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最近二刷熱播劇《小歡喜》時,我越發被劇中性格淡如菊的劉靜媽媽圈了粉。

每當叛逆兒子和官腔老公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她總是心細如髮,溫柔耐心的將父子二人間的衝突在潤物細無聲中處理的恰當好處,也令他們的家庭關係從劍拔弩張到親密溫馨。

因誓師大會上,兒子季楊楊沒參加放飛心願氣球的活動,細心的劉靜就以老公季勝利的名義,私下又特意準備了三隻寫心願的氣球。

當一切準備妥當要放飛氣球時,季勝利卻認為此舉違規,眼見美好的氣氛要被破壞,劉靜則機智的以不小心手沒抓住為由,將三隻寫滿心願的氣球放飛,既維護了丈夫的面子,又保全了兒子的小心思,不愧是別人家的媽媽。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一、不正確的共情方式,讓你難成為劉靜式媽媽

追《小歡喜》時,我就一直在疑惑,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卻很難成為劉靜式媽媽,而且不自覺中就成了童文潔式媽媽,甚至一不小心用力過度時,反而成了宋倩式媽媽。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因為父母一直使用不正確的共情方式來面對不斷成長中的孩子。

什麼是共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指出,共情意味著進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評價,對他人正在體驗的恐懼、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時刻保持敏感。

對共情的積極作用做過專門研究的他也提出,共情能夠消除疏離感。

可見,共情是關係的柔化劑,但大多數父母的共情卻只是為了讓孩子妥協滿足自己要求的綁架式共情。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高考孩子想報考有關生物的專業,但他的爸爸以不好找工作為由,就武斷要求他改志願去讀免費師範生,縱然孩子想再拼搏復讀一年,重選自己喜歡的生物專業,反被他的爸爸罵一點都不懂事。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一句話:“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父母總以愛之名來忽視否定孩子的真實需求,這種帶有明顯操縱性的綁架式共情,不僅讓孩子因無處宣洩心中的情緒而漸漸失去溝通的意願,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

如今的父母都在積極學習育兒知識,想用更好的方式來陪伴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但總有一種用錯力的感覺,父母的苦口婆心一不留神就越界成了操縱掌控。如此出力不討好的付出,那都是因為父母沒有運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才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

二、放下想法和情緒,“接納式共情溝通”才是王道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之前埋下的伏筆。

因此,遇到問題,父母不要習慣性的先指責孩子的不是,而是全盤接納孩子的一切行為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的理解尊重他們的言行舉止,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領導或同事)去相處和交流,這就是能有效緩和親子間的敵對關係的劉靜所用的接納式共情溝通法。

阿德勒有—句名言將有助於我們對於共情作為臨床方法的認識。阿德勒總是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學生,“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場上)來感受與觀察病人的體驗。”

當季勝利發現天氣冷,一再要求季楊楊穿上秋褲時,季楊楊則果斷表示為了帥氣的風度,他從來不穿秋褲。對此,劉靜既不去評判他不妥,也不去建議他改進,任由季楊楊堅持自己的喜好,讓長大的季楊楊有機會獨自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在與兒子相處時,劉靜總是用這種接納性溝通方式來共情兒子的叛逆問題,而兒子也在劉靜關注且不干預的態度下打開了心扉,增加了對父母的認可和信任,家庭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們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接納式共情溝通呢?

美國教育家塞勒·賽維若曾說過:“每個人觀察、認識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立足點。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就不同。父母與子女間的年齡懸殊、身份各異是影響相互溝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一切將迎刃而解。”

1.平和接納孩子的一切,賞識有度

若想和孩子有效溝通,父母首先要平和的接納孩子的一切。因為父母的不接納,會對孩子產生不合理的期望。

而這種期望會導致孩子因做不到父母心中滿意的標準,而父母又變相施加壓力到孩子身上,循環往復致使親子關係變差,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傷害。

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說,“習慣的培養如果不是首先基於接納,而是首先急於改造,損害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人不是物,人是有靈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潛藏著無比豐富的獨特性。遵循規則的開發和建設會讓其煥發生機,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亂開採只能導致生態失衡。”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可見,父母真心接納孩子平凡普通的現實,才能擁有空杯心態,去關注到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閃光點,不斷看見鼓勵孩子的優勢,將其內化成孩子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即使做不到,也請父母至少做到不武斷否決,不急於改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平和力量。試問,誰又能保證自己為孩子選的人生路就一定準確無誤?

2.放下自己的評判和建議,有效尊重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特別強調父母要“積極傾聽”,即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主動去傾聽、理解孩子的情況和情緒,堅持不評判、不給建議,給與孩子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問題負責。

曾經與鄧麗君齊名的歌手陳美齡,她的大兒子在中考之後,同時考上了幾所美國名校。她的丈夫卻把選擇權交到了孩子手裡,“選哪個學校由你自行考慮,自己選擇。”

結果,大兒子放棄了排名前三的學校,選擇了排行第八的“撒切爾學校”。理由是“這所學校有騎馬和野營課程,能讓我有更多人生上的學習。”

而他們也沒有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就強行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很好的保護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正是在他們這種發自內心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下,陳美齡的三個兒子都考進了斯坦福大學。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在衝突中,父母要放下自己的評判和建議,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並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尊重孩子的選擇。

3.細膩體察孩子的心理,共情溝通

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一個孩子的感情被成年人忽視或否定時,他會產生困惑或憤怒的情緒。在這些負面情緒的驅動下,他會選擇避免與成年人交流,或使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與父母爭吵,以抵制家長對他的不尊重。

所以,父母要細膩體察孩子的心理,把溝通做到孩子的心坎上,不要試圖通過虛情假意的共情方式來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若只是一味地滿足於孩子表面上暫時的服從,只會令孩子愈發遠離父母。

曾看過一個新聞報道,有一位很火的泰國媽媽,面對兒子不想上學這件事,沒有長篇大論的跟兒子講道理,而是告訴兒子:“你可以不去上學,但必須出去工作掙錢養活自己。”

然後,這位媽媽就親自帶著兒子走到街上去收集廢舊垃圾,期間因賣廢舊垃圾沒有賺到足夠的錢,孩子既不能吃冰淇淋等零食,還要步行回家。

最後,當媽媽再次問男孩是想去上學還是工作時,經歷過收廢品事件後,男孩也發自內心地說他想去上學。

這位媽媽的接納式共情溝通,讓孩子能夠通過自身經歷,明白了上學的意義所在,比任何說教都更有說服力。

在構建和諧親子關係上,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是不斷學習的小白,也和孩子一樣在努力尋找向彼此釋放愛意的正確有效的方式。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想要成為劉靜式媽媽,也需要在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上,在一朝一夕中堅持不懈,願我們的努力能早日接近心中理想的目標——成為孩子喜歡的別人家父母。

《小歡喜》: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成不了劉靜式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