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致命程序員

這個世界致命的不止是女人,還有程序員。

致命的所在,是他們手指下由0和1編織起的一個全新的、閃耀的新世界。這群終日與電腦為伴、隱身於互聯網經濟奇蹟中的人,擁有撬動世界的致命力量。

一直活在格子襯衣+牛仔褲+拖鞋的大眾印象裡,他們如同武俠小說裡的掃地僧,隱匿於北上廣深的茫茫人群。他們也在“月入五萬卻過得像月入五千”和“一個需求引發的‘血案’”等段子扮演著重要角色,用手指的飛速敲擊灌注了傲視全球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底座。

代碼為磚、為水泥,技術則是足以平地起高樓的塔吊起重機。

極致的技術會帶來什麼?

互聯網圈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行話”: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從搜索走向AI,在百度的發展脈絡上,追求極致的技術一直是清晰可見的痕跡。

百度也許是一個最好的程序員觀察窗口。

在海里學會游泳


追求極致的技術意味著不會有任何一個環節漏下。當然,這包括一個對新百度程序員來說,著實艱難的開端。

薛琪琪剛畢業加入百度時,作為新人的她就被一把拽進了項目裡,獨立承擔項目責任。

“在海里學會游泳。”她如是說,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程序員,最好最快的適應辦法就是“在實踐中成長,積累經驗”。

李凌瑞在百度的職級是T11,也是外界俗稱的“高T”,加入百度前,是名校的PHD,習慣了討論——研究——發paper的固定流程,但加入百度後,他需要在確定的deadline前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時間上一天都沒得商量,因為確定交付的日子牽涉到一個功能的上線或迭代,背後更與成百上千同事的工作成果息息相關。

這個過程被李凌瑞形容成“有一條河,你在河的這邊,只有自己游過去才能繼續”。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時針旋轉,格子間裡的鍵盤敲擊聲驟急起來。他幾乎連續工作了整整三個月,包括週末。那時正好是夏天,和他一塊兒從上海來百度的年輕同事焦慮到手上長滿水泡,在不斷敲擊鍵盤的過程中,水泡一個接一個地裂開,但敲擊聲並未停止。

技術難題最終被攻破,李凌瑞也學到了身為程序員在百度的第一課: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態。“這種狀態對於人的生命價值是最好的體現”。

這幾乎是每一個百度技術大牛都走過的路。或者說,是一個傳承了有些年頭的極致開始。

據當年跟隨李彥宏一起參與了“閃電計劃”的老百度描述,百度計劃要在9個月內“讓百度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要領先Google”,對方是800人的大團隊,百度是15個人的“野戰排”。能依賴的,只有技術創新。

他回憶,那個時候的自己畢業沒幾年,“編程真的是編到很嗨的境地”,有時一抬頭髮現天已經黑了,再一抬頭髮現已經凌晨了。

這為老百度把這種狀態形容成忘我。“那個體驗是非常有意思的,會忘掉時間,忘掉了周圍的存在,忘掉了喝水吃飯,非常難得。”

當年還是百度新兵的他沒有統計過自己準確下班的時間,被技術衝刺迭代的興奮感包圍著,甚至會在下班時開自己的玩笑,“今天還挺早,有電梯坐。”那時,電梯12點就停了,趕不上的話就只能吭哧吭哧用雙腳在十幾層的建築裡爬上爬下了。

這個習慣也被帶到了今天,並且被視作考察一名程序員的重要標準。薛琪琪說,“我們願意讓程序員去嘗試結果不確定性的技術難題。在這個過程中持續的鼓勵,並且會幫助程序員找到一些他所需要的資源,就是鼓勵試錯,希望程序員嘗試新的努力和方法。”

追求極致意味著要“用100倍的努力,取得10倍的優勢,方能領先1步。”這是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今年在烏鎮互聯網大會的一句話,換個角度來看,也解釋了百度一次次技術突破的由來。

畢竟,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永遠沒有高枕無憂與全然滿意。有的,只有身為技術人員一次次的挑戰與前進。

年輕的程雲翔應屆畢業後加入百度9年,他拿過百度內部象徵著技術突破的最高獎。項目背後推動的是百度地圖定位能力優勢的提升。

完成這一切的秘訣,是技術。

 1024,致命程序員

程雲翔、李凌瑞都在這一年獲得了百度最高獎


“我們做的這個定位能力,開放平臺的精度是最高的,覆蓋率是最好的。”他和所在團隊還完成了一個被業界並不看好的項目,最終,他們又一次靠技術完成了超越。

這是百度業務不斷擴展的資本。“我覺得百度是有這樣的耐性,讓我們不斷的蟄伏自己,把技術打磨得特別好。”

換句話說,技術上的一次亮劍,就為公司帶來一個巨大身位的領先。

明朝時期,百度、騰訊、新浪、網易、滴滴等互聯網大廠所盤踞的西二旗還只是一個人跡罕至、皇帝時而駕臨的近郊馬場。“旗”指代明朝軍隊中最基層的編制,“二旗”即表示有“20人”的編制。幾百年後,這裡成了另一片沒有硝煙的“戰場”,各大互聯網公司比拼著資本、時機、決斷以及最關鍵的技術實力。

代碼的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迭代、優化,是技術的演進與發展。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決定了互聯網公司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風水輪轉,也彰顯了一名程序員所能承載的極致力量。

你需要尊崇的,只有技術本身


事實證明,如果想要在技術上不斷追求極致,程序員有時也會像產品經理和運營一般工作。一直以來,程雲翔都習慣下“笨功夫”,比如自己用腳一步一步丈量地圖的尺寸,比如幾乎坐遍了北京的公交車,用“紮紮實實的實際研究和探索來決定技術的走向”。

這個年輕人喜歡用追求極致的文化來形容自己的行為,“百度文化就是這樣,經常是一群搞技術得非常忘我地投入,一定要完成某件事情”。

在追求技術極致的目標下,其他一切繁文縟節能省就省。比如,他在百度拋下了曾經習得的圓滑與世故,在這裡發郵件、講話,不允許“感謝這個、感謝那個”,討論技術問題時也拒絕“套路式的先誇個幾句,再接一句,但是……”

有人在會上把自己的技術誇到了天上,底下的程序員一臉冷漠:你的數據在哪裡,用戶到底認不認?

所有的交流都直奔主題,為技術結果負責。打招呼不說hi直接說事兒,回郵件不客套第一句就是對技術問題的質疑,雖然年紀輕輕就當上了高T,但那些尖銳的批評和質疑程雲翔也聽了不少。“不會覺得這個事情是對我的攻擊,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

在技術方向上有了爭論,從來都不是經理的一言堂。高T會強硬地為了技術主張而堅持,並放話“如果凡事都聽經理的,還要高T做什麼?”

當年還是一個愣頭青的程雲翔說,聽到那句話,自己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樣。

程雲翔說,自己受到了另一種氛圍的感染,即對那些技術好、代碼寫得好的人充分尊重。在員工上萬的百度,程序員們會私下流傳這些技術大牛的名字,並冠以“X神”的稱號。

這個稱號不能帶來半毛錢,卻是對一個追求極致的群體來說最好的獎章。

李凌瑞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在百度,成千上萬名工程師天天提交了難以統計數量的代碼,每天都有著上百次的更新和迭代,技術由近至遠地改變著這世界。投身其中的程序員感知著技術的力量,也為那些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真心喝彩。

 1024,致命程序員

2019春晚紅包項目百度技術團隊在作戰


同樣曾獲得百度最高獎的李凌瑞,在搜索領域完成了一次技術迭代與革新。他把原本由人完成的創意優化工作最終交付給了AI。

這個不超過10人的小團隊,最終帶來了超出想象的優化效率和優化效果。這項技術更是對整個互聯網,對行業的一次升級。

追求極致帶來了利益之外更宏大的價值。

和老闆一樣追求極致就對了


在追求極致的氛圍之下,什麼樣的應屆程序員會被這些技術大牛看重?

技術處於頂尖實力、極致前沿的年輕人呢?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程雲翔眼中,技術實力只排在第三,他最看重的是年輕的程序員對這個行業的熱情。“他必須有改變這個行業的熱情,這樣才有動力解決很多看似解決不了的問題。”

雖然並未親歷閃電計劃,但程雲翔很愛在內網搜索當年的資料。他覺得,當初的百度面對強大於自己數倍的Google,靠的就是技術人員持之以恆的熱情,和技術上一點點的前進。

“搜索框裡面輸入的搜索需求,把所有的場景窮盡,一點一點去把細節摳到完美。”沒有什麼秘訣,靠的就是這股子從創始人到初創團隊再到每一個成員都兼具的對技術的追求。

 1024,致命程序員


百度最早追求極致的氛圍正是靠李彥宏和這群熱情、自驅的年輕人。薛琪琪2005年加入百度,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老闆李彥宏這麼多年對待技術十餘年如一日的執著。早期,李彥宏會出席她所在部門的會議,只為向技術人員講清背景來由。後來,他的視線一直聚焦在硅谷,或者說業界最前沿的地方,他明確地向薛琪琪這樣的高T提出了要求:在技術上,要和全世界最領先的地方看齊。“當然我覺得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超越。” 在薛琪琪看來,要敢於挑戰才有動力超越自我。

銷售出身的“老百度”、微播易CEO徐揚對百度早期員工、特別是老闆李彥宏追求技術極致的印象至今依然深刻。

他目睹了技術人員測試色溫對人的影響力。“不同字號出來之後,測試什麼樣的色溫、多大的字號看起來最舒服。”

他們最後得到的答案是14.5個字,這是中國人普遍眼距所能看到的最適合的字數。

“一箇中文搜索的事兒,他們做到了極致。”在李彥宏的主導下,色溫、字號、長度、顯示形態,以及一眼看過去多寬,一個屏幕下來是多少條,什麼又是一箇中國人視距的舒適高度,“所有的都在研究。但是,我不知道其他搜索引擎有沒有幹這個。”他說。

從海量的搜索,到精準的判斷,到舒適的展示,到不停地優化。在這位工號小於100的老百度眼中,百度在技術上的極致決定了百度的成功。

這也造就了最早一批在百度、在互聯網走上職業巔峰的程序員,並隨著人員流動,一點點搭建起來中國互聯網世界的骨架。

隨著互聯網專業人員的流動會同時把文化的特質帶走,像現在很多北京的創業公司裡面,有很多出身百度的技術高管甚至聯合創始人,把一些百度的文化傳承下去,就像硅谷一樣,有很多傳承。

在海里學會游泳,再去挑戰那些結果不確定性的技術難題,不套路不迎合、堅定地信仰技術、追求技術的極致……

這就是一群致命程序員的故事。

在日新月異的代碼世界裡,恆定不變指引著程序員的“硬核”價值觀,更是煽動翅膀、改變這個世界的真正力量。

(本文員工姓名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