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租界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社會性質的產物。鴉片戰爭以後,侵略者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我國沿海和沿長江一線開闢了近二十個通商口岸,先後在上海、天津、漢口、廣州、鎮江、九江、廈門等十多個通商口岸強劃了30多塊租界,由列強自行設置租界當局進行殖民統治,中國政府無權過問租界內部的行政和司法事務。

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英國領事館是廈門歷史上第一個外國領事館。

在眾多的外國租界當中,日本租界最多,遍及十一座城市,其次是英租界,遍及七座城市,其它還有法租界、俄租界、德租界、意租界、比租界和奧租界等。此外,還有英、美兩國主導的上海公共租界,法、英兩國控制的煙臺公共租界,再一個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

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原件。

列強紛紛強霸鼓浪嶼

鴉片戰爭第二年的1841年8月,英國男爵璞鼎查率海軍艦隊突然襲擊我國東南重鎮廈門。駐守鼓浪嶼炮臺的清軍兵力十分有限,遊擊楊清江率領鼓浪嶼軍民奮起抵抗,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又缺乏救援,楊清江殉國。此後,英軍佔據鼓浪嶼長達5年之久。英軍佔領鼓浪嶼後,把大炮架設在覆鼎山上,控制了廈鼓海峽。英軍在鼓浪嶼橫行霸道,毀壞田園,佔地侵產,強行修建了營房、炮壘、道路和操場。

1842年8月,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結束,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包括廈門在內的五個通商口岸,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華經濟侵略大開方便之門。鼓浪嶼距離廈門島僅六七百米,面積1.9平方公里,扼守九龍江出海口,是控制廈門港的最佳戰略要地。外國人居住在鼓浪嶼,可以減少與廈門島上的中國人直接接觸,從而減少因生活習俗的差異所造成的衝突。於是,《南京條約》簽訂後沒多久,德記、和記、寶記、合記、協隆等多家外國洋行紛紛登上與廈門島一水之隔的鼓浪嶼。

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1863年,外國人控制管理的廈門海關在鼓浪嶼升旗山設立信號站。

這些外國洋行除了大量傾銷西方工業品外,還進行不等價貿易。他們壟斷牟利,以賤價收購我國大宗土特產,轉運到我國各通商口岸和海外。外國洋行不僅經營煤油、煤炭、茶葉、食糖、布匹、雜貨等貨物,還非法推銷鴉片、嗎啡、海洛因等毒品,高價販賣軍火給內地的土匪,禍害中國人民。更令人痛恨的是,這些洋行還從事販賣華工的罪惡活動。

1843年,英國領事館建成,成為鼓浪嶼第一座洋樓。1845年初,清政府將賠款還清,英國軍隊繼續盤踞鼓浪嶼已無道理,不得不撤出軍隊,但英國長期佔據鼓浪嶼的企圖並沒有改變。與洋行密切聯繫的是遍佈鼓浪嶼的外國駐廈門領事館。起先是英、美、西、法、德五國,後來,西班牙和德國領事館撤銷,由日本和荷蘭兩個領事館遞補,基本上是五大領事館。另外,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挪威、瑞典、葡萄牙等歐洲小國也在這裡開設領事館。領事館除了依據不平等條約中的“領事裁判權”保護他們的僑民和籍民外,還在貿易上負責檢驗自己國家商船的入口與報關,實際上是各國對華經濟掠奪的保護機構。

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1853年5月,閩南地區爆發的小刀會反清起義攻克了廈門島,英國趕緊派出軍艦將僑民從廈門島撤往鼓浪嶼。隨著鼓浪嶼的外國居民日益增加,列強也陸續在鼓浪嶼佔地建造基督教堂和教會機構,各國之間為了爭奪鼓浪嶼這塊彈丸小島展開了激烈競爭,侵略者也萌生了永遠管理鼓浪嶼的惡念。

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英國人約翰·湯姆森1870年所攝照片,顯示荒涼的鼓浪嶼已開始建有洋樓。

19世紀60年代,德國多次派兵艦前來廈門窺探,認定鼓浪嶼是建立海軍基地最理想的地方。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在關注廈門,多次派遣兵艦闖進廈門海域觀測地形,甚至出兵演習,虎視眈眈。1873年,德國首先在鼓浪嶼“名買實佔”。1877年,英、德兩國領事聯名向設在廈門的興泉永道(轄興化州、泉州府和永春州)請求設立“工務部”,由他們直接管理鼓浪嶼。

1897年,日本以甲午戰爭的戰勝國自居,狂妄地根據《馬關條約》,要求在廈門設立“專管租界”,企圖佔據鼓浪嶼三分之一的土地。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行為激怒了廈門人民,其它外國列強也都心懷叵測。不甘落後的美國提出要佔據鼓浪嶼的三分之二,胃口比日本還大。興泉永道臺周蓮向閩浙總督邊寶泉請示後,對侵略者的無理要求予以拒絕。

不久,周蓮升任福建按察使,新任的興泉永道臺惲祖祁被愛國的廈門人民所感染,他曾經對群眾表示:“國土可保則身留,不保則身去。吾志已決,不忍見寸土讓人也。”但是,弱國無外交,惲祖祁難以頂住日本的步步進逼,他只好將日本企圖在鼓浪嶼西部的制高點虎頭山設立專管租界一事透露給英、美各國。英、美、德等國果然群起反對日本獨佔鼓浪嶼。

近代廈門外國租界形成始末

1898年,基督教倫敦公會在鼓浪嶼筆架山麓創設英華書院。

1898年,正值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於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主張,建議將鼓浪嶼開闢為“萬國公地”。美國領事聯合駐廈門的各國領事,親自帶上翻譯,到福州面見新任的閩浙總督許應騤,他假裝獻策地說:“如果把鼓浪嶼劃作為公共租界,既可以杜絕日本獨佔的野心,又可以兼護廈門,一舉兩得。”無計可施的許應騤只好認可這一解決方案。

1899年8月,由於惲祖祁請假回原籍處理家事,許應騤派遣原興泉永道臺周蓮赴廈門與列強繼續交涉。周蓮會同原臺南知府的廈防同知方祖蔭到鼓浪嶼虎頭山勘察,並與當地士紳研議如何與洋人交涉。在周蓮和方祖蔭的多方努力下,日本一直無法實際上經營虎頭山日本專管租界。

廈門地方官員用了3年的時間與各個列強軟纏硬磨,仍然避免不了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的命運。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戰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更無能力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1902年1月,許應騤與十國領事簽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是年11月,清朝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批准,鼓浪嶼正式淪為帝國主義的公共租界,成為多國共同管理的“國中之國”。

“國中之國”的公共租界

1903年1月,由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管理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成立,同年5月1日,開始執行統治租界的功能。鼓浪嶼劃為公共租界,租界內共有14個國家設領事館。在英國和日本的領事館內,還附設牢獄和刑室。鼓浪嶼淪為外國帝國主義者共同統治長達40年。侵略者在租界內設立領事團、領事公堂、工部局和洋人納稅者協會等機構,建立了一整套殖民統治體系,操縱島上的行政、司法權力,當時的清朝政府反而被摒棄於公共租界之外。

租界實行中外有別的政策。各國領事無視中國的司法權,凌駕於公審會堂之上,干預審判。在領事裁判權的庇護下,殖民主義者無惡不作,肆意橫行,把鼓浪嶼當成自己的天堂。而中國人在鼓浪嶼若觸犯殖民主義者制訂的所謂律例,就會被工部局的巡捕抓送會審公堂治罪。工部局在島上設立3個巡捕分所,全島各個角落遍佈流動哨,加強對島上的中國人民的嚴密控制,蠻橫無理地剝奪島上中國人最起碼的民主、自由權利。工部局的殖民統治,還表現在殘酷壓榨中國人民的血汗。工部局一再頒佈律例和法規,並且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稅收和罰金名目花樣繁多,稅金罰款逐年加重。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30餘年中,稅收前後相比加重了近30倍。

西方列強將鼓浪嶼變成“公共租界”後,為處理島上的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需要一個名義上代表中國,實質上為洋人辦事的司法機構,於是在1903年設立“會審公堂”。在舊中國,只有上海和鼓浪嶼兩地有這種機構,只不過上海那個叫做“會審公廨”。會審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中的“領事裁判權”組成了領事團,有權干預司法審判。因此說,鼓浪嶼是中國把主權讓給帝國主義列強最為徹底的地方。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工部局和會審公堂被日軍接管,成為日本侵略者的侵華工具。抗戰勝利後,歷時42年的“會審公堂”被撤廢。

英國在廈門強佔租界

近代的廈門,不僅鼓浪嶼全島淪為“公共租界”,英國侵略者也在廈門島上闢有英租界。1843年,英國領事根據《南京條約》規定,向清政府承租了胡裡山附近的一塊土地,作為英商及其眷屬居住的地方。後來,英國領事嫌胡裡山離市區很遠,比較偏僻,於1851年要求改租在市區附近。廈門地方政府興泉永道無可奈何,同意在輪渡附近的海後灘租給英國一塊長十五丈寬十六丈的土地,只收取每年一兩白銀的象徵性租金。後來,英國擅自越界佔地,將租地逐漸擴大。

不過,租地與後來的“租界”不同,中國政府在租地內仍享有形式上的主權。但是到了1861年,英國排擠了中國的影響,這150畝的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英租界。由於英國的租界靠近灘塗連接海灘,長期的泥沙淤積,使租地外圍的土地逐漸向海上擴展,加上這個地方處在廈門臨海的交通要衝,商業十分繁榮,英國人對此垂涎三尺。1877年,英商和記洋行在英國領事的支持下,在租地前面的海灘,當地人稱作海後灘一帶填地築路,企圖擴大租界範圍,廈門人民奮而群起抗議,迫使和記洋行停止施工。

1878年,興泉永道臺與英國領事達成協議,簽訂填築海灘章程,確定海灘的填築權屬於中國政府。和記洋行擅填的海灘,由中國方面出資築成公路,主權屬於中國。可是,協議的筆墨未乾,英商水陸洋行、德記洋行就違約填灘佔地,廈門人民再次強烈抗議。興泉永道迫於英國公使的壓力,同意在灘地丈量納租,不料這一次給英商洋行擴張佔地帶來機遇。英國得寸進尺,竟將新增的土地當作租界,非法設立巡捕,侵犯我國主權。

1918年,英國領事利用閩粵軍閥交戰,廈門局勢動盪之機,藉口保護僑民,派海軍陸戰隊在廈門登陸。同時,他們公然在海後灘租地之外圍築磚牆,切斷官道,安設鐵門,還懸掛“大英租界地,閒人不許亂進”等字樣的界碑,升起英國米字旗,實行武裝強佔。廈門島上的英租界與鼓浪嶼的公共租界隔海相望,英租界面積狹小,卻是商貿繁榮之處,鼓浪嶼公共租界囊括全島,面積較大,該島呈現出以西洋建築為特色的住宅區。

兩個租界的先後收回

廈門人民富有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在1918年的捍衛海後灘鬥爭中,他們團結一致,抗議英國的野蠻行徑。首先是愛國學生上街遊行,然後是廈門教育會、商會等團體組織的罷教、罷市活動,譴責英國領事和英商侵犯我國主權的罪行。在這場捍衛民族權益的鬥爭中,廈門的工人階級也首次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碼頭工人拒絕為英國貨輪裝卸貨物,建築工人拒絕為英商的太古洋行在海後灘修築棧橋,工人們還自發地懲治為外國侵略者賣力的工頭,鑿沉了太古洋行的船隻。

1922年9月,英國終於在廈門人民面前低頭,英國領事與廈門市政府簽訂《廈門海後灘善後辦法》。英國答應拆毀圍牆,降下英國國旗,英商太古洋行築設的碼頭、棧橋,要向中國政府繳納稅金,鬥爭取得了初步勝利。1927年1月,漢口、九江的人民相繼收回英租界,給廈門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廈門各界紛紛要求收回海後灘。1930年5月,在全國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浪潮中,英國政府無條件地交還廈門租界,被英國強佔半個世紀的海後灘,終於歸還給廈門人民。

居住在公共租界的鼓浪嶼人民,受盡了二等公民的苦難,多次發生反抗鬥爭。早在1903年7月,鼓浪嶼人民就不滿租界當局禁止他們舉辦迎神賽會,憤而用石塊、磚頭擊打印度巡捕,這是鼓浪嶼人民最早的反抗租界當局的正義行動。1904初,印度巡捕欺凌中國人,英國軍人充當幫兇毆打中國人,激起公憤,群眾包圍了工部局,強烈要求懲辦兇手。1905年,由於美國歧視華工,虐待和殘害華工,引發了全國性的“反美拒約”的愛國運動,鼓浪嶼人民憤而割斷美國領事館的國旗,以表達嚴正抗議的心聲。1914年2月,由於印度巡捕圍毆我商販,試圖逮捕我商人歸案懲處,龍頭路各個商家不約而同堅持罷市,癱瘓了鼓浪嶼的商業運營,最終迫使工部局讓步。此後,民眾的抗爭持續不斷,一直到上世紀40年代,仍然發生多起抗擊殖民統治的鬥爭。

1938年5月13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廈門,此後,鼓浪嶼工部局的統治權操縱在日本人手裡。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年初,日本侵略軍佔領鼓浪嶼,公共租界實際上成為日本獨佔的“日租界”。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考慮到已經與中國結成了反法西斯聯盟,於是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這意味著對日戰爭勝利後,美、英兩國不會重新在鼓浪嶼霸佔租界。

1943年5月28日,汪精衛偽政權在日寇佔領當局的授意下,收回了鼓浪嶼公共租界,鼓浪嶼表面上成為中國人管轄的地方。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國民政府正式收回鼓浪嶼公共租界,了鼓浪嶼一百多年被奴役、被殖民統治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