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战:张仪诈楚(2)“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第四战:张仪诈楚(2)“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

苏秦此次南下赵国时,之前不待见苏秦的赵国丞相赵成死了,而且这回苏秦有了本钱,没有再等一年多,直接买通了和一把手赵肃侯会面的机会。

苏秦见了赵肃侯,压根就没提之前的投资人燕国那边打算结盟的事,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大的概念:六国合纵抗秦,您赵肃侯当“合纵”话事人。

大名鼎鼎的“合纵”出场了。

苏秦是这么抛售这个概念的:目前,国际上的这几个大国,看着都挺唬人,不过有真正有实力的,除了秦国,也就是咱赵国了,秦国一直拿咱当眼中钉,您知道吗?

不过他一直不敢大举进攻我们,您知道为啥吗?

因为他怕韩、魏在他背后下手。

但如果秦国再照现在这个趋势打下去,已经无险可守的韩魏二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到时候倒霉的就该是我们赵国了。

这时,苏秦摊开地图,山(崤山)东六国的疆土比起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六个大国集中力量进攻秦国,秦国早就完了,但现在的国际政客们却在不断地夸大秦国的力量,打着和平的旗号劝各国割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们得到荣华富贵,国家却承受巨大损失。

这种卑劣的事,我是不干的。

现在,有一个最好的办法,能够让秦国永远缩在函谷关内。

六国合纵(山东六国基本上是从北到南的一条纵向,所以叫合纵),六家进行盟约,秦国如果攻打任何一国,另外五家就进行出兵。如果有一家不履行盟约,那么剩下五国就合力收拾他。

燕国已经被我说服了,如果您看的起我,剩下四家,也由我来为您摆平。

第四战:张仪诈楚(2)“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赵肃侯认可了他这个世界和平的梦想兜售,封苏秦当了武安君,并给了他第二轮天使投资,给了他车百辆,黄金两万四千两,白玉一百双,绸缎三千六百匹。

让他去实现世界和平。

大概念的梦想当然也需要如此大手笔的投入。

赵肃侯轻易地相信了苏秦的宏大构想,却没有看出这个宏大构想有两个致命的弱点,或者说这个构想压根就不具备可行性。

第一:目前受到秦威胁的,始终只有他们接壤的韩,赵,魏三家,剩下三家根本没有实质上的忧患,尤其秦楚两国人家还世代通婚。

这些年魏国被秦打的够呛,韩国也开始天天提心吊胆,但秦有多可怕,剩下那几家没概念。

别人家是死是活,其实对于自己永远无足轻重,更何况要拿真金白银去出兵解救别人家危难。

第二:约定出兵相助不靠谱。

比如说,秦攻魏消息传到各国,最近的韩国两天得到信,最远的燕国一个月才能得到信,各家再动员武装力量,半个月又过去了,再派大军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家其实都有观望心态。

万一自己还没出兵,别的国家就帮着魏国打退了秦军呢?

再说了,我要是背盟不出兵,那五家还真能收拾我来吗?

不见得,道理和刚才分析的一样,谁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掏自己的腰包呢?

而且从最根本上说,如果从消灭或牵制秦国的战略角度来说,让山东六国结盟,远远比不上联合韩魏再与秦国的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势力结盟。

因为秦攻韩魏后,那几个方向的势力可以参考围魏救赵,而且打下来的地盘自己也可以受益。

政治交易中,拿利益说话永远比所谓的盟约要靠谱。

不过即便你们联盟了,人家秦国也不虚你。

秦国的地理优势此时显现出来了,函谷关,武关,直接就把韩魏楚三国拦在了外面,北面与西面又没有什么有威胁的势力,所以秦本身就天然能够粉碎这种所谓的联合反秦论

《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说过,“亡六国者,六国也”。

其实他这话,很结果主义。不过也不能怪他,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一直不重视逻辑链条,他仅仅看到了后来山东六国不断地内斗让秦国捡了便宜,却忽略了为什么六国会内斗,而秦国为什么可以捡便宜。

六国内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家都有各家接壤的国家,各家也各自都有眼前要考虑的利益。

眼前的一块肉永远比一年后的一头牛靠谱,在乱世,永远没有五年规划十年战略这回事。

这就好像心理学家在做实验后得出结论,往往大部分穷人家孩子眼皮子浅,总是忍不住吃奖励的那块糖,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就能抵制住诱惑,看的更长远一样。(在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概念,说一种研究现象)

这其实是基因由于进化的考虑,是本能的。

资源少的一方往往要面对随时随地的资源匮乏,如果这块糖今天不吃,也许明天就没了,就让别人抢走了,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好整以瑕,哪怕丢了我还会在弄来一块糖的,所以对于诱惑则有很大的自制力。

对于战国这七雄来讲,也是如此。

国际形势变化太快,都不是省油的灯,“合纵”不是说不可以,但只能说它并不代表着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国不断内斗或者说七国不断攻伐的博弈论最终演化,就是最强的那个最终会吃掉那六个。

局部的联合体还能管点用,但这种大盟约肯定不好使。

因为联盟越大,涉及牵扯的利益就越多,各家的算盘也就越多,你就越无法整合,具体事例可以参考今天的欧盟。

第四战:张仪诈楚(2)“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不过,这种从开始就不靠谱的东西并不耽误苏秦讲师用他那万口莫辩的口才顺利的说服了剩下的韩,魏,齐,楚。

他配了六国相印,着实拉风。

在这里科普一下,所谓的苏秦配六国相印并非就是指他在六国都当了国务院总理,当时每个国家的总理一般来说,基本都是君主的娘家外戚或者本家的亲叔叔或兄弟,这是真正说话算数的。

苏秦这种国相叫做“客卿”,挂名而已,没啥实际意义。

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或多或少的往别的国家安插这种“客卿”,很多还都是明白告诉你我派个我的人去你那当官,时不时给你提些战略参考,为了母国利益据理力争。

这就类似于驻外大使了。

苏秦的这个配六国相印,相当于六国的抗秦宣传办公室主任。

苏主任是个买卖人,而且是大买卖人。

他做的买卖,是把整个天下当做筹码颠三倒四的各种赌。

“合纵”概念从最开始就仅仅是他求富贵的一个方式,一个空壳公司,他其实并不在意六国会如何,他最开始去秦国时就是另一套说词,要帮着秦国搞死那六国。

他的本质,和说服赵王时所鄙视的那帮割地求和的说客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只不过他的手法更高段。

他后面的种种表现,我们就能看出此人的内在是个啥。

先说说为什么他压根就不在乎六国的生死,他甚至怕秦国弱小,因为如果秦弱小,他的“合纵”概念就没有了销路,他这个主任就当不下去了。

他向秦国安插了一个人,一个可以配合他,在关键时刻让秦国配合他,打他指定要打的国家的人。

第四战:张仪诈楚(2)“合纵”从理论上站得住脚吗?

这个人产生的影响可远远比他这个传销导师大多了,他仅仅是拿六国当提款机,但这个人,却并非仅仅会传销,搞得比他过分多了。

此君后来成为了战国首席诈骗犯,商鞅仅仅骗了个王子,他却将国王们当成木偶一样戏耍。

这个人,就是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