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京官生活難,家人去粥廠蹭粥,官服十年不換新,女主人像傭人

1888年,劉光第在族叔鹽商劉舉臣的資助下,辭去教職重返京城。劉光第一家要在北京生活,年薪至少需要600兩銀子,可是其工資才五十多兩銀子。劉光第在北京西南門外修復了幾間舊舍作為寓所,一住就是十年,為了餬口,他的家人常去粥廠喝粥。

清末京官生活難,家人去粥廠蹭粥,官服十年不換新,女主人像傭人

​光緒末年,由於內外交困,京城米價高漲,百物昂貴。加之弟弟劉光築來京讀書,屋仄另遷,境況更窘。家中向來唯有一老僕守門,炊事灑掃都由夫人及女兒承擔。十口之家,常以玉米、番薯為食。來了朋友,只能用瓜豆招待。而他自己的一身官服,十年沒換過新的。其夫人在京11年,從未出門和同鄉京官眷屬交際應酬過,終日料理家務。劉光築到京讀書,原本想在當京官的哥哥家裡享受一番,不料天天都是粗茶淡飯,還要被督促讀書,不滿之餘編了一首順口溜:“早飯吃了喊補鍋,晚飯吃了響更鑼;既湯鬥(熨斗),莫奈何,忍飢挨餓把書摸。”還教侄女們唱。劉光第聽了,好笑又好氣,加上了一句:“不成材的子弟提砂鍋(討米要飯)。”劉光第舉家生活朝不保夕,全靠劉舉臣每年200兩銀子的資助,至殉難為止。

清末京官生活難,家人去粥廠蹭粥,官服十年不換新,女主人像傭人

​1898年9月24日,慈禧發動政變,劉光第在家中被捕。緹騎見他家中傢俱被帳都很破舊,除了筆墨書卷,別無值錢財物,夫人像傭人一樣,很是驚訝。就義後,弔唁者看到他家十分窮困,紛紛捐款贈物,其中有個不知名的弔唁者留下百兩銀子後流淚離去。

在清朝末期,考中進士後做了京官,如沒有外派到地方擔任有實權的官職,在原職又無法升遷,那麼就基本無前途可言。生活也就窮困潦倒了。清制六品文官年俸銀60兩,祿米60斛(約9000斤)。從雍正起,由於京官清苦,特支雙俸(祿米除外),稱恩俸,但年俸和恩俸加起來也不過120兩銀子。京官們拖家帶口,甚至僱傭奴僕,既要保障全家吃穿住行醫,又有官場應酬和人情往來,這些收入顯然不夠。

清末京官生活難,家人去粥廠蹭粥,官服十年不換新,女主人像傭人

​但當老師的收入遠不止於此。有人根據《廣東書院沿革》一書及其他資料推斷,清代書院校長年平均收入為350兩,個別大的書院則收入更高,光緒年間高達700兩。這筆收入和掌握實權、同時有各種灰色收入的各級官僚而言,不算高,但與窮京官相比,已經在經濟上打翻身仗了。

因此,在清末,許多寒窗苦讀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好不容易謀了箇中央政府部門的金飯碗的京官們,都喜歡辭職回鄉當老師。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木子語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