虏伯炮厂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检验钢材拉力、挤压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李鸿章先后两次写信给段祺瑞,勉励他精学苦造,对段寄予了很高的期许。

1890年冬,段祺瑞学成回国后不久,又被调往威海武备学堂任教习。当时,新式军队数量还不多,行伍出身的将官们故步自封,哪看得起什么留学生!但段祺瑞绝非泛泛之辈,当学生是个好学生,当教习也是个好教习。在威海武备学堂教学期间,他倾多年所学,兢兢业业,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在学员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正当段祺瑞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事业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作为一名军事教官的段祺瑞,深受抗敌官兵的爱国热情影响,亲自带领武备学堂的学生参加战斗。他协助炮台的中国守军发炮轰击敌军,与夺取炮台的日军展开激战,表现出一名军人应有的爱国精神。

甲午海战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在内忧外患及各方面压力下,决定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新型陆军。

1895年,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练兵,他广招贤能,选拔标准是“宿将及有根底之学生”。段祺瑞顺利入选,同时被选取的还有杨荣泰、冯国璋、龚元友、王占元、陈光远、张怀之、吴长纯、马龙标、赵国贤、田中玉、孟恩远、陆建章、曹锟、张勋、段芝贵等,真是人才济济。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民国的风云人物。而在当时最出类拔萃的,还属北洋三杰,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也被称为 “北洋之虎”。1896年,段祺瑞随袁世凯创办北洋军,后来曾任北京政府的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

段祺瑞与北洋威海武备学堂

天津小站练兵园讲武堂

段祺瑞在小站时的职位是炮营统带,兼随营学堂总监,旗下虽只有不足2000名炮兵、不到100门炮,却是中国第一支装备正规的炮兵部队,他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第一炮兵司令”。1901年11月,经袁世凯保奏,段祺瑞升为补用知府,加三品衔,同时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炮兵统带(团长)。此后,段祺瑞步步紧跟袁世凯,帮他带兵、练兵、镇压农民起义,同革命党斗争,协助袁世凯登上总统宝座。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首领。1920年,段祺瑞被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打败,被迫下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冯玉祥推任北京临时政府执政。1926年段祺瑞被冯玉祥驱赶下台,蛰居天津租界。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病逝。

尽管段祺瑞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曾盛极一时,但最让他引以自豪,并多次向子女自鸣得意的却是“一元钱起家”的经历和从威海武备学堂炮学教习起步发迹的不凡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