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擁有20多萬軍隊,兵強馬壯,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忠肝義膽嶽老三


導讀:首先說著20多萬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不是老十四私有的,這支軍隊也是由皇權和國家榮譽的加持才能最大限度的對外發揮戰力,這是第一點。造反推翻雍正沒有一絲可能。第二點是首先雍正一繼位首先就要防著這位十四弟搞事情,派圖裡琛帶著聖旨要求老十四回京奔喪同時凍結大軍調動收回大將軍王印璽。同時讓年羹堯節制西北大軍,並且作為陝西布政司的李衛把西北糧草一月一供改為一日一供。第三、軍隊的思想相對簡單,清朝對軍隊的控制也很嚴格平時沒有少灌輸忠君愛國。雍正佔據名分大義,除了個別老十四的死忠將領誰會跟著他造反。第四、再退一步說即使他帶著大軍真的造反了,也是孤軍。首先是距離京城太遙遠,無人跟他溝通制定計劃。因為一旦有戰事,老八他們休想在像以前那樣互通有無。這支大軍的後勤只能靠搶掠才能以戰養戰。那麼這支叛軍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了將會迎接大清全體臣民的憤怒。


歷史背景

老八奪嫡處於不利的局面,為了拿到兵權做最後一搏策劃了西北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的事件。康熙決定在皇子中選擇一位大將軍王帶領大軍去西北平定叛亂。按照老八集團的設想無論如何也要爭奪到這個位置。

當康熙在聽戲的過程中得到了西北兵敗的略加思索便選了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秘密商議。其實這一步康熙未必有什麼深意,因為四阿哥胤禛管著戶部十四阿哥管著兵部。西北打仗打的就是兵馬錢糧,當然就得找他倆。這讓老八可多想了,開始患得患失起來。

老八走來走去,嘴裡不斷出現的語氣詞“嗯嗯”體現了他焦急的心情,可見面對奪取帝位最關鍵的兵權誰也不淡定。當老十四回來喊八哥時候都已經急的不行了。上來就問“怎麼樣,派誰定了沒有”。

八爺集團開會討論己方參加的人選,老八和老十四勾心鬥角之下最後在眾人的和稀泥的情況下定下了先八爺後十四爺的推舉順序。


老四胤禛也急了一頭白毛汗,先急匆匆的去宗人府找老十三被擋駕;回府後居然想親自領兵去西北。結果經過射靶子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那塊材料,在旁觀者清的鄔先生的才茅塞頓開一箭數雕的打算支持老十四繼任大將軍王。同時重中之重是把陝甘總督拿到手裡。這樣老八集團和老四給出的人選出現了交集,而這也是老皇帝康熙最願意看到的。

老四留下的暗樁年羹堯的陝甘總督就預料到如果有一天老四上位的那一天老十四可能的叛亂的可能。所以說老十四是老八集團和老四相互妥協的人選。老十四天真的意味自己就可以帶著天子劍平定西北後回來理所當然的繼承皇位了。


康熙駕崩傳位四阿哥胤禛,老十三帶著張五哥給的金牌令箭奪得豐臺大營兵權後帶兵進入暢春園保證四哥的順利繼位。

而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天內佈置完成的,老八也絕對不會提前告訴老十四。因為他也把老十四作為皇位競爭的對手,甚至在下手把老十四的壽禮更換成死鷹。所以他在此次安排成文運提前控制豐臺大營,認為一旦沒有傳位給他就實行兵諫。所以要通知老十四也是在他登上皇位以後的事情了。

而老四心中有數,當年舉薦老十四不過是做給康熙看的從而在老皇帝心中刷印象分。所以也不會提前通知老十四,從京城到西北數千裡之遙即使是八百里加急也得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那麼奪嫡的關鍵的晚上瞬息萬變,老十四是甭想趕上了註定與皇位無緣。結果就是老十四心目中打虎還是親兄弟的四哥登上了皇位。


雍正緊急派圖裡琛帶著侍衛去西北宣旨讓老十四交出兵權回京奔喪

雍正的行為在老十四看來就是背叛,當時假惺惺的蒙了自己真的還以為四哥是打虎親兄弟呢。況且老十四手裡還有20多萬大軍,所以雍正剛剛坐上皇位就趕緊派大內侍衛圖裡琛帶著聖旨去西北傳旨。選用的這個圖裡琛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首先圖裡琛是原來康熙皇帝的心腹侍衛頭領。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去傳旨或多或少的帶有康熙官方的意味。在圖裡琛沒到西北的時候,雍正就凍結了全國包含西北的軍隊調動的特權。所以從制度上就保證了老十四想造反很困難。

果然老十四一聽就翻了,還是圖裡琛做解釋才讓老十四暫時平靜下來。在返回京城的路上還企圖詢問圖裡琛得到他想要的答案結果是落空了。不但有圖裡琛的大內侍衛貼士“保護”,後方三十里還有年羹堯的三千綠營兵監視尾隨。憋著一肚子氣的老十四回京後大鬧康熙靈堂企圖翻盤,但是為時已晚。那麼他怎麼不造反呢。


第一條:在圖裡琛沒到西北的時候,雍正就凍結了西北的軍隊調動的特權。所以從制度上就保證了老十四想造反很困難。也就是說雍正繼位的第一道聖旨是給川陝總督年羹堯的,命令川陝兩省戒嚴。這麼做的目的不言自明,肯定是防著老十四縱兵作亂。


第二、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從原來的一月一供改為一天一供,也就是說西北大軍每次只能接受一天的糧食。這就造成西北大軍只有一天的存糧,怎麼造反?餓著肚子造反嗎?顯然是不行的。


第三、圖裡琛帶來了朝廷的聖旨,這就表明了君臣大義已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忠君愛國還是主流思想,除了個別人要想叛亂太難了。大清王朝對軍隊的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

西北軍權移交同時收回大將軍王印信就從法理和國家制度上剝奪了老十四的帶兵之權。也就是說老十四不是大將軍王了,如果再有人跟著老十四所謂“勤王”就是叛亂。所以勤王的藉口用都不能用。這讓老十四失去了最佳的造反理由。


第四、沒有糧草,西北大軍如果真的跟隨老十四叛亂就只能搶掠百姓的糧食來個以戰養戰。那樣老十四的名聲就徹底的臭了,再妄想打回京城奪取皇位想都不要想。


小結:

綜上所述,老十四別看手握20多萬雄兵但是根本不具備造反的條件。無論從那個方面都被老奸巨猾的四哥給算到了骨頭縫裡。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去給老皇上去看陵吧。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兩點:1.年羹堯這個陝甘總督牽制住了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要年羹堯一吆喝,老十四根本不敢亂動。2.川陝地區的地理位置從綜複雜,老十四要帶領20萬大軍穿過西寧進入中原,幾乎是一件要命的事。

除了這兩個顯眼的原因外,其他的因素也很關鍵,我來一一給大家解說。

1.無頭蒼蠅胤禵

不要看老十四手裡有20多萬兵將,但是他其實就是一個無頭蒼蠅,與北京相隔千里,山高路遠,北京城發生的事兒要傳到他那裡就要十天半月,還不一定傳來的消息都很準確。

當時的情況是,八爺黨已經被控制,康熙駕崩前將所有能員幹吏的職務都罷免了,駕崩當晚八爺黨被隆科多完全控制,豐臺大營也被老十三控制,作為老十四後方的“後援團”無一漏網,消息傳不出去,等到消息到達老十四胤禵那裡的時候,康熙已經駕崩多日,雍正已經即位。

請注意:雍正發出的第一道諭旨就是讓胤禵回家奔喪。他命延性首先拿回大將軍印信,然後帶回所有胤禵所有書信資料。這是皇帝的諭旨,在大將軍令和皇帝令之間誰最大?可想而知。

老十四對京城的情況不明,不可能做足造反的準備,僅憑一支20萬的隊伍,拉起大旗去造反,能有幾人同意?能有幾人附和?所以,並不是老十四胤禵說要造反就去造反的。

2.軍事管理機制的限制

這個問題很專業,說簡單一點,滿清的軍隊到底為誰服務,聽誰調遣?20萬大軍在皇帝令和大將軍令面前選擇聽誰的,這很關鍵,這就是軍事制約機制的關鍵點了。

大清的將軍們只奉皇帝的調遣令帶兵打仗,與部隊的兵將是分離的,這是八旗軍事制度的基礎,主要也是為了防止武將大權獨攬,最後造反威脅皇權。所以,他們只有奉皇帝的命令才可以帶兵打仗,沒事的時候是指揮不了軍隊的。

這就是說:胤禵的軍事指揮權並不是歸他自己所有,沒有皇帝的命令,他很難指揮這麼多軍隊去造反。相反,皇帝要是說解除你的兵權,就是一道諭旨的事兒。皇帝要任命你是大將軍,你就是大將軍,要你打哪裡就打哪裡,你只對結果負責。

說到這裡可能因為不夠專業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兵將分離制度應該很好理解。所以,老十四胤禵說到底也就是一個帶兵的將軍,其實他也可以說是一個光桿司令。後來的年羹堯為什麼能做大,是因為時勢需要,即使年羹堯做大了自己,也還是不敢造反。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禵要是發佈造反令,誰會擁護呢?

3.造反無理,無人擁護

老十四胤禵憑什麼造反呢?他手裡的軍隊不是他自己培養起來的軍隊,是朝廷的軍隊,康熙雍正還有一個最得力的招數,就是安插密探。關於胤禵的消息可能源源不斷的傳送到北京,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他又能左右什麼呢?

公開扯起大旗造反,帶來的只是戰爭和殺戮,況且胤禵沒有任何造反的理由,誰來擁護他?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所以,當延性勸說胤禵的時候,胤禵想都沒想就將大將軍印信交給了延性,因為他真的沒有任何理由造反。

造反沒有準備,沒有理由,沒人擁護,有了這三個“沒有”,老十四胤禵還能造的起反嗎?答案不言自明。


青燈問史


首先,自古以來,我國封建社會一直講究名正言順,正統這個體制。時間讓我們退回到公元1722年,康熙61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走完了一生,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卓越,可唯獨在晚年自己兒子們爭奪皇位是敗筆。

(康熙帝畫像)

康熙在位時期,曾經兩立兩廢太子胤礽。這位康熙大帝從小培養接班人傷透了康熙的心。康熙大帝,也是生育高手,一生生育子女共55個,活下來兒子就有24個。偏偏康熙兒子們都太優秀了,到康熙去世之前,康熙成年兒子已經有十多位,這才造成歷史著名的“九子奪嫡”。



康熙晚年也為此大為頭疼,一直沒有確立好接班人問題。當時在康熙晚年,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確實是老十四,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北發生叛亂,康熙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平叛,朝廷很多人都認為康熙這是在鍛鍊接班人。但是同時,在康熙晚年,雍正也很受到重用,代替祭祖、祭天。這都是皇帝才可以做的。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繼承大統,雍正有康熙繼位聖旨,這在古代是名正言順,正統。並且雍正繼位已經通報全國,在名聲上,老十四造反,名聲掃地。


(雍正帝)

其次,清朝統兵制度。清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皇權集中頂峰,清朝兵權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裡,清朝將領跟士兵是分開的,互不認識,只有當發生戰亂了,皇帝委派將領統兵,將領跟士兵才互相認識,並且同時還有監察將領官員。老十四雖然擁兵20多萬,他們直屬領導是皇帝。想造反也造反不起來。

再次,糧草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老十四在西北,也就是目前新疆,甘肅,青海地區平叛。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是荒漠,地廣人稀,莊稼很難存活,老十四雖然統領幾十萬大軍,一旦起兵,沒有源源不斷的糧草都是天方夜譚。清朝糧庫多數集中在江南水鄉,這裡離西北隔著十萬八千里,在說,當時老十四這20萬大軍糧草都來源於陝甘寧總督控制,陝甘寧總督是年羹堯啊,雍正一手提拔出來的,只要雍正給年羹堯一到聖旨,掐斷老十四這二十多萬大軍糧草供應,即使老十四軍隊在強悍,也反叛不起來。



最後,就是政權手腕,這方面老十四可遠遠遜色雍正帝了。老十四是一位出色的武將,統兵有方,但在權謀上,雍正可以吊打老十四,雍正在還是皇子的時候,當康熙的兒子們都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康熙這老頭也左右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也怕自己不在了,這群兄弟會自相殘殺。

反觀雍正,雖然參與“九子奪嫡”,卻採用了最不起眼方式,躲在暗處,觀察時局,自稱天下第一閒人,每天都是跟道士、和尚混搭在一起,研究佛法。給當局者一副與世無爭樣子。



雍正採用最高明的策略,參與到皇權爭奪,暗中同時積極培養自己實力,京城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這個重要職位,控制這京城命脈,隆科多,也被雍正已經收入麾下。

同時,清朝最精銳的部隊,豐臺大營的全都被老十三控制住,豐臺大營多半部下都是老十三曾經部下,老十三是雍正鐵桿粉絲,在雍正登基後,其他兄弟都改了名字,老十三是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名字。當整個京城都已經被雍正控制住了。老十四在反叛為時已晚。

總之,老十四雖然統兵二十多萬,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據。自然不敢輕易造反推翻雍正。


小姐姐講史




在雍正皇帝順利繼位的過程中,軍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雍正皇帝自己兼任了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內侍衛部隊的管理工作,因此皇宮在雍正皇帝的手裡。雍正皇帝的心腹老十三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拼死控制了至關重要的豐臺大營,豐臺大營駐紮了清朝的2萬多野戰部隊,屬於機動作戰力量。至於九門提督隆科多則控制京城內的防務,掌握了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總計3萬多軍隊,並且最終投靠了雍正皇帝。就這樣,清朝京城內外的三層防務力量都在雍正皇帝的手裡,老八胤祀對此無可奈何,根本沒有什麼辦法。這兩個人為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於雍正皇帝來說,自己的威脅並非來自京城,而是來自於西北地區。在清朝的前期,西北準噶爾部對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準噶爾部南下佔領了西藏等地,年邁的康熙皇帝派遣老十四胤禵率領大軍出征。隨著戰役的規模越來越大,調往前線的清朝軍隊也是越來越多。最終,老十四胤禵負責節制青海、四川、甘肅、陝西等地的軍隊,總兵力超過了20萬。其中,老十四自己率領的軍隊超過了10萬。對於雍正皇帝來說,老八集團雖然勢力大,但沒有什麼實際威脅。老十四胤禵的大軍才是最實際的,一旦這些軍隊發動叛亂,雍正皇帝根本無力應付。




此時,坐鎮陝西的年羹堯發揮了巨大作用。年羹堯命令陝西地區全面戒嚴,禁止西北的軍隊進入陝西。同時,切斷了西北軍隊的糧道。起初西北大軍的軍糧都是每月分發一次,現在改成了每日分發一次。西北地區比較貧瘠,依靠西北地區的糧食產量根本就無法供養老十四的大軍。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由於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即使老十四胤禵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也不敢做出什麼實際行動。沒有軍糧的軍隊,用不了幾天就會不戰而潰。老十四胤禵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不敢輕舉妄動。



其實,即使老十四胤禵真的造反,也很難成功。雖然胤禵擁有超過20萬軍隊,但這些軍隊的家人都在後方地區,如果官兵們跟著胤禵造反,自己的家人肯定會受到牽連。在古代社會,沒有幾個人敢造反,雍正皇帝的名分已經確定。此時,老十四的行為肯定得不到官兵們的擁戴。鑑於這一系列的原因,老十四胤禵沒有造反,而是返回京城奔喪。這位大將軍王返回京城以後,自然會被囚禁,不可能再次返回前線作戰。解決了老十四胤禵之後,雍正皇帝的皇位終於徹底穩固,雍正開始處理國家各方面的內部事務。




當時,西北地區的戰事還沒有徹底結束,青海的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發動了叛亂。由於老十四胤禵已經被囚禁,雍正皇帝需要派遣一個能力沒有問題、忠誠沒有問題的將領趕赴前線。雍正皇帝經過反覆考慮,最後選中了年羹堯。年羹堯隨後出任撫遠大將軍,指揮西北各地的軍隊圍剿叛軍。在年羹堯指揮軍隊作戰期間,已經出現了一些囂張跋扈的跡象。雍正皇帝鑑於各方面的關係,選擇了忍而不發。經過1年多的時間,年羹堯成功平定了西北地區的叛亂。在此之後,年羹堯進入了居功自傲的狀態。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奪去兵權,並被罰去看守皇陵。

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皇帝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封“大將軍王”,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平定西北叛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繼位,隨即將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召回,隨即剝奪了胤禵的兵權,並將其罰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6年)初,雍正皇帝在相繼除掉了八爺黨的其他成員後,也開始對他的這位同為八爺黨成員的親弟弟胤禵下手,將他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已經被囚禁了九年的十四阿哥胤禵才同同樣是被雍正囚禁了很多年的十阿哥胤䄉放了出來,恢復起身份和爵位。


從西北到北京山高路遠,當十四阿哥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大局已定,此時十四阿哥再帶兵回京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康熙駕崩時,十四阿哥遠在西北,在哪個時候,從西北到北京上兩三千里路程,消息最快傳達也需要五六天的時間。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至十一月二十,康熙駕崩到雍正登基的這七天時間裡,九門提督隆科多在京城實施了戒嚴並且關閉了九門,康熙駕崩消息也根本傳不到出去,當十四爺再得知消息的時候,雍正皇帝已經繼位了。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集權統治極大加強,特別是清朝開始,發生武將帶兵叛亂的情況是越來越少,十四阿哥也是一樣的,他帶領的是朝廷的軍隊,自己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將領,必然要聽命於皇帝,這一點是軍中上下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十四爺真的想帶兵反叛,也要考慮一下軍中的支持情況,並不是每個人都不懼怕清朝的嚴刑峻法,願意承擔反叛失敗後的懲罰的。

況且十四阿哥的大軍遠在西北,從西北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數,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夠殺將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憊不堪,面對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銳和八旗部隊,十四阿哥的二十多萬年未必有著必勝的把握。


除了路程遙遠,十四阿哥還要面對一個艱鉅的問題,那就是大軍的糧草補給,全部需要仰仗川陝總督年羹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便是十四阿哥能夠策動大軍反叛,帶兵進攻北京,但是擺在十四阿哥胤禵面前的,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它的糧草供給該怎麼辦。

一直以來,負責西北大軍糧草轉運的都是川陝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不僅是雍正的寵臣,還是雍正的大舅哥,必然是不會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而事實也證明,正是因為年羹堯的掣肘,讓十四阿哥胤禵的反叛有了極大的顧忌,從而幫助雍正穩定了皇位。

因而,在面對名分已經、黃袍加身的雍正皇帝,作為“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並沒有,也沒有辦法選擇帶兵反叛,只得服從皇名,交出兵權,自己也開始了被圈禁的生涯。


雍親王府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十四?就這胤禵的事,還二十萬大頭兵?您就算再給他加二十萬,雍正一道黃紙片子下去,他都得乖乖的把兵權交出來。

雍正一旦把皇位給做實了,他老十四能做的,也就是蹲地頭上發發牢騷而已,至於造反這事?拉倒吧!憋在心裡只有哭的份。

要不然,為嘛雍正一個旨意下去,他就能乖乖的把兵權交給了延信?話都不帶多餘的。

那可是皇位啊,這東西遠遠的瞅一眼都是香的,但凡有那麼一絲絲的可能,您覺得他不會扯旗子造反?這是沒給他留一丟丟的餘地啊!

說了這麼多,估計有小夥伴憋不住了:“你就扯吧,一點有營養的東西沒有,你個大嘴炮?”

好咧!那咱就進入正題,今天就把這事叨叨!

話說這老十四胤禵

他這人聰明,但充其量也就是個大將軍的料,帝王的相貌他還真不沾邊。

為嘛這麼說呢?這輩子他就圍著西北這嘎達打轉了,武功那是沒得說,但玩政治他這手和他的親哥哥雍正比起來差了那麼一節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話說這老十四和雍正那是一個娘肚子裡爬出來的,倆人咋就那麼得不對付呢?這一傢伙就成了死敵了,為嘛呀?就因為那皇位嗎?”

為嘛?皇位是其次的。倆人確實是一個媽生的,但雍正打小就被佟貴妃收養,而且雍正這人是個性子冷的主,大夏天您往他跟前湊,都能感覺到嗖嗖的涼意。您回頭瞅瞅老十四,比雍正小了十歲不說,打小是被親生母親養到眼跟前,那是被疼大的,而且這性格直爽,還有點意氣用事。

就這倆人,雖然是一個媽生的,但是是倆媽養大的,加上這性格不合套啊,所以倆人最終走向了敵對。也就因為這,雍正和他這親媽到死都不對付,這家長裡短的他就沒地說理去。

得咧,這又嘮遠了,咱拉回話頭接著聊。

說實話,老十四胤禵手裡邊說是二十萬大兵,其實從小打到挨著個的數,也就是十來萬,沒那麼多的。

雍正一傢伙把自己個的屁股給捧到了皇帝寶座之上,那虎視眈眈的八爺早被雍正給連鍋端了。

八爺那是老十四的外援,這外援給斷了,來您給蹦躂蹦躂,蹦不起來了吧。畢竟想蹦躂您的問問隆科多架在這幫人大脖子上的大刀片子同不同意。而且環衛京城的豐臺大營被那病懨懨的老十三給壓的妥妥的。

所以啊,京城這塊他就沒有一絲絲的亂象。話說渾水才能摸魚,可這一池子的水清著咧!那摸去?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說了:“你雍正準備登基,還沒有登基這時間是最好的,也是水最渾的時候,那時候他咋不摸?”

你快拉到吧!老十四那個時候在哪?和這北京四九城隔著那可是十萬八千里遠。這準備登基,他打那聽到信了?這電話可夠快的啊?問題是那會根本就沒有這玩意,就這信沒個十天半個月的,他就遞不到耳朵眼裡頭。

所以那個時候老十四,他就是個瞎了眼的猴,竄上竄下的可以,沒消息他想下地,沒呢膽!

當然雍正繼位以後,可沒有忘記了這遠離京城的親弟弟老十四,這大將軍王。

第一道旨意就是撈老十四回家奔喪。原因無他,也是害怕這性格直爽的親弟弟腦子給抽抽了,整點啥么蛾子出來。

當然這奔喪的旨意,順帶還掐了他那大將軍的印信,交給趕過去的延信處理。

這愣神的功夫啥都沒有了。

所以整個過程,這老十四一腦門的懵圈,他除了知道老爹康熙死了,家裡邊的事,沒有一樣知道的,所以京城裡邊的事,他是一腦門的迷糊。

扛著大旗造反?您也得有準備不是?這啥準備都沒有,這是其一。

其他的原因

再說,就這十來萬的人,這幫人中有幾個願意跟著你這大將軍王玩命造反?人家雍正已經登基,昭告天下人家是正統,你這老十四算那根蔥,有口號嗎?

而且這幫人那個家眷不在皇帝手裡邊握著,您造個反試試,分分鐘鍾一家子老小全得給你剁了腦瓜子。這幫人不背後捅你刀子就不錯了,讓他們和你一塊玩,這不強人所難嗎?

過去將軍出征,將軍的家眷被政府控制,那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

後來的年羹堯那權勢比他老十四大多了,最後呢?那也不就是一道旨意的事嗎?老十四這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而且滿清那兵將的制度是,將兵分離的。平時的將軍和大頭兵們壓根就不認識,只有接到了皇帝的命令,這些個大頭兵們才知道:“哦!這次你丫子是領著俺們搞事的主子,曉得了!”

那會靠刷臉幹事,這不行的,您得拿著皇帝給的印信,結合自己那張大臉蛋子這才成。

所以沒事的時候,將軍擱自己個家裡深造,有事的時候這才找自己的兵,這些個大頭兵也許就不是之前的那波人嘍!

所以啊,老十四是個將軍這沒跑,但他僅僅是個光桿司令,他指揮的那幫子人說穿了其實是皇帝養的,跟你沒多大的關係。

第三,您以為這軍隊出去以後,配備那麼多的副將,參將的幹嘛使喚呢?您幹保證這幫人裡頭沒有皇帝的密探?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皇帝的密探那也是康熙的,和雍正不搭邊!”

你快拉倒吧,這幫人只認皇帝,不認臉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老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您這動刀動槍的,沒有後勤補給,這隊伍分分鐘鍾就得炸營了。

而老十四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是誰提供的?陝甘總督!那您知道陝甘總督是誰的人嗎?年羹堯蹲在陝甘總督的位置上樂了:“對!就是俺!傻了吧!”您以為當皇帝的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那是走一步瞅三步的人。

造反?老十四到是想,但是條件不允許啊!只有哭的份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老十四對於雍正當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為何他沒有造反呢?


1. 雍正小心謹慎

老十四手中的確握有兵權,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後,老十四的兵權很快就被收了。當時給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喪,沒有辦法顧及軍隊,所以暫時把軍隊交給年羹堯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固山貝子胤禵馳驛入臨。印務交總督年羹堯。

這個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沒有拖泥帶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權。 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實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開始就圖窮見匕,他早期的時候還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惡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這時候都不會和雍正翻臉的。畢竟,造反這件事稍有不慎就會丟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走這條路的。


老十四驍勇善戰,但這和他愛惜自己的生命並不衝突。 單是收歸老十四的兵權,雍正還是不放心,於是乾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

說得好聽點是守陵,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軟禁。老十四在被軟禁的時候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的監視,根本沒有辦法做什麼小動作。

2. 聽老八的話

老十四是個有勇氣和主見的人。在雍正繼位後,老十四並沒有對他行跪拜之禮。後來,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雲,汝應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

老十四有些桀驁,但是他從來都不敢違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當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沒有謀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張。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當皇帝,如果老八沒有意願,那麼他即使造反也沒有意義。 周杰倫有一首歌曲,叫做《聽媽媽的話》。如果放在當下這個情境當中,可以改成《聽老八的話》。



3.名不正言不順

如果我們翻看史書,會發現那些篡位的人多半會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側或者是違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遺詔是隆科多在公眾場合宣讀的,即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應該沒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謂的正統,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當中的名聲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遺詔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難撼動。

而雍正不只是繼位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的問題,他在成為皇帝之後的表現也讓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說他的能力怎麼樣,至少他的態度是好的,一直勤於政務。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沒有合適的理由煽動其他人來幫他推翻雍正。


夏目歷史君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老十四手握二十萬雄兵,為啥不敢殺回北京城呢?老十四胤禵是康熙晚年比較喜愛的皇子,因為他文武雙全,能夠代替康熙出征,被任命為大將軍王。所以很多傳言說康熙是把大位傳給老十四的。

既然老十四認為自己有登基的可能,為什麼他沒有選擇搶班奪權呢?難道他真的沒有奪取皇位的膽量嗎?當然不是這樣。

01二十萬大軍的家屬都在京城,他們不會答應造反。

胤禵說實話就是臨時被提拔上來的軍事統帥,他在軍中的根基並不深厚。要不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很少會有人聽他的調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胤禵打算起兵造反,軍隊中能夠有十萬人響應,他就謝天謝地了。可惜不要說十萬人,可能連一百個人都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胤禵所帶領的人馬,並不是西北本地招攬過去的,而是從京城帶過去的。所以說這些士兵的家人們都在京城或者京城附近居住。

如果他們宣佈造反,那麼他們的家人會是怎樣的下場,他們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為了一個不出名的阿哥奪取皇位,就要拿二十萬將士的家人做賭注,這一場豪賭,不論是誰,都不會跟著他一起幹的。

當年關羽八萬荊州兵,可謂是聲勢浩大。可是東吳呂蒙把荊州兵的家人們都給扣下了,還聲稱好吃好喝伺候著。意思很明白,這些士兵如果投降,就能跟家人團聚,要是不投降,嘿嘿!所以說關羽兵敗如山倒,呂蒙是用了這一招戰敗了關羽。

胤禵所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不光士兵的家人,就連他的老婆孩子也全都在北京待著。雖然雍正未必就會對他的老婆孩子下手,但是這也是胤禵不敢造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胤禵在軍中沒有太大的威望。

看似他是大將軍王,其實他只是康熙派來鍍金的而已。不排除康熙有試探胤禵能力的想法,當時或許就是在雍正和胤禵兩人之間做出選擇。

  1. 因為康熙沒有理由對胤禵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視而不見。所以胤禵成了大將軍王。但是這位大將軍王,在軍中有威信嗎?
  2. 我認為是沒有的,他除了是康熙兒子以外,壓根就沒有什麼帶兵的經驗。尤其是西北軍中的那些將領們,是否真的願意聽從胤禵的調遣,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3. 因為原來的主帥被斬了,現在康熙居然不從西北軍中提拔帥才,反而是空降了一位大將軍王。這本身就會讓西北軍的將領們感到不爽,認為自己的飯碗被人給砸了。

當然了他們明面上並不會表現出來,可是背地裡卻不一樣了。所以胤禵一旦打算讓他們殺回去,可能這幫人就先把胤禵給拿下了。

畢竟拿下胤禵回去向雍正邀功,總比殺回去性價比高得多。這一點胤禵難道看不出來嗎?他在西北軍中才短短几年時間,不足以培養一支強大的親信隊伍,所以他不會選擇冒這個風險去跟雍正奪位。

03胤禵此去京城,一路上到處都是阻隔,他未必有信心。

就算是二十萬西北大軍願意跟著胤禵前往京城奪位,那也得能夠打到京城才行。當年吳三桂號稱五六十萬大軍,都沒能打過黃河,如今胤禵這二十萬大軍就想打進北京城?

一路上到處都是滿清的重兵把守,他們雖然不一定可以消滅這二十萬大軍,但是憑藉高大的城牆,至少可以將這二十萬人馬給擋在城外。

胤禵本人更是沒有這個信心,能夠打贏朝中那些身經百戰的猛將。這些人就是沒出來帶兵,一旦帶兵,謀略兵法絕對比胤禵要強得多。

如果他稍有猶豫,就會給雍正得以調遣的時機,到時候雍正完全可以組織一股力量反撲這二十萬大軍。

所以胤禵的勝算不大,他自己也給自己算了一筆賬,認為光靠這二十萬人,壓根就打不到京城,反而在路上可能就會損失多半。

而且作為叛軍,也得不到百姓們的支持,眾叛親離之下,胤禵不可能取得這次的勝利,所以他只能放棄。



04最重要的一點,他手裡沒有軍糧。

胤禵這二十萬大軍可不是不吃飯的,每天所消耗的糧草是驚人的一個數目。過去胤禵有朝廷給他撐腰,所以他壓根就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他只需要考慮如何打好這一仗就行了。可是現在不行了,如果他打算造反的話,就必須要籌集足夠的軍糧才行。

這些軍糧至少要能夠支撐他打到中原地區。可是長途漫漫,他壓根就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去籌集軍糧,當時也沒有融資機構,所以他手裡的本錢不夠。

光靠人打仗是不行的,很多仗都是靠錢和糧食打出來的,很顯然胤禵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只要雍正斷了胤禵的軍糧,可能他在一個月之內,就得出現兵禍。

所以他哪裡敢在這個時候選擇造反呢?胤禵是充分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以後,才會獨自一人上路奔喪,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他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總結:康熙有傳位胤禵的意思嗎?

我認為還是有這方面想法的,胤禵之前為八阿哥胤禩求情,雖然當時康熙要宰了他,可是後來康熙認為他的兒子當中,胤禵是非常重情重義的一個。

如果胤禵將來做了皇帝,一定可以善待自己的兄弟。比如說當年李世民在考慮李泰和李治誰來做皇帝的時候,就放棄了生性暴力的李泰,而是選擇了重情義的吏治。

所以康熙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兒子那麼多,要想保住儘可能多的兒子,最好挑選一位仁慈之主。所以康熙後期對胤禵的上次非常多,胤禵倆兒子結婚,完全按照親王的禮儀來操辦的。

由此可見,胤禵還是非常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是雍正手段厲害啊,他絕對不可能讓遠在西北的十四弟回來繼位。所以胤禵楚國了最好的時機,也就不可能再想辦法謀反了。


江湖小曉生


康熙的十四子擁有20萬軍隊,兵強馬壯,為什麼不敢造反推翻雍正,反而被雍正軟禁看守皇陵?丫丫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老十四是沒機會也沒有能力造反的:

清朝的統兵制度

清朝統兵制度與明朝不同,從清朝建國時期開始,就一直沿用八旗制度,那就是兵將分離制,兵權只在一個人手中,那就是八旗旗主,而清朝的八旗旗主就是皇帝,如果有戰事需要出兵打仗時,皇帝會授予將軍兵符,然後將軍通過兵符調兵,出征歸來,兵符交規皇上,正常時期沒有戰事,不管是多麼大的將軍,是沒有權利調動軍隊的。

所以雖然老十四手下有20多萬軍隊,但現在是正常時期,他沒有調用軍隊的權利,沒有兵符,軍隊不會聽他調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strong>

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道理,古代雙方交戰,拼的不僅僅是雙方的戰力,更是拼糧草,拼軍餉,即使擁有再多的軍隊,戰鬥力再強的軍隊,沒有糧餉,這仗是打不贏的,曹袁的官渡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袁紹70萬大軍,開始為什麼屢戰屢勝?兵多將廣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袁紹糧草軍餉很充足,後來為什麼輸給曹操的20萬軍隊?因為許攸告訴了曹操袁紹糧草的位置,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袁紹缺糧少餉,他慌了!所以有再多的人,沒有糧餉,一定會失敗!

雍正時期,年羹堯負責軍中糧餉的供給補養,而年羹堯是雍正的人,老十四遠在西北,即使他搞到了兵符,但是沒有糧餉補給,從西北到北京,軍隊餓著肚子這仗是打不贏的!

雍正的防範

皇帝要穩坐天下,兵權跟糧草財政都要抓穩,現在糧餉控制在年羹堯手中,兵權他也握的牢牢的,首先兵權制度前面說了,除此之外,北京城的衛戍部隊豐臺大營負責北京城內外的安保,由他的鐵桿弟弟老十三掌握,而他的孃舅隆科多則是九門提督掌控京城皇宮的衛戍部隊。這樣北京城的安防工作與皇宮紫禁城的安防工作都由自己的心腹掌控,外人是根本進不來的!

所以,面對軍權,糧餉樣樣都穩抓,而且繼位名正言順的雍正皇帝,緊靠從西北趕過來的二十萬疲憊之師而且還是在沒有糧餉的情況下,老十四絕無一點勝算,這就是老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丫丫說史


在康熙晚年之時,皇宮之中陷入了奪嫡大戰之中,許多有野心的皇子紛紛結為聯盟想要爭奪皇位。老十四是德妃為康熙生下的第十四個兒子,而這位妃子也是雍正的母親,二人是一個母親所生養的,可以說是皇宮之中最親密的兄弟關係。但就是這樣的關係也沒能阻止他站到了八皇子的陣營之中,這相當於與自己的親哥哥直接成為了對立的狀況。

而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帶領了大軍前去邊疆平亂,因為軍事才能十分卓越被派一直駐守在那裡,直到康熙去世雍正即位之後才回來。他見到已為皇上的四哥卻不願跪拜,可見他對這個結局是不能接受的。但他還未歸來之時手下有二十多萬能征善戰的兵馬,傳位之事他應該早就知道了,既不認可為何不直接率領邊關的二十萬大軍打回來推翻雍正後擁立自己的八哥呢?

有三個原因,一是親情、二是成功概率不高、三是沒有更多的兵權,這三個原因可謂是個個扎心,為何這樣說,且往下看。

雖然他站在了親哥哥的對立面之中,但那畢竟是在皇宮之中最親的關係,後來又傳言說他在回朝之後看到雍正吃飯時要把飯菜都吃完不浪費也表現的有些心疼,可見他還是十分在乎他們之前的兄弟之情的。而且他為人也十分的孝順,定是不願意讓母親因為兄弟相殘而傷心的,所以他也不會貿然發動兵變直接反抗。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生在帝王之家捨棄親情的人太多,而且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起兵也不會成功,反而會落得更慘的下場,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清朝時期,在軍隊管理方面實行的是類似於春秋之時的兵符制度,平時軍隊都歸國家負責訓練,只有皇上才有調動軍隊的權力,而在有需要打仗的時候皇上才會下旨將調動兵馬的兵符交給將領,所以除了打仗的時候,士兵與將領之間並沒有過多的接觸,也就很少會產生誓死追隨的情緒了。

而且這些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士兵主要是八旗子弟,忠心於君王自是不必說的,而且經過了多次的漢人起義和吳三桂的謀反,他們也都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總結出了許多作戰的經驗。如果老十四帶著邊關的兵馬長途奔回京城自己的人已是疲憊不堪,面對經驗豐富以逸待勞的八旗子弟勝算也是十分的不大。當然這還是所有人都願意追隨他情況下,但是邊關的將士真的都能跟隨他嗎?

先不說那些邊關的士兵是不是願意摻和進皇族的家事之中,對他們而言誰當皇帝他們都還是要在這裡打仗的,而且他們也都經歷了不少的戰爭,也深知疲勞的長途奔襲而去一定會輸,所以他們會不會跟隨起兵也是未知的。

而在康熙去世之後雍正就派人用最快的速度趕到邊關,秘密的給了當時的撫遠大將軍一封信,心中讓他將老十四的所有奏摺和奏章還有將軍的大印收繳來送回朝中,如果辦不到這個大將軍也是要被治罪的。

從這裡不難看出老十四在邊關擁有的也不是最高的指揮權,他還需聽命於他人,而且雍正已經先下手讓這個在邊關說話更管用的人收了他的權力了,所以邊關的士兵還會聽這個手中已沒有兵權的皇子的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的,所以他即使十分的不滿也不會公然的反抗。回到京城之後的他過上了被囚禁的生活,他輾轉在景陵和景山之間,在雍正的監視之下過了大半輩子,直到乾隆即位才恢復了自由。

老十四雖說在坐擁了邊關的二十萬軍隊,但實際的掌控權並不在他的手中,他也是帶不走的。而且就算他能帶往京師,用長途奔襲的疲勞的軍隊去攻打吃飽喝足的精兵強將也是兵家的一個大忌,也是幾乎沒有勝算的。更何況他要打的是自己的親哥哥,孝順的他也是很難做的,所以即使他再不滿也還是隱忍了下了,雖然過上了不自由的生活,但性命卻保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