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苦的不能再苦,第二遍都不忍看完,为什么还畅销那么多年,在那么多国家出版?

肥猫小橘


余华的《活着》在悲苦中传达着坚忍!传达生命的真谛在于怎样勇敢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一次次被加印,在海内外盛行,被读者喜欢。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传达的悲天悯人能深深打动读者,具有深厚的读者基础。另一方面,相似的人间悲剧时刻在上演,苦难不会轻易放弃任意一个人,大都数人都不同程度受着苦难的折磨。

福贵经历的苦远远超出常人的忍受,但也一次次磨练他的心境和心智。在那个大悲大苦的社会背景下,福贵不是个别现象,他代表了部分人的生活状态,除了正常的生死离别,意外的悲苦也常常不期而遇。

年轻时娇生惯养、放浪不羁、被人唾弃的败家子,最后把仅有的祖业败光回归家庭。

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父母相继离世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和家珍相濡以沫。不幸再次光顾他,丧子之痛给这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笼罩上悲剧的阴影。

纵然这样,恶魔还是一次次找上了他,丧婿、丧女、丧妻、丧孙,让老年的福贵伤痕累累,孤苦伶仃。似乎是对他年轻的放浪生活无情的报复。好在这个老人默默承受住了一切,活成了一道丰碑。




大肚男读书观影


茶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活着》的确很苦,余华用福贵悲苦的一生披露了人的弱点,也教会我们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余华多个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一次高中语文考试中,看到了书中的一小部分节选,便决定要一睹全书风采。

看完这本书后,我同提问者一样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感到悲痛。但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福贵经历了所有亲人的离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当我们通过书看完了福贵的一生,即便我们不是福贵本人也觉得太过悲苦,这也反映出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这个弱点。但福贵做到了,他不但直面现实的痛苦,还把苦根成了他的命根。福贵说过: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生活就是为了活着而生活,他真切地感受着生命带给他的种种经历,或许在我们看来这些经历都是极其不幸的,但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也不必把这些经历视作他的“不幸”。他一直在尽力完成他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活着。所以人应该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尊重和热爱生活,无论经历多少苦痛和曲折,学会去承受和继续活着。这可能是《活着》教给我最好的哲理。

就像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茶的故事


《活着》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把我们人世间所有平凡却珍贵的东西,一一打碎给我们看。

有人说余华太极端,把所有的不幸都强加在了福贵一个人的身上,但我觉得,愈是如此,苦难到了极致,才愈能凸显“活着”这一主题。

在福贵的身上,其实是底层人民几千年的苦难史的一个缩影。当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当所有的不幸都压在肩头,活着就成为了生命最本真最原始的意义所在了。

可以这么说,在那些灰暗的生命时刻,在褪去了社会或者时代赋予我们的生命的意义之后,活着,并且坚忍地活着,或许才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

书中的福贵,在最后,跟那只也取名福贵的老黄牛喃喃自语,看的让人热泪盈眶。

它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是一部剖析和叩问生命的作品,经久不衰,并且畅销海内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君言君语


纨绔子弟风流荒唐,

嗜赌欠债变卖祖产,

家道中落气死父亲,

妻女离家恨其不争,

本是主子却成佃户,

被抓壮丁随军离乡,

空留家中老弱病残,

幸得被俘得回家乡,

母亡妻病女哑儿夭,

身旁至亲相继离世,

仅余老汉孤老终生。

隆重推荐:余华的《活着》,一部伟大的作品,值得品读。


牛哥谈人生


因为这本书读后你会心里很堵,感到愤怒,悲伤,甚至绝望痛苦,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你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提升,你会尝试去思考,去想那个时代的背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以及那些人物所做所为的内心点评。

书中情节也与历史背景结合紧密,体现社会变革对人性的摧残,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下最真实的环境。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像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充满挑战、悲喜交加,却也不会有真正的绝望;活着就有希望,就需要乐观顽强的精神和面对生死的勇气。

小说的最后写到“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到来。“令人反思活着的内涵。看似悲剧化的情节实则也饱含希望,生活不容易所以更要好好活着。

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咒奕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未来。

无知就去学习,学习就有知识,有知识就有想法,有想法就去行动,有行动就得坚持,有坚持就有习惯,有习惯就有人格,有人格,或许能改变命运。

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当你的过程有意义的时候,老来回顾,你就不觉得白活了。

你没必要同情一个富有故事且充满沧桑的老人,因为他懂的你不懂,你有的他有过!而你还不一定知道自己有什么。

受苦受难是不可避免的,最可怕的是受苦受难没有一点意义。

活在当下!

对自己负责。

才是自我意识明确的正确态度。



久月十三


余华《活着》,主线是福贵,写其悲惨人生,但写的更多的是“死去”,他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但还得活着。那么,这些死去的人,是偶然还是必然?他们是为福贵的悲凉人生陪葬的,还是他们本不该活着、不配活着?这一个个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包括福贵更可怜,还是他们的死去便是解脱?活着、和死去,哪一个更悲惨、哪一个更可怜?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感受到余华《活着》的深度:活着,无奈;死去,无奈。这一切,都是不得已!不得已,但还得活着——这便是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尽管作者写的是那样一个年代,但从这个意义来说,《活着》便超越时代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因此,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也就不奇怪了。何况,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生的永恒命题,当然也是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永恒话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总之,小说对生与死的极端描写,唤起了读者每一个人潜意识中关于生与死这个人生命中矛盾的纠缠与追索,而不只是关于社会的揭示,所以才打动了中外的所有读者。





生命的追问


《兄弟》第一部也值得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