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皇帝一剑劈死?

福垊


有明一朝,能够获得一门两国公的殊荣,而且,爵位还都世袭到了大明灭亡,创造这一奇迹的,也只有徐达家族了。徐达家族,除了徐达获封的国公爵位之外,另外一个国公,就是这位被朱允炆一剑劈死的儿子,以生命换来的。

徐达是在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之后,募兵时跟随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徐达也位列其中。徐达不但忠诚,而且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信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封赏,徐达仅次于李善长,位居功臣榜第二位,获封魏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

徐达共有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在徐达去世后,袭封魏国公。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之职。四子徐增寿(按照《明史》排行老四,按照《明实录》排行老三),在洪武年间受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也就是被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殿上当众砍杀的那位。

徐达四女中,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安王朱楹;小女儿民间传说叫做徐妙锦,因为在姐姐去世后,不愿嫁给朱棣为皇后,出家为尼。

原本,徐增寿不会死,可是机缘巧合之下,他却被建文帝亲手诛杀。被当朝皇帝亲自执剑,砍杀于金銮殿之上,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荣誉。这件事,还要从朱元璋选定继承人说起。

朱元璋身为吴王之时,就将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建立大明称帝后,立刻又将朱标立为了太子。朱标还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培养。原本,大明朝一二代皇帝之间的交接,应该会很顺利。可是,因为父子之间治国理念的差别,朱标压力巨大,壮年之时就病逝了。

朱元璋原本还可以从诸儿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他却固执的按照嫡长制,在有皇长孙时,应该优先立皇长孙为原则,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急于削藩,终于逼迫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攻打南京。

徐达家族也分为了两派。一派以长子徐辉祖为首,因为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在他看来,忠君就应该忠于朱允炆。而另外一派,就是以徐增寿为首,暗中支持燕王朱棣。

这就奇怪了,难道徐增寿仅仅是为了一个变数未知的国公爵位,就支持朱棣造反?这风险也太大了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徐增寿是为了姐弟情义,所以,支持了朱棣。

原来,朱棣的正妃徐氏和徐增寿是同一个母亲谢氏所生,即这两人是真正的同父同母的亲姐弟。徐增寿肯定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他无条件的站在了亲姐姐一边。这种情况下,他选择支持自己的亲姐夫朱棣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按照《明史》的记载,朱允炆曾经怀疑朱棣要造反,还问过徐增寿的意见。徐增寿当然一口咬定,燕王已经富贵已极,不可能造反的,用以替朱棣开脱,同时麻痹建文帝。当朱棣真正起兵后,特别是最后一次燕军直指南京都城时,徐增寿作为内应,数次将京师的情况暗中传递给朱棣。此举,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朱允炆派出的军队,数次败给了燕军。建文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觉察到了徐增寿的异常反应。

不过,朱棣大军的动作的确比较迅速,很快渡过长江,包围了南京城。建文帝也急了,“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面对朱允炆的诘问,拒不回答。建文帝见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盛怒之下,直接亲手持剑将徐增寿砍死于大殿之上。

朱允炆砍死徐增寿之后,到底逃往了哪里,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徐增寿的尸体却被攻入了皇宫的朱棣寻获了,“王入,抚尸哭”。王,即燕王朱棣。

对于朱允炆而言,徐增寿是逆臣贼子,谋逆叛君,罪当诛,应该被万世所唾弃。对于朱棣而言,徐增寿则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应当名留青史,为万世颂扬。立场不同,对于一个人的判定就不同,徐增寿就是一个历史的明证。到底是错是对,是忠是奸呢?恐怕并无严格的好坏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再看后事。朱棣作为一代明军雄主,除了残暴的一面,还是有人性一面的。他并未诛杀坚定支持建文帝的自己的大舅哥徐辉祖,仅仅是将其禁足魏国公府,不让出门。而对于因为支持自己而牺牲的小舅子徐增寿,朱棣则是不顾徐皇后的反对,执意加封定国公,并允许世袭罔替。定国二字,徐增寿的确配得起了。

从此之后,徐达后人有了两个国公的爵位。魏国公为朱元璋所封,世居副都南京;而定国公由朱棣所赐,居住在新都城北京,爵位也都世袭到了大明朝灭亡为止。


奕天读历史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的儿子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被建文帝一剑劈死?

徐达与朱元璋一起打下了大明的天下,战功赫赫。而且二人还是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徐达的长女为妻,在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文的帝位之后,还封徐达的长女为皇后。徐达其他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成了王妃。



朱元璋曾高度评价徐达: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分别为徐辉祖、徐添福、徐膺绪、徐增寿。

虽然徐达的女儿们都嫁的很好,但是,朱棣的儿子们结局并不好,除了徐达二子徐添福早夭之外,确切的说,只有一个儿子结局比较好,因为他在皇宫争斗中保持中立,所以没有受到牵连,他就是徐达三子徐膺绪。



徐达的的大儿子徐辉祖和四儿子徐增寿这两个人,在朝廷动荡之时,均因卷入建文初年的 “靖难之役 ”而没有落得好下场,老大因忠诚而被囚致死,老四则因顾忌亲情而被杀。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被建文帝一剑劈死的就是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

话说虽一个爹生的,性格也不一样。徐达在世的三个儿子,老大是坚决拥护正统,支持建文帝,打的是君臣牌。老三是保持中立,谁当皇上都无所谓,他就安安心心的做好臣子就行了,是无所谓打牌。老四是有点儿野心,支持姐夫朱棣造反,打的是亲情牌。



徐达的的大儿子徐辉祖经常提醒建文帝要注意朱棣,并且曾经提出过好的建议,比如建议建文帝借给朱元璋上坟之际,扣押朱棣的三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建文帝心太软,相信了叔叔朱棣的障眼法,觉得叔叔不会和自己过不去,不会造反。

而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直接做了姐夫朱棣的眼线,做了汉文帝的汉奸,把建文帝朝廷的一点一滴都偷偷的透露给朱棣。而并常常在建文帝面前,给朱棣美言,说朱棣忠心耿耿,对建文帝绝无二心。这些,建文帝竟然都相信了。



建文帝可谓是忠臣,奸臣不分,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朱棣攻下来城池,马上就要进宫来捉人了,建文帝才悔不当初,在纵火自焚之前,在朝廷上用刀劈了徐达的四儿子徐增寿,一泻心头之恨。

这就是故事的来龙去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历史故事如过眼云烟。历史人物或忠或奸,后世都会给一个人公正的评论。


历史漫谈君


这个我觉得无所谓罪过不罪过,一边是自己同母而出的姐姐的丈夫,一边是当政的天子,可能是和姐姐情深的缘故,徐增寿义无反顾的站在姐夫朱棣一边,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地为姐夫朱棣送去有利情报,使姐夫朱棣能够在不利的情势下掌握大局,了解敌情,为明成祖朱棣的靖难成功立下不朽功勋。

但是从另外一面,时间久了,就算傻子也能看得出来四子徐增寿的立场用意,面对兵临城下的叔叔,知道大势已去的朱允炆肯定恼羞成怒,他不光是想杀徐增寿,他想杀的更是一位劝谏自己施行仁术的朝堂儒士黄子澄之辈,正是他们的涛涛之言让自己做了一次又一次错误的决断,终于国破家亡,山河俱碎,怎么能不痛心疾首,杀鸡儆猴呢。

朱棣攻进宫殿后,看到已被砍死的徐增寿抚尸痛苦,追封其为定国公,也不枉此生,徐家自此便出了两位世袭罔替的国公,算是明朝第一望族了。


王小店生活记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成年后,朱元璋率先投身起义,后来,徐达在朱元璋招募下也加入了起义军,最终,朱元璋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皇帝,而徐达也一不小心成为了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徐达极高的评价和荣誉,曾评论徐达说;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另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了徐达为太傅、参军国事、中书省右丞相,爵位为魏国公。可以说,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

1385年,徐达享受了半世荣华之后因病去世,得了善终(烧鹅之说纯属清朝时期野史杜撰)。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子孙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每个儿子都有不同的结局。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为了保住徐达后代子孙的荣华富贵,同时也为了让徐达子孙忠心于大明王朝,给了徐达子女们非常优厚待遇。

当时,徐达共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次子徐添福因病早夭。三子徐膺绪被朱元璋授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授左都督。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1398年闰五月,徐达子孙命运的分水岭到来。这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此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有不甘,开始暗中筹划,准备叛乱。



第二年四月,朱元璋的祭日来临之前,朱棣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此时,支持削藩的大臣齐泰请求朱允炆把他们一并扣留,而黄子澄却反对。朱允炆陷入犹豫。

得知这个消息后,徐达长子徐辉祖密告朱允炆说:“我的三个外甥之中,朱高煦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没有忠义之心,迟早会背叛陛下,而且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一定会成为后患!”

正在犹豫的朱允炆听了徐辉祖的意见,又跑去征询了徐达四子徐增寿的意见。他心向朱棣,所以对朱允炆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朱允炆听后觉得有理,所以释放了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后,朱棣抱着三个儿子喜极而泣,同时也看透了朱允炆优柔寡断的性格,所以很快起兵造反。

这时,徐辉祖所说的全部应验,朱高煦作战勇猛,俨然成为了朝廷的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非常后悔的说到:“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为了应对燕军的南下,朱允炆启用了徐辉祖对抗朱棣。徐辉祖虽是朱棣的小舅子,但对这个造反夺权的姐夫非常痛恨,率兵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就在形势对南军有利之时,朱允炆认为京师不可无良将,所以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城驻防(也有一说,当时谣传徐辉祖认为朱棣是至亲,并未尽力,所以被朱允炆调回了南京)。徐辉祖回到南京后,朱棣等人又卷土重来,并且突破了长江,距离南京城近在咫尺。

就在这时,朱允炆发现了京城之内又一个燕军的间谍,那就是徐增寿。是他多次以密信告知了朱棣南京地区的军事部署,这才让朱棣有机可乘。

得到这个消息后,朱允炆立刻派人抓了来徐增寿当面质问。徐增寿无法反驳,怒不可遏的朱允炆拔出了宝剑,亲手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南京城破之后,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看到了徐增寿的尸体,抱着他痛哭流涕,并且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

第二年,朱棣又进封徐增寿定国公,子孙世袭,岁禄2500石。后来,徐增寿子孙的爵位也传到了明朝灭亡。

说完了徐增寿,再说徐达长子徐辉祖。南京城破之后,他留在了徐达祠堂,根本不出来见朱棣。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逼迫他支持其称帝,徐辉祖不肯屈服,朱棣决定处死他,但徐辉祖有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券,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朱棣只是免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和俸禄,将他囚禁在了私宅之中。

1407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纳闷,徐达的三儿子徐膺绪为何没有出现。实际上,历史上的的他存在感很低,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中立,根本不参与任何一方,也因此,他是徐达三个儿子中唯一得善终的人。

看完徐达三个儿子的经历,突然觉得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很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的多留几条后路。”难道徐达也告诉了他三个儿子,为了徐家长久的富贵做打算,三个儿子要做不同的选择?


我是越关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一代名将徐达的赞誉之词。徐达是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乡好友,也是最早追随他起义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朝建立后,徐达获封魏国公,赐免死铁券,官至中书右丞相,太傅,太子少傅等职,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然而,在徐达死后,他的儿子徐增寿却死在建文帝朱允炆剑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说起。朱棣是徐达的女婿,娶长女为燕王妃,即后来的仁孝文皇后。由于亲属关系的缘故,徐达的三个儿子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都是朱棣的小舅子。朱允炆继位后,鉴于各地藩王手握重兵,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逊,因而推行激进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内将势力较弱的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被贬为庶人,迁徙蛮荒之地。这样冷酷无情的手段使得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时刻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倒霉鬼。从削藩之始,建文帝一直担心燕王、宁王等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起兵造反,于是询问了与朱棣有亲属关系的徐增寿。徐增寿断然答道:“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斩钉截铁地表示燕王是先帝的儿子,已经富贵到极点,根本没有理由起兵造反,建文帝对此将信将疑。

1399年8月,就藩于北平的燕王朱棣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公开起兵造反。徐增寿将在京师探听到的各类军事情报,派人秘密报告朱棣,被建文帝察觉。徐增寿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朱棣是其姐夫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出于报复建文帝的削藩之举。因为,被贬为庶人的代王朱桂正是徐增寿的二姐夫,徐达有三女皆嫁皇子,长女嫁燕王朱棣,次女嫁代王朱桂,四女嫁安王朱楹。代王朱桂被建文帝贬为庶人,代王妃自然也是庶人,徐增寿向朱棣通风报信,就是希望能够把建文帝推翻,帮助姐夫登上帝位,从而以拥戴之功授功封爵,恢复徐家往日的荣耀。

事实上,朱棣自北京起兵,先后与老将耿炳文,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和平燕将军盛庸等人在河北、山东多地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并未对远在南京的建文帝产生威胁。直到1402年,依靠太监和徐增寿等亲属的通风报信,朱棣掌握了京城防御空虚的可靠情报,随即长驱直下,进兵徐州,在灵璧之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渡江进京,在内应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的接应下,从金川门入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朱棣率军渡江之后,眼看着大势已去的建文帝召来徐增寿进行质问,徐一言不发,怒火中烧的建文帝拔出随身宝剑,当场将其斩杀,“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朱棣入宫后,见到被杀身亡的徐增寿,抚尸大哭,追封为武阳侯,赐谥号“忠愍”。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定国公,岁禄二千五百石,世袭罔替,由其子徐景昌袭爵。徐景昌是个浪荡公子,骄纵不法,被御史接连弹劾,朱棣想起徐增寿在靖难时所作出的牺牲,因而赦免其子之过。相比较而言,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可谓是建文帝的死忠粉。他是徐达长子,承袭魏国公爵位,不仅屡次领军迎击燕军,而且曾建议扣押入京祭祖的外甥朱高煦,称其日后定成大患。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徐辉祖待在家中祠堂,不肯出迎,被逮捕入狱。朱棣亲自审问,他一言不发,丝毫没有推戴姐夫称帝的意思。朱棣大怒,想要诛杀他,徐辉祖却拿出徐达留下的免死铁劵,表示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只好削除爵位和俸禄,把他禁锢在家中反省思过。


历史茶坊


中山王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究竟犯了什么事会被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这该有多达的仇才会下这样的手?




徐增寿的父亲是明朝第一大功臣,魏国公,中山王徐达,而且还跟太祖朱元璋结成了儿女亲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其他两个也全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因此,在建文帝欲大举削藩,及后来燕王朱棣在北平以“倾君彻”之名靖难起兵之事上,徐氏三兄弟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山王徐达共有四子,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之爵,对建文朝廷忠心耿耿。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后,徐辉祖为南军主将,在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李文忠之子)撤退,并全师而还,后又在齐眉山大败燕军。南京告急时,徐辉祖被内调扈卫京师,淮北防线为燕军攻破,李景隆与谷王穗开金川门投降。徐辉祖带兵抵抗到最后,朱棣入京篡位之后,徐辉祖矢志不降,被削职并禁锢于家中。

长子徐辉祖忠勇无私,四子徐增寿,却私通燕党,最终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徐增寿以父荫官至左都督,与大哥徐辉祖深明大义,是非分明不同。在削藩之事上,徐增寿的态度是反对大规模削藩,对燕王起兵报以同情。



建文帝怀疑燕王朱棣谋反,曾问于徐增寿。徐增寿回答道:“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这句话,就好像烟幕弹,在为燕王谋反洗脱嫌疑。

而暗中,他以居京之便,“数以京师之实输于燕”,徐增寿暗通燕王,是对建文帝的不忠,更是给自己遭来了杀生之祸。关于徐增寿之死,《明史》有如下简短记载: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建文帝对徐增寿暗通燕党早有所觉,徐增寿不能自圆其说,是坐实了其罪名。盛怒之下的建文帝,哪能承受的起这种不忠和欺骗,在大殿之上一剑劈死了徐增寿。




由于朱棣与小舅子徐增寿关系素来较好,且徐增寿在自己靖难起兵上多有相助。南京城破后,朱棣抚其尸而哭。即位后,以徐增寿为靖难功臣,追封武阳侯,谥忠愍。不久又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罔替。

徐增寿九泉之下,也该欣慰了。他押对了人,以自己的横死大殿,换来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大国布衣


徐达,字天德,被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但是,他的四个儿子却有四个结局,特别是四子徐增寿不但没有增寿,竟被“天资仁厚”的建文帝朱允炆一剑劈死,年仅28岁。

徐增寿到底做下何等“恶事”,竟惹的建文帝如此愤怒。

可以说,徐增寿是朱棣的头号间谍,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能够成功,徐增寿居功至伟。

暗助朱棣三子脱险

  •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彻底解决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他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亲信大臣提出的削藩提案,大刀阔斧实施消藩。

  • 1398年7月,废周王朱橚(燕王同母兄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 1399年4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自此,建文帝与朱棣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此期间,朱棣的三个儿子均在南京的家中,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当时,有大臣给建文帝提议,应当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留,以此为质,对燕王进行削藩。

徐增寿得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于是找到建文帝,对他讲:“燕王已经富贵已极,没有必要造反。如果你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不是逼他造反吗?” 建文帝一听,感觉有些道理,遂放弃扣留朱棣儿子作为人质的打算。

不久,在徐增寿的操持下,朱棣的三个儿子平安回到了北平,因此心下大定。随后,于1399年7月,起兵10万,发动“靖难之变”。

可以说,徐增寿此举直接消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废掉了建文帝手中的一张好牌。后来,明白过来的建文帝能不怒吗?

暗助朱棣奔袭南京

1401年2月至12月,朱棣的燕军与建文帝的南军相互攻防对战,燕军虽屡战屡胜,先后攻占广平、顺德、大名等多处重镇。然而,由于南军兵势强盛,燕军所占之地又经常发生得而复失的现象。最后,打来打去,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当时,朱棣烦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此时,从南京城来了一名小太监,交给朱棣一封书信。朱棣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舅子”徐增寿送来的亲笔密函,告诉他:“南京城兵力空虚,当火速袭取。”

朱棣同诸文武略一考量,大家尽皆赞同。因此,朱棣迅速调整作战部署,率领精锐大军绕过山东,进入徐州,向南京逼迫。山东守将盛庸闻报后,立即率领本部兵马于宿州追上燕军,并于齐眉山大败燕军。

同年4月,朱棣次之朱高煦率领“关宁铁骑”前来支持,反一举将南军击退。

1402年6月,燕军顺利渡过长江,并攻占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城。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记载: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这时,已有人向建文帝奏报了徐增寿的一举一动,心知自己被其所算,大怒之下,令人召徐增寿来前,二话不话,手起剑落,将其当场斩杀于大殿之上。

不几日,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亲抚徐增寿尸体大哭。

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永乐帝。不久,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追封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袭。

徐增寿为何要帮助朱棣呢?

原来,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期间,曾随朱棣一同征战,因朱棣王妃徐氏是其大姐的关系,颇受朱棣关照。后来,徐增寿返回南京后,两人也常有书信返来,因此二人关系颇为亲密。

所以,当建文帝与朱棣争斗之时,他便站到了朱棣一边,处处为大姐夫着想,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四个儿子四种命运

徐达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变”中,却与四弟徐增寿完全相反,因此被朱棣削爵,禁锢家中,不久忧愤而亡,年仅40岁。

徐达次子徐膺绪在“靖难之变”中,却是个中立派,两不相帮,依旧保持了世袭指挥使的爵位,直到45岁病逝。

徐达三子徐添福,不但没有添福,反而早夭。

由此可见,人生好像就是站队,站什么样的队,就会有什么样结局。但是,在站队的过程中,也应该心中存有一杆称,该坚持的忠义原则,还是应该坚持。


祥子谈历史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功臣,为明朝的创建和统一立下盖世功勋,由此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可谓位极人臣。徐达薨逝后,被朝廷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其身后事也是备极荣哀。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徐达受到朝廷如此厚待,他的子孙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次子徐增寿,最终竟被建文帝一剑砍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增寿是徐达第四子,魏国公徐辉祖、仁孝徐皇后(明成祖朱棣之妻)的同母弟,袭父荫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燕王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此时已察觉姐夫有谋反之心的徐辉祖,便向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并声称他这个外甥将来必定会成为大患。可惜建文帝优柔寡断,最后还是放走了朱高煦,但不久之后,他便为自己的决定深感懊悔。

与兄长徐辉祖的表现截然相反,徐增寿对姐夫一家百般维护,竭力为他掩饰谋反的事实。某次,建文帝将徐增寿召来,向他询问朱棣是否有谋反的意图。徐增寿听后,赶紧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并语气坚决地回禀道:“燕王与先帝是骨肉兄弟(此处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标,曾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况且富贵至极,为什么还要造反呢?请陛下勿信小人谗言!”建文帝听后大为感慨,果然放松了对朱棣的警觉。

然而建文帝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朱棣果然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靖难之役”(1398-1402年)就此爆发。建文帝听闻燕王造反的消息后,非常懊悔当初没有听从徐辉祖的建议,将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与此同时,建文帝还对徐增寿心生怀疑,认为他在暗中与朱棣勾结,但由于一时间抓不到把柄,暂时没有对他“动手”。

(徐)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其实建文帝猜的一点没错,从“靖难之役”开始后,徐增寿便在暗中与姐夫朱棣勾结,利用职务之便,将朝廷的军事行动、百官奏议及京城内外的虚实情况,一股脑地全都透露给对方。朱棣之所以能屡屡击败朝廷军队,徐增寿通风报信的功劳极大,而后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在进行“风险投资”,一旦自己“押宝”成功,将来必然会爵封公侯、富贵至极,跟哥哥徐辉祖比肩。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到燕军渡江,向京师逼近时,建文帝此时已经得到徐增寿与朱棣勾结的铁证。不仅如此,在朱棣到达南京城外的龙潭后,徐增寿又即刻派人跟他联系,准备做内应,以迎接燕军入城。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寿被一群文官围殴,而建文帝很快便获悉此事。

对于这个“吃里爬外”的叛徒,建文帝暴怒不已,命人将徐增寿押来,责问他为何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面对皇帝的诘问,徐增寿无言以对,只能跪在地上叩头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气,抽出腰间的佩剑,一剑便将他砍死在殿庑之下。可笑徐增寿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在望见朱棣的麾盖后,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京师陷落后,建文帝举火焚烧宫殿,随后不知所踪,朱棣由此成为帝国的新主人。此时朱棣已获知徐增寿被杀的消息,便也顾不上其他事务,赶紧命人带他到徐增寿停尸之处,然后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朱棣感念徐增寿的功劳,所以在称帝后便将他追封为武阳侯,谥号为忠愍,不久又进封为定国公,并准许他的子孙世袭罔替。定国公世系从徐增寿之子徐景昌算起,共经历8代240年(1404年-1644年),直到明朝国祚中绝。徐增寿做了多年的公侯梦,结果却在子孙身上得以实现,若他泉下有知,大可以瞑目了。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引文同上







我们都知道,徐达是明朝的头号开国元勋,虽然民间故事中有所谓的朱元璋赐鹅置死一说,但是那毕竟是野史。在正史中,朱元璋对徐达一家,可谓是恩宠有加,不仅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将徐达的三个女儿都给娶了,还让徐达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朝中的重臣,辅佐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安排的政治联姻埋下隐患

这样的安排,可以说徐家的荣华富贵已经是妥妥的了。但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即将攻入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竟然在皇宫中,将徐达的小儿子徐寿增一剑砍死,这不禁令人疑惑,这徐寿增不是朱元璋给朱允炆安排的重臣么?朱允炆怎么反而把他给砍了?

其实这不怪朱允炆。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朱元璋给徐达三个女儿安排的婚事说起,当时朱元璋可是将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但徐达的大女儿更是嫁给了朱棣,这也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隐患。

后来,等朱允炆要开始削藩的时候,就无形的使这三个藩王与徐家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招致朱允炆的猜忌。

二五仔,徐家老三徐寿增

但仅仅如此的话,也不至于令朱允炆将徐寿增砍死。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出在徐寿增身上。那就是这个人完全就是个胳膊肘直接往外拐的二五仔。

话说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这位可是一位至诚至忠的魏国公,朱元璋将他留下辅佐朱允炆,他也做的非常不错,可以说做的是尽心尽责。

但是,问题就出在徐家老三徐寿增身上,这位被委以左都督重任的徐寿增,自小就认为自己做的比大哥好,觉得自己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为博出身,大卖情报,阻碍削藩

当朱允炆开始着手削藩的时候,徐寿增就看到了机会。于是,当建文元年(1399年)自己的大哥徐辉祖建议朱允炆在诸藩王回京庆贺改元之际软禁诸王进行削藩计划的时候,知道朱允炆心软懦弱性格的徐寿增阻止了这个当时最好的削藩计划,并在之后与朱棣秘密联络,将明朝大量军事布防机密透露给了朱棣,这也使得朱棣在济南进攻不下之后,能够轻易绕过朝廷大军的防线,南下京师的原因了。

当然,出卖一些军事情报还不至于把朱允炆逼到要杀他的地步。但是后来建文四年(1402年)当魏国公徐辉祖在灵璧统领朝廷大军阻挡住朱棣大军的时候,正是这位徐家老三伙同部分早已与朱棣沟壑一气的大臣在朝堂上制造对徐辉祖不利的言论,使得徐辉祖被临时撤职调回京师,而朝廷的灵璧大军也因为临阵换将而士气大减随之瓦解,投降朱棣者达数万人。

建文帝得知真相,大怒一剑斩杀

自此,朱棣所指挥的燕军乘胜南下,势如破竹,6月即攻入京师。而在朱棣即将攻入京师之前,朱允炆这才发现为什么自己的所有布置,朱棣都能提前得知,原来都是这位徐家老三的杰作,这才会出现朱允炆在朝堂之上直接一剑砍死徐寿增一幕的出现。

结语

徐寿增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愿望最终也算实现了。朱棣攻占京师之后,追封其为定国公,后来这定国公一系也随着朱棣迁都北京一同到了北京,自此徐家有明一代,就出现了南魏国、北定国两系国公的局面。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1402年6月,明朝皇宫内,一向柔弱的建文帝龙颜大怒,他拔剑劈死了徐达28岁的小儿子徐增寿。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

徐增寿的父亲徐达,他是朱元璋的发小,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第一功臣,位居六王之首。他为人谨慎,为了大明王朝戎马一生,立下不朽的功勋,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在开国功臣中他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但是他的儿子许增寿,并没有增寿,反而不得好死,这是为什么呢?



徐达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朱元璋亲自赐名: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夭折)、老四徐增寿。徐达死后,有3个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老大袭魏国公,老二袭指挥使,老四袭左都督。徐达的长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朱棣早就对侄子朱允文的皇位觊觎已久。

建文帝刚坐上宝座时,按照规矩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老大徐辉祖看出姐夫朱棣有谋反的迹象,他向建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儿子当人质。老四徐增寿却为朱棣的儿子开脱。建文帝柔弱,乱发仁慈之心,最后竟放走了朱棣的儿子。


徐增寿表面上忠于建文帝,暗中处处维护他姐夫朱棣,充当朱棣的眼线。他常把朝廷机密泄露给朱棣。建文帝也曾怀疑燕王要起兵造反,但没有足够证据。于是他分别找来老大和老四,向他们询问关于朱棣谋反的的事和预防措施。老大徐辉祖向建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看法,他毫无保留地说,燕王有谋反之意,需要小心提防,可惜建文帝并没有听取,也没有采取防备措施。他又问老四徐增寿,徐增寿则替燕王说好话,坚定说朱棣不会造反。据记载,徐增寿说:



“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还造反呢?”

听了徐增寿的话建文帝放松了对朱棣的猜疑。不久,朱棣打着“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此爆发。

当燕军渡江时,建文帝才知道徐增寿与朱棣已经长期勾结。此时徐增寿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当朱棣兵临城下时,徐增寿还在派人给朱棣通风报信,准备做内应。一群文官发现了这个叛徒的勾当,气愤至极,他们群起而攻之。皇宫内闹出很大动静,被建文帝知道了。他当面质问徐增寿,证据确凿徐增寿无言以对。建文帝怒而杀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燕军。京师沦陷,建文帝火烧宫殿后消失。此时朱棣得知徐增寿被劈死,他匆匆赶来看到朝堂上徐增寿的尸体,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明史》载:

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

老大徐辉祖对建文帝一直忠心耿耿,事情已成定局,也没有改变他的立场。等到朱棣攻入南京城,徐辉祖一个人守在徐达的祠堂不去迎接。朱棣想治他的罪,要他交代罪状,徐辉祖却把免死铁券中的文字写了下来。朱棣大怒,把他的爵位削掉并软禁他在家。1407年他在愤恨去世,终年40岁。徐辉祖的后世恢复了爵位。

老二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他在这次变动中安然无恙 。成为他姐夫朱棣的外戚,备受恩宠,官至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1416年,因病去世,时年44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