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媽媽,我怕”,家長:“我在呢”!這種回答並不利於成長

芽芽小時候膽子很大,看見廣場的鴿子就要跑過去抱起來,看見別人在溜哈士奇,也要跑過去看看摸摸,每次都要讓芽芽媽緊隨其後一把抱回來。

可是,隨著芽芽慢慢長大,膽子反而又越來越小,聽見外面放鞭炮,轟隆隆,嚇得往我懷裡跑;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讓關燈,說害怕,還說有怪物;出去玩耍的時候,看見別人牽著狗,立馬轉身往回走;早上起來,芽芽媽想著做個豆漿喝,剛打開開關,芽芽就嚇得扔了玩具,臉色煞白,跑到姥姥身邊,開始嚎啕大哭。

孩子說“媽媽,我怕”,家長:“我在呢”!這種回答並不利於成長

類似芽芽這種害怕的情況,在很多寶寶身上都不少見。有的寶寶害怕洗澡,尤其洗腦袋的時候,害怕眯了眼睛;有的害怕理髮,看見推子就大哭不止;有的害怕黑,睡覺不願意關燈;有的害怕小動物,遠遠地看見轉身跑掉。孩子害怕的東西可謂是各種各樣,數不勝數。

寶寶害怕的原因

寶寶為什麼會對五花八門的事情產生害怕和恐懼的表現,除了心理因素,還有自己所處環境的造成的人為因素:

01

遺傳

美國心理學家賽凱塔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對8只剛出生的猴子進行為期9個月的單獨撫養,同時,讓他們定時、不定時看兩組幻燈片,一組是以猴子為主體,包含威脅、遊戲等生活場景;一組是沒有猴子出現的威脅場景。過一段時間後,當8只猴子看到有猴子出現的威脅畫面時,會騷動,但是看其他的畫面則不會有反應。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害怕具有選擇性,是一個專門的遺傳種繫結構。

02

後天習得

心理學研究學者華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個11個月的小男孩,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時候玩白鼠,剛開始,孩子並不會感到恐懼,後來每次他要玩的時候,實驗者就發出劇烈的響聲;經過幾次以後,小男孩看到白鼠就害怕,還會害怕很多與白鼠顏色、形狀類似的東西,比如白色的兔子、白色的棉花等。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害怕是後天接觸環境後,學習到的技能。

03

認知現象

另一位德國心理學家希博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兩組黑猩猩分別放在可以被視覺刺激、看不見其他同類的環境下進行撫養;然後,給兩組猩猩分別看一個石膏做的,表情兇惡的黑猩猩,第一組表現出害怕,第二組則沒什麼反應。他得出的結論是:第一組,有視覺刺激的黑猩猩,因為看到了與身邊已有認知情況不相符的物體,所以會害怕。

04

不好的經歷

當寶寶遇到不好的經歷,比如老人經常會用“你再不睡覺,大老貓就把你抓走了”、“這麼晚了,外面天太黑,危險,有怪物”,這些事情會讓孩子的內心建立起對黑暗、對某些動物的恐懼;比如看動畫片或者一些刺激暴力,動物撕咬、鬼神惡鬥等鏡頭,會留在孩子的大腦裡,芽芽看《小豬佩奇》的時候,發現動畫片裡的角色都害怕蜘蛛,後來,自己看到蜘蛛時也會害怕;再比如寶寶出去玩,遇到蟲子、水坑、或者不熟悉的東西給寶寶留下不好的記憶,下次遇到也會害怕。

“兩個雷區”請千萬別踩

孩子說“媽媽,我怕”,家長:“我在呢”!這種回答並不利於成長

01

有什麼好怕的,你是大孩子

面對寶寶說“害怕”的時候,媽媽爸爸決不能說,“有什麼害怕的,你都這麼大了,還擔心這個”。家長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會讓寶寶開始懷疑自己,會讓他們以為爸爸媽媽在笑話自己的不勇敢,在否定自己害怕的情緒。

02

爸爸媽媽都在

寶寶說:我怕;媽媽說“別怕,爸爸媽媽都在”。其實這個回答也並沒有認可寶寶的情緒,根本無法阻止他們對這件事情產生害怕的心理。

“四步”應對寶寶的害怕情緒

孩子說“媽媽,我怕”,家長:“我在呢”!這種回答並不利於成長

01

第一步:認可寶寶的害怕

《六A的力量》中提到:全世界的嬰兒們最需要的就是擁抱。全世界的兒童最需要的就是關愛。關愛不僅可以讓寶寶滿足身體和心理的依賴,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快樂和幸福。

在面對寶寶們說“媽媽,我害怕的時候”,家長要首先共情,認同寶寶的感受,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寶寶,媽媽小時候也會對這個感到害怕,慢慢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就不害怕了呢”。用這種方式可以消除寶寶身體和心理上的恐懼,給予他們滿滿的安全感。

02

第二步:幫寶寶認清害怕的事物

寶寶見得少,所以會對不熟悉的事情產生恐懼和害怕,加之缺乏生活經驗,聽到老人哄騙自己的話也會完全相信。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便信手拈來一些語言去刺激孩子,當他們害怕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們事物本身是什麼樣子的,有些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比如寶寶怕黑,可以拉著手,關上燈,陪伴他在房間感受環境,告訴他們黑暗並不會出現怪物。

03

第三步:不要過於關注寶寶的害怕

不關心寶寶的害怕是錯誤的,但是過分的關注和緊張也是不可採取的,只會增加寶寶的恐懼心理。比如芽芽超級害怕蜘蛛,如果大家都一哄而上告訴他,不要害怕,它不會傷害你,這種反應反而會引起寶寶巨大的恐懼,因為他發現一個蜘蛛會引起大人過分的關注,怎麼可能不害怕。

04

第四步:陪伴寶寶從害怕中走出來

有時候,不好的環境和不好的回憶,會讓寶寶不開心,從而產生害怕、排斥的心理。比如剪指甲的時候不小心弄疼寶寶,就會造成恐懼和害怕的心理,媽媽們可以嘗試在寶寶洗澡後,給他們講一些輕鬆的故事,或者給他們做示範告訴他們剪指甲沒有那麼恐怖,慢慢引導他們從想象裡的害怕中走出來。

芽芽媽溫馨提示:引起寶寶害怕的原因多種多樣,隨著每個階段、每個環境,他們的害怕內容和表現形式也會越來越多。家長們不僅要搞清楚寶寶害怕的原因,還要找到解決的辦法。不妨試試上面的四步法,幫助寶寶早點擺脫恐懼、害怕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