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不杀赵高,难道他看不透赵高吗?

秦长彬


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其深邃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秦始皇也不是神。从赵高的角度分析,他从一个出身地位的人,到手执国柄的丞相,野心也不是一天练出来,早年他能立住脚就已经烧高香,有野心也必须隐藏!导致他野心膨胀的,其实就是秦二世的纵容和糊涂,跟秦始皇没关系。

赵高的人生三部曲,胆,是一天一天养肥的

赵高的出身很卑微,他是罪犯家属,根据《史记》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虽然是赵高与嬴氏同根,但年代久远,同时秦王朝已经废弃了宗族分封制,所以,即使嬴氏近亲都很难有出头之日,何况他这个远支?

赵高的母亲是罪犯,他们兄弟几人,都生“隐宫”。这个“隐宫”争议很大,有人说就是受到宫刑,意为宦官。有人说“隐宫”是“隐官”的笔误,赵高并非宦官。

不管如何争议,赵高有女儿,并非自幼就是阉人,家族世世代代是贱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赵高的发迹源于他的三个特长,一是他生得高大有神力,二是他精通法律,三是字写得漂亮。一个低贱的家庭,肯定没有学习机会,很可能是他自幼因为生得高大有力,被秦始皇看重,留在身边,才有了后来的学习机会。

如此看来,赵高的学习能力是非凡的!正因为后来掌握的两项技能,秦始皇让他做了胡亥的老师,让他跨进了人生的第二阶段,从一名低贱的宦者,变身中车府令,并与胡亥的前途捆绑在一起。

沙丘政变后,随着胡亥的登基,赵高因为胡亥的信任,才完成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并取代了李斯,完全掌握了朝政。从那时候开始,赵高的胆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

从赵高的经历看,即便是他的人生第二阶段,赵高也不可能生出野心。野心这东西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浇灌的。秦始皇所看到的赵高,就是一个卑贱而又勤勉,且能力出众的奴仆,不是赵高的野心秦始皇看不透,而是那时候的赵高就没有野心!

秦始皇没给赵高野心疯长的机会,不能从结果倒推

臣下会不会萌生野心,关键要看皇帝给没给他机会。比如说,安禄山见到李林甫就哆嗦,李林甫一死,他就像被释放出魔瓶的妖孽,开始兴风作浪。

赵高也是,他在秦始皇的手下,就像被禁锢在魔瓶里的妖孽,想活下去都要看人家的心情,谈什么野心?

赵高有一次曾经犯了罪,什么罪不知道,秦始皇将他交给蒙毅处置。蒙毅按照法律,将赵高夺宦籍,并准备将他处死。最后秦始皇开了特赦令,免除他一死,还将他官复原职,理由是这家伙工作太勤恳,能力太出色,舍不得杀。

看看赵高的处境,虽然已经做了皇帝的生活秘书,也当了皇子的老师,生死就在那一瞬间,嘴皮子动慢一点,他可能就人头落地!

这种环境下,赵高的第一需求肯定是生存,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秦始皇对自己也是相当的自信,却忘记了赵高不代表自己,他背后还有个胡亥。

要说赵高的野心出现,大概就是秦始皇晚年,他不得不考虑,假如秦始皇驾崩,他将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思考本身就是逆天的,但凡流露出半点念头,立刻脑袋搬家。但再严酷的环境,也止不住人的思想,恐怕正是如此,赵高野心的种子,开始慢慢萌芽了!

秦二世的纵容和糊涂,给了赵高一个野心膨胀的机会

可惜秦始皇没看到那颗毒芽的出土,他躺在臭鱼堆中,被狠狠“毒”了一下。

跟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完全不同,秦始皇信任赵高的能力,把他当好奴才,胡亥则拿赵高当爹,把心交给了他。

这么好的环境,被压抑了很久的毒苗,没理由不茁壮成长。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别骂赵高,是人都逃不脱。只不过,有人长出来的是樱花,有人长出来的罂粟花,全看个人的修为。

胡亥的错,一是不加节制的信任,导致将杀人的刀都交给赵高;二是自己的昏庸,忙于享乐,不辨是非。

如果说,赵高对秦始皇是敬畏,对胡亥就是轻蔑!这样一个糊涂的顽主,不玩弄他岂不亏了早年的不幸?况且权利这东西本有毒,两毒叠加,赵高还不成了“欧阳锋”!

综上所说,秦始皇看不穿赵高,一是赵高那时候根本就表现出任何野心,二是秦始皇没给他环境,有那一点小苗头,也只能压抑在心里;三是他后来的野心,完全是胡亥一手导致。我们不能从结果倒推前因,将责任推卸给秦始皇。


寻根拜祖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秦始皇不杀赵高这个祸害的原因:一有才干,几十年来用的顺手不舍的杀。二是政治所需的平衡之术。最后就是让后世之君杀,给儿子铺路赢得民心。 提问者这下明白,乾隆死前为什么没有杀和绅?曹操死前为什么没有杀司马懿了吧?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著名宦官。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是赵国人,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 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从小跟随嬴政,深知嬴政所想。赵高善于察言观色,办事得力,深的秦始皇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秦始皇并让自己的儿子胡亥拜赵高为师,学习判案断狱之法,由此看出对他信任有加。

《史记》蒙恬列传说:“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

那么秦始皇能扫平六国实现大一统,手下必定有一些干练的能臣武将,赵高就是其中一个能臣,一个有才干的宦官能人,样样精通,深得秦始皇喜欢。

赵高虽是奸佞之人,但文学、书法、律法样样精通,又善于迎逢讨好秦始皇,秦始皇用他灭嫪毐除相邦吕不韦可谓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秦始皇大多数的事都是由他去办的,赵高对秦始皇个人是忠心耿耿出过大力的,有功的,两人从小一起相伴二十年左右,秦始皇对赵高渐渐已形成了一种依赖,好事坏事,大小事都离不开赵高。

秦始皇实施的帝王之术,利用赵高来平衡权臣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放权与赵高,让其得宠,由于赵高精通秦律,聪明圆滑可与朝堂之上的李斯等大臣相抗衡互相制衡。由此看出秦始皇不杀赵高的本意,目的就是让他与朝堂上的大臣形成互相牵制的两股势力,不至于一党独大。从中进行调和实施帝王平衡权臣之策。

赵高骄横跋扈,狐假虎威,秦始皇想让后世之君杀之,以赢得民心。

赵高跟随秦始皇左右二十多年,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赵高所干的坏事,只不过都在秦始皇的掌控之中,说白了就是赵高是个人才还有用,完全可以驾驭。有意让赵高得势,让他进一步忘我,让他做尽坏事后,使得朝中大臣弹劾,达到人神共愤。把这样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赵高留下给将来登基的儿子去处置,达到平复民心,让儿子有威望顺利接班。可事与愿违,由于秦始皇过于高估自己,却低估了赵高,导致自己跟自己开了一个快速灭国的玩笑。在始皇猝死之后,赵高开始玩弄权术,压下了始皇的诏书,诱惑公子胡亥登基,更是联合丞相李斯捏造诏书,赐死大公子扶苏和忠臣蒙恬。赵高改写了秦国历史。若秦始皇知道此事该做何感想呢?

细观赵高这一生,从太监到近臣,从中车府令到丞相。步步为营,权谋用尽。以勤奋而成,以才能见用,以谄媚进阶;沙丘之变,不得不说其对人性把握之深刻;族灭李斯,足以说明其手腕之老到;指鹿为马,可见其对权谋驾驭之自如;分王关中,足表其志向之远大。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欢迎大家点评点赞】


穿越时空感受历史


两个原因:

1.秦始皇太自信。兼并六国,功盖三王,业超五帝,开天劈地头一位始皇帝,江山会万世永固。天上地下的都得为他一人服务,所有人的生杀预夺都在他手里掌控,而且他相信自己的生命还会在找到长生不老药后得到延续。对一个卑躬屈膝的后宫太监敢有针对王位的阴谋,他做梦也想不到。

2.赵高有一定能力。胡亥当时还是个幼子,赵高是秦始皇亲自指定给他的授业老师。秦始皇还是很认可赵高能力的,《史记.蒙恬列传》记:“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能被千古一帝指派给最溺爱的公子做老师,说明始皇帝对赵高的信任和欣赏,还指望赵高培养出另外一个可能的继承人。所以不会杀赵高。



而胡亥的能力与赵高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满朝上下,他可仰仗的唯赵高一人。即位后,又在赵高引诱下耽于玩乐,最终断送了自己和大秦的命运。


我是阿紫海南,穿越时空的迷雾,找寻历史的真相。请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


阿紫海南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智商又岂是我们所能猜的出来的,但是他是一手创立的秦帝国却被赵高和秦二世毁掉,不知九泉之下的他知道了会作何感想,秦二世非他所立,他可能不会过多怪他,但是赵高这个宦官却在自己死后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硬生生的把大秦给折腾没了,以至于后世思考:秦始皇为什么不杀赵高,难道他看不透赵高吗?

驳斥赵高出身赵氏论,秦始皇任人不唯亲,更多的是重视赵高才华。

据《史记》记载:赵高出自赵氏远宗,是庶出子弟。而同时期的秦国宗室也是出自赵氏,因为上古时期他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因此后世以及当世便有赢赵同源的说法。 因为占着这样一点血缘关系,便有人说秦始皇出于宗族血脉来照顾赵高,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宗族血缘关系看的十分淡漠,讲究的是凭功劳获得高官厚爵没谁会说你,但是你要想凭借自己血脉亲梳坐上高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秦始皇连自己身边的皇族血脉尚且没有照顾分封,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立功劳,更别说你一个十辈子之外亲戚的赵高了。 所以说秦始皇时代的赵高并不是凭借他的出身而获得重用,更多的是靠赵高自己童年的勤奋好学。赵高之所以后来会受到重用,与他的天下第二书法和对秦国法律的熟悉是离不开的。这也是他被秦始皇重视的主要原因。而到了秦二世开始为非作歹那就是胡亥自己的责任了。

驳斥秦始皇留赵高给胡亥杀铺路论,实在不符合历史大论。

最近很多人谈论秦始皇为什么不杀赵高是因为秦始皇在给秦二世胡亥铺路,就像清朝的乾隆把和珅留给嘉庆皇帝杀一样,这样既得了实际利益,又收获了天下人心。看着好像模棱两可,其实实在是大谬。 首先,秦始皇时代的赵高一直被秦始皇的帝威所折服,他一个宦官敢在秦始皇眼皮底下做什么呢?就算他势力比较大,但是也及其不稳固,他只是因为被皇帝所喜爱而受到重用,一旦皇帝舍弃他,他也就自然崩塌了,这也是秦始皇死后赵高拼命拉拢李斯改遗诏立胡亥为帝的原因。秦始皇时期老实的赵高并没有野心,秦始皇又怎么会把他当作肥羊留给后世之君呢?赵高与和珅根本没有可比性。 再次,秦始皇传位的是长子扶苏而不是胡亥,对于扶苏这种英明之君是不需要使用这种低劣手段来收买人心的,用这种手段的一般都是后世之君过于平庸而不昏庸。

宋以前的不为子孙后世忧的心态注定秦始皇会消除一切继位的外在威胁因素。

唐太宗在平定中原内部之后还挥兵灭国高句丽,说出了中古及中古以前所有皇帝的心声:不亡高句丽,将来必为子孙忧,以故除高句丽,为后世计。这种为后世子孙做打算的心态一直存留在中国人的心里,作为皇帝第一的秦始皇也是一样,他为了大秦帝国的江山,北击匈奴,南灭百越。已经消除了后世之君周围的所有祸患。而赵高的如果是个祸害的话早就被他除掉了,只能说是胡亥养大了赵高的野心和欲望。


无根树花正孤


有人分析赵高好比和珅,秦始皇好比乾隆。我觉得不然,秦始皇和乾隆完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性格,秦始皇残暴,乾隆则提倡以宽仁治理天下。乾隆利用和珅给他儿子铺路成功了,说明乾隆很聪明很有政治手腕。但是秦始皇失败了,他傻吗?他的政治手腕不如乾隆?我看不然,如果秦始皇和乾隆一样早就看出了赵高的阴谋他怎么可能临死前把遗诏交给赵高?那不是缺心眼吗?他都看出赵高是什么人了。我觉得秦始皇许是真没看出来赵高是什么人,不是秦始皇傻,是他性格使然,秦始皇太自负了,一个自负的人很难看出身边潜伏的危险,所谓骄兵必败,性格决定命运,是秦始皇的性格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