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氏最后能统一三国?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司马氏家能够统一三国,要从这三个人说起。

司马懿,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strong>


司马懿

司马氏家的领头人。了解三国的人都清楚,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记载只有两次,六次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而不得的,正是司马懿也。

司马懿出身世家,其父司马防是当时汉朝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各个天资过人,且八个孩子的字,都带一个达字,随有司马八达之称。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从小聪慧过人,且胸怀大志,但由于从小恃才傲物,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同郡周生便是其中之一,以至于周生欲杀之而后快,幸得到名仕胡昭的从中调停,才将这个仇怨放下。司马懿也因此收敛了不少,学会了隐忍。

建安六年,曹操知道司马懿有大才学,打算征辟司马懿到其府中任职,但司马懿瞧不起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因此用装病回绝了曹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懿隐忍的功夫一绝。当时曹操虽然还没有位极人臣,但已经是司空了,权利也是相当大的,另外,那个时代,名仕才子唯有出仕做官,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所学,才能让家族兴旺。当时司马懿宁可装病不出,也不愿意出仕为曹操效力,可见隐忍的同时,司马懿是一个心中有大想法的人。

时隔7年后,曹操位为丞相,大权在握,他依然惦记着司马懿这个人才,于是,强行用手段逼得司马懿出仕。但曹操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又有狼顾之相,势必不甘为人臣,心里又颇为忌惮,所以他只给司马懿安排了黄门侍郎,丞相主薄等文职,主要让司马懿负责教导曹丕。曹操也警告曹丕,司马懿这个人不甘人臣,势必会干涉曹家的事物,让曹丕提防此人。但曹丕和司马懿的关系颇为要好,总是维护司马懿。而司马懿这个人又懂得审时度势,知道曹操一直在防着他,索性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的教导曹丕,才使得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慢慢安下心来。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也能看得出,司马懿这个人绝对是个有大谋略,有大才华的人。不然曹操不会明知道他会是个隐患,也要让他出仕效力了,看重的就是他的才华过人。

曹操在世之时,司马懿没少给曹操出谋划策,且屡屡被其说中。建安二十四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当时他就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二人都不适合驻守边防,果不其然,同年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胡、傅二人趁机降蜀。襄樊之战,关羽势头正盛之时,曹操觉得献帝所在的许昌离樊城太近,打算迁都。司马懿又出奇谋,他先是通过对战局的分析解除了曹操的担心,又建议曹操暗中联络孙权,制衡关羽。(毕竟关羽势力做大,对孙权也是有相当威胁的),结果孙权一拍即合,不但派吕蒙偷袭关羽后方,更生擒了关羽,一代武圣陨落。

通过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司马懿虽然一直没有直接参与到曹操的军事智囊团中,但他对战局的分析,人心的揣测都是有着相当高明的建树的。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水涨船高,有了直接掌军的机会。曹丕曾对司马懿说过这样的话:“我向东用兵孙权,你该总理京都洛阳的事情;我在洛阳,你则应当总理东征孙权的战事。”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与器重。

上述这些陈述,都交代了司马懿是个极其聪明,有大谋略的人。而真正开启司马氏权倾朝野并最终走向篡魏的,是从曹丕死后开始的。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在临终前,曹丕任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并告诉曹睿“这里的四位重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同年八月,孙权出兵三路,攻打襄阳,江夏等地,皆被司马懿击败,于是,曹睿拜司马懿为骠骑将军,开始正是掌管军权。曹睿在位期间,屡屡问计司马懿,司马懿也事毫无保留,给曹睿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确实做了一个尽职的辅政大臣。

可以说,司马懿直到今天,也没有表现出来有篡权夺位的野心,他的每一步,都是靠着累累军工换来的。通过一件事,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的信任和器重。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魏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曹芳),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曹芳继位的时候,年仅8岁,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

曹爽这个人的出现,我觉得就是来给司马懿做托儿的,是为了司马氏将来篡魏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本来二人同为顾命大臣,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相安无事了。但曹爽处处排挤司马懿,先是削弱了司马懿的兵权,又改司马懿为太傅,让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一个一点权力都没有的官职。这一系列动作,司马懿心里没有想法才怪了。

但人家司马懿有能耐啊,曹爽虽然在朝中处处打压,但吴帝孙权四路攻魏的时候(公元241年),还是人家司马懿略施小计,击退了吴军,也正是因此一役,司马懿的功勋德望日渐盛大。

诸位看官看到这里,多少应该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司马懿这个人没有造反的意思(至少表面没有),都是被人逼的。古时候功高盖主的将军,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由于曹爽长期打压司马懿,且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迫害其他意见相左的大臣,司马懿终于动手了。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外出祭奠魏明帝的时候,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当时其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

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且司马懿答应曹爽免他不死,曹爽交出了手中的军权,免了自己的官职,随同曹芳回京。结果司马懿违背了诺言,将曹爽极其党羽处死。至此,司马氏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司马师

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聪明才智,胸怀大略。

司马懿将“高平陵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事变当时,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师。可见其遇事不乱,稳重沉着。

在司马懿死后,他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

司马师在任期间,虽然独揽大权,但也没有逼宫篡位。公元254年,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并没有趁机篡位,而是逼迫郭太后废曹芳,立曹髦为帝。至此仍能看出,司马家功高盖主,另曹氏家族颇为忌惮。

实际上,此时的曹氏家族,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族架空了。虽然仍有帝名,但无帝权,事无巨细皆有司马师做主。也可看出曹氏家族在曹睿之后,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

司马昭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的职务,继续专揽国政。曹髦不满司马昭架空自己,于公元260年,率亲信部下讨伐司马昭,但无奈实力不济,被人弑杀。彻底葬送了曹氏家族的未来。虽然司马昭又立了曹操的孙子曹奂为帝,但无奈曹氏家族已经名存实亡了。263年,司马昭派部下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彻底灭了蜀汉,奠定了司马家族的赫赫军功。

公元266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建晋,开启了西晋时代。

敲黑板:

个人认为,司马懿对曹氏家族还是相当忠诚的,至少曹操死后,对于曹丕,曹睿,司马懿算是他们的师长,对他们确实是没有二心的。而司马师,司马昭,从小受司马懿的熏陶,又同样经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时代,他们虽然功高盖主,也没有篡位的实际行动。直到曹爽打压司马懿开始,司马家族才开始正视自己的军功,并思考自己家族未来如何生存。说句实话,像司马氏这样功高盖主,军工赫赫的家族,即便不迈出篡魏的最后一步,我相信,也不会落得好下场。曹氏收缴司马氏的兵权,在偏僻边远之地,委任司马氏的后代,可能是司马家最好的归宿了吧。


始终先生


司马氏家族能够统一三国,建立晋朝,是建立在魏国强大以及篡权成功基础上的。

首先,经历了汉末的大动乱,魏蜀吴三分天下,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魏国越来越强,而吴蜀不进则退,力量的天平越来越向魏国倾斜。

首先,我们看看三国的实力对比:

一、硬实力对比:魏国的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下辖九个州,总人口66万户,443万人,兵力四五十万;吴国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下辖扬州、交州、荆州三州,人口52万户,230万人,兵力二十到二十五万左右;蜀国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下辖益州,人口28万户,94万人,兵力十到十三万左右。
以上的统计时间段不同,大致是魏蜀吴三国各自灭国时的数据,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变动因素不多,仍能基本反映三国的力量对比,是三方的硬实力的表现。

二、各自到后期的状况:蜀国最弱,由于不甘心被困死在一隅,诸葛亮与姜维不停地北伐,但收效甚微,几乎耗尽了国内的人力、经济潜力。吴国力量居中,幅员较大,但江南此时远未经开发,境内大量的山越民族,各方面较之中原仍有差距,加之孙氏与本土士族相互猜忌,无法形成合力。魏国曹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同时大兴水利, 发展工商,实力增长,拉开了与吴蜀两国的距离,三分归一只是时间问题。

再者,司马懿摘下了最大的桃子:

司马懿是魏国的四朝元老,魏明帝曹睿的托孤重臣。但他对权利的追求超出了曹氏的期望,皇帝曹芳年少,宗室曹爽独揽大权。

司马懿以韬晦之计回家装病,从而使操爽放松了警惕。在没有人关注的时候,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发动政变,尽诛杀曹爽集团。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独揽大权,曹氏一族已经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两年后,曹芳发动兵变,也很快被镇压。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实际上已有司马家族把控。到司马炎时废帝自立,建立了晋朝。

吴蜀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比不过代魏而立的晋,两国的皇帝与晋武帝司马炎相比也差之甚远,当他筹谋统一战争时,蜀国后主刘禅耽于享乐,吴国孙皓忙于杀戮。

综上所述,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司马懿摘了曹魏的桃子,以实力、人才鼎盛的中原,灭蜀、灭吴,实现了统一。<strong>


春秋砚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司马氏之所以可以统一三国,得益于他们的能力、运气和后代争气。这三点缺一不可,只有这三点结合到一块才可以一统天下。

谋事在人

司马懿晚年虽然备受曹爽的打压,但是司马懿却可以在曹爽的打压下隐忍不发,韬光养晦。他在不断的暗中结交士族大臣,时刻的在为扳倒曹爽而做准备。

同时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暗中培养了三千个死士,完全是为了成大事而准备。所以说司马家族可以成为曹魏的权臣,他们是谋划了许久的成果,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

古今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是如此,只有你下功夫去准备了,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当然付出未必会有回报,但是没有准备就绝对不可能成功。

成事在天

如果司马懿仅仅和士族大臣打成一片的话,仅靠这些大臣和司马师的三千死士根本无法和曹爽对抗。要知道曹爽统御曹魏的几十万大军,想要灭掉谁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是谋事在人,在司马懿隐忍装病的情况下很快就放松警惕,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底和曹芳一块去高平陵拜祭曹睿。这对司马懿来说简直就是老天助他。可能是上天都被司马懿的谋划给感动了,让曹爽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权旁落司马家。

后代正气

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夺得了曹魏的控制权,为后代成就大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但是仅有基础是不够用的,司马师时候司马昭立即采取措施夺得了魏国的大权,如果司马昭是一个无能之辈必定会大权旁落的。

司马昭掌权之后不仅灭掉了蜀汉为曹魏增大实力,同时他也创造了司马家族称帝的大好局面。可以说,司马炎可以顺利窃取曹魏政权,完全是得益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

不仅三司马比较争气,司马炎也是非常争气的,继位不久便攻占东吴,统一天下。因此司马家后代比较争气也是司马氏可以促成三家归晋的一个及其重要原因!

所以说司马家可以统一天下和完全得益于他们的能力,运气以及后代争气!


唐朝的长老


司马懿为什么能统一三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知道三国打了几十年,最后没有一个国家是赢家,反而是司马懿最后统一了三国,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啊,估计曹操、刘备、孙权要是知道了,都要气的从坟里跳出来了,

  为什么司马懿能统一三国,他究竟做了什么?三国后期为何三个国家的人才都陆续消失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析下,先来说司马懿为何能统一三国。

  第一,司马懿选对了平台,司马懿选择的是曹操,曹操集团是三国中,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是最强的军阀,所以司马懿一出场时,就选择了最强大的平台,

  第二,司马懿暗藏实力,不显山不露水,虽然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威胁,让曹丕防备,曹丕又让后人曹睿也防备,但终究是没防备住,曹睿以后的曹氏家族人员,都小看司马懿的实力了,最终整个曹氏集团,都被司马家族控制了,

  第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司马懿身体好,他在曹氏集团是和曹操同期的人,曹操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儿子曹丕死了,他也没死,曹睿死了,他还是没死,所以司马懿把他的领导都耗死了,

  第四,三国后期,人才陆续消失,司马懿家族瞬间无敌了,所以司马懿先控制了曹操的魏国后,又打败了蜀国和东吴,

  小编顺便解释下,为何三国后期,三个国家的人才陆续消失,

  第一个原因是岁月这把杀猪刀惹的祸,刘备、曹操同期的那些猛将和谋士,基本上是三国的主角,到了三国后期,一个个也都五六十岁了,在古代算是高龄了,所以他们一个一个陆续去世了,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三国后期,中原地区曾出现过瘟疫,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由于连年的战乱,战场上的尸体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中原地区开始瘟疫蔓延,所以三国后期很多主角的后人,莫名其妙都英年早逝了,

  三国第一代英雄因为岁月到头了,而英雄的接班人,又一个个都英年早逝了,导致三国人才凋零,所以司马懿最终无敌的统一了三国。





静逸堂堂主


司马懿能笑到最后,有很多因素,这其中就涉及到曹操、曹丕、曹睿曹家三代人对司马懿的态度究竟是怎样?曹操对司马懿:防而不大用;曹丕对司马懿:大用且防;曹睿对司马懿:大用不防。司马懿在曹丕死后,曹睿在位时权力更是达到顶峰。毫不夸张的讲,司马仲达可谓是三国时期最后的胜利者,即使不从别的来看,就从寿命来看,司马懿也是个赢家。诸葛亮的寿命很短只有54岁,而司马懿的寿命却是73岁。司马懿善于掩饰自己的本心,揣摩别人的心思,这样的司马懿最终笑到了最后。



不惹尘埃


在历史长河中纵观整个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发展,东汉除了前几代君主之外,基本都是皇帝幼年登记,太后专权,也就是外戚专权,待皇帝长大,要收回权利的话,就只能依靠身边的亲信,这个亲信也就是宦官集团。所以东汉后期也就是一部外戚贵族集团与宦官之间争斗的历史剧。而在这其中,由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长时间以来又形成了另一个庞大的实力集团:门阀集团,也就是士族集团。(九品中正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集团由于长期世代朝中为官,所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政治抱负的实力集团。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也好,还是暂时的三足鼎立也罢,在历史长河之中来看这些都是军阀集团的短暂胜利。(刘备是军阀,孙权也是,曹操不是士族而是庶组出身)但他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时,在各自统治的地盘执政时期也要顾及当地士族集团的利益。对于刘备的蜀:刘备是外来军阀。孙权得东吴:孙权也是。周瑜才是东吴本地士族。在魏国曹操死后,世代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成为主导。所以纵观整个东汉的统治阶层是这样的一个样子:贵族掌权-军阀掌权-门阀士族掌权。这是一个历史政治发展的轨迹,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如论这个士族集团是不是叫:司马


异域狼族良


司马懿家族能文能武的人才层出不穷,司马懿把家族力量发挥的淋漓尽致,曹丕上位后,很多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其实大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不断安排自己家族的人渗透到曹氏的天下,吞噬曹氏大权,所以,曹丕慢慢就成了个没有实权,被架空的傀儡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