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記》裡沒有記載兵馬俑?

愛--雨天


1973年,臨潼的幾位農民打井時,無意間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坑,揭開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紗,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還成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既然這麼重要的東西,司馬遷在《史記》中怎麼沒有提及呢,要知道,司馬遷生活的年代,距離秦始皇陵墓修建時間僅僅過去了百年而已。按道理,連三皇五帝都知之甚細的司馬遷,沒有理由不知道兵馬俑坑的存在

<strong>

有人說,是因為皇陵的修建工作是國家的秘密,最後連參與修建的工匠都被殺害了,以防止秘密外洩。這樣的說法純屬胡扯,且不說七十萬參與修建的人殺得完嗎,再說那麼高大的封土堆就矗立在那,誰不知道那是什麼呢,而且司馬遷關於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也被現代考古探測儀器所證實地宮中確實含有大量水銀,既然司馬遷連最核心的地宮裡的情況都有所瞭解,陵墓外圍這麼大規模的兵馬俑坑怎麼會不知道呢?

看來,秦陵兵馬俑沒能寫入司馬遷老爺子的《史記》是另有隱情了。我在想,如果換做是我,身處當時司馬遷的位置,我會在《始皇本紀》中記載兵馬俑坑嗎?一定不會的,因為兵馬俑坑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相對於整個秦陵也僅僅是外圍的一處陪葬坑,並沒有那麼重要。

《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司馬遷這段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文字裡,不難看出是完全針對陵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就棺槨所在位置地宮的描述。但是我們知道整個秦始皇陵的範圍大概56平方公里,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就有400多個,而兵馬俑坑只是這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而已。

對於司馬遷而言,《史記》是一部貫穿上下兩千多年的紀傳體通史,秦始皇雖貴為千古一帝,也不能讓司馬遷在記述秦始皇陵時面面俱到,將僅僅是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兵馬俑坑單獨記述下來。要知道,古人在寫東西時總是惜字如金,不像我們總是囉裡囉嗦的,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描述,就已經足夠說明秦始皇陵的情況了。

在今天看來,兵馬俑坑是國家文化的符號,是我們瞭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窗口,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圖騰,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到秦陵來一探究竟。

但是兵馬俑這種陪葬形式在當時的王侯貴胄陵墓中非常常見,只是秦陵的兵馬俑規模更大,氣勢更宏偉罷了。我們知道從商周早期,存在大量的活人殉葬,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不人道和殘暴的陪葬方式到戰國後期基本上被廢除了,進而改變成用陶俑代替活人的方式陪葬,在目前挖掘的秦漢時期的王侯墓葬裡基本都發現了陶俑像。

所以,我們現在認為十分重要的兵馬俑坑,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陪葬形式,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司馬遷又有什麼理由大書特書呢!


關中古墓哥


說到《史記》愛好歷史的人應該都看過或瞭解的吧?《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最主要的一個功能是記錄人物和生平事蹟的。

《史記》對秦始皇陵有記載而對兵馬俑沒記載, 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兵馬俑是現代意義上的考古發現, 而對古人來說陶土塊並不是那麼重要並且陶俑在古代可能是一種常態,西漢也有俑,所以司馬遷不可能在史記裡記下這些當時認為非特殊性陪葬物。因此史記只會記錄一些主要的大事件在裡面。

況且古代帝王的墳墓是相當神秘的事情不一定就能瞭解。

在古代應該大家都很忌諱談論墓穴這些事,更忌諱機會描寫墓穴這一類事物,而很多時候這些事情司馬遷也是道聽途說並不是真真正正的經歷過,所以如果將這些事情記錄在案的話肯定也需要一番的考證,要不然什麼事情都亂七八糟的記在裡面肯定就會影響這本書的真實性。本身司馬遷也是個文官,對不清楚或不確切的也不敢亂寫,就算司馬遷了解知道兵馬俑這回事,也不敢冒著殺頭滅族的風險記錄。

還有一種猜測認為秦始皇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而是他的先祖秦宣太后,與秦始皇沒有關係,引起了軒然大波。《西安府志》中對此記載:"秦宣太后,葬芷陽驪山,去新豐縣十四里,則在臨潼界。"在《臨潼縣誌》中也說:"秦宣太后陵……在新豐縣南"。地理位置和兵馬俑出土地點相近。

萬事都不是絕對的或許當時記載了,卻被焚書,呵呵......只有等待以後慢慢的解讀了。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裡沒有記載兵馬俑,現代人看起來似乎很驚訝,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是一種以當代觀念揣測古代社會的典型表現。兵馬俑遺址確實很宏大壯觀,也代表了秦代燦爛的文化,可以看作一個歷史的活標本。但是,這些稱呼與榮譽都是建立於當代社會的。

類比一下,就如同我們認為中國古代一些技術很高明,原因在於它們已經失傳了,但是在古代工匠眼裡卻是習以為常的。

司馬遷《史記》的編撰體例,包括了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側重於政治興衰,兼顧社會生活。

秦始皇兵馬俑屬於帝王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內容,在敘述體例上與既定的書寫體例不合。我們觀察整個史記的書寫結構,言辭精煉,基本沒有涉及到哪個帝王陵墓裡具體陪葬了什麼物件,最多指出葬於何處。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司馬遷不會單把兵馬俑寫進去,以免顯得很突兀。有人說,漢代人或許不知道秦始皇使用兵馬俑,這就是笑談了,修煉陵寢是一個浩大工程,幾十萬人參與,修築時間長達39年,是無法做到完全保密的。

雖然司馬遷所在的時代距離秦始皇時代相隔100多年,但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存在,我堅信漢代貴族是知曉的。只不過在那個時代,以陶俑殉葬陪葬,可能人們覺得不以為奇吧。更為直接的是,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攻入關中後,部下曾經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將地面建築焚燬,並挖掘了帝陵,大火燒焦了不少兵馬俑。

現代考古學家發現,一二號坑都有木炭遺蹟。這充分說明,秦末見過兵馬俑的人就不少,不可能才過100年就被徹底忘記了。


秦右史


兵馬俑在現代人的眼中,堪稱奇蹟,但這並不能成為中國古代官方史書記錄它的理由。相反,不記錄它的原因反而很多:

一、古代中國史書的作用,主要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重點記錄前朝對國家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人或事,用以警醒本朝及後世。各種技術、物件,在當時看來則屬於“奇技淫巧”,只有在必要時才會提及,比如為了描繪攻城戰之慘烈,會捎帶提到雙方所用的設備,但並不會仔細描述。

此外,中國古代的技術主要是通過工匠代代相傳,並沒有用文字記錄的傳統(手藝人基本不識字),《天工開物》這種技術類書籍,在經歷了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明兩朝才出現。所以,古代戰爭中,獲勝一方經常會搶奪對方的鐵匠、織工等技術人員,因為這類熟練工,在當時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所以,《史記》這一官方史書,不會特意描繪兵馬俑這種當時最基本的喪葬用品。

二、活人陪葬尚且很常見,陶俑更不值一提

在中國古代,活人殉葬,即人殉的做法持續數千年,直至唐宋時才較為少見,但在明、清時再度死灰復燃。秦始皇下葬驪山之時,“後宮無子者,皆令從死”,沒有生育的後宮嬪妃,全部陪葬,這在當時的史官看來尚且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相比較之下,做一些士兵造型的陶俑,在地下陪伴皇帝,這已經屬於更加尋常的舉動了,毫無記錄的必要。

三、史書中詳細記錄帝王陵墓中的物品,並不道德。

中國的觀念中,死者為大,就算記錄平常百姓的陪葬品,既不禮貌,也有誘導賊人盜墓的嫌疑。對於歷代帝王的陵墓情況,那更加不能提及過多。不然,人終有一死,在當朝帝王、文武官員看來,自己百年之後如何安心?

其實對於秦始皇陵墓的情況,史書中已經算提及過多的了:“奇器珍怪,徙藏滿之"。這是為了體現秦始皇的殘暴奢靡,誰讓他焚書坑儒,得罪了後世文人。但如果提兵馬俑,那史官就有點變態的嫌疑了。

所以,綜上,司馬遷作為一個道德高尚、極具職業精神的太史令,沒有提及兵馬俑,合乎常理。


正史漫談


首先我要告訴你,《史記》是西漢時期著作的,和秦始皇兵馬俑的時期比較近(相差一百多年),況且修建皇帝陵墓修建完成後,工匠們都會被皇帝殺人滅口,所以消息不可能傳出去,可能連司馬遷都不知道有兵馬俑這一回事。(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點就是皇帝陵墓這些都是禁忌之地,史記中不可能記載這些,頂多會介紹皇帝的陵墓有多麼奢華絕不會說陵墓裡邊有什麼,這是禁忌。司馬遷不可能冒著殺頭的危險,去寫這種事情。(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別說司馬遷不知道,兵馬俑沒出土之前,有誰確定兵馬俑這個地下兵團的存在,所以對於《史記》中沒有記載兵馬俑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鵬正


《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這樣記載了始皇陵墓: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通篇看來,其中並沒有關於兵馬俑的記載,別說記載,就連提都沒有提,一個字的篇幅都沒有佔,司馬遷到底是不知道里面有兵馬俑,還是故意沒有記載?我想,應該是故意沒有記載。那麼為什麼司馬遷明明知道有兵馬俑卻不記載呢?其實用身臨其境的方法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問題很簡單,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分析。



第一,司馬遷不知道兵馬俑的可能性極小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一書,走訪各地,做了極為詳實的調查和筆記,既然在《史記》裡面有對秦始皇陵的記載,那麼司馬遷多少是要了解一些相關的事情的。

而且我們看《史記》上面的記載,基本上都是對秦始皇陵一個大略的描述,而且是最最核心的描述,既然司馬遷連最核心的地方都知道這麼多,那麼不知道兵馬俑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司馬遷知道,但是沒有寫進書裡。



第二,為何司馬遷故意不記載兵馬俑

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身臨其境的想一下就明白了,《史記》一書記載了哪一段時間的歷史?從三皇五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而《秦始皇本紀》僅僅是全書一百多篇之中的一篇而已,留給一個秦始皇陵的描述篇幅能有多少?能夠提幾句就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秦始皇陵現在科技探明的面積大概有五十多平方公里,各種各樣的陪葬坑有四百多個,而兵馬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幾個,雖然我們現在看來兵馬俑算是世界震驚的發現,並且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在當時司馬遷看來僅僅是秦始皇陵眾多陪葬坑中的幾個而已,就連出現在《史記》這部皇皇鉅著中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之中,僅僅是描述了秦始皇陵最核心的部分,至於其他四百多個陪葬坑,總不能一一去介紹,如果這樣的話就主次顛倒,太浪費篇幅了。

其實我們永遠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衡量古人,讓全世界感到驚豔的一些古代的發現,比如兵馬俑,可能在秦漢時期只是普普通通的幾個陪葬坑,然後裡面有一些兵俑而已。


曉天講歷史


哈嘍,大叔讀歷史來解答。

首先大叔要告訴你的是,《史記》是西漢時期的著作,雖然和秦始皇兵馬俑的時期相差100多年,但是《史記》還是以後一些記載,只不過比較少。

《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旨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至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轍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史記》中記載在的,是當時所知的在始皇帝墓中主要擺放陣列 ,按照物件輕重順序,一一講述。何為宮殿;即群建築也;何為百官;即文武官員之俑也,兵馬為武官必備,自然就有了現在的兵馬俑。

小編覺得,秦始皇陵現在都還是個迷,古代人又是如何得知呢?而且《史記》中的記載又是參照何文獻?


大叔讀歷史


兵馬傭之所以史記上沒記載,是否合實際的。因為秦始皇不是一般的國王,他是統一六國中國統一的第一個皇帝。秦始對自已生死非常在乎,到處求仙問道到處打聽常生不老的妙藥。讓徐福到海外去尋長生不老藥,讓盧生和適之煉不鄉試仙丹。秦始皇親自到泰山到終南山求仙問道尋長生不老。越偉大命越值錢越怕死,秦始皇當統一中國就開始為自己修秦陵動用十七萬大軍,修秦陵共修了三十六年。兵馬俑是秦陵的一部分,為了怕後人盜墓造兵馬傭和修墓十分絕密。,兵馬俑是隨髒品。同時也是秦國威嚴,也代表秦國軍隊威武。佈陣奇蹟威妙,所以兵馬傭和秦陵也值一號絕密。七十年代生產隊打井被發現出土為啥秦陵二千多年未發現,因章邯打鉅鹿時修秦陵的工匠萬,全部被項羽消滅。也算人死滅口。


用戶8843093003592宋


秦始皇滅了東周

東周是火德對應的顏色是赤

秦是水德對應顏色是黑

秦始皇的龍袍只能是黑色

尚黑的秦始皇兵馬俑怎麼是彩色的應該是黑色才對

兵馬俑髮髻向右楚人尚右

有人認為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是他高祖母羋八子的


重走玄奘路


在古代,對帝王葬制的非議簡直是在太歲頭上動土,而司馬遷就樂意這麼做。史記說,秦始皇即位時就開始建造陵墓,可見歷代帝王對喪葬的重視。司馬遷以秦始皇窮盡的奢華警示後人,他詳細地描述地宮中的貓膩,但是他的職業標準也僅限於此。兵馬俑的制度在漢代雖然不盡人意但是不乏奢侈,在漢代諸侯王墓中考古發現的人俑排場也異常盛大。所以司馬遷講述的歷史遠不如考古挖出來的冰山一角,他以史言政的書寫理念也就點到為止而已。諸如兵馬俑之類,不是什麼體制都可以讓個人隨便公開討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