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中,學柳公權字的人不是很多嗎,為什麼?

清雅綠菊


學柳公權的人不是很多嗎?目前看來確實是,因為現在學歐的好像非常多,但比歐楷更多的是“田楷”,然後接下來是學顏的,然後才是趙和柳。

目前來說,學“田楷”的最多

為什麼學“田楷”的最多呢?因為田楷走的是書法基礎教育這條路線,而田楷本身又端正平穩,筆畫難度相對簡單一些,因此容易上手學習,也容易看到成績,很多田楷的培訓機構號稱一年就讓你寫出一筆漂亮的田楷,不知道是真是假。

另外就是,這些年田英章在書法培訓這塊的事業做的非常好,招收了很多的徒弟,順帶開了很多的連鎖培訓機構,出版了很多書法基礎方面的書籍,因此影響力也比較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學田楷的確實比較多。

但是再往高一點的來看,幾乎除了田氏家族以外,好像也沒什麼高手了,大部分還是以傳統楷書四大家為起點的。

歷代不同時期都有當時的書法潮流

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一些背景關係,可能會出現大家集中學某人的書法比較多的現象。例如唐代因為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推崇,後來學王羲之的人就很多。宋代因為歐陽修、蘇軾、蔡襄等人對顏真卿的推崇,以顏楷作為起步的人就比較多。而到了南宋的時候,學顏的都沒了,大部分是學時人的,或者都是學宋四家的。

這種情況到了元代初期的時候,也另當時的趙孟頫憂心忡忡,於是大聲疾呼復古,推動了元代的復古風潮。到了明代,因為趙孟頫和臺閣體的緣故,學習趙孟頫的人就比較多。到了清朝時期,因為康熙、乾隆對趙孟頫、董其昌的喜歡,以及館閣體的盛行,當時學這二人的就比較多。

柳楷自古學習的書家其實不少

看起來好像沒有哪個朝代集中學習柳楷過,但是歷朝歷代對柳的學習從來沒有斷過。例如宋四家之首的蘇軾,大家都知道他是學顏的,但早期他還學過柳,黃庭堅就曾經這樣說過他的老師:“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指王羲之),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城懸(柳公權)。

元代趙孟頫在中年以後也是吸取了柳楷的遒媚特點,融入到了自己的碑版楷書中去,他晚年代表作《妙嚴寺記》和早期的《三門記》相比,就明顯由原來的寬扁的體勢變為瘦長的體勢,一些用筆也體現了柳楷的遒媚之風,這都是他取法柳楷的地方。

明代著名書法家王鐸以行草書出名,號稱“王羲之第二”,但是王鐸的楷書確是原汁原味的柳楷。清代至今學柳的也不在少數,我們熟知的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是學柳的,他的楷書當中柳楷的韻味還是非常多的。

所以,說學柳的人不多,當前初學者角度來說確實是,但我家孩子就是學柳楷的,相比于田楷、歐楷來說確實有點少。


翰墨今香


學柳體的人嗎?多,不但而很多,特別是才接觸書法的人,把歐顏柳趙,這四種字帖擱在一起讓他們去選,超過一半的人會選栁體,其次是趙體,再次是歐最後才輪到顏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首先是看起來"有力,有勁,沒有軟不拉嘰的的感覺”(這是來向我討問書法的人說的),如果用文藝一點、專業一點的話來說,便會說成"筆力雄強,遒媚剛健"。然而,學柳體的包括我在內,在我認識人裡,一個都沒能學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將柳體作一個分析:(所有網上能查得到的,我予以忽略,咱既不來虛的,也不湊字數。)



首先,我們說柳體的結構,①柳體的結構主要來自顏體,特別是國字框和豎彎鉤(浮鵝鉤),只是筆畫瘦了些而已。



②向中間的筆畫多有穿插(即中宮緊縮),向外的筆畫儘可能伸展(即筆勢開張),這一用筆特點似乎來自歐體。


③凡“口”字框裡面無筆畫的字,多處理呈倒梯形,而且左邊一豎拉長,超過橫畫。若裡面有筆畫則右一豎拉長,超過下面一橫,而且多數橫畫向左伸包住左豎。




其次,①柳體字筆法比其他書體複雜,不但講求筆筆中鋒而且還要求在行筆過程要有起伏變化。

②每一筆都有要求逆鋒起筆,切筆或挫鋒之後再鋪毫行筆,收筆時,要頓筆回鋒。如"之、其、者"等等


上面兩個問題不僅是橫豎這類長筆畫,就是其它點畫也是如此。僅僅是這兩條,就把絕大多數學柳體的人拍死在沙灘上了。



③撇捺畫,撇畫勁挺鋒銳,一氣送到底,過程中一氣呵成,毫不遲疑。



捺畫豐盈剛健,在頓轉翻筆後,勁達刃梢,若撇捺同時出現,撇畫稍細捺畫則稍顯粗壯。


④橫撇多以點畫起筆。

這個問題一定記得,也是柳體最區別其他書體的一個顯著特徵,柳體的剛健很大一部分就由這點去表達出來。


柳體寫不好還有個原因,也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到,


寫肥了則偏顏體;筆畫起和收寫拘謹了則偏向歐體;如果滑了,(即起筆和收筆不把功夫做到家)則偏向於趙體。

學習柳體必須注意的是,他的點畫非常精練、精準、精細,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練習既進不去也出來,但是,如果能把柳體字用筆技巧學到哪怕一些些,再練其他書體可就又省力得多。


四寶齋


學書法中,學柳公權書體的不多,為什麼?

其實學習者不少,不是學的少了,而是現在是的筆功都有了水分,不像以前學書之人,一絲不苟去學柳體,而是擇取一些容易書寫情性字,柳體本是體現骨力,俏拔偉岸,稱作俠客佩劍狀。

可見柳體的魅力,柳公權從顏體取的得骨,而筆力更顯英姿颯爽面貌。給人一種俊麗神韻之致。

其結體也是非常難以掌握,對於一般沒有基礎者,沒有幾年之功夫,寫不出柳體真味,



柳公權曾經雲“心正則筆正”。可見柳公權在世,肯定鄙視現在的東倒西歪的“醜”貌。可見以前的習練都是傳統的顏柳體。習練成功,是為童子功也。一般書寫基礎堅實牢固。


對於以後從事其它書體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於書法藝術老前輩都有過硬的楷字基礎。特別是顏筋柳骨。正乃書之大道。

現在學楷書,也有了多樣性,無可厚非,只要學精學牢,都是對後來進步,有裨益。


狂喜淡墨a


我練過幾年柳體。感覺練柳體的人多,大致有這麼幾條原因吧。

一是好上手。看間架結構的話,柳更接近今天大家讀書寫字習以為常的宋體或仿宋。

二是寫書法一個通識性的看法,要先從楷書入手,尤其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而楷書中筆畫相對好掌握的首推柳體,包括整個字的規整度。顏體字形上有時候會有些拉伸,歐體、趙體字體變形幅度似更大。

不知俺說的可中?

2016.6.14


快樂de田野


柳體是公認的楷書,技術要求很高,現中國書法協會中,沒有一個是寫柳體的。他們不敢觸碰。當然其他人,寫的再好!也不可能入展。

權力十書風二《少》


豐惕


不懂書法,就不、學柳體,但是如果能掌握柳體書法,落筆,運筆,收筆,今後就易容入其它書法體,就能寫得順暢書法作品。


銳1261485


87叟:天道酬勤四個字後兩個字旳筆劃有誤,請作者改正,不然會貽誤青少年。


用戶2613803092404


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柳公權的字體勢勁媚,骨力遒勁,結構嚴謹,字體清秀,有"柳骨"之稱。運筆健勁舒展,乾淨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

二、柳公權所建立的一整套楷書的規範,今天仍然是人們學習的榜樣。柳公權在書法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唐代書法發展進行總結,也為整個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柳公權的書法具有很多的代表作品,如:《金剛經碑》《平西郡王李晟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馮宿碑》《羲陽郡王苻璘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劉沔碑》《原道碑》《魏公先廟碑》《高元裕碑》《復東林寺碑》等。

四、有句話說,“見字如面”,大家學習柳公權的字,部分原因也是他的風骨和品格。


南楓希


楷書,古有四大高峰,或者說四大高人,那就是歐顏柳趙。可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追隨柳公權的人特別少,自唐至今一直如此。那麼,寫柳楷的人為什麼非常少呢?其實,這是相對於其他三家“歐、顏、趙”來說的,但比起學歐、顏成名成家的,學柳成家的確實比較少,我認為可能是柳楷自身特點及現代人的審美差異造成的。下面是盧中南先生就“為什麼學柳的人少”這個問題給的一個觀點,我個人認為說的還是比較正確,我們可以瞭解一下,當然也歡迎各位書友在文末評論中提出自己的意見。

有人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寫柳體楷書的人為什麼這麼少?我當時回覆他說:“我個人粗淺的理解是,柳體已經不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了,因此學的人很少。加之柳體過於較勁,有些過分強調筆鋒、骨力和弓張弩拔之雄強,從宋人以後還真是很少有人學柳體能夠寫出來的。當然這個中原因還有很多,恕不能一一詳述。我也正還琢磨這個問題呢。不正之處請指教。”現在再多說幾句。

作為中晚唐著名的楷書大家柳公權,活了88歲,是位高壽的書法家。一生在皇帝身邊作官,經歷七朝皇帝。《舊唐書》說他:“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可見他對前輩的書法下力深厚,在楷書方面的造詣更兼得歐顏筆法和結構之妙。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裡這樣評價他的《玄秘塔碑》:“其書體端莊俊麗,左右基本對稱,橫輕豎重,而短橫粗壯,且右肩稍稍抬起;長橫格外瘦長,起止清楚;豎畫頓挫有力,行筆乾淨利落。從結字的整體來看,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用筆遒健,結字緊勁,引筋入骨,寓圓厚於清剛之內的藝術風格,是柳公權繼承、融匯晉唐楷法而獨出新意的成功之處。”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柳體的長處,其長處也就是難處。歷來學書指導入津皆是歐顏柳趙。它們作為初學楷書的範本是當之無愧的。在這四大家裡,柳體是最講究法度的,也是技巧性最強的,就用筆點畫之精微細緻,結構之規矩嚴謹而論,非柳公權莫屬。故宮博物院張志和先生說他是唐代楷書藝術的最後完善者,應該是貼切的。要想在楷書技法上超越唐人,特別是技法完備的柳體,正如李白所說“難於上青天”。要知道,把字寫得盡善盡美不可能,事物永遠不可能求全責備。多少人都想把維納斯的胳膊補上,終究徒勞而放棄。也正因為如此,宋人知難而退,另闢蹊徑,我楷書寫不過你唐人了,不跟你玩了。不尚法而尚意了。開句玩笑話說,該吃的他都吃了,我吃啥?他都寫成這樣了,叫我寫成啥樣?

在審美取向多元化、注重書法表現性的當下,許多學書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弄潮兒”的不斷創新,即便是關注楷書發展的書人學者,也更青睞於魏晉小楷或民間碑版。柳體的自身缺陷在如今這種個性張揚溢於言表的環境裡,企望能夠得到觀照才是咄咄怪事。換句話說,柳體壓根就不招人待見,誰還去寫

我在《楷書教程》(華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裡談及柳體:“總的感覺雖然精悍利落,有骨有血,筋肉豐滿,但是初學者要善於學習,此碑筆畫過於瘦勁,個別字有鼓努之勢,結構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應該避免流於'骨瘦如柴’之嫌。鉤畫、捺腳等筆畫的重頓,乃由於回鋒所致,如果不注意這些問題,容易過分強調而形成一種'骨節’,使筆畫顯得累贅和多餘,成為缺陷。”個人的特點如果不加控制,一味強調和突出,就會成為缺陷,長處會變成短處。書法家能夠自選其利,初學者如果缺乏指點,誤取其弊則是在所難免的。

寫柳體真是難呀,前面有高峰,爬不上去,旁邊又有柵欄,又進不去,還學他幹嘛?現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兒少了。

當然我不是說柳字不能學,前賢法帖都要學。向別人學習一定要先搞清楚為什麼,才能確定學什麼和怎麼學。前一階段我主要是臨習王羲之的《佛遺教經》,今天我試著臨習了柳公權的《神策軍碑》中的“滿招損謙受益”, 互相找一找感覺,我覺得挺有收益。只不過把鉤畫處理得鋒芒畢露我是不太認同。

唐人學柳字的有沈傳師、裴休等。自宋以來學柳體的人肯定不少,可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寫出來成家的卻很少。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有一個普遍規律要知道,“學者多入牛毛,成者鳳尾麟角。”


小蝦米軟陶王枝


相對來說不是太多,學歐陽詢和顏真卿的較多,褚遂良的也多,柳公權的楷書寫的不比前面三位差,但是於初學者不太容易學,二是可生髮的餘地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