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会打下中原吗?

创业海峰哥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的火并中,失败被杀。如果魏延获得胜利,斩杀杨仪,接管蜀汉军队大权,矢志伐魏,他能克复中原吗?

个人认为即使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掌握大权,也打不下中原,分析如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是早已过了最佳时机。

首先,魏延和杨仪火并,会消耗蜀汉的有生力量。

诸葛亮病逝前,他将兵符交给长史杨仪。杨仪掌握了蜀汉军队大权,理论上可以指挥包括姜维、魏延、王平在内的所有蜀汉将领。这也是魏延与杨仪败亡的主要杨仪。杨仪是诸葛亮托付之人,军权在手,而大部分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军。因此,在何平喊话后,魏延身边的士兵就四散奔逃了,仅剩下潜伏的马岱三百人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

如果魏延和掌握军权的杨仪进行一番殊死搏斗,侥幸胜出,也是惨胜,两败俱伤。如果魏延胜出后,手下军队已然不多,将领应该也有死于内讧的。此时,魏延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他拿什么和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司马懿大军争斗呢?

其次,魏延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还有很大的差距。

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和曹魏司马懿交战,都没有占得大便宜,取得大的实质性战果。双方一直都是拉锯战,谁也战胜不了谁。除了第一次,诸葛亮率军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占领天水等三郡。

然而,在曹魏反应过来后,张郃率领五万大军,奇袭街亭,取得大捷,占领军事重地街亭。诸葛亮用人失误,失去街亭后,无奈退兵。此后,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中,再没有这么顺风顺水了,一步一个脚印,每争夺一个城池,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强如“卧龙先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战中,很少占到便宜。最后一次战斗中,诸葛亮将司马懿困在了上方谷,火烧上方谷,是最有希望取得胜利的。可是因为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逃生。诸葛亮在最有希望消灭司马懿的战斗中,也功亏一篑。

此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差很多的魏延,和狡猾的司马懿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在一个级别上,失败在所难免。

何况,诸葛亮乃是一军主帅,病逝后,对蜀汉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很多将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士兵们感觉天快塌了,主心骨没了,战斗力是会下降的。反观曹魏司马懿大军,如果得到诸葛亮的死讯,他们将会士气高昂,一定会趁机进攻蜀军的。此时的蜀军如果不撤兵,将会非常危险。

最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早已错过最佳时机。

在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曾和丞相诸葛亮提过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子午谷奇谋”。这个奇谋,在当时,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此时的曹魏,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不久,魏明帝曹叡即位不久,司马懿也没有掌握兵权,还不一定能注意到子午谷,不一定在子午谷驻扎军队。

然而,公元234年,诸葛亮已经多次伐魏,双方进行过多次战斗,曹魏已经有所准备。如果此时魏延再实行他的子午谷奇谋,派一员上将从子午谷奇袭,直奔长安,迅速占领长安。这已经是不现实了。《魏略》中记载如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狡猾多疑的司马懿,在多次对战中,可能早已把可能的漏洞给堵上了。子午谷奇谋,魏延能看到,司马懿自然也能看到,诸葛亮同样也知晓,只是诸葛亮觉得曹魏没那么傻,肯定在出口埋伏重兵,不能取巧,才否决了魏延的计策。司马懿以防守著称,查漏补缺,应该已经补上了漏洞,此时如果魏延从子午谷进兵,来多少死多少,自投罗网。

总结: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即使魏延干掉杨仪,掌握大权,他也胜不了狡猾的司马懿,打不下中原。以上三个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蜀汉军队,在内讧后,能有多少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值得怀疑。而第三个原因,魏延子午谷奇谋,早已过了最佳时机,这是因为没抓住最佳战机,值得惋惜。


魁哥说三国


魏延的才能不低,在攻城略地上算的上是一把好手,在蜀汉多次北伐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可惜被诸葛亮定为脑后有反骨,不可重用为由,魏延提出的战略屡此都得不到用处,魏延内中心也是十分的不爽。

问题来了,如若魏延当初全盘接管诸葛亮的权利,魏延能打下中原一统河山吗?

首先来说诸葛亮生前掌管的权利

诸葛亮在世时,靠自己一生的威望,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独揽大权,可谓政治军事诸葛亮一肩挑的丞相。这个权利在蜀国无疑超过了皇权,相权超越皇权,刘禅只可能让诸葛亮一人当。


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首先刘禅是诸葛亮的相父,相当于义父,刘禅放权是知道诸葛亮有这个才能的,这个权利是皇帝赋予的,相权与皇权从来都是矛盾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这个权利。


魏延自然也不例外,虽然魏延有顶尖的军事才能,可对政治一窍不通,因此才会被杨仪从玩死。

其次来说魏延为何不可能接替诸葛亮

魏延是一个武将,他的性格极其像关羽,关羽的能力相信大家知道可有一点他太傲,魏延也是一样的,让如此嚣张的人掌权,那不是成为了曹魏的曹氏亲贵掌权吗?将大部分的兵力全部放权给魏延。


难免众将心中不服,况且杨仪也是非常聪明的,与诸葛亮生前关系特别好,而且这一点被蜀汉大臣熟知,一旦发生兵变,相信刘禅是肯定会相信杨仪的,并不会相信魏延,魏延本身就是不一直跟随刘备的。


刘备虽然相信魏延,可诸葛亮并不相信,权衡利弊之下刘禅定不会将权利放给魏延。

再次来说魏延接替诸葛亮大位后能成功一统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在世之时都不一定能够震慑住黄皓,何况是魏延呢?内部不安定,带兵在外怎么可能放心呢?如若操心过多,正面战场一定失败,不操心,后院必定起火。


而且魏延善于出奇策,与常规打仗的方法并不相同,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能够将司马懿打败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首先魏延不可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其次就算接替,也是不可能打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甚至可能会加速蜀国的灭亡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挚滗画畫紅尘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魏延也不可能打下中原。原因很简单,魏延的治政治军能力比诸葛亮相差很远,文韬武略不及诸葛亮许多。魏延只能凭自己的武艺胆气继续北伐,勇往直前。魏延心高气傲胜似关羽,但没有关羽的名气和成就,他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一心想打下一片天地功成名就。魏延虽傲但心细,颇有谋略,北伐他会重用马岱,姜维,王平等重要将领,诸葛亮也死杨仪无法制约魏延。魏延北伐不像诸葛亮的迂迴战术,会直取陈仓,进兵关中,若有幸拿下长安,也会困难重重,魏主会率大军救援长安,司马懿郭淮在凉州陇西有二十万大军,会团团围困长安,魏延外无援军,只能战死,几万蜀军全军覆灭,这些都是蜀中主力。若司马懿趁势伐蜀,蜀汉定会难保,魏延将是蜀汉罪人,但兵败魏延绝对不会降魏,这点骨气他还是有的。若是从陈仓攻取关中不利,魏延会挺而走险,仍会率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令姜维取陈仓进关中会合,王平张翼出斜谷取陇西,分散魏军的注意力。要是姜维魏延能在长安合,那关中之战定能持久,再从蜀中南中调兵增援,大有可能进军中原。若只是损失从子午谷取长安的几千万把人马,蜀汉也无多大损失,只要坚守关隘,蜀汉尚能自保。司马懿在谋略兵力都强于魏延,魏延只能坚守汉中,备战养兵,等待时机,蜀汉才能延续发展。魏延也不会篡蜀自立,因为他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不会自取灭亡。


刘坤忠120


诸葛亮死后,由魏延接管大权。这要看怎么个接管法。首先是合法性!是诸葛亮主动让魏延接管呢?还是魏延通过手段去接管呢?然后是接管范围!是单一接管军权呢?还是军权、政权一手抓呢?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在三国时期,确实有过诸葛亮主动提拔魏延接替大权的说法。这种说法源自魏国的私家撰史人鱼豢的《魏略》。原文如下: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不过裴松之认为,这种说法乃魏国的传言,可信度不高。

而另一种说法,是陈寿《三国志》的说法。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故意瞒着魏延。让杨仪通知魏延撤军,令他作断后将军。如果魏延不听指挥,就背着他撤军。

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说丞相下令撤军,令他作断后将军。魏延为将多年,自刘备死后一直作为主要将领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他对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理解深刻,见费祎来传达撤军命令,立马就猜到了诸葛亮已死。

同时!魏延的性格,跟关羽有几分相似。除了跟关羽一样有大将之风以外,性格方面也差不多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眼高于顶,孤高自傲,善待卒伍,看不起官员士大夫。常常与朝中的官员不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与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两人势同水火。

在魏延眼里,杨仪只不过是一介文官,是丞相府的一个长史,诸葛亮的一个幕僚。而自己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功绩威望无人能及,是接替北伐工作的不二人选。

当他猜到诸葛亮已死,并且把北伐军的临时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幕僚杨仪之后。内心非常的不满。

于是对费祎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要求费祎跟自己一起联名发告诸将,打算继续伐魏。

费祎表面应承,暗地里却找借口溜了回去。魏延派人去打听虚实,发现杨仪已经指挥大军退走了。于是大怒,率众抄小道南归,沿途阻截杨仪。

两人互告对方谋反,刘禅询问蒋琬、董允的意见,二人皆力保杨仪。

魏延终成众矢之的,不但身首异处,还被杨仪泄私愤夷灭了三族。

杨仪满以为自己灭了魏延,最有资格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可惜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老早就秘密选定了继承者。不是魏延,也不是杨仪,而是蒋琬。甚至连第二代继承者,跟他们两人都没有关系,而是费祎。史料如下: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参考,《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魏延接管大权,并不合理,没有合法性。单单斗赢杨仪还不算。还要推翻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蒋琬、费祎。甚至要公然反抗刘禅的命令。举兵与朝廷对抗。简单的说,就是造反。

这种情况下,即便魏延打赢了,掌握了蜀国的实际大权。也会陷蜀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得蜀国内部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国力大减。更加不是曹魏的对手。

到时候自保都成问题,进取中原,实为痴人说梦。

另一方面!虽然魏延能征惯战,是后蜀时代的第一大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实在不敢恭维。从他的处事方法,以及对待朝中官员的态度来看。这个人没什么政治头脑。容易搞到自己众叛亲离。

如果让他秉政,只会加速蜀国的灭亡。


爱尚文史


魏延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关羽的翻版,魏延的性格、能力、行事风格,与关羽非常类似,关羽的前车之鉴不是摆在那里吗?

关羽出身低微、亡命天涯,靠着勇猛与战功成为蜀汉二号人物;魏延同样出身卑贱,只是刘备的部曲(奴隶),凭借勇猛与战功,成为蜀汉第二代武将之首。



关羽性格高傲,善待士卒,看不起大多数士大夫与武将,刘备封马超和黄忠为将军,关羽不服;魏延同样性格孤傲,善待士卒,与蜀汉内部多名官员不和,魏延与刘琰争论不和,与杨仪更是死对头。

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的才能配不上的他的地位和野心,注定结局是悲剧。

如果让魏延接管大权,成为蜀汉大将军,会发生什么呢?



魏延是一个军事能力较强的武将,但其能力仅限于军事,一旦成为最高军事领导,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军事能力,还需要各种能力,尤其是领导力。

关羽之所以大意失荆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糜芳和傅士仁的不战而降,而正是关羽责备了两人,并威胁军法处置,不懂团结,才导致糜芳和傅士仁投降,如果他们不投降坚守城池抵挡,关羽还真不一定会丢失荆州。



魏延如果接管大权,北伐是一定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曾经派费祎去打探魏延口风,魏延说道:丞相去世还有我魏延在啊,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影响国家的北伐大计!

魏延肯定是会北伐,但手下文臣武将是否支持魏延的北伐,就得看魏延的领导力了,当然身为大将军,是有这个权力向皇帝上书的,皇帝及朝中大臣是否同意,也需要魏延的政治智慧。



当然了,魏延确实是有能力,但他的能力也没有秦未时期的韩信强,充其量就是刘邦手下的周勃,勇猛善战,但脑子就不那么灵光了。

说到魏延北伐,子午谷奇谋是绕不开的话题,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独率一军从子午谷直逼长安,诸葛亮另率大军出斜谷,魏延利用轻兵上阵,穿越六百里的子午谷,直逼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懦弱又无谋,肯定弃城而逃,然后占据长安城,再与诸葛亮另一路大军会合抢占潼关与武关,则关中可一举而定。



说实话,这个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以下原因:

1、如何做到保密?子午谷不是邓艾偷渡的阴平小道,子午谷人尽皆尽知,有路只是难走,阴平是无人区也没有路,子午谷谷口有魏军据点,出了子午谷就是关中腹地,如何保证不被发现,五千人啊?



2、如何拿下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如果没有弃城逃走,魏延怎么办?五千轻兵没有攻城武器,粮草也不多,魏国官兵都是傻子加二楞子?看到魏延来了全部逃走?如果不逃走怎么办?长安城可是一座大坚城,城内粮足兵精,随便都抵抗几个月,魏延把夺长安成的希望建立在对方弃城而逃的假设上,这种战争能赢吗?

3、退一万步,就算魏延拿下长安,怎么守?



魏延还要分兵打潼关、武关,总共五千人,怎么打?还要分兵三处,况且魏延拿下长安后,消息还不传到武关和潼关吗?既然魏军逃了,肯定是比蜀军快,慢了不被俘虏了,消息一旦传出,魏延就不能出奇制胜。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反应速度奇快来看,不出十天,魏军援兵就能到达关中,从东(潼关)、南(武关)、西(陇右凉州)、北(蒲坂渡)四个方向打进关中,到时候魏军大军压境,诸葛亮与魏延能守的住?到时候就是战略大决战,蜀军粮草都得汉中来,如何打这仗?输了,蜀汉亡国。



当年曹操汉中之战就是因为后勤运输而退出的,子午谷奇谋同样会因为后勤而失败。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掌权,即使北伐,也没有任何可能的希望,原因如下:

1、诸葛亮已经五次北伐了,魏延再北伐,也没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可讲,奇谋只有一次机会,当年刘邦韩信成功也是一次机会,诸葛亮己经五次了,魏军已加强关中防守,不存在奇谋实施机会了。



2、魏延的对手是司马懿了。诸葛亮北伐,司马懿避而不战,就消耗,现在魏延北伐,司马懿照样可以避而不战,消耗魏延的粮草,魏延有何办法?硬拼,司马懿不怕,消耗,魏延耗不起。

3、诸葛亮能带兵治兵,也能屯田理政,魏延带兵治兵能力也许不错,但是其他能力不强,光是这个粮草问题,估计魏延就难以解决,没粮怎么打仗?



4、号召力和领导力。诸葛亮威望甚高,蜀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服他,魏延呢?跟刘琰和不来,与杨仪明争暗斗,魏延在前线北伐,后方朝延一大帮臣子给皇帝上书反对魏延,你觉得刘禅听谁的?不光刘琰、杨仪与魏延不和,朝廷中的蒋琬、董允等重臣也对魏延不满,魏延这个大将军只要打一次败仗,估计官职就保不住。

如果魏延领军掌权,只有两个结局:



一、蜀汉加速灭亡。

二、魏延被政治斗争干掉。

至于打下中原,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魏延的问题在于——有才能但人际关系不好

如果魏延有诸葛亮一样的专权,确保蜀汉所有文臣武将都服从魏延的调动,魏延确实有可能夺取凉州和关中地区。

但诸葛亮死后,魏延最多只能控制军权,治理权力还是在蒋琬、费玮等诸葛亮制定的文臣手里。一旦蒋琬、费玮等不支持魏延发动北伐,魏延也无可奈何——因为魏延需要蒋琬、费玮输送后勤粮草。

历史上,不管诸葛亮临死前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还是杨仪;也不管是魏延想要夺取杨仪兵权,还是杨仪夺取魏延的兵权,但从姜维等人都人都不支持魏延而支持杨仪,可以看出魏延和姜维、杨仪等人的关系很差。

魏延的性格或许像关羽,对于能力不如自己的,都看不上眼。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和蜀汉诸将关系不好,且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就能取代诸葛亮统领兵权。这是陈寿对魏延为什么被杀原因的解释。

诸葛亮用人能力有问题

魏延之死说明了诸葛亮在用人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1、用马谡而不用魏延等大将去争夺陇关,导致街亭之败,一片形势大好的北伐局面瞬间灰飞烟灭;

2、临死前没有明确谁统领兵权,让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导致魏延和杨仪双双而死。如果诸葛亮明确公开谁有领兵权,不会发生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但双双而死的事件。

3、在五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除了在第三次北伐是坐镇指挥之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发挥蜀汉各位将军的能力和作用。主帅诸葛亮是把自己当作将军发挥作用,而非坐镇指挥。

以第二次北伐为例,诸葛亮自己率军走陈仓道,竟然没有派遣另外一军出兵夺取雍州地区。如此一来,即便诸葛亮被堵死在陈仓,也可以夺取祁山地区的魏国土地,不至于颗粒无收。

魏延能当将军但不能当帅,诸葛亮能当帅但不能当将。这就是魏延之所以死、诸葛亮之所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他们都错位了。

当元帅,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手下的将军怎么会安心听从命令;当将军,可以有谋略、勇猛,不需要和其他将军搞好关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如果诸葛亮死的时候,指定魏延接管大权,蜀汉的命运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估计很多学历史的人都曾经想过。我们按照这个方式试想一下,在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会怎么做?他能顺利接管北伐军团吗?

当时北伐军队中职位最高的就是长史杨仪,他和魏延一直都是明争暗斗,两个人势同水火,经常争吵,而诸葛亮和费祎都曾经调解过他们两人的关系,结果都不如人意,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僵硬。诸葛亮活着时候,还可以压制这两人,诸葛亮一死,他们的矛盾就会被激发出来。


历史上,诸葛亮死的时候,把北伐军团交给了杨仪,当时魏延没有遵从诸葛亮的遗命,他不肯给北伐军断后,而且还抢先向蜀汉方向撤军。

魏延做得过分的就是把北伐军队回蜀汉的栈桥毁坏了,他是为了不让杨仪走这条路。魏延的这个做法很任性,也许他认为是报复杨仪一个人,他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缺少集体意识,本质上也是致北伐军士的生死不顾。

我们试想一下,像魏延这么自私的一个人,底下将士能不能服他?他直接带出来的部队也许可以,其他和他级别差不多的将领,就未见能服他。毕竟谁都不想为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卖命,所以,我怀疑魏延不能顺利接管北伐军队。

如果是魏延掌权,杨仪第一个就不会答应。杨仪会怎么做?他和魏延的矛盾是不可解的,他能不能接受魏延的命令?我估计很难。若是他也会对魏延有所动作,两人还是会相争,既然相争避免不了,换成魏延掌权,也改变不了蜀汉军队内部不团结的这个结局。


而且就算杨仪接受了诸葛亮的遗命,听从魏延的吩咐,整个北伐军团都听魏延的,那魏延会怎么做?我觉得很大的概率魏延不会听从诸葛亮的遗命回撤蜀汉,而是会率着军队继续北伐。

以魏延的实力,对付司马懿,估计还是有些吃力的。我个人觉得司马懿可能会吊打魏延,让他一败涂地。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五次北伐的情况比较特殊,当时诸葛亮举蜀汉全国国力,加上东吴兵力一起攻打曹魏,即使拿出了全部的实力,也没有改变当时的局势。


其实诸葛亮很明白,天下已经大定,曹魏一枝独大,迟早要统一天下的,所以他才着急,不顾一切的联合所有能用的兵力,来打这一场北伐。

但他还是失败了,不是因为他死了才造成这个结局,而是天下的大势已很难改变,人力都是渺小的,不论是谁掌管蜀汉的军队,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魏延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天下大势的,他也打不到中原,而且以当时蜀汉的国力也根本没有能力打到中原,连诸葛亮都没有做到,魏延还不如诸葛亮,就更难了。

蜀汉想匡扶汉室,逐鹿中原,只能是一个梦想,不止是刘备做不到,诸葛亮也做不到,魏延就更做不到了。


昊阳闲看历史


如果是魏延接手大权,蜀汉会败的更快更惨。

魏延字文长,自荆州追随刘备,屡立战功,升迁牙门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后,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放出了“曹操举天下之兵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壮语。

魏延防守汉中策略确实没让刘备失望,汉中防线固若金汤,后来的王平正是依靠魏延防守方针,成功抵挡了曹魏二十万人马的进攻。

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担任先锋,作战勇猛,升迁为征西将军,南郑候。

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在关张等大将之后,成为军中资历最老,悍勇无人能及,但是性情高傲,与同僚关系紧张,特别是与杨仪,关系势同水火。曾多次向诸葛亮建议自己带兵突袭长安,都被否定。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临终前最放不下的就是魏延。

如果魏延接掌蜀汉大权,北伐会继续,曹魏有司马懿等人在,魏延怎么会是对手?魏延在勇猛,用兵过于轻率,以蜀汉兵弱民寡,根本经不起魏延损耗。

魏延身为武将,又不懂政治,朝堂之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能不能继续领兵也难说,掌握大权后,又不能服众,一旦内乱,曹魏、孙吴大兵压境,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蜀汉在魏延手里坚持不了多久。





最后的骑兵90


魏延只能说是个将才,绝不是个帅才。当大将没问题,当统帅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死后,如果由魏延来接管兵权,蜀军也无法取得大胜,更不用说打下中原了。

为什么呢?因为魏延有很多问题。

首先,魏延为人过于高傲

史书记魏延性格“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然,魏延是有些本领的,不然刘备在世时也不会那么器重他。魏延有“矜高”的资本,这一点跟关羽颇有类似之处,看不起别人,所以也脱离群众,“当时皆避下之”,这点与关羽又何其相似。因此,魏延与关羽一样,当大将是一把好手,但是当统帅,独当一面,这种“矜高”的性格,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关羽矜高,结果丢了性命;魏延后来与杨仪对着干,认为他振臂一呼,其他将领都会响应。可是他错了,大家只是讨厌他罢了。

其次,魏延心胸狭隘

魏延心胸狭隘,与个性清高有直接关系。就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与杨仪的关系,势同水火。

杨仪的能力,诸葛亮是很欣赏的。他打仗不一定在行,但行政能力是比较强的,办事干练机敏,能够总揽全局,筹集粮饷。他思维敏捷,不假思索便可以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这个本事令诸葛亮十分佩服,故而军事调度,由杨仪作主。

杨仪身份是丞相府长史,而魏延身份则是军队中的一哥。如果以军中排名论,魏延的地位要比杨仪高很多;但是蜀国的政治机制是丞相府凌架于军队之上,是政治指挥军队。因此,别人都怕魏延三分,独有杨仪不鸟他;魏延对文职的杨仪更是心怀不满,恨不得将他宰了。两人名为同僚,实为仇敌,不可共存。

一向有识人之明的孙权曾经对费祎说,魏延与杨仪都是心胸狭隘之人。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其三,魏延没有大局观

为什么我认为魏延成不了大事呢?除了以上两个性格缺陷外,最要命的一点,是他没有大局观。

这一点从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内斗可以明显看出来。

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杨仪,让魏延负责殿后,蜀军要撤回国内。魏延先是不肯撤退,后来听说杨仪撤走了,一怒之下,也不断后了,抢在杨仪之手退入褒斜谷,然后干了一件极荒唐的事:把入谷的栈道给烧了。当时蜀军大部队还没撤退,他把栈道给烧了,绝了退路,让杨仪的蜀军主力陷入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之中。

杨仪的主力好不容易撤入褒斜谷,不想魏延又在出谷处邀击之,挑起内战。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尽管我们不能说魏延是叛反之心,但是挑起内战,与叛乱也相差不多了。

本来魏延在蜀军中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但他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魏延是个毫无大局观的人。这样的人能统率蜀军,完成收复中原的使命吗?很令人怀疑。


君山话史


推论魏延子午谷奇谋侥幸攻占长安的结果。

假设魏延战胜杨仪,并取得蜀汉皇帝大臣支持掌握军权北伐,再假设子午谷之谋成功,袭占长安,北伐还是要失败。原因如下:

一、民心不附。楚汉相争,刘邦遣韩信暗渡陈仓取长安,百姓拥护,因为刘邦之前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不杀不虏善待秦亡国之君,项羽入关中后,杀子婴,烧秦宫,大失人心,把秦国故地封给章邯等三王,严防刘邦东出,而章邯等三人当初带关中子弟出关和项羽作战,几十万秦人子弟被项羽坑杀,故而对章邯恨入骨髓,故而对刘邦军队进入关中翘首而盼。反观魏延进入长安的话,在长安百姓眼里,魏代汉已是第二,三代皇帝,蜀国是割据势力对抗中央,兴复汉室已然过时,且东汉后期桓灵时代,党人,外戚,献帝时长安战乱,老百姓都有亲身体验,无惠于民,民众自然不会支持。

二是军力不足。韩信取长安时项羽正在和齐人作战,援军难至。且韩信入长安后秦人踊跃参军,军力大增。长安迅速成为汉军的大后方,成为源源不绝的兵力和粮草基地。再回过头来看魏延,因为是走子午谷袭占长安,兵力自然不多且是轻兵,长安人心不附,则蜀军成为孤军,后继之军又不能迅速支援,而魏国无内乱,朝廷反应很快,魏军援军朝发夕至。包围长安,孤军守孤城,后果当然不妙。

三是军力配比。蜀兵多为步兵,魏兵多为骑兵,山地作战蜀军擅长,平原作战魏军擅长,以长安为战场,以已之短攻人所长,魏延极有可能喋血长安,片甲无存。

总之,战争不光是军队战力的比拼,还是民心的比拼,最终是国力的比拼,将军个人的武勇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结果,但是很难弥补国力的巨大差距。因而魏延伐魏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