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他兒子究竟犯了什麼罪,竟被皇帝一劍劈死?

福垊


有明一朝,能夠獲得一門兩國公的殊榮,而且,爵位還都世襲到了大明滅亡,創造這一奇蹟的,也只有徐達家族了。徐達家族,除了徐達獲封的國公爵位之外,另外一個國公,就是這位被朱允炆一劍劈死的兒子,以生命換來的。

徐達是在朱元璋投奔紅巾軍首領郭子興之後,募兵時跟隨了朱元璋。後來,朱元璋帶著淮西二十四將,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徐達也位列其中。徐達不但忠誠,而且作戰有勇有謀,屢立戰功,深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封賞,徐達僅次於李善長,位居功臣榜第二位,獲封魏國公,並允許世襲罔替。

徐達共有四子、四女。

長子徐輝祖,在徐達去世後,襲封魏國公。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之職。四子徐增壽(按照《明史》排行老四,按照《明實錄》排行老三),在洪武年間受封右軍都督府左都督之職,也就是被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殿上當眾砍殺的那位。

徐達四女中,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給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給安王朱楹;小女兒民間傳說叫做徐妙錦,因為在姐姐去世後,不願嫁給朱棣為皇后,出家為尼。

原本,徐增壽不會死,可是機緣巧合之下,他卻被建文帝親手誅殺。被當朝皇帝親自執劍,砍殺於金鑾殿之上,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榮譽。這件事,還要從朱元璋選定繼承人說起。

朱元璋身為吳王之時,就將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建立大明稱帝后,立刻又將朱標立為了太子。朱標還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別培養。原本,大明朝一二代皇帝之間的交接,應該會很順利。可是,因為父子之間治國理念的差別,朱標壓力巨大,壯年之時就病逝了。

朱元璋原本還可以從諸兒子中選擇一位繼承皇位,他卻固執的按照嫡長制,在有皇長孫時,應該優先立皇長孫為原則,立了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引發了燕王朱棣的不滿。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急於削藩,終於逼迫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為名,攻打南京。

徐達家族也分為了兩派。一派以長子徐輝祖為首,因為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在他看來,忠君就應該忠於朱允炆。而另外一派,就是以徐增壽為首,暗中支持燕王朱棣。

這就奇怪了,難道徐增壽僅僅是為了一個變數未知的國公爵位,就支持朱棣造反?這風險也太大了吧。實際上,並非如此。徐增壽是為了姐弟情義,所以,支持了朱棣。

原來,朱棣的正妃徐氏和徐增壽是同一個母親謝氏所生,即這兩人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親姐弟。徐增壽肯定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他無條件的站在了親姐姐一邊。這種情況下,他選擇支持自己的親姐夫朱棣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按照《明史》的記載,朱允炆曾經懷疑朱棣要造反,還問過徐增壽的意見。徐增壽當然一口咬定,燕王已經富貴已極,不可能造反的,用以替朱棣開脫,同時麻痺建文帝。當朱棣真正起兵後,特別是最後一次燕軍直指南京都城時,徐增壽作為內應,數次將京師的情況暗中傳遞給朱棣。此舉,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了朱允炆派出的軍隊,數次敗給了燕軍。建文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覺察到了徐增壽的異常反應。

不過,朱棣大軍的動作的確比較迅速,很快渡過長江,包圍了南京城。建文帝也急了,“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徐增壽麵對朱允炆的詰問,拒不回答。建文帝見狀,自然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盛怒之下,直接親手持劍將徐增壽砍死於大殿之上。

朱允炆砍死徐增壽之後,到底逃往了哪裡,史書上沒有記載,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是,徐增壽的屍體卻被攻入了皇宮的朱棣尋獲了,“王入,撫屍哭”。王,即燕王朱棣。

對於朱允炆而言,徐增壽是逆臣賊子,謀逆叛君,罪當誅,應該被萬世所唾棄。對於朱棣而言,徐增壽則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應當名留青史,為萬世頌揚。立場不同,對於一個人的判定就不同,徐增壽就是一個歷史的明證。到底是錯是對,是忠是奸呢?恐怕並無嚴格的好壞之分,只是立場不同罷了。

再看後事。朱棣作為一代明軍雄主,除了殘暴的一面,還是有人性一面的。他並未誅殺堅定支持建文帝的自己的大舅哥徐輝祖,僅僅是將其禁足魏國公府,不讓出門。而對於因為支持自己而犧牲的小舅子徐增壽,朱棣則是不顧徐皇后的反對,執意加封定國公,並允許世襲罔替。定國二字,徐增壽的確配得起了。

從此之後,徐達後人有了兩個國公的爵位。魏國公為朱元璋所封,世居副都南京;而定國公由朱棣所賜,居住在新都城北京,爵位也都世襲到了大明朝滅亡為止。


奕天讀歷史


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他的兒子究竟犯了什麼罪?竟被建文帝一劍劈死?

徐達與朱元璋一起打下了大明的天下,戰功赫赫。而且二人還是兒女親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徐達的長女為妻,在朱棣篡奪了侄子朱允文的帝位之後,還封徐達的長女為皇后。徐達其他兩個女兒也分別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們成了王妃。



朱元璋曾高度評價徐達: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徐達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分別為徐輝祖、徐添福、徐膺緒、徐增壽。

雖然徐達的女兒們都嫁的很好,但是,朱棣的兒子們結局並不好,除了徐達二子徐添福早夭之外,確切的說,只有一個兒子結局比較好,因為他在皇宮爭鬥中保持中立,所以沒有受到牽連,他就是徐達三子徐膺緒。



徐達的的大兒子徐輝祖和四兒子徐增壽這兩個人,在朝廷動盪之時,均因捲入建文初年的 “靖難之役 ”而沒有落得好下場,老大因忠誠而被囚致死,老四則因顧忌親情而被殺。

今天我們說的這位被建文帝一劍劈死的就是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

話說雖一個爹生的,性格也不一樣。徐達在世的三個兒子,老大是堅決擁護正統,支持建文帝,打的是君臣牌。老三是保持中立,誰當皇上都無所謂,他就安安心心的做好臣子就行了,是無所謂打牌。老四是有點兒野心,支持姐夫朱棣造反,打的是親情牌。



徐達的的大兒子徐輝祖經常提醒建文帝要注意朱棣,並且曾經提出過好的建議,比如建議建文帝借給朱元璋上墳之際,扣押朱棣的三個兒子。但可惜的是,建文帝心太軟,相信了叔叔朱棣的障眼法,覺得叔叔不會和自己過不去,不會造反。

而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直接做了姐夫朱棣的眼線,做了漢文帝的漢奸,把建文帝朝廷的一點一滴都偷偷的透露給朱棣。而並常常在建文帝面前,給朱棣美言,說朱棣忠心耿耿,對建文帝絕無二心。這些,建文帝竟然都相信了。



建文帝可謂是忠臣,奸臣不分,一直被矇在鼓裡。直到朱棣攻下來城池,馬上就要進宮來捉人了,建文帝才悔不當初,在縱火自焚之前,在朝廷上用刀劈了徐達的四兒子徐增壽,一瀉心頭之恨。

這就是故事的來龍去脈,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歷史故事如過眼雲煙。歷史人物或忠或奸,後世都會給一個人公正的評論。


歷史漫談君


這個我覺得無所謂罪過不罪過,一邊是自己同母而出的姐姐的丈夫,一邊是當政的天子,可能是和姐姐情深的緣故,徐增壽義無反顧的站在姐夫朱棣一邊,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斷地為姐夫朱棣送去有利情報,使姐夫朱棣能夠在不利的情勢下掌握大局,瞭解敵情,為明成祖朱棣的靖難成功立下不朽功勳。

但是從另外一面,時間久了,就算傻子也能看得出來四子徐增壽的立場用意,面對兵臨城下的叔叔,知道大勢已去的朱允炆肯定惱羞成怒,他不光是想殺徐增壽,他想殺的更是一位勸諫自己施行仁術的朝堂儒士黃子澄之輩,正是他們的濤濤之言讓自己做了一次又一次錯誤的決斷,終於國破家亡,山河俱碎,怎麼能不痛心疾首,殺雞儆猴呢。

朱棣攻進宮殿後,看到已被砍死的徐增壽撫屍痛苦,追封其為定國公,也不枉此生,徐家自此便出了兩位世襲罔替的國公,算是明朝第一望族了。


王小店生活記


徐達和朱元璋是發小,兩個人可以說是穿著開襠褲一起長大的。成年後,朱元璋率先投身起義,後來,徐達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義軍,最終,朱元璋一不小心成為了明朝開國皇帝,而徐達也一不小心成為了明朝開國的頭號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給了徐達極高的評價和榮譽,曾評論徐達說;

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另外,朱元璋論功行賞,冊封了徐達為太傅、參軍國事、中書省右丞相,爵位為魏國公。可以說,徐達在大明王朝的地位僅次於朱元璋。

1385年,徐達享受了半世榮華之後因病去世,得了善終(燒鵝之說純屬清朝時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後,他子孫的命運卻發生了變化,每個兒子都有不同的結局。



首先說一下,朱元璋為了保住徐達後代子孫的榮華富貴,同時也為了讓徐達子孫忠心於大明王朝,給了徐達子女們非常優厚待遇。

當時,徐達共有四子三女,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緒被朱元璋授世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授左都督。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給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給了安王朱楹。

1398年閏五月,徐達子孫命運的分水嶺到來。這一年,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時,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開始暗中籌劃,準備叛亂。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來臨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時,支持削藩的大臣齊泰請求朱允炆把他們一併扣留,而黃子澄卻反對。朱允炆陷入猶豫。

得知這個消息後,徐達長子徐輝祖密告朱允炆說:“我的三個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無賴。他沒有忠義之心,遲早會背叛陛下,而且也會背叛他的父親,一定會成為後患!”

正在猶豫的朱允炆聽了徐輝祖的意見,又跑去徵詢了徐達四子徐增壽的意見。他心向朱棣,所以對朱允炆說:“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可能還造反呢?”



朱允炆聽後覺得有理,所以釋放了朱棣的三個兒子。

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到北平後,朱棣抱著三個兒子喜極而泣,同時也看透了朱允炆優柔寡斷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這時,徐輝祖所說的全部應驗,朱高煦作戰勇猛,儼然成為了朝廷的巨大威脅。因此朱允炆非常後悔的說到:“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為了應對燕軍的南下,朱允炆啟用了徐輝祖對抗朱棣。徐輝祖雖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對這個造反奪權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軍的進攻。



就在形勢對南軍有利之時,朱允炆認為京師不可無良將,所以把徐輝祖調回了南京城駐防(也有一說,當時謠傳徐輝祖認為朱棣是至親,並未盡力,所以被朱允炆調回了南京)。徐輝祖回到南京後,朱棣等人又捲土重來,並且突破了長江,距離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這時,朱允炆發現了京城之內又一個燕軍的間諜,那就是徐增壽。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區的軍事部署,這才讓朱棣有機可乘。

得到這個消息後,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來徐增壽當面質問。徐增壽無法反駁,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寶劍,親手將徐增壽斬殺於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後,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進入皇宮,看到了徐增壽的屍體,抱著他痛哭流涕,並且追封了徐增壽為武陽侯,諡號“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進封徐增壽定國公,子孫世襲,歲祿2500石。後來,徐增壽子孫的爵位也傳到了明朝滅亡。

說完了徐增壽,再說徐達長子徐輝祖。南京城破之後,他留在了徐達祠堂,根本不出來見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將他下獄,逼迫他支持其稱帝,徐輝祖不肯屈服,朱棣決定處死他,但徐輝祖有徐達留下的免死鐵券,而且又是皇親國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輝祖的爵位和俸祿,將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輝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由,令徐輝祖長子徐欽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



說到這兒,很多人會納悶,徐達的三兒子徐膺緒為何沒有出現。實際上,歷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難之役中他選擇了中立,根本不參與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達三個兒子中唯一得善終的人。

看完徐達三個兒子的經歷,突然覺得一句至理名言說的很對,“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擲,要給自己的多留幾條後路。”難道徐達也告訴了他三個兒子,為了徐家長久的富貴做打算,三個兒子要做不同的選擇?


我是越關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對一代名將徐達的讚譽之詞。徐達是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的同鄉好友,也是最早追隨他起義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明朝建立後,徐達獲封魏國公,賜免死鐵券,官至中書右丞相,太傅,太子少傅等職,是明朝頭號開國元勳。然而,在徐達死後,他的兒子徐增壽卻死在建文帝朱允炆劍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從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說起。朱棣是徐達的女婿,娶長女為燕王妃,即後來的仁孝文皇后。由於親屬關係的緣故,徐達的三個兒子徐輝祖、徐膺緒、徐增壽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允炆繼位後,鑑於各地藩王手握重兵,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遜,因而推行激進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內將勢力較弱的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被貶為庶人,遷徙蠻荒之地。這樣冷酷無情的手段使得藩王們惶惶不可終日,時刻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倒黴鬼。從削藩之始,建文帝一直擔心燕王、寧王等幾位手握重兵的藩王起兵造反,於是詢問了與朱棣有親屬關係的徐增壽。徐增壽斷然答道:“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斬釘截鐵地表示燕王是先帝的兒子,已經富貴到極點,根本沒有理由起兵造反,建文帝對此將信將疑。

1399年8月,就藩於北平的燕王朱棣誓師抗命,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公開起兵造反。徐增壽將在京師探聽到的各類軍事情報,派人秘密報告朱棣,被建文帝察覺。徐增壽之所以會這樣做,一方面是出於朱棣是其姐夫的緣故,另一方面是出於報復建文帝的削藩之舉。因為,被貶為庶人的代王朱桂正是徐增壽的二姐夫,徐達有三女皆嫁皇子,長女嫁燕王朱棣,次女嫁代王朱桂,四女嫁安王朱楹。代王朱桂被建文帝貶為庶人,代王妃自然也是庶人,徐增壽向朱棣通風報信,就是希望能夠把建文帝推翻,幫助姐夫登上帝位,從而以擁戴之功授功封爵,恢復徐家往日的榮耀。

事實上,朱棣自北京起兵,先後與老將耿炳文,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和平燕將軍盛庸等人在河北、山東多地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但並未對遠在南京的建文帝產生威脅。直到1402年,依靠太監和徐增壽等親屬的通風報信,朱棣掌握了京城防禦空虛的可靠情報,隨即長驅直下,進兵徐州,在靈璧之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隨後渡江進京,在內應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接應下,從金川門入城,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朱棣率軍渡江之後,眼看著大勢已去的建文帝召來徐增壽進行質問,徐一言不發,怒火中燒的建文帝拔出隨身寶劍,當場將其斬殺,“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朱棣入宮後,見到被殺身亡的徐增壽,撫屍大哭,追封為武陽侯,賜諡號“忠愍”。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定國公,歲祿二千五百石,世襲罔替,由其子徐景昌襲爵。徐景昌是個浪蕩公子,驕縱不法,被御史接連彈劾,朱棣想起徐增壽在靖難時所作出的犧牲,因而赦免其子之過。相比較而言,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可謂是建文帝的死忠粉。他是徐達長子,承襲魏國公爵位,不僅屢次領軍迎擊燕軍,而且曾建議扣押入京祭祖的外甥朱高煦,稱其日後定成大患。朱棣率軍進入南京,徐輝祖待在家中祠堂,不肯出迎,被逮捕入獄。朱棣親自審問,他一言不發,絲毫沒有推戴姐夫稱帝的意思。朱棣大怒,想要誅殺他,徐輝祖卻拿出徐達留下的免死鐵劵,表示開國功臣子孫免死。朱棣只好削除爵位和俸祿,把他禁錮在家中反省思過。


歷史茶坊


中山王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究竟犯了什麼事會被建文帝朱允炆一劍劈死?這該有多達的仇才會下這樣的手?




徐增壽的父親是明朝第一大功臣,魏國公,中山王徐達,而且還跟太祖朱元璋結成了兒女親家。徐達的三個女兒,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其他兩個也全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因此,在建文帝欲大舉削藩,及後來燕王朱棣在北平以“傾君徹”之名靖難起兵之事上,徐氏三兄弟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山王徐達共有四子,長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之爵,對建文朝廷忠心耿耿。燕王朱棣靖難起兵後,徐輝祖為南軍主將,在白溝河之戰中掩護李景隆(李文忠之子)撤退,並全師而還,後又在齊眉山大敗燕軍。南京告急時,徐輝祖被內調扈衛京師,淮北防線為燕軍攻破,李景隆與谷王穗開金川門投降。徐輝祖帶兵抵抗到最後,朱棣入京篡位之後,徐輝祖矢志不降,被削職並禁錮於家中。

長子徐輝祖忠勇無私,四子徐增壽,卻私通燕黨,最終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徐增壽以父蔭官至左都督,與大哥徐輝祖深明大義,是非分明不同。在削藩之事上,徐增壽的態度是反對大規模削藩,對燕王起兵報以同情。



建文帝懷疑燕王朱棣謀反,曾問于徐增壽。徐增壽回答道:“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這句話,就好像煙幕彈,在為燕王謀反洗脫嫌疑。

而暗中,他以居京之便,“數以京師之實輸於燕”,徐增壽暗通燕王,是對建文帝的不忠,更是給自己遭來了殺生之禍。關於徐增壽之死,《明史》有如下簡短記載: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建文帝對徐增壽暗通燕黨早有所覺,徐增壽不能自圓其說,是坐實了其罪名。盛怒之下的建文帝,哪能承受的起這種不忠和欺騙,在大殿之上一劍劈死了徐增壽。




由於朱棣與小舅子徐增壽關係素來較好,且徐增壽在自己靖難起兵上多有相助。南京城破後,朱棣撫其屍而哭。即位後,以徐增壽為靖難功臣,追封武陽侯,諡忠愍。不久又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罔替。

徐增壽九泉之下,也該欣慰了。他押對了人,以自己的橫死大殿,換來了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


大國布衣


徐達,字天德,被稱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個兒子卻有四個結局,特別是四子徐增壽不但沒有增壽,竟被“天資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劍劈死,年僅28歲。

徐增壽到底做下何等“惡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憤怒。

可以說,徐增壽是朱棣的頭號間諜,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能夠成功,徐增壽居功至偉。

暗助朱棣三子脫險

  •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徹底解決日益膨脹的藩王勢力,他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闊斧實施消藩。

  • 1398年7月,廢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與朱棣的博弈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期間,朱棣的三個兒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當時,有大臣給建文帝提議,應當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扣留,以此為質,對燕王進行削藩。

徐增壽得到消息後,非常著急,於是找到建文帝,對他講:“燕王已經富貴已極,沒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將他的三個兒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嗎?” 建文帝一聽,感覺有些道理,遂放棄扣留朱棣兒子作為人質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壽的操持下,朱棣的三個兒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隨後,於1399年7月,起兵10萬,發動“靖難之變”。

可以說,徐增壽此舉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後顧之憂,同時也廢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張好牌。後來,明白過來的建文帝能不怒嗎?

暗助朱棣奔襲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軍與建文帝的南軍相互攻防對戰,燕軍雖屢戰屢勝,先後攻佔廣平、順德、大名等多處重鎮。然而,由於南軍兵勢強盛,燕軍所佔之地又經常發生得而復失的現象。最後,打來打去,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當時,朱棣煩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時,從南京城來了一名小太監,交給朱棣一封書信。朱棣打開一看,原來是“小舅子”徐增壽送來的親筆密函,告訴他:“南京城兵力空虛,當火速襲取。”

朱棣同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盡皆贊同。因此,朱棣迅速調整作戰部署,率領精銳大軍繞過山東,進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東守將盛庸聞報後,立即率領本部兵馬於宿州追上燕軍,並於齊眉山大敗燕軍。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領“關寧鐵騎”前來支持,反一舉將南軍擊退。

1402年6月,燕軍順利渡過長江,並攻佔鎮江,大軍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記載: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這時,已有人向建文帝奏報了徐增壽的一舉一動,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壽來前,二話不話,手起劍落,將其當場斬殺於大殿之上。

不幾日,朱棣進入南京城後,親撫徐增壽屍體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永樂帝。不久,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追封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襲。

徐增壽為何要幫助朱棣呢?

原來,徐增壽襲父蔭官至左都督期間,曾隨朱棣一同征戰,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關係,頗受朱棣關照。後來,徐增壽返回南京後,兩人也常有書信返來,因此二人關係頗為親密。

所以,當建文帝與朱棣爭鬥之時,他便站到了朱棣一邊,處處為大姐夫著想,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四個兒子四種命運

徐達長子徐輝祖在“靖難之變”中,卻與四弟徐增壽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錮家中,不久憂憤而亡,年僅40歲。

徐達次子徐膺緒在“靖難之變”中,卻是個中立派,兩不相幫,依舊保持了世襲指揮使的爵位,直到45歲病逝。

徐達三子徐添福,不但沒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就是站隊,站什麼樣的隊,就會有什麼樣結局。但是,在站隊的過程中,也應該心中存有一杆稱,該堅持的忠義原則,還是應該堅持。


祥子談歷史


徐達是明朝頭號開國功臣,為明朝的創建和統一立下蓋世功勳,由此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可謂位極人臣。徐達薨逝後,被朝廷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其身後事也是備極榮哀。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徐達受到朝廷如此厚待,他的子孫應該也差不到哪裡去,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次子徐增壽,最終竟被建文帝一劍砍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徐增壽是徐達第四子,魏國公徐輝祖、仁孝徐皇后(明成祖朱棣之妻)的同母弟,襲父蔭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燕王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此時已察覺姐夫有謀反之心的徐輝祖,便向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並聲稱他這個外甥將來必定會成為大患。可惜建文帝優柔寡斷,最後還是放走了朱高煦,但不久之後,他便為自己的決定深感懊悔。

與兄長徐輝祖的表現截然相反,徐增壽對姐夫一家百般維護,竭力為他掩飾謀反的事實。某次,建文帝將徐增壽召來,向他詢問朱棣是否有謀反的意圖。徐增壽聽後,趕緊跪在地上連連叩頭,並語氣堅決地回稟道:“燕王與先帝是骨肉兄弟(此處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標,曾被追尊為孝康皇帝),況且富貴至極,為什麼還要造反呢?請陛下勿信小人讒言!”建文帝聽後大為感慨,果然放鬆了對朱棣的警覺。

然而建文帝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朱棣果然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靖難之役”(1398-1402年)就此爆發。建文帝聽聞燕王造反的消息後,非常懊悔當初沒有聽從徐輝祖的建議,將朱棣的兒子扣為人質。與此同時,建文帝還對徐增壽心生懷疑,認為他在暗中與朱棣勾結,但由於一時間抓不到把柄,暫時沒有對他“動手”。

(徐)增壽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帝覺之,未及問。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其實建文帝猜的一點沒錯,從“靖難之役”開始後,徐增壽便在暗中與姐夫朱棣勾結,利用職務之便,將朝廷的軍事行動、百官奏議及京城內外的虛實情況,一股腦地全都透露給對方。朱棣之所以能屢屢擊敗朝廷軍隊,徐增壽通風報信的功勞極大,而後者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在進行“風險投資”,一旦自己“押寶”成功,將來必然會爵封公侯、富貴至極,跟哥哥徐輝祖比肩。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等到燕軍渡江,向京師逼近時,建文帝此時已經得到徐增壽與朱棣勾結的鐵證。不僅如此,在朱棣到達南京城外的龍潭後,徐增壽又即刻派人跟他聯繫,準備做內應,以迎接燕軍入城。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壽被一群文官圍毆,而建文帝很快便獲悉此事。

對於這個“吃裡爬外”的叛徒,建文帝暴怒不已,命人將徐增壽押來,責問他為何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面對皇帝的詰問,徐增壽無言以對,只能跪在地上叩頭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氣,抽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他砍死在殿廡之下。可笑徐增壽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大將軍李景隆在望見朱棣的麾蓋後,沒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開門迎降。京師陷落後,建文帝舉火焚燒宮殿,隨後不知所蹤,朱棣由此成為帝國的新主人。此時朱棣已獲知徐增壽被殺的消息,便也顧不上其他事務,趕緊命人帶他到徐增壽停屍之處,然後撫屍痛哭,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

朱棣感念徐增壽的功勞,所以在稱帝后便將他追封為武陽侯,諡號為忠愍,不久又進封為定國公,並准許他的子孫世襲罔替。定國公世系從徐增壽之子徐景昌算起,共經歷8代240年(1404年-1644年),直到明朝國祚中絕。徐增壽做了多年的公侯夢,結果卻在子孫身上得以實現,若他泉下有知,大可以瞑目了。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引文同上







我們都知道,徐達是明朝的頭號開國元勳,雖然民間故事中有所謂的朱元璋賜鵝置死一說,但是那畢竟是野史。在正史中,朱元璋對徐達一家,可謂是恩寵有加,不僅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將徐達的三個女兒都給娶了,還讓徐達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朝中的重臣,輔佐皇太孫朱允炆。

朱元璋安排的政治聯姻埋下隱患

這樣的安排,可以說徐家的榮華富貴已經是妥妥的了。但是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即將攻入南京的時候,朱允炆竟然在皇宮中,將徐達的小兒子徐壽增一劍砍死,這不禁令人疑惑,這徐壽增不是朱元璋給朱允炆安排的重臣麼?朱允炆怎麼反而把他給砍了?

其實這不怪朱允炆。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到朱元璋給徐達三個女兒安排的婚事說起,當時朱元璋可是將徐達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但徐達的大女兒更是嫁給了朱棣,這也為後來的一切埋下了隱患。

後來,等朱允炆要開始削藩的時候,就無形的使這三個藩王與徐家形成了一種很微妙的關係,招致朱允炆的猜忌。

二五仔,徐家老三徐壽增

但僅僅如此的話,也不至於令朱允炆將徐壽增砍死。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出在徐壽增身上。那就是這個人完全就是個胳膊肘直接往外拐的二五仔。

話說徐達的大兒子徐輝祖,這位可是一位至誠至忠的魏國公,朱元璋將他留下輔佐朱允炆,他也做的非常不錯,可以說做的是盡心盡責。

但是,問題就出在徐家老三徐壽增身上,這位被委以左都督重任的徐壽增,自小就認為自己做的比大哥好,覺得自己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為博出身,大賣情報,阻礙削藩

當朱允炆開始著手削藩的時候,徐壽增就看到了機會。於是,當建文元年(1399年)自己的大哥徐輝祖建議朱允炆在諸藩王回京慶賀改元之際軟禁諸王進行削藩計劃的時候,知道朱允炆心軟懦弱性格的徐壽增阻止了這個當時最好的削藩計劃,並在之後與朱棣秘密聯絡,將明朝大量軍事佈防機密透露給了朱棣,這也使得朱棣在濟南進攻不下之後,能夠輕易繞過朝廷大軍的防線,南下京師的原因了。

當然,出賣一些軍事情報還不至於把朱允炆逼到要殺他的地步。但是後來建文四年(1402年)當魏國公徐輝祖在靈璧統領朝廷大軍阻擋住朱棣大軍的時候,正是這位徐家老三夥同部分早已與朱棣溝壑一氣的大臣在朝堂上製造對徐輝祖不利的言論,使得徐輝祖被臨時撤職調回京師,而朝廷的靈璧大軍也因為臨陣換將而士氣大減隨之瓦解,投降朱棣者達數萬人。

建文帝得知真相,大怒一劍斬殺

自此,朱棣所指揮的燕軍乘勝南下,勢如破竹,6月即攻入京師。而在朱棣即將攻入京師之前,朱允炆這才發現為什麼自己的所有佈置,朱棣都能提前得知,原來都是這位徐家老三的傑作,這才會出現朱允炆在朝堂之上直接一劍砍死徐壽增一幕的出現。

結語

徐壽增雖然死了,但是他的願望最終也算實現了。朱棣攻佔京師之後,追封其為定國公,後來這定國公一系也隨著朱棣遷都北京一同到了北京,自此徐家有明一代,就出現了南魏國、北定國兩系國公的局面。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1402年6月,明朝皇宮內,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龍顏大怒,他拔劍劈死了徐達28歲的小兒子徐增壽。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徐增壽的父親徐達,他是朱元璋的發小,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為人謹慎,為了大明王朝戎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勳,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因病去世。在開國功臣中他是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人。但是他的兒子許增壽,並沒有增壽,反而不得好死,這是為什麼呢?



徐達一共生育了4個兒子,朱元璋親自賜名:老大徐輝祖、老二徐膺緒、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壽。徐達死後,有3個兒子承襲了他的爵位。老大襲魏國公,老二襲指揮使,老四襲左都督。徐達的長女則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對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覬覦已久。

建文帝剛坐上寶座時,按照規矩朱棣派三個兒子入京面聖。老大徐輝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謀反的跡象,他向建文帝建議扣押朱棣的兒子當人質。老四徐增壽卻為朱棣的兒子開脫。建文帝柔弱,亂髮仁慈之心,最後竟放走了朱棣的兒子。


徐增壽表面上忠於建文帝,暗中處處維護他姐夫朱棣,充當朱棣的眼線。他常把朝廷機密洩露給朱棣。建文帝也曾懷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沒有足夠證據。於是他分別找來老大和老四,向他們詢問關於朱棣謀反的的事和預防措施。老大徐輝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無保留地說,燕王有謀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並沒有聽取,也沒有采取防備措施。他又問老四徐增壽,徐增壽則替燕王說好話,堅定說朱棣不會造反。據記載,徐增壽說:



“燕王和先帝同氣,富貴已極,怎麼還造反呢?”

聽了徐增壽的話建文帝放鬆了對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著“清君側”為名義,在北平舉兵造反,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當燕軍渡江時,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壽與朱棣已經長期勾結。此時徐增壽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裡,當朱棣兵臨城下時,徐增壽還在派人給朱棣通風報信,準備做內應。一群文官發現了這個叛徒的勾當,氣憤至極,他們群起而攻之。皇宮內鬧出很大動靜,被建文帝知道了。他當面質問徐增壽,證據確鑿徐增壽無言以對。建文帝怒而殺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大將軍李景隆,沒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開門迎降燕軍。京師淪陷,建文帝火燒宮殿後消失。此時朱棣得知徐增壽被劈死,他匆匆趕來看到朝堂上徐增壽的屍體,撫屍痛哭,令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寶座,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

《明史》載:

王入,撫屍哭。即位,追封武陽侯,諡忠愍。尋進封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輝祖對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沒有改變他的立場。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輝祖一個人守在徐達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狀,徐輝祖卻把免死鐵券中的文字寫了下來。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並軟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憤恨去世,終年40歲。徐輝祖的後世恢復了爵位。

老二徐膺緒,在“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這次變動中安然無恙 。成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備受恩寵,官至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1416年,因病去世,時年4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