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一天

来源:: 曾迈捷 豆仁先生 图源:网搜 侵删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一直以来都寻思着写《潮汕人的一天》这个题目,但却难以动笔。

外界看来,潮汕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标志性的牛肉丸以及拗口的潮汕话排外固守,有好的、亦有坏的,这全都是对潮汕的标签化定性。而基本上所有的潮汕人都知道,潮汕包括汕揭潮三座城市,每座城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相隔一江,所说的语言便是极大差异。因此《潮汕人的一天》可写的内容太多,如何撕下所有的固有化标签,如何将最为普通的日子跃然纸上,如何将风光与人文,怀旧与企盼糅杂进一个普通日子中,正是我所头疼的地方。

我想,讲潮汕人的一天,还是得从每一个最平凡、最日常的时刻讲起。我想,将我这两年所摄的人与景,景与物放进一个最普通的日子,走马观花,大概能够让读者对潮汕略知一二。

7:30 外砂 食肠粉


潮汕人的一天


同广府人一样,很多潮汕人的一天,从一盘肠粉开始。

而肠粉之于潮汕,如同牛肉丸之于潮汕,同属于舶来品。80年代,潮汕生意人在广州将广式做法带回潮汕并加以改进,潮汕肠粉才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大致可以与改革开放同龄。

肠粉自打进入潮汕这片热衷于美食的土地后便遍地开花。以我所熟悉的汕头地区的肠粉为例,肠粉当中包含有蚝、虾、肉、蛋、菜、豆芽,包裹着厚实陷料的粉皮上,淋上菜脯、葱珠、酱油,取材之广泛,用料之讲究,虽不精致,但亦是自成一派。同样的,潮州的花生酱、普宁的卤汤、饶平的酸甜酱,更是“百家争鸣”。我身边的潮汕人大多数认为广府肠粉太素,而广府人大多数却认为潮汕肠粉太浓郁,诚然,这是一个引战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潮汕肠粉已经如同牛肉丸一样逐步突破地域的藩篱,开始在广州大显身手,是潮汕人的美食智慧,赋予其底气之所在。

8:00 汕头大学


潮汕人的一天


记得一跟外地人谈到汕头,很多人总会提到汕头大学。可以说,汕大是汕头这座城的骄傲

即便我并不是汕大的学生,但我喜欢去汕大散步。我站在郁郁葱葱的树下,看那洒落着冬日早晨森细的阳光,倾听着那轻盈的自行车铃声、远处清朗的晨读声、若隐若现的鸟鸣声。告别车水马龙,只有安宁的校道和舒适的花香,这一切让这个读书的地方多了几分灵性。

汕头向来被视为“排外”之地,正是这种“排外”与“固守”让这个经济特区在几十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也是些许外地人放弃汕大的缘由。但选择汕大的人会发现,汕大的总体氛围与汕头显然不协调,她包容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自我于斯,她也引导着她的学子寻觅无我之境,这里的大学之道,是对“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最好诠释。

汕头也许离国际还很远,而正是这个地处市郊桑浦山下的读书殿堂却离世界很近,也正是她,

拉近了汕头与国际的距离

9:40 韩文公祠 湘子桥


潮汕人的一天


在潮州有很多以“韩”字命名的建筑,比如韩江、韩山、韩师、韩堤、韩文公祠

等,可谓一片江山尽姓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韩愈。

公元819年,桀骜不驯的他因谏迎佛骨一事而被贬潮州。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千多年前这位狂人,茕茕孑立,神色黯然。悲歌当哭,他写下了“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千古绝句赠别了自己的侄孙韩湘,来到了这片南蛮之地。但来到这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在此处兴办教育,治理韩水,传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任用优良人才。潮州对于韩愈,是一个只呆了八个月的贬地,而韩愈对于潮州,是一个铭记千年的伟人。

而这条韩愈笔下瘴气弥漫的江流,也因他治水有功而改名韩江,可以说,潮州这座城,因韩愈而兴。在韩文公祠凭栏远眺,遥望韩水环抱潮州古城,千古悠悠,俱往矣。

10:30 巨峰寺 桃花


潮汕人的一天


如若在冬春时节光临汕头,想必巨峰寺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寺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而在寺后的山上,重岩叠嶂,桃花姹紫嫣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11:20 福合沟 甜汤


潮汕人的一天


夏日午间,忙完了一个上午,一碗冰凉爽口的甜汤,能让你瞬间回血。

在广州上学时,第一次听到“糖水”这种食物,以为是糖+水,后来才知这是如同甜汤一般的存在。而且糖水也是广府人的挚爱,一如肠粉,在广府人心中占据一席之位。我记得有一次我跟我的朋友聊到:“糖水也约等于潮汕的甜汤。”而我的朋友连忙反驳我的观点。“糖水和甜汤是对立的两个不同的派别。

而二者的差异何如?

就我作为不专业的食客来讲,首先在味道上,广式糖水偏清淡,糖水的“糖”,如同早茶的“茶”一样,并非其核心,而潮汕甜汤偏甘甜,甜汤的“甜”字,这种喝汤时口齿间的愉悦感,便是其灵魂之所在。

其次在用料和做法上,冬有姜撞奶、红豆糯米,夏有绿豆冰沙、银耳雪梨,广式糖水讲求清润且养生,食材一定要过关,且严格贯彻

老火靓汤、细火慢炖的理念;同时受香港的影响,在糖水中常有添加炼奶提味。而以鸭母捻、五果汤、海石花等为代表的潮式甜汤,追求浓郁且爽口,食材无广式讲究,在做法上有时甚至煮开了,加糖便可食用。

概言之,糖水与甜汤,一个追求的是养生,另一个追求的是好吃。

12:15 家中 午餐


潮汕人的一天


潮菜,从属于粤菜,但以其用料之丰富,做法之精致,味道之鲜美闻名于世。在“羊城有米”米其林榜上,赫然写着海门鱼仔店,让潮汕菜的招牌再一次在国际美食榜上亮出。

但我认为,米其林是一个非常无聊的名头。包括上榜的这家店,我认为与最为登峰造极的潮菜还有一段差距。以故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何以以一群外国人的标准,以一言以概之?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米其林,也许,很多潮汕人的米其林再简单不过,或许是那一盘芥蓝炒牛肉,或许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香糜,或者是桌上的虾兵蟹将,亦或者是罐子里的贡菜咸菜

也许此时的你,厌倦了楼下七十一的鱼蛋面,习惯了美团百度外卖,想逃离花城广场琳琅满目的美食商铺。你的味蕾呼唤着熟悉且质朴的味道,而味到浓时是故乡,只是那一句

“我肚困”,不知与谁说。


12:25 澄海 养鹅场

潮汕人的一天

12:30 外砂 鹅肉面

潮汕人的一天


卤鹅是潮汕人的挚爱,无论是达官贵人,或者平民百姓。如若让我选一种潮汕的代表性美食,我认为潮汕卤鹅是当之无愧的,它上得了大雅之堂,下得了路边摊。

在鲜嫩的鹅肉上,淋上秘制的卤汁,卤汁渗透到鹅肉与鹅皮之间,再蘸上蒜蓉白醋,郁而不腻,食不厌精,这实乃人间极品也。而外砂的鹅肉面,将鹅肉与面搭配在一起,成为新一代的“潮式快餐”,更是一个完美的搭配。

14:00 饶平万山红农场 柑园

潮汕人的一天


柑,在潮汕地区亦被称之为“大桔”,谐音“大吉”。在过年时做人客,务必要带一对“大桔”,这也是在潮汕拜年必经的程序,表达了潮汕人交换彼此的祝福。同时,在潮汕,柑也是拜神必备的贡品。可见,这种水果,潮汕人赋予了其特殊的寓意,已然超越了其本身,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

15:30 潮州三叠泉 工夫茶


潮汕人的一天


15:30 潮州石庵


潮汕人的一天


大概是随着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寄情于山水之恋,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成为最为平民、也是最为平价的娱乐方式。尤其是潮州溪美、文祠、意溪一带,更是成为中年人休闲胜地。这种生活方式随着微信,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潮汕,随便点开一个中年男人微信群,一声:“

猛来食茶”(快来喝茶)更是能够一呼百应。

在潮汕,喝工夫茶不仅仅“喝茶”那么简单,它名副其实,确实是一门“工夫”,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交往之道,泡茶者应当学会如何把控火候,让茶色均匀,让茶香四溢。而饮茶者应当学会如何谦让茶杯,如何品茶。念书时最怕听到的“去办公室滴茶”,而长大后最怕听到的莫过于“来老丈人块食杯茶”。确实,工夫茶背后这门“工夫”,贯穿于做人之道,先贤的美德与礼仪,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16:50 汕头小公园亭


潮汕人的一天


小公园亭的柱子上题写着“新亭环市肆,岭海增辉”。这里,正是汕头埠开始的地方,只可惜,昔日纸醉金迷商贾云集之地,变成今日的断壁残垣,无论推倒重建还是外立面修缮,都难以挽救其命运。兴许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也是一代汕头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不管你是60后、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都能够在汕头老市区找到记忆的共同点。有的人怀念那颇具老上海风范的双层巴士,有的人怀念百货大楼奇幻的付款方式,有的人怀念那里曾经的灯火辉煌,但说到底,怀念的都是一份老汕头情怀。

从国内大多数古城古镇的改造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老市区未来的命运。但无论如何变迁,我们还是希望,这份专属的集体回忆,不因旧城的粉饰一新而变成集体失忆

17:35 汕头海滨路、东区

潮汕人的一天


生活在一个有海的城市是极其浪漫的。在忙碌之余,驾车带上她,去往城市的边缘,找一片海滩,便能独享那一片海,那一抹落日余晖,拥抱那夏日的晚风与舒缓的云霞。

18:45 韩江边


潮汕人的一天


潮汕人的一天


大多数生活在潮汕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总少不了夏日的傍晚,去河里游泳,包括我。

还记得在念小学放暑假的时候,一到傍晚,总缠着父亲去河里游泳。当时父亲开着摩托,我一手握住游泳圈,一手拎着篮球,在吃饭前出发去河边。而河里简直是一个游乐场,游泳的、戏水的,比比皆是,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每一次父亲说差不多得回去了,我总是偷偷潜入水中溜走。

安全起见,往后去游泳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去游泳池里游泳。专业的设备取代了当年破旧的泳圈和篮球,刺鼻的消毒味道也掩盖了外沙河边的栀子花香,但无论如何,那溪、那水、那人,总会让回忆涌上心头。

19:00 澄海八角楼 牛肉粿条


潮汕人的一天


这两年,潮汕的牛肉粿条、牛肉火锅已然开始在广深市场施展拳脚,成为新一代的网红美食。

自不多言,牛肉粿条就是牛肉+粿条。但其间包含着极大的学问:首先用料之新鲜,牛肉必须是来自水草丰沃的云贵川的黄牛肉,屠宰到下锅不得超过四个小时,而粿条也应当纯米浆制造;其次是刀工之细腻,切牛肉应当保证10秒下锅即熟,薄厚适中,握刀更需沉稳和妥帖;再者是下锅之讲究,煮牛肉应当严格掌控好时间,甚至是很多师傅都精准到秒,唯有如此,才能够让牛肉嫩而不柴,回归食物之本真;最后是酱料之提味,潮汕特色的沙茶酱,或者辣酱和蒜蓉酱,沿着牛肉的纹理渗透进肉的纤维之中,更让牛肉的味道上升一个档次。

总之,一碗牛肉粿条,看似简单,事实上从屠宰到切肉再到下锅,从牛肉到粿条再到酱料,每一个细节都涵盖着极大的学问。也许我们的媒体大肆渲染日德所谓的“

工匠精神”,但我认为,高手在民间,将每一片肉,每一勺汤做到极致的牛肉粿条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佩。

20:40 潮州古城


潮汕人的一天


21:00 潮州牌坊街


潮汕人的一天


21:50 潮州饶宗颐学术馆


潮汕人的一天


人杰地灵的潮州,名贤俊彦辈出,旌表彰显他们为国建功立业的不朽功绩而建的碑坊一个接一个应运而生,这就是牌坊街,而潮州因此得“牌坊城”之美称。建国后,出于安全、政治等多种原因,牌坊拆除。以故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牌坊,大多都是复建品。于是我时常想,观赏复建品、品尝网红奶茶、看艳俗的灯光秀,这难道就是古香古色的老潮州生活?

走过国内很多古城与古镇,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售卖着各种小工艺品和奶茶炸鱿鱼,这确实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但古城的命运就是如此,要么让这些伟大的建筑荒废,要不就随波逐流,还没有找到一种良性的传承与发展机制,这诚然是古城发展之殇。

当然我在潮州古城也看到了独特的一面。月下鳞次栉比的屋檐,勾勒出百年沧桑;涌动的人群里,窥见曾经的繁华。但愿,一切不要走得太快

22:30 鸡炉


潮汕人的一天


在潮汕吃火锅,远不止吃牛肉火锅那么简单,还有石橄榄鸡炉也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搭配,这对于容易上火又想吃肉的人(我)简直是一个福音。

而最为期待的时刻,是鸡肉已经吃完,此时仍未达到完全饱腹状态。拆开熟悉的幸运牌蟹皇面,将蟹皇面放进锅里之后,用鸡汁浇灌面块,此时蟹皇面由逐渐软化,吸收鸡汤的味道,润滑且有弹性,实属我最爱的美食之一。


23:45 揭阳机场上空


潮汕人的一天


晚安,潮汕。

写在最后

在我下笔之前,我一直在想,《潮汕人的一天》这个题目究竟是否过于宽泛?

因为在同一个地方,每个人的一天是不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某一个潮汕人的一天不能够代表整一群潮汕人的一天。但当我翻阅我这两年所摄的图之后,我想我是多虑了。在一个地方,即便当地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在某个维度中又交织着,重叠着,正是这种交织与重叠之处,才是我们考量当地风土人情的维度。

了解一个地方的最正确的方式,并非是这里有多少五星级景点,也并非是这里有多少排着长龙的网红店,而是从当地人的一日三餐入手,从当地人最为普通平凡的一天入手,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入手。而在这个维度之中所包含的当地元素,正是某个地方的日常。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在忙碌的教学之余,无论春暖秋肃,仍不忘闲暇之时的山水之乐。这两年行行止止,我想我所去过的潮汕,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将其浓缩成一天,大概能够为你们展现一个普通人眼中的潮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